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先生玉器知识问答

 藏玉轩 2010-05-26

  编者按: 近年来,古玉收藏日渐形成热潮,很多古玉收藏爱好者迫切希望学习相关知识,得到玉器研究专家的指导。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古方先生以问答的形式撰写系列文章,释疑解惑。古方先生多年来系统研究考古出土玉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了解古玉收藏现状,相信这组文章对广大藏友会有所裨益。也欢迎读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编辑部将择要提请古方先生公开作答。

  一、由于红山文化热,红山玉器受到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但目前有关红山玉器的资料、书籍中的观点杂芜,由于利益原因,甚至有些资料有意误导读者,能否请您根据正规发掘出土的红山玉器,谈谈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出土红山玉器有哪些种类?各个种类数量如何?应该参考什么权威的书籍?

 

图1

 

图2

 

图3

 

图4

  答: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猪龙(图1)、C形龙(图2)、玉箍形器(或称马蹄形器)(图3)、勾云形玉佩(图4)、玉璧、玉镯、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鞲、玉枭、玉龟、玉蝉、玉凤、玉人、串珠等。红山文化玉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考古发现才认识到的,虽然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玉器图录中偶尔可见红山文化玉器,但那时人们并不认识这些玉器的时代,所以现在基本上见不到那时的仿红山文化玉器。
  
  据目前统计,博物馆和考古部门所藏传世及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总数大约在300件左右。相对来说,在红山文化玉器种类中,玉猪龙、玉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为三大重器,一般出土于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数量也最少;而玉匕形器、玉玦、玉枭、玉龟、串珠等则见于大小墓中,数量较多。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地区很多红山文化墓地和遗址被盗掘,一些红山文化玉器流入古玩市场,其数量不详,应该多于考古出土的数量,但在器形和纹饰上不会超出文博考古部门所藏红山文化玉器的范围。

  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参考书有:《中国玉器全集》(6卷,杨伯达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古方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文物考古之美》(杨瑾、黄明山主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红山玉器》(于建设主编,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

  第二,红山玉器的玉质有何特点?在通过玉质鉴别红山玉器时,要注意什么?

 

图5

 

图6

  答: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颜色一般呈黄绿色,亦有偏黄或偏绿者,温润度和纯净度较好。其硬度为6~6.5摩氏度,比重为2.9~3,成分为透闪石。这种玉料产于辽宁省岫岩县偏岭镇细玉沟,块度有山料和仔料(亦称河磨玉)两种(图5)。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在山顶玉料露头的地方和山沟里都可以采到玉料(图6)。
在通过玉质鉴别红山玉器时,首先要注意玉料是否为透闪石。现在很多仿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为廉价的岫岩蛇纹石或蛇纹石化大理岩(硬度为3~4莫氏度),这是降低制作成本的一种手段。可以用小刀(硬度为5莫氏度)在不起眼的地方划一下,透闪石的硬度大于刀子的硬度,如果划得动,就说明不是红山文化玉器。其次,现在很多仿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是用粗结晶透闪石制作的,这种玉料为透闪石的围岩或未发育好的透闪石,量大而价廉,其成分、硬度和比重与真正的透闪石相近,但玉质结晶颗粒较大,表面粗糙近似石质,温润度和透光性差,容易上色作旧。第三,真正的红山玉器玉质温润、纯净而坚硬,沁色较少,而仿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多由人工染成黑色(用硫化汞)和红色(用高锰酸钾和碱性橙)等仿古旧色,这样的沁色是出土红色文化玉器所没有的。

  二、近年来的收藏热使得收藏爱好者队伍日益扩大。作为玉器收藏爱好者,在加入收藏者的队伍之前,应该有哪些准备?
 
