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春暖”与闽台的董奉信仰

 华夏董氏大全 2010-05-28

“杏林春暖”与闽台的董奉信仰

来源:海峡网 作者:海峡网编辑
   核心提示:原来在台湾先前也有一供奉董奉的庙宇,改革开放后,先后有不少台胞回乡寻根探源,将大陆的村庙告知台湾的分庙。...

     位于董奉山脚下甘寨村的皇龙宫,古代属石铭里。皇龙宫的建筑面积396平方米,连同周围用地,总占地面积达2700平方米,场地开阔。门口有个埕,埕的正中处装着一块约一米长的条石,中凿凹沟。这块类似石槽的装饰表示什么呢?有两种说法,一说这是“天眼”,因宫中奉有上帝、大帝、天师等,此处表示“开天眼”。另一说这是石药槽(即过去研磨中草药的一种工具),因宫中奉有董奉药师,所以宫外置药槽。这表明了古人在缺医少药的处境下,对医师的朴素、虔诚的信仰。

     三国时期,“董仙曾向此中游”。唐开元八年(720年),在董奉山南麓建有良岩院,规模宏伟。随后,董奉山附近又建有10多座寺庙,道释二教鼎盛一时。随着社会的变迁,董奉山附近的庙宇相继倾圮。至明朝,甘棠社的村民兴建了皇龙宫,把各庙宇遗存的神像都集中在皇龙宫供奉。因此,皇龙宫供有18尊神明,这些神明是:玉皇上帝、五显大帝、灵观大帝、教主大人、张大天师、赵二天师、侯三天师、伽蓝大王、广平宣王、董奉仙公、圣祖真仙、清水佛公、英烈圣侯、儒大使公、史下史侯、玄女真人、一仙夫人(大妈)和二仙夫人(二妈)。其中的大妈、二妈于清朝时分灵台湾高雄,于2002年2月,台湾乡亲曾组团到皇龙宫进香。

      董奉相传是三国时期与华佗、张仲景齐名的建安三神医之一。晋葛洪《神仙传》中有载“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具体位置在现今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附近。无独有偶,福州市长乐市内也有一座董奉山。长乐董奉山原名福山,山南有巨岩,名为董岩。据载,福州就是因福山而名。1800年来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源于此处,后人也是为纪念董奉因而易名。山上至今留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山下董奉家乡建有纪念董奉高尚医德的“杏林始祖董奉草堂”。明末,长乐王姓一支迁居福州河上村(今台江区茶亭街河上村)时,将山下太乙宫香火“分炉”到省城,建堂纪念董奉,取名“救生堂”,奉董奉为仙师。河上救生堂原址位于仁德路中央,为全木结构建筑,现存主座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建筑为清代建筑,总面积114.82平方米。它古雅别致,虽饱经沧桑,仍保持福州民间建筑的风格,迄今已有400多年,至今尚存明清时期大香炉与铁铸元宝炉等文物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1月茶亭河上救生堂进行保护性搬迁。只待绿化地地块拆迁完成,即可在白马南路规划绿化地地块,按原样重建河上救生堂。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记载,董奉精于道教内外丹,善于占问卦,长于神仙方术,他成名后沿闽江一线行医,后翻过武夷山脉来到江西,设太乙馆于庐山下。其医术高超,道行高洁,医无贵贱,按病施药,“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名为“康乐杏”。每年杏熟时,“岁消之千斛,尚余甚多”,以谷换杏,赈济贫苦百姓和供给行旅,若有人多取,林中会有虎拦路咆哮,直至取杏者退还多取的杏。“杏林”一词就由此而来。“杏林”演绎成医家的标志,“杏林春暖”成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颂赞。宣和二年(1118年),宋徽宗追封董奉为“升元真人”。民间尊称为“闾山大法院监雷法主”董奉仙师。

      由于闽南人漂洋过海,后裔遍布海内外,因此在海内外也有不少董奉仙师的信众。福州吴熙中医妇科医院院长吴熙在日本、台湾等地讲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都有祭拜董奉的寺庙,里面的主神也是董奉。说明了董奉的医德和医术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原来在台湾先前也有一供奉董奉的庙宇,改革开放后,先后有不少台胞回乡寻根探源,将大陆的村庙告知台湾的分庙。台湾方面派人前来,果如其然。后溯其根本,台湾的董奉庙奉大陆村庙为其正源,因此愿为救生堂之分堂,也名“救生堂”。

(责任编辑:小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