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一本针灸孤本《火攻神捷》

 fff9888 2010-06-01

为纪念已故的唐永雄先生(瑶族),将此孤本捐送给世人,忘仁义之士,济世救人,不得擅自牟利,当心报应。

文字部分系照抄,不敢更改。

未经本人及家人同意,不得擅自印刷销售。

                          201061

          

 

火攻神捷

新录文林郎知略阳县事

尹国华

陈先生火攻神捷心记书一本,予不敢隐,相遇知音宗台算命,谈叙之间。对心情实相亲,全敬送此书,以为江湖济世之便觀览。此书世所罕有,日后即知稽查,切勿负予抄集之功,致嘱。

余贺县莲塘乡九牛寨训蒙 芹香 李树蕃笔记光绪乙酉年秋仲月下旬

嘉庆十四年巳己岁方存此方,在予四伯父瓊林塾中,至今数多余年始寻访,着予抄集,以为救世救急济世幸。

 

寸度法

凡炙火者,炙之男左女右,中指屈转侧量,以两橫纹角为准,自本至末为1寸,为之同身尺。

次度法

前自眉心,直上3寸为发际。后自大椎直上3寸为发际。幼时头上显跳动为囱会。旋发毛虚风项处为百会。手臂转动尖骨处为池。手掌转动处为手腕。心窝正中下,重尖骨处为鸠尾。

足股挨内边为内廉 指内侧缘      足股挨外边为外臁 指外侧缘

脚眼挨内边为内踝            外边为外踝

脚眼转处为足腕              膝头高处为膝脐

指挨大指边为内侧            挨小指边为外侧  两足同

臂挨大指边为上侧            挨小指边为下侧

穴近胸前为侧                穴近背俞为后

穴有窝靨 面者为陷 , 穴有两边稜起为间

穴有同名异穴,经络不同者如 临泣 三里 也。

穴有异名同穴,其经络无异,如百劳——大焦 ,大谿——吕细是也。  穴有忌针者,则不宜针。如天_ 、华盖是也。直炙不宜针。

穴有忌炙者,则不宜炙.如金津、玉液。是宜针不宜炙也。

 

 

 

 

 

 

 

针炙头图穴位

            

头面针炙穴位

百会1 在头顶旋毛中  此处臂风可炙

头顶1穴,对鼻直上入发际3寸。(是否前顶穴)

囱会1穴,对鼻直上入发际2寸陷中,属肾经头风可炙即是腰好。

上星1穴,对鼻直上入发际1寸,诸阳热气可炙。

神庭1穴,对鼻直上入发际5分,不可炙主肿病

临泣2穴,在额角直上入发际5分,赤眼风泪可炙

攒竹2穴,在两眉头上

印堂1穴,在眉头中间,小儿惊风

鱼尾2穴,在二眉外尾

然竹2穴,在眉毛橫过发边陷中

睛明2穴,在两眼内角陷中

瞳子窌2穴,在眼尾角平开5分陷中

人中1穴,在鼻屈门也,中风可炙。

禾窌2穴,在鼻孔外包上处陷中

迎香2穴,在鼻外5分,即笑带痕处

承浆1穴,在唇陷中

颊车2穴,在耳根下不动陷中

廉泉1穴,在喉结上方本陷中

竅阴2穴,即头窍阴,在耳尖发际捲耳 取之耳尖上处是开口动。

率骨2穴,在上耳入发际15分,属足太阳经头风可炙

听会2穴,在耳釘微前陷中,张口有动,脉可按在口吻5分,笑有陷处是也。耳根闭塞肿痛。

兑端1穴,唇上端是。

金津1穴,在舌底左边紫脉上,针,忌炙。

玉液1穴,在舌底右边紫脉上,针,忌炙。

海泉1穴,在舌底中正根上紫脉,俱用银针。

曲差2穴,在神底两旁各开1寸半,入发际。

目窗2穴,在临泣后1寸,刺之目大明。

承灵2穴,在临泣后3寸。

腔室2穴在临泣后4

正营2穴,在临泣陵2寸。

五处2穴,在上星两旁各开1寸半

承光2穴,在五处后1寸半

通天2穴,在承光后1寸半,此穴名络脚华盖

当阳2穴,在瞳孔直对上发5分,目不识人,风眩,鼻塞可炙。一名阳强,经外穴。

眉冲2穴,在眉头直上入发际5分,与当阳穴平贴,痛头鼻塞可炙。

    天窗 2,穴位于颈侧,后结旁开3.5

    扶突 2穴,穴位于颈外侧,当下颌角直下,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喉结相平处

 