  答:中国古玉有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明史的缩影,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对中国人文理念、哲学思想和装饰艺术影响巨大,2500多年前圣人孔子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论述。因此,随着现代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和收藏素质的提高,古玉收藏会成为各类艺术品收藏中重要的部分。

图7

  在收藏古玉前,作一些准备是必要的。第一,要具备基本的古玉知识。要掌握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各个历史时期古玉的典型器形和纹饰,多去博物馆看实物,有机会可参加古玉鉴定培训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特别要注意,一开始一定先要看真品,而不是一头扎到市场上看那些鱼龙混杂的东西(图7)。还要注意,基本知识来自于权威书籍,为保险起见,先不要看私人的藏品集。第二,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是不必讳言的。古玉价格不菲,没有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可能建立相对系统的古玉收藏的。很多人抱有贪便宜或“捡漏”的心理去收藏古玉,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现代社会的交通和信息极为发达,古玉的价格几乎是透明的,“捡漏”的概率极低。第三,要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去欣赏、研究已收藏的古玉,不能把古玉当作纯粹投资工具,买来后束之高阁。第四,收藏古玉要通过鉴赏,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收藏素质,而不是一味追求古玉的增值效益。

  三、除了广为人知的红山、良渚、山东龙山文化外,新石器时期有一定数量玉器出土的古代文化还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

  答:除了红山、良渚和龙山文化之外,其他的史前玉器文化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相当于中原夏代早期的时期,即公元前2600年至前19世纪,包括齐家文化、新华文化、陶寺文化晚期及石家河文化等。

 

图8

  齐家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及宁夏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出土玉器有璧(图8)、璜、联璜璧、环、琮、刀、斧等,玉质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很多带有糖色及白色沁。齐家文化玉器的存世量很大,但由于长期以来考古工作开展得不够以及信息闭塞,以前很少有人了解齐家玉器的情况。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海外古玉收藏家专门到甘肃收购过齐家玉器。齐家玉器虽然没有纹饰,但器形较大,而且大多保存完整,品相较好。近年来,有关齐家玉器的报道逐渐增多,很多收藏家把齐家玉器纳入古玉收藏的范围。

图9

  新华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前1900年,分布于内蒙古南部、陕北和晋西北,玉器有钺、铲、刀(图9)、斧、环、等,玉色较杂,多带有黑斑。20世纪70年代曾在陕北神木石峁和延安芦山峁等地采集过一批玉器,数量很大,其时代至今尚有争议。起初这批玉器统归于陕北龙山文化,后来又定在商周时期(因为有玉璋的出现)。现在看来,陕北地区的玉器使用持续时间很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商周时期,新华文化则代表了陕北地区玉器的早期阶段。

 

图10

  陶寺文化晚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分布于晋南地区,玉器有钺、圭、璧、璜、环、组合头饰(图10)等,多为礼制性玉器,玉色以青白色为主。晋南地区是古史传说中尧、舜、禹活动的范围,其遗迹和遗物与中华文明的诞生有密切关系,因此陶寺玉器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图11

石家河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分布于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玉器主要有玉人头和虎头(图11),还有龙形、凤形玉佩及鹰形簪头等,器形不大,玉色以黄绿色为主。石家河玉器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也反映出很高的文明程度,其造型和纹饰多为商代玉器所采用。

  上述各文化玉器可参考《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相关部分。

  四、玉器的收藏、交流中,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

 

图12

  答:首先,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加了“民间收藏文物”一章,其中规定了文物合法收藏的几种方式,即:(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 (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 (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其次,要遵守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高古玉(一般指唐代以前的玉器)的交易涉及到出土文物的管理,按国家规定是有严格限制的,如果要公开交易(如公开拍卖),必须事先征得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

  五、为什么说良渚玉器纹饰加工工艺是一个谜?
 
