分享

南宋重庆城现身 余玠帅府

 sszx8888 2010-05-23
考古专家在渝中区望龙门的巴县衙门旁,西三街附近,找到了南宋重庆城的中心所在。

孤独800年 南宋重庆城现身 余玠帅府就在这里

昨天,考古专家在遗址现场精心作业。

孤独800年 南宋重庆城现身 余玠帅府就在这里

位于渝中区望龙门巴县衙门附近的“南宋重庆城”遗址全貌。

  ■这里是南宋抗蒙体系缔造者余玠帅府

  800多年时光流转,南宋时期的重庆城似乎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不复存在。但近日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却在渝中区望龙门的巴县衙门旁,西三街附近,找到了南宋重庆城的中心所在。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徐光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驻华代表杜晓帆等专家论证,这里就是南宋抗蒙体系缔造者———余玠的帅府。

  经过前期一系列发掘,至此,这座凝练了古代巴渝人民忠勇尚武、坚韧豪毅性格的南宋重庆城,终于显露出冰山一角。

  12年寻觅   终于找到南宋重庆城

  在2010年4月28日之前,已与抗蒙山城体系打了12年交道的文物考古所副所长袁东山,一度认为自己终此一生,也不能找到湮没在城市脚下的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的指挥中心。“自1998年以来,我在奉节白帝城蹲驻了4年,在合川钓鱼城守候了8年,然而,抗蒙山城体系指挥中心———重庆城,却一直没有发现相关线索,这无疑是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巨大缺憾。12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寻找的脚步。”

  4月26日,一个电话惊动了正屯扎在钓鱼城的袁东山,“市文物局领导说,在渝中区的危旧房改造工程施工中,发现了一处刻有‘淳祐乙巳’铭文字样的墙砖。这是不是之前苦苦寻找的南宋重庆城呢?”27日,袁东山与考古所的同事们,赶到了渝中区巴县衙门附近的老鼓楼遗址现场。

  经过紧张勘察,考古专家们最终确定,该遗址不仅与抗蒙战争有关,而且正是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的帅府所在地。

  8米高台

  余玠帅府原雄踞在此

  建于1245年的余玠的帅府,究竟是什么样子?经过考古专家们连续20多天的发掘,一座外面包裹着宋代巨石砖的8米余高夯土台,洗去铅华重新展露在了世人面前。

  整个建筑平面就像一个长宽24米的正方形,“800年前的建筑工人们,用泥土和鹅卵石交杂而成的‘混凝土’,从地面一层层夯实建起了一座8米多高的夯土台,再在其上用木材修筑起了余玠的帅府。”

  “在帅府倒塌之后,夯土台外的砖石直接被人们用作自己住宅的墙面。”袁东山说,正因此,帅府之下的夯土台,终于逃过了历史车轮的碾压,基本完好地保存至今。

  从雕刻在夯土台外包砖上的铭文,考古专家们还发现,当时的重庆城,至少有两个官方的窑址,一个叫东窑,一个叫西窑,“它们可以说是当时的国有大型企业,所生产的砖石专门提供给官方使用,而不会用于普通民宅的修建。”

  袁东山说,目前发掘结果显示,老鼓楼遗址是重庆市主城区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最大的宋代建筑遗存,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该遗址可与今天的“大礼堂”媲美。

孤独800年 南宋重庆城现身 余玠帅府就在这里

遗址现场发现的西窑城砖见证了时代变迁。

  2000平方米

  已挖掘的仅冰山一角

  指着从夯土台延伸而出的留有人为痕迹的土石,袁东山说,在考古发掘中,他们找到了南宋重庆城的轴线之一。“由于重庆是座山水之城,因此不可能像平原城市这样依一条中轴线建设,所以我们找到的这根轴线,只是南宋重庆城筑造中的轴线之一。”

  顺着这根轴线放眼看去,这座南宋时期的重庆城,虽然仅仅只展露出了冰山一角———2000平方米,但其中街道、排水系统、衙署房基逐一可见。

  据袁东山介绍,历朝历代的重庆城大多是背靠如今解放碑片区所在的金碧山,面临长江水建筑而成。山下分布有禹王庙、东华观、长安寺、罗汉寺等。南宋时期的排水系统与我们现在的排水系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袁东山说,除了没有埋设钢管之外,当时的人们也是在地面之下挖出沟渠,用烧制好的砖块铺在表面加固,再在其上用巨石掩盖,雨水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都能通过这些沟渠被排放到城外。宋代的街道用青石铺就而成,四通八达地串起了南宋重庆城,街道两旁宋代房屋的地基隐约可见。