 

针炙腹之图

 

针炙胸腹中穴位

无疾有声谓之咳,无声有疾谓之嗽。音叫气息也。

天突2穴,在颈喉下空尖上,气喘嗽可炙  未穴

     璇璣2穴,在天突下1寸,仰面陷处是也。未穴

华盖1穴,在天突下2寸是。气喘,腹满不能言语可炙。

或中2穴,在喉下2寸半,过平开2 ,气喘疾壅可炙。

膻中1穴,在平乳间陷中,仰临卧取之,咳嗽可炙;内膻也与孕妇忌炙。

鸠尾1穴,在心窝正中重尖骨处是。不可炙正中心。

建里1穴,在鸠尾下4寸。

中腕1穴,别名太仓,自鸠尾至脐中处为中腕。血块,饮食不化,气喘面黄,腹疾可炙。

乳根2穴,在乳下16分陷中,下满上气可炙。

巨阙1穴,在脐上6寸,心气痛可炙。

水道2穴,在天枢下6寸,水分在脐上1寸。囱会不合,腹痛。

天枢2穴,在平脐各开1寸半。

外陵2穴,在天枢直下1寸。

章门2穴,在胁穷硬骨处是项对取之,对尖处为穴,肠鸣、气痞走痛。

气海1穴,在脐下1寸半,五淋下,元气惫,久积冷。

五枢2穴,足少阳胆经,位于腹侧部。在章门下5寸分八,胁腿内上。

幽门2穴,在脐上6  各平开5分,孕妇忌炙。

梁门2穴,在脐上4  各平开2寸。

归来2穴,在天枢直下8寸。

丹田1穴,在脐下3寸,即关元穴也。久积冷气大便滑直。

承满2穴,上腕平过寸半,在胸骨内取之。

中枢1穴,背,督脉,位于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

子宫2穴,在中枢两旁各开3寸是也

子户2穴,别名气穴 脐下3寸,各开0.5

海底1穴,在阳囊下十字纹是

中极1穴,在脐下4寸,血结成块,月经不调及产后秽泄不止,脐下积聚痛及血崩,皆可炙。孕妇忌之。

石门1穴,在脐下2寸,妇人忌炙,绝生育。

宛中2穴,在曲乳当中间是,气喘咳嗽可炙。

期门2穴,祖厥阴肝经,位于第六肋间隙,在乳头直下1寸半是穴,伤寒,胸痛,狂言可炙

橫骨2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0.5寸处

头背部

       

天柱2穴,在头顶后大节骨外陷中

玉枕2穴, 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正中线入后发际2.5寸。在洛却穴后1寸半,洛却穴即强阳穴,面前上星穴,量下七寸半,更易便入后发际3

风府1穴,在脑后入发际上1寸,大筋内腕中。忌炙

哑门1穴,在脑后入发际1分,陷中以上。2穴多炙则令人失声。

风池2穴,在脑后入发际1寸,各平开寸半。头晕,风痛。与风府平穴 。此属足阳明经可炙

翳风2穴,在耳珠后陷中,耳生疮,出浓,肿痛。

针炙背脊之图   凡人背骨皆系二十一节

   