  答: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玉器发展的巅峰,制玉工艺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其玉器纹饰线条有的细如发丝,宽仅1~2丝米,组成的图案个体仅比黄豆稍大,要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图12)。刻出的鸟眼睛,有的小如圆珠笔的滚珠,鬼斧神工,令人称绝。这些纹饰即使用铜、铁一类金属刀具也很难刻动,因为青铜和铁的硬度都小于玉,何况良渚时代还没有出现砣具(圆轮状可转动的制玉工具),因此良渚玉器纹饰加工工艺仍是一个未破解的谜。有人曾根据玉器表面鸡骨白沁色推测,玉器在雕刻前可能用火烧过,来降低玉器表面硬度以便雕刻纹饰,但现在证实鸡骨白沁色是由埋藏环境造成的,而不是火烧的。也有人认为雕刻工具可能是鲨鱼牙齿,但这只是推测,没有证据。

 

图13

  近年来,江苏句容丁沙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260多件雕刻工具,质料为燧石、黑曜石、石英、水晶等,器身较小,长宽都在3厘米内。器表有多次打击修理的痕迹,大多有锋利的尖部或弧状的刃部,可对玉料表面进行浅阴直线或曲线的雕刻(图13)。当然,这种硬碰硬的雕刻是十分费力耗时的,需要有娴熟的技艺和持久的耐力,甚至需要有相当精密的规矩角尺等原始仪器和工具。

  六、在收藏、交流藏品时,对古代玉器价值、价格的判定主要参考哪几个方面?
 
  答: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可见古玉的价值自古以来就很高,且不易判断的。古玉是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很难用固定的市场价格来对号入座。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任何艺术品只要进入流通领域,一定会有交易价格,古玉也不例外。很多收藏家将国内外古玉拍卖图录的成交价格作为古玉的市场价,这是片面的,因为拍卖价格是竞价的结果,不能作为古玉市场价判断的唯一标准。一般来说,古玉的价格主要受雕工、玉料、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将古玉价格从低往高排列的话,就雕工而言:素面-阴线刻-剔地浅浮雕-透雕-高浮雕-圆雕;就玉料而言:杂料(地方料)-和田碧玉、青玉-青黄玉-青白玉-白玉-羊脂玉;就时代而言:高古玉:史前-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晚期玉:清末民国-明代-唐、宋、元-清中期(乾隆)。此外,古玉的品相、交易方式以及收藏者本身的经济实力也是影响古玉交易价格的重要方面。

  七、能否推荐几种适合玉器收藏爱好者的工具书?

  答:现在适合玉器收藏爱好者的工具书分两种,一种是纯图录性质的,以彩色玉器图片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这种图录的优点在于查阅起来简单实用,玉器的玉质、沁色及细部特征清晰可见,而且每件玉器标明现藏处,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查原件。这类图录值得推荐的有:《中国玉器全集》(杨伯达主编),收录约2000件古玉,分新石器时代、商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和清代共6卷,既有传世玉器,也有考古出土玉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古方主编),收录约5000件玉器,时代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按全国行政区划分为15卷,所有文字部分均为中英文对照。由于所收玉器均为考古科学发掘出土,因此可作为鉴定的标准器看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下)》(周南泉、张广文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1995年),收录玉器约700件,是从故宫3万多件传世藏品中遴选出的各个时代典型器,重点则是明清时期玉器,可窥见我国最大宗古玉收藏之精品。

  另一种是图文并茂式的工具书,除配以大量插图外,还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古玉各方面的知识,实际上也可作为教材使用。这类图录值得推荐的有:《古代玉器通论》(尤仁德编著,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以古玉发展历史为主线索,介绍了各个阶段玉器的器形、纹饰和使用情况,配有黑白插图和线图。《中国古玉器图典》(古方主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分为中国玉文化概述、玉料与产地、制玉工艺、器型与纹饰、鉴定与辨伪和古玉主要参考书目等6部分,并配有1800余幅彩色图版。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一类所谓工具书,将私人藏品与文博考古部门的藏品混编起来放到书里,却不标明文博考古部门的藏品出处,让读者误认为书中所收藏品都是真品;或者毫无根据地将文博考古部门的藏品标出价格,这些都是误导读者的极不负责的行为。

  八、西周时期,玉琮的使用情况是不是个转折点?仍然作为礼器使用吗?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西周玉琮有哪些主要特点和现象值得关注?