  “可以说,南宋时期的重庆城,就是以余玠的帅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建筑而成。高高矗立在城市中心的余玠帅府,可以俯瞰南宋时期的整个重庆城。”袁东山说。

孤独800年 南宋重庆城现身 余玠帅府就在这里

制图/ 朱正非

  ■遗址位于渝中区望龙门巴县衙门旁

  南宋时期的重庆城,就是以余玠的帅府为中心发散建筑而成,老鼓楼遗址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重庆主城为当时南宋军队的一级防御指挥中心,白帝城、神臂城、钓鱼城为二级防御,其余城池为三级、四级防御。

  在宋末抗蒙战争中,重庆城作为“国之西门”,坚持战斗近40年之久,依山扼江修筑起大大小小的城池,成功粉碎了西线蒙军“顺流而下,直取临安”的战略意图。昨天,在当时山城抗蒙体系的心脏所在地———余玠的帅府发掘现场,袁东山再次还原了800余年前以重庆城为中心,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泸州神臂城为三个重要节点,由数十座城池构成的防御体系。

  防御体系控扼水陆交通要冲

  1241年余玠到任重庆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并非修建自己的帅府,而是领导起四川各地的人们,修筑起一个个城池,准备抵御蒙军铁骑的进攻。据袁东山介绍,经过战争的洗礼,800余年历史的印证,余玠当时所选择的城池所在地,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袁东山说,首先,余玠以嘉陵江、渠江、沱江、涪江、岷江、长江等干流为轴线,以山口、峡口等为支点,进行布设,以控扼水陆交通要冲。

  例如合川钓鱼城,在嘉陵江穿过华蓥山形成的小三峡之上口,下可与重庆相互应援,上可阻自北面来犯的蒙军,为重庆屏障。而金堂云顶城,地处沱江切穿龙泉山形成的金堂峡之下口,历来为川西门户,在成都平原无险可守时,它便成为扼守沱江、拱卫川中丘陵地区的重要据点。乐山的三龟九顶城,岷江由此穿过龙泉山南端的余脉,并与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形成川西至川南的水陆要津。泸州神臂城,当华蓥山余脉与长江交汇处,是控制重庆以西长江上游水路的关键。

  修建充分利用天然险要地势

  同时,这些城池充分利用天然的险要地势,提升堡垒防御能力。袁东山说,不少古城都利用了河流的屏障作用。

  例如泸州神臂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太获城等,分别利用了长江、嘉陵江、东河形成的曲流半岛,江流环绕成天设之险。剑门关为南下入蜀的必经关隘,因大剑溪、小剑溪横切山岭,形成剑门关、苦竹隘左右两道关口。

  历朝历代多于剑门关设防,但宋军却选择苦竹隘作为剑门天险的主要据点,正是由于苦竹隘为四面皆被悬崖深峡隔断的四方形孤山,比剑门关更易固守。苦竹隘一带的岩石是比砂岩更为坚硬厚大的砾岩,因此形成的峭壁更加雄峻,其险要程度非其他古城能比。

  城池面积广阔便于长期坚守

  除此之外,余玠建城扼蒙还充分考虑到了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他尽量选择面积广阔的方山,便于聚兵屯田,长期坚守。

  这些古城的面积多在一二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的耕地多在数百亩至千亩以上,由于山顶平台有相当集水面积,可凿十数口或数十口水井,且四季不枯,城内可容纳的军民至少在数千人至万人以上。像合川钓鱼城这样重要的堡垒,面积约4平方公里,城内聚集的军民最多时有十余万人。同时,城池都靠近原有的州府城镇,便于军民迁入城堡固守。

  虽然筑起座座城池以抵御蒙军进攻,但战争仍然是残酷的。袁东山说,据史料记载,在漫长而残酷的51年抗蒙战争中,四川军民大批战死和被屠杀,战争结束11年后,四川人口从战前的1290万人减少到82.5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