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笑大江横

 郑一粟草书艺术馆 2010-05-29

潮汕大地乃文化古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人文荟萃,风物流长,自古便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地民风率实,热情奔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郑一粟生于一个忠厚、纯朴的农家。因家道清寒,造就了郑一粟过人天赋的灵气与坚韧的毅力,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探索,在浩瀚的书海中跋涉,稳打稳扎,而铸就今日成就。

     郑一粟有兄弟姐妹七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他就懂得些体力活,分担父母的重负。那时,他哥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体,出于小孩的天性,他也跟着一笔一划地临摹起来,没想到这一练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十五岁那年暑假,经父母允许,他到县城参加书法学习班。通过老师的教导,进步很快,不料在后来参加学校的一次书法比赛中,却名落孙山。沉重的失落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使争强好胜的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勤奋努力。没零用钱买纸,就向同学收集旧书本。或干脆蹲在地上,一钵水,一只笔,一丝不苟地练起来。初中毕业后,父母考虑到他的前途,便送他去参军。新兵训练本来就辛苦。常常操练完后在烈日下也能倒头便睡,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层层困难,利用午休的时间研习书法与文学。在七十三个新兵中,有两个是惯例不午休的,一个是值勤兵,一个是洒汗临池的郑一粟。奋发图强,苦学不辍的郑一粟为日后突飞猛进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新兵三个月后,郑一粟被分配到吴川某中队基层服役,其间有幸拜识吴川原一中校长,著名书画家。教育家李振海先生,李先生高风亮节,人淡如菊,有诸多弟子立雪门下求教,且笔纸多为先生提供,但李先生从未收分文,学艺三年,有一次夏晚,发15元津贴的郑一粟买了一个1.2元的西瓜,要给老师清热解暑,却被李先生说是乱花钱,并批评了一顿。耳濡目染,在李先生艺术上的循循善诱和人格上的潜移默化,使郑一粟有了当兵人身上的笃厚谦诚,坦荡旷达。

     在李先生身边的日子,郑一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同时也确立了长远的人生目标,做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将是他不悔的选择。他写下一首七律以述其时心志:

                                墨圃书坛搏苍龙,挥毫落纸意从容。

                                苦心竭虑哂寒暑,远志耽思御雕鸿。

                                欲上蟾宫折青桂,直先傲雪学劲松。

                                但得翰事欣艺位,一笑凌风大江宏。

     郑一粟喜读书。诗词曲赋,经史文哲等等无所不读。在军涯生活时就常坐不离卷,卧不离册。以前家贫无法求学是他心中一块隐痛,于是他便以勤学苦读弥补这一遗憾。读书使他具有广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和高品位的审美眼光。郑一粟认为读书是为改换人的内在气质,提高精神层次和拓展视野,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做到。一个没有学问的书画家是苍白无力的,无论作书习画,若没有学问做支撑而徒事弄笔舞墨,笔底终归有俗气。在他看来,书法重视技法,但书家如果不在内涵与修养上痛下功夫,实难成大器,他涉猎广泛,博览其他姐妹艺术以求书外求书。读书使他言谈高雅,行止不凡,更让他才思敏捷,信于拈来皆章。有一天,我与几个朋友在他工作室正天南海北侃谈,忽然他手机响了起来,原来广东省公安机关成立文联,特邀他写件作品以当贺礼。挂罢电话,郑一粟走到案前,铺开宣纸,略作思索,然后握管濡墨,只见他手起笔落,片刻间洋洋洒洒,满纸云烟,一幅龙飞凤舞的五律草书作品便呈现眼前:

                                     公事应公办,

                                     安居且乐业。

                                     文心壮金盾,

                                     联手托骄阳。

                                     万丈浩然气,

                                     两肩廉正风。

                                     为民身下事,

                                     敢教汗青传。

     诗看似平常,实自出杼:该诗头四句各首字合起来,刚好隐有“公安文联”四字。搁笔坐定,郑一粟淡淡地说:“这首诗是对他们能廉洁为公,造福于民的一种励策和期待吧!”这就是郑一粟,一个有着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因此,他笔下所焕发出来的传统功力和时代精神,才会扑人眉宇,让人低回其边,一再玩味而不忍释手。

     郑一粟好酒。酒里没有缠绵之愁,却有岁月不再之忧。观色、闻香、品味这一饮酒过程成了郑一粟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郑一粟说,祖国的酒文化源长流远,丰富多彩且瑰丽殊艳。历代书法家乘醉挥毫而流传千古的佳作更是比比皆是,层出不穷。酒助书兴,书借酒狂,两者相得益彰。于似醉非醉间,生命状态在弩张与平和中纠缠交错;酒气的酩醺与心头的清醒相恃相垒,一种矛盾而和谐的思想意象直达无我无人之境,此刻作书,昔日所学所思于瞬间结合即时的情感,酒意便伴着灵合的豁然开达交汇而喷发。

     我曾问过郑一粟最高纪录喝了多少,他笑了笑道:“哪有去记得这些。不过,我身边少有人能喝得过我。”郑一粟虽然嗜酒成痴,但他也有不喝酒的时候,有次酒宴,同座某位高官闻说郑一粟书名远播,便起身要向他敬酒,可惜郑一粟不买帐,推说嗓子不好拒绝与之对饮。原来郑一粟听过此君身名不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同席的人怎样怂恿劝说,郑一粟就是不给面子,弄得那官员既尴尬又狼狈,郑一粟则哈哈长笑,拂袖而去。

