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比较

 芙蓉书阁 2010-05-24

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比较

邓旺林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学练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能更有效地进行口头表达的学练指导,本文拟对口头表达的两大类型即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作一简单的比较。

独白体说话(主要包括介绍、解说、讲授、会议报告、致词、讲演等形式)与交谈体(或称对话体)说话(主要包括问答、交谈、讨论、谈判、论辩等形式)既然同属口头表达,在区别于书面表达方面,二者自有许多共同点。这方面大家谈得较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里着重了解一下二者之间的一些主要区别。

从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交流单元来看,如果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反馈这一副线忽略不计,只看由“编码”至“解码”这一主线的话,可以说,独白体说话属于单向的信息传输(○→○),而交谈体说话则属于双向的信息交流(○←→○)。就甲乙双方间的言语交际来看,他们对说与听(不含掌握反馈信息的那种“听”。下同)这两种言语交际活动,在独白体说话中实行的是“分工负责制”,即一方只负责说,另一方只负责听;而在交谈体说话中则是实行“轮换制”,即双方都有说与听的活动,或先说后听,或先听后说。因而,在独白体说话中,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单元只是由一次性的甲说乙听或乙说甲听构成的,在这一信息交流单元中,信息的传输只有一个方向,即由甲方至乙方或由乙方至甲方。而在交谈体说话中,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单元则是由若干次的甲说乙听和乙说甲听构成的。在这一信息交流单元中,既有由甲方至乙方的信息传输,又有由乙方至甲方的信息传输。

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跟书面交际相比较,虽然同属于近距离式的言语交际,而就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由于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多,说话时又总是面对所有听众,因而说者与听者之间会有较大的空间距离;而后者由于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而且说话时又往往要面对具体的个别人,因而说者与听者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较小(即使是远隔重洋的电话交谈,通话双方都会有如同当面之感)。因此,独白体说话可说是一种“次远距离”(与书面交际的“远距离”相对而言)的言语交际,而交谈体说话则是接近式的近距离言语交际。有人指出,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应在十二英尺以上,而同事之间的交谈一般保特在四至七英尺之间。这也反映出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在交际空间上的区别(当然,交际空间的大小还与交际者间的关系、情感等因素有关)。我们知道,交际空间越小,距离越接近,信息反馈就越迅速,影响也就越大;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信息传输上起的作用与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在交谈体说话中,说话者更要重视语言交际中的反馈控制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运用。

从言语交际的构成形式看,在独白体说话中,不管参与交际的人数有多少,其结构形式只有一种,即一人说若干人听;而在交谈体说话中,其结构形式则繁复得多。尽管每个人在说话时,也都是一人说若干人听,但从整个言语交际单元的构成来看,这种一人说若干人听的形式却有许多变化。即使是甲乙两人间的问答,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一次性的问答,也有连续性的多次问答;既有总是甲问乙答(或相反)的,也有时而甲问乙答,时而乙问甲答的;有的是一方问另一方答,有的则是一方提出问题后,另一方并不马上回答,而是也提出问题,在对方作出回答后再针对对方开始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如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女儿:“我可以看电视吗?”

母:“作业做完了吗?”

女儿:“还没有。”

母:“那不行。”

另外,在作回答方面也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直接的正面回答,有的则是以问作答。参与的人数在三人以上的交谈体说话,其结构形式就更复杂了。

独白体的说话由于说话者只是一个人,话题就是由其确定与控制的,因而话题一般都较为集中与稳定。而在交谈体说话中,由于参与言语交际的各方都有说话的活动,他们都可以引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而话题往往显得分散多变(这在消闲类的交谈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对于有的人来说,有些话题并不是由自己而是由他人确定与控制的。

由于话题比较集中与稳定,加上说话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又是一次性完成的连贯紧凑的说话,因而独白体的说话大多是有中心的,说出来的话往往结构较为完整,条理性较强,带有篇章的色彩。而交谈体说话由于话题多变,又是若干人轮流发言,还有可能出现抢话、说话被打断等现象,因而交谈体说话往往缺乏一定的中心,说出来的话,从总体上看,往往显得结构松散,条理性较差;而从局部看,则往往有不少是片断性的、零碎的、不连贯的。