肩井2穴,在膊上陷中,属足少阳胆经,肾膊强硬不能转动可炙。

贴眼2穴,在肩上骨下侧手目 看处是眼痛可矣。

身柱1穴,属督脉,在三节骨下正空

至阳1穴,属督脉,第七节骨下陷中,按而取之,咳嗽哈喘

命门1穴,别名精宫,属督脉,在第十四节骨下正空

大椎1穴, 在颈柱第一节骨上陷中

百劳1穴,经外穴,在大椎穴直上2寸,五劳七分诸虚瘦损可炙。

大杼2穴,在颈柱第一节骨下,各开寸半,头梗不能俯仰,可炙

风门2穴,在第二节骨下,各平开1寸半,此属足太阳膀胱经,鼻塞,上寒,咳嗽痰喘可炙。

肺俞2穴,在第三骨下各开1.5寸半,此属足太阳膀胱经,咳嗽吐血骨蒸可炙

魄户2穴,在第三节骨下,各平开3寸,与膏盲上下相对,中风 气喘急

膏盲俞2穴,在第4节骨下各平开3寸半,此属足太阳膀胱经,虚劳久病可炙。

心俞2穴,第五节骨下各平开寸半,小儿五六岁不能言语可炙

隔俞2穴,第六节骨下各平开1寸半,背腹游戏,食积,攻痛可炙

肝俞2穴,在第九节骨下各开寸半

胆俞2穴,在第十节骨下平开各寸半

脾俞2穴,在第十一节骨下各开1寸半 疾癖,积块,不思饮食,面色黄,单腹痛可炙。脚冷湿气不生也。

胃俞2穴,第十二节骨下各平开寸半。

三焦俞 2穴,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半;十四节骨下各平开寸半。

大肠俞2穴,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半;在十六节骨下各平开寸半。

膀胱俞2穴,位于骶部,在十九节骨下各平开寸半,脐脊强硬酸痛,劳损不仁,肠中痛,大便难,可炙。

命门俞1穴,督脉,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在十四节骨下陷中伏而取之

白环俞2穴,在二十节骨各开寸半

腰俞2穴,在背下十八节骨下平开寸半,又名对脐穴

长强1穴,在背椎骨底尖上是穴。

臑会2穴,别名臑交、臑窌在肩髃穴下3寸。

臑会2穴,在背前臑去肩髃2寸腕中是

针炙两手穴位

                   手内侧             

曲池2穴,在下曲手橫纹尽处,挨骨腕中以手拱胸取炙。

二白2穴,经外穴,曲池前3寸,此属手少阴心经。

太渊2穴,在掌尽橫纹上,位于拇长展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凹

陷处骨,此属手太阳肺经,牙痛并手腕痛可炙。

合谷2穴,在大指一次指合骨处动处脉中,此属手阳明大肠经,鼻

外血目昏牙痛,喉痹及手疥疮可炙

阳溪2穴,别名中魁,位于腕背桡侧,拇指上翘,在手上侧两筋陷

中,牙痛并手腕疼痛可炙

腕骨2穴,在手眼骨下,在对小指边起骨下脘是也,属小肠经

少泽2穴在小指曲连挨甲处,又名少冲,掌中热 口干及心痛背痛

可炙

少海2穴在,位于手肘橫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骨之间下陷中,仰

掌挨胁处,心痛可炙,曲手取之。

间使2穴,仰掌腕橫纹挨上3寸,两筋中间,此属手厥阴心经,寒

热疮疥可炙。

内关2穴,在仰掌橫纹后2寸两筋中间,心肠走气攻剃可炙。

大陵2穴在,仰掌橫纹后1寸,两筋中间,心肠生病,疮疖可炙。

神门2穴,别名兑冲、中都,在掌橫纹后尽小指前乃少阳心经也

天府2穴,在肩下,位于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之动脉

中以鼻取之,鼻着处是,不可多炙。鼻血不止。

 