  答:从目前考古出土情况来看,玉琮的使用在西周时期确有变化,主要体现在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以及用途与文献记载不符。从玉琮的使用史来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是其高峰,到商周时期已进入衰落阶段。准确地说,到商代晚期,玉琮在玉器品种中就很少见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其原因尚不清楚。

  将玉琮作为礼器来研究,主要是根据《周礼》中关于玉琮用途的描述。《周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西周礼仪制度的文献,其中关于玉琮名称和用途的内容很多,如“大琮”“组琮”“琮”等,其用途分别为天子、王后和诸侯的专用礼器。但是,早就有学者指出《周礼》成书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是当时儒生的托古之作,很多礼仪制度(包括用玉制度)都是理想化或想象出来的,不一定符合真正的西周礼仪制度。因此,单纯依靠《周礼》去研究西周玉器,恐怕会有偏差。

 

图14

 

图15

  古玉考古出土情况也与《周礼》不符。虽然西周王陵还没有发现,但很多诸侯王墓里没有玉琮。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1件玉琮,是用良渚玉琮改制的,而且是作为生殖器罩盒使用。陕西西安沣西遗址西周贵族井叔墓中出土1件玉琮,据说是用齐家玉琮改制的,刻上了西周流行的凤鸟纹(图14)。四川成都金沙遗址(西周早期)出土几件玉琮,是仿良渚玉琮式样,是否用于礼仪不得而知(图15)。因此,若仅以考古发掘情况来判断,是很难得出“西周时期玉琮作为礼器使用”这个结论的。

  西周玉琮数量非常少,器型和纹饰各不相同,似乎没有统一形制;其次,一些玉琮是利用了史前时期的玉琮,并加以改制和刻纹。出土玉琮和文献的关系正如考古学家郭宝钧所言:“合之两舛,分之两真”,也就是说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分开来看都是对的,合在一起就有矛盾了。

  九、从常见的玉器图录看,对古代装饰性的玉器纹饰的命名好像很复杂,如饕餮纹、卷云纹、勾连纹、卧蚕纹、纹、谷纹、蒲纹,还有学者称为蟠虺纹、涡纹、蝌蚪纹等等,能否用图例解释一下,这些纹饰的命名有无统一标准?能否重点介绍一下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装饰性纹饰,及其流行的年代?

  答:上述这些纹饰都是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常见玉器纹饰。这些纹饰名称的来源很复杂,大多数是宋代至清代古玉收藏家根据文献记载、纹饰式样以及青铜器同类纹样命名的,还有一些是现代考古工作者以及古玩行约定俗成的称呼。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纹饰的特征:

图16

  饕餮纹:也称兽面纹,用阴刻或浮雕技法琢出一只狰狞凶猛的兽首,常装饰于各种小型玉饰、玉璧、玉剑饰及玉铺首上(图16)。饕餮是一种贪食的恶兽。《吕氏春秋》中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商周时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装饰有兽首的图案,宋代的《宣和博古图》最先把它定名为“饕餮”。饕餮纹出现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时期,在战国和汉代很盛行,基本特征与春秋时大致相同,只是眼睛有的作圆形,牙齿有作一排整齐门牙等。

 

图17

 

图18

  蟠虺纹:蟠即盘绕,虺就是小龙,蟠虺是盘绕的小龙,在青铜器上也常见这种纹饰。以勾砌隐起的技法琢出一组组细密盘绕的龙纹,龙首均为侧面,嘴唇上卷,眼睛为阴刻的圆形或椭圆形,还有细密的须发,常装饰于各种玉饰上,流行于春秋中晚期及战国早期(图17)。战国至汉代的许多纹饰都是从蟠虺纹发展而来的。
卷云纹:由蟠虺纹发展而来,作C形云头状,以剔地隐起技法琢出,常装饰于玉璧、玉环上,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图18)。勾连纹是由单体卷云纹纵横连接而成,单体呈丁字形,细密而整齐,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一些玉容器上通体装饰有非常华丽的勾连纹。

图19

 