    “狂傲之徒”,这是某些人对郑一粟的贬语。“不错啊,我是既狂又傲,你奈我何?一个人假如能去面对争议,总比面对平庸来得痛快!我若没有个性,书法何来风格?”,郑一粟对“狂傲”一词也有独特的见解“狂傲是一种自我超越,一种直觉顿悟,一种艺术风骨,无狂便无诗,无狂便无书,失却狂傲,人的精神就无法得到提炼升华。真正的狂傲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行事,虽然在别人看来是怪异甚至荒谬,但自己却有充分的理由和判断能力认为非如此不可,并付诸于行动,且事后不怨不悔。”中国文人身上那种“郁狂孤傲”之气常在郑一粟身上流露出来,但他不外是表面的演绎和刻意的伪装,而是从骨子里由内到外的折射,这种“狂傲”表现在他对权贵的蔑视,对世俗的不屑,对名利的淡泊,对节操的固守,更是对艺事的自信。但他在朋友面前却没有任何架子,散发出来的是侠士的豪达,学者的睿智,兄长的宽厚,赤子的真率。谈吐诙谐风趣,直抒胸臆,让人感受到他卓尔不却群的思维方式,独行特立的人性魅力和磊落旷荡的艺术情怀,他写过这样一首《述志》诗:

                                     明月嵌心雪为魂,

                                     不沾俗气不染尘。

                                     任他世道多异难,

                                     竹自抽节兰自芬。

     书为心画。诗为心声。诗作简术淡远,作者之卓卓风神,铮铮铁骨隐泛其中。

     郑一粟擅狂草,草书是诸体中最能表现书者心景意迹的字体。书家若自身学问、才情、技法层缺,势必难将书法中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因此,吸有不羁之士和性情中人方能把握好草书的质感。郑一粟按自己的脾性选择狂草,个中滋味,甘苦自知。由于狂草书写速度较快,开始时候他总觉得作品太飘浮、轻滑,于是溯源而上,重温章草,隶书,篆书。后来又发现笔法力度欠缺,又重练起北碑、魏体以增强作品金石味,如此反反复复,在摄取,舍弃、揉合、迈轶中步步为营,遂成今日面貌。

     在学习与创作过程中,他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渗骨为法,望今制奇,上下求索,取精用宏,不为时俗所惑,不为流弊所动,坚信只有在继中才能发展,在传统中创新。遍临今古名家墨迹,醉心张旭的颠逸飞动,怀素的狂放天纵,孙过庭的缜密精致,黄庭坚的诡幻激越,傅山的劲崛奇拙,王的苍郁雄畅,徐渭的恣肆奔放,于右任的磅礴旷达,精思博取,从他们身上摄其精华,去其瑕疵,在摒弃与吸纳中加以融会贯通,遂能悟之于胸,发之于笔,从而形成他纵逸驰越,峭拔雄浑,险峻奔放,元气淋漓的狂草书风。

     郑一粟工作室有件壁书作品,他给我讲起作品:“横空出世”的来龙去脉:那是一个雨夜,郑一粟在工作室孤饮独酌,享受独处的安宁。听户外檐雨轻滴,聆室内古调铮铿,一种大自然久违的天籁与静穆涌至心头,骤时,冥冥之中的冲动来不可遏,于是他捕住到这稍纵即逝的灵感与激情,以墙当纸,面壁狂书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云出,天寒红叶稀。上路元天雨,空翠湿人衣。作品高达2.3米,宽1.5米,气垫浩雄,韵致生动,法度严谨。从静止的字形表现出劲健飞舞的动态来。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瞻仰有情,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整幅作品显得意气相聚,格调高古,笔意酣畅,让人回味悠长,到他工作室的人见到该作品时都啧啧赞奇。福建书家程不恭先生观其书后,赋诗表达他的感受:“秉兴遣怀酒千钟,神思飞畅气凝虹。九天狂泻如聚雨,万里纵横若野风,湍瀑惊魂奔沧海,震雷摄魄裂太空。横斜欹侧迷踪步,万变仍游古法中。”并对郑一粟作品特点归纳在四个方面:一是碑与帖、真与草的结合;二是笔法方与圆,粗与细的运用;三是墨法枯与润、轻与重的搭配;四是章法疏与密、虚与实的对比。这些特点无不体现郑一粟善于学习,博采众长,敏锐的艺术目光。人口不高,用墨无法。笔者认为,只有静下心沉住气,视荣辱得失如过眼云烟的人,才能将笔墨与生命熔铸在一起,转而化作笔底风光。

    “笔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宣与古人争。”这是郑一粟孜孜以求的人生信条,他热心慈善工作,为济贫、扶孤、助学等等公益事业捐献大量的作品与钱财,也下过基层做过很多实际工作。郑一粟的理想是将狂草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并倾其所学的精华留将后世。他性格耿直爽朗,为人豪放不拘小节,好烟茶酒,有隐士之风,很多人都喜欢跟他交往,但他从不拉帮结派,更不攀龙附凤,也从不参加书坛上的比赛或展览,不为一时芒锋而改变初衷,鄙夷昙花一现的虚名浮誉。他认为纯粹艺术上的成就不能以时名来衡量,而是由大浪淘少后的作品来说话,郑一粟虽是职业书法家,但他却怀着对身名的平淡,和对艺术的野心,把操翰弄墨当做是怡情悦性,修身德的事来做,追求的是灵府的愉悦和生命的自振,以及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圆融贯汇,溶乳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郑一粟逸纵的胸襟,在他撰写的一副集联中丝缕毕现:

                                防歌天地阔

                                一笑大江横

 

                           

                                          发布人:陈敬义 2006年7月1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