在独白体说话中,说话者往往是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受话主体广泛,这就要求说话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论在话题的选择还是对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组织与运用等方面,都要求做到“照顾全面”(“全面”在这里是就听众而言)而在交谈体说话中,受话主体较为具体明确。即使是在参与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也是面对着一定数量的听众,因而也有“照顾全面”的要求,但说话者每一次具体的说话总是首先针对特定的个别人的。正如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一样。答问者虽然面对着许多记者,但他的每一次发言却总是具体针对着某个提出相关问题的记者的。因此,相对于独白体说话的“照顾全面”来,交谈体说话更强调“针对个别”。

独白体的说话与交谈体的说话虽然同样都有预先备稿式

临场即席式两种,但相对说来,独白体说话多是预先备稿式的(如作工作报告、会议致词、课堂讲授、图片解说,备稿讲演等,一般都是早有准备的),而在交谈体说话中则临场即席式的更多些。即席说话比有准备的说话显然要困难得多,而同是即席说话,在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中,难点又有所不同。在独白体说话中,主要难在切合场景,“出口成章”,被动型的即席发言更是如此;而在交谈体说话中,则主要难在随机应变,应对得体,对答如流。因而,在对说话人的智力品质的要求上,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也有所不同。前者更强调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而后者则更强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上面我们着重分析了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的区别(请参看附表)。但是应当看到,在具体的言语交际实践中,这两种类型的说话固然有明显分开、差别显著的(如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与日常生活中的闲谈),但更多的是交错结合,互相交融的。有人在作演讲时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要求听众回答;老师在课堂讲授时,更是常常会安排一些提问。这是在独白体说话中穿插交谈体说话的例子。而在交谈体说话中,出现独白体说话的现象更为多见。例如,讨论会上,主持者开始所作的带指导、启发、动员性的发言及在会议结束前所作的总结性发言其实就是独白体说话;讨论中,有些人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所作的中心明确、结构较完整的长篇发言也可以说是独白体说话。即使是两人间的对话中,也往往出现独白体说话的成分。《孟子·滕文公章句 上》第四章所记述的孟子与陈相的一场对话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从“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至“(陈相)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这部分都是一问一答,而且都是片言只字式的问答。例如:

“许子冠乎?”“冠。”“奚冠?”“冠素。”

这是典型的交谈体说话;而自“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歟”至“亦为不善变矣”,整整五个自然段六百多字,则是孟子一人的说话。孟子这段话集中地论述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否定了许行的绝对平均主义,并批评了陈相盲目追随许行的错误。孟子这段说话,就很有独白体说话的色彩。因此,我们在区别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的时候,有时并不能仅仅以是介绍、解说还是问答、讨论这些形式来作依据,有时还要深入到具体的讲话内容中去。

本文对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所作的比较当然还是很肤浅、很不全面的,希望它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表】

独白体说话与交谈体说话的主要区别一览表

类型

独白体

交谈体

主要

形式

介绍、解脱、讲授、报告、致词、讲演

问答、交谈、讨论、谈判、论辩

单向的信息传输(○→○)

双向的信息交流(○←→○)

交际双方对“说”与“听”实行“分工负责制”,一方只管说,一方只管听

交际双方对“说”与“听”实行“轮换制”,先任说者后任听者,或反之。

交际空间较大,属“次远距离”的言语交际

交际空间较小,是近距离式的言语交际,反馈更快且影响更大,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交际上作用与影响更大。

结构形式较单一(一人说,若干人听)

结构形式繁复

话题一般由发话人预定与控制,话题较集中稳定

话题分散、多变,有些话题是由对方引出与控制的。

多为有中心的成篇的说话,结构较完整,较有条理性

往往无确定的中心,多为片断性的零碎的说话,结构较松散,条理性较差

受话主体范围较为广泛,说话时要求“照顾全面”

受话主体较为具体明确,说话时更强调“针对个别”

多为有一定准备的说话

更多即席式说话

即席说话时难于切合场景、“出口成章”

即席说话时难于随机应变、应对得体、对答如流

思维方面更强调条理性、严密性

思维方面更强调敏捷性、灵活性

——1996.08发表于《中专语文教学》1996年第三期(总第29期)P36—38,1996.10广东省中专语文教研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附录】

《孟子·滕文公章句 上》第四章(节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欤?”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欤?”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欤?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