图20

  涡纹:以阴线刻出一个个形似漩涡状的纹饰,排列整齐而细密,抛光后闪闪发亮,十分悦目,是战国至汉代最常见的纹饰,常装饰于片状玉器上(图19)。如果涡纹以剔地浅浮雕的方式琢出,形似球面状谷粒,则称谷纹(图20)。战国至西汉的谷纹上常有一条卷尾状纹饰,如果尾状纹饰长而卷曲,形似蝌蚪,则称蝌蚪纹。如果尾状纹饰长而宽厚,形似昂首的卧蚕,则称卧蚕纹。

图21

  蒲纹:六角方格形,形似蒲席,故名蒲纹,流行于战国至汉代,装饰于玉璧上(图21)。有的蒲纹上还加刻涡纹。

 

图22

  纹:又称绳纹、索纹,装饰于玉璧和玉镯上,流行于战国至西汉(图22)。

  十、基于近年田野考古的成就,已经可以对东周玉器风格作区域的识别,能够显著区别地域特征的东周玉器主要有哪些?各自特点是怎样的?

 

图23
 
  答:依据考古材料,目前可以识别东周玉器区域风格的有秦式、楚式、越式等等。所谓区域风格,是指在这些诸侯国辖区内,玉器在雕工、造型、纹饰或使用上有独特之处。秦式玉器指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它们在造型和纹饰上比较独特,比如带有云雷纹的玉璧、灯笼形玉饰等(图23)。秦式玉器的云雷纹线条呈方折状,拙涩呆滞,透雕部分边缘切割参差不齐,显示出琢玉技术比较落后。

  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地区,是个古老的国家,西周时期就已存在,但其用玉的风气直到春秋晚期才形成,这可能与楚国早期与中原交流不畅,以及缺乏玉料来源有关。楚国的巫术很发达,这在玉器上也有反映,比如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人形玉雕,3个巫师打扮的人如叠罗汉一样站立,似在作巫术(图24)。战国时期楚国玉器很多与中原风格一致,但葬玉有所不同,比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玉覆面,是用一块玉雕出人面形(图25),与中原玉片组成的玉覆面不同。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楚国先迁都于陈(今河南),后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天长),楚国国力虽下降,但玉器越来越精美,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双龙玉佩、安徽长丰楚墓出土的龙凤玉佩等,为其他六国制玉工艺所不及。山东曲阜战国晚期墓葬是楚国灭鲁国后的楚墓,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双周纹饰带的玉璧(图26),专用于丧葬,这种玉璧在汉代大量使用,说明楚玉对汉玉影响甚大。

  越国地处江浙一带,是土著越族建立的国家。古越族以鸟和蛇为图腾,因此它们的图案多出现在越国玉器上,比如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玉鸟和玉蛇纹带钩等。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还出土有越国特有的、专用于丧葬的玉铃和玉钩。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国攻灭吴国,一度强盛,此时越国玉器受吴楚玉器的影响,出现了中原地区常见的卷云纹、龙纹等。

  另外,北方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和燕国还流行一种镶棺玉版和玉饰,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汉代。

  十一、在古钱收藏资料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介绍该种钱币的存世量,要注明珍稀程度,在古玉收藏的工具书中,却没有此项,是什么原因呢?

  古钱币作为古代商品交易的工具,历代存世量很大,其品种、序列和演变也很清楚,个别珍稀的币种一般在民间也有收藏。因此古钱币的研究和著录在清代就已经很完善了,收藏古钱币的人也比收藏古玉的人多。古玉则不同,特别是对高古玉的认识,主要是靠考古发掘和研究来实现的。中国考古的历史只有80年左右,而重要的玉器考古发现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比如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商代妇好墓、战国曾侯乙墓、汉代满城汉墓和南越王墓等,可以说对古玉的综合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致力于古玉研究和鉴定的专家也不多。若要清楚地了解各种古玉的存世量和珍稀程度,至少在目前还做不到,因为首先很多考古出土玉器的资料没有完全公布;其次,20世纪上半叶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海外中国古玉资料还没有开始进行收集工作;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盗墓严重,古玉散失在民间,其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古玉研究的深入,相信这个课题最终是会解决的。

分享 886 次阅读 | 0 个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