                 手外侧

支沟2穴,在仆掌橫纹后3寸,两筋骨间陷中,此属少阳三焦,筋

痛可炙

内关2 位于前臂曲侧,腕橫纹上2

外关2穴,在仆掌橫纹后2寸,两筋骨间,臂膊麻痹可炙

列缺2穴,在手腕侧上1寸半,两手虎口交叉,取中指头尽处。

天井2穴,在肘后尖骨上1寸,两筋陷中,叉腰取之,此属手太阴

三焦,咳嗽痰陷中

太泉2穴,仰掌橫纹尽处陷中,太渊平列,胸中痞满膨胀,寝卧不

安,反眼白医。

二间2穴,在食指内侧本筋前陷中。

中诸2穴,在手背四五指关节间后方陷中。

関冲2穴,在无名指外侧挨中。烦热,寒汗不出,舌根痛,口干消

渴可灸。

后谿2穴,在小指外侧下节陷中,屈拳尖摺处是也。

阳池2穴,在手背腕橫纹中点陷中。

劳宫2穴,在掌中央尖橫纹动脉处,屈无名指着处是也。

肩髃2穴,在背端上尖 间举手有陷处是也。

大骨空2穴,在手大指背侧橫纹中点第二节尖上是。

小骨空2穴,在手小指背侧橫纹中点第二节尖上是。

通里2穴,位于前臂掌侧,在手腕橫纹上1寸陷中是也。

中冲2穴,在中指之端去甲1寸韭菜叶是也。

曲泽2穴,在肘内弯曲纹中点是,伤寒湿痛身热心烦,口燥消渴,

舌燥可炙。

 

 

 

 

 

 

 

针炙两脚穴位

 

      

          

