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宋-苏轼书法大全[3]
致季常尺牍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行书,30.3 X 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是苏轼谪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为与当时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时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
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作品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原文: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新岁展庆帖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行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人来得书帖
苏轼《人来得书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请点击右键下载大图 北游帖 苏轼《北游帖》
苏轼《致运句太博帖
苏轼《致运句太博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苏轼《廷平郭君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释文:轼启 辱教 具审孝履支持 承来日遂行 适请数客 未得走别 来晨如不甚早发 当诣见次 梅君书写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赉书去 且为致恳 酒两壶 以饮从者而已 不宣 轼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苏轼《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苏轼《京酒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释文:京酒一壶送上 孟坚近晚 必更佳 轼上道源兄 十四日
苏轼《满庭芳词 》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职事帖》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苏轼《久留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释文: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 苏轼《近人帖》 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苏轼《归园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宸奎阁碑
苏轼《宸奎阁碑》宋拓本 日本宫内厅部库存 下载《宸奎阁碑》石印本全本图片 (转自《书法纵横》) 《宸奎阁碑》,全称《明州阿育王广利寺宸奎阁碑》,是苏轼为 为阿育王山广利寺中怀琏收藏皇帝所赐颂寺诗十七首的宸奎阁所写的碑文,苏轼撰并书。正书,廿二行,行卅五字。宋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立。明万历间蔡学易访范钦,得旧拓本;重刻于鄞县。乾隆间钱大昕见范氏天一阁旧藏是元和刻本。原石宋拓孤本已于早年流入日本。 《宸奎阁碑》为苏氏楷书精品,此碑书成后数年,由于党禁,碑石曾遭损坏,所以此宋拓本是传世孤本。这是日本京都东福寺(临济宗东福寺派大本山京都五山之一)的开山祖师圆尔弁圆(圣一国师,1202—1280)归国时,带回的重要文献之一。 附录:苏轼《宸奎阁碑》原文: 苏过(1072—1123) 苏过手札
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人。轼第三子。哲宗元佑六年,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随父北归。轼卒后,依叔父辙居颍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20卷,已佚。事见《永乐大典》卷2401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338有传。 苏过行书《贻孙帖》 约1111-1117年(政和年间) 纸本,27.2X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过《赠远夫诗帖》约1123年(宣和五年)纸本, 31.6cmX4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附:+苏轼诗词选苏轼书论精粹 苏过手札 苏东坡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