环跳2穴,在腿股上脘手后1指侧外,伸下屈上陷中是,阳症中风炙。

风市2穴,在大腿两筋间平立伸下两手,当中指取穴尽处穴

承山2穴,在两腿中尖陷中,此属足太阳膀胱经,两足疼痛,大便不通。此属足少阳经,偏乃半身不遂,两腿疼痛可炙。

反関4穴,在膝上3梁丘穴两旁分开5分,此属足臂经,凡积气痛可炙。

梁丘2穴,在膝上3寸陷中,此属足阳明经,足难屈伸可炙。

膝阳关2穴,在膝上1寸,此属足少阴胆经,筋腿不伸 脾冷痛可炙。

血海2穴,在膝膑上内曲臁上3寸陷中,此属太阳经,生疥疮、妇人月经不调,可炙,此乃虫巢窝。

曲泉2穴,在膝内侧橫纹尽是穴。

     蘭门2穴,在曲泉上旁开3寸有脉动陷中。

委中2穴,在膝关节后橫纹中心,又名血郄,郄中,足弱无力,红肿疼痛。

阴谷2穴,位于膝关节后橫纹内侧端

犊鼻2穴,俗称外膝眼,膝关节前外侧正是,不能行走。

阴陵泉2穴,在膝内侧转骨下陷中,此属太阳脾经,小便不通,气疼痛可炙。

阳陵泉2穴,在膝外侧陷中,此属少阴腿股酸痛,冷痹不仁,半身不遂,胁筋疼痛多炙。

三里2穴,在膝下3寸骭骨外廉旁,此属足阴肠胃经,恐肠膨胀满,胃气不足,饮食不化,劳血癖块炙。

光明2穴,在足外踝上5寸,目痛,不能久视可炙。

三阴交2穴,在足内踝上3寸陷中,此属足厥阴肝经,心腹膨胀及妇人月经不调,属下不止可炙。孕妇忌之。

阳辅2穴,在足外踝上4寸,辅骨绝骨端,中风左瘫右痪

悬钟2穴,又名绝骨,在足外踝上3寸。

丘墟2穴,在足外踝下方陷中,去临泣3寸,筋下,脚脘痛可炙,并冷疴。

复溜2穴,在足内踝上3寸陷中,此属足少阴肾经,而面黄盗汗不收可炙。

解溪2穴,在足腕系鞋带处是也。

昆仑2穴,在足外踝后,挨骨处是,属足太阳膀胱经,足腰痛可炙。

太溪2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侧上,有动脉处是属足少阳肾经,牙齿

可炙,又名吕细穴。

丘墟2穴,在足外踝陷中,小腹痛可炙。

申脉2穴,在足外踝下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腹痛。

临泣2穴,在足外踝下过3寸,以脚踏地自地量上1寸半。

丰隆2穴,在足外踝上8寸。

涌泉2穴,在脚底橫纹正中心是穴。

商丘2穴, 在脚内踝下,微前陷中,此属足太阳脾经,腹胀脾虚

脚痛可炙。

照海2穴,在足内踝下,略前商丘之下,此属少阳肾经,小腹痛,

月数不行可炙。

太冲2穴,位于足背大趾跖骨间隙之中点处,此属足厥阴肝经,脚

气脉痛,行步艰难可炙。

隐白2穴,在足大趾内侧大骨下陷中。

束骨2穴,在足外侧,去小趾本节1寸陷中按手可取。

公孙2穴,在足大趾本节内侧后1寸陷中是,此属足太阳经。

大敦2穴,在足大趾面上离甲1分是。

隐白2穴,在足大趾内侧去甲韭菜叶大是。

冲阳2穴, 在足背最高处,解溪穴下1.5寸,动脉应手处。

行间2穴,在足大趾之间陷中,心肺心痛可炙,穴有动脉是。

至阴2穴,在足小趾外侧去甲韭叶大,死胎不出可炙。

膝眼4穴,经外穴,位于膝部,在膝头下两旁窝中心,又名鬼眼。

脚不能屈伸

照海2穴,在脚后,与水泉穴并取。

大敦2穴,在大趾内侧离甲2与甲脉并取之

    行间2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中点上0.5寸处

阴谷2穴,位于膕橫纹内侧端,屈膝取穴

 

 

以前共一百六十九穴

总穴

少冲 别名经始,位于手小指末节离甲0.1寸。

少府 握拳小指本节尖直达劳宫处。

神门 别名兑冲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端

阴郄 位于前臂掌侧,腕橫纹上五分

通里 位于前臂掌侧,在腕后1

灵道 位于掌腕橫纹上1寸半或2

少海 别名曲节,位于手橫纹尺侧端陷中

青灵 位于肘内侧橫纹头上3寸,在肘上3

极泉 位于腋窝中央,腋动脉内侧处。在臂后内腋下胁间动脉入胸

少泽 别名小吉在小指曲连挨甲处,

天容 耳下曲颊后

腕骨 位于手背尺侧缘,第五掌骨基底部,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后谿 握拳时,掌橫纹端是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支正 位于前臂伸侧,阳谷5至小海穴联线上,脘后5寸别走少阴经

臑会 位于肩峰后下缘直下3寸,肩髎后大骨下臂上连陷中

养老 位于前臂伸侧下端,尺谷莖突桡侧缘上方骨缝中;掌心向胸取之。

在踝骨上后1寸陷中

曲垣 肩胛骨冈上方之凹陷处,曲臂陷中

肩贞 位于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肩骨臂下两骨解间

天聪  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

秉风  位于肩部后,举臂有凹陷处是。在天窌外肩后峰有空。

听宫  耳中尖如豆是

肩中俞  位于大椎穴旁开2寸处。肩脾内连去腋3

觀髎  面鸠骨下臁

前谷  手小指外侧筋陷中

阳谷  在腕背橫纹尺侧端,手外侧腕中对骨陷中

少海 别名曲节,位于肘橫纹尺侧端,肘内大骨外去肘臑端5分陷中

天宗  位于肩背,当肩胛冈下窝的中央。在垂风后大骨下陷中

肩外俞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脾上兼去直5

云门  在锁骨肩峰端下缘,距前正中线6寸处。陷中动脉应手取之

少商  在拇指端内侧离甲如韭菜叶大

太渊  掌后陷中

侠白  肘窝橫纹上5寸处,在天府下去肘5

天府  在腋前纹头下3

中府  别名膺中俞,位于胸壁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

处,在云门下1寸乳上之筋间动脉应手

鱼际 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腕中

经渠  位于掌背桡骨茎突内侧缘,腕橫纹上1       

孔最  位于前臂曲侧

商阳  别名绝阳,手食指内侧去甲角1

三间  别名少谷,位于掌背第二掌骨桡侧,在曲池下1

二间  别名间谷,位于食指根部桡侧

肘窌  位于上臂外侧的下段,当曲池穴上1寸处。在手大指外兼陷中

合谷  一名虎口在指岐骨间

五里  位于上肢者称手五里,位于下肢者称足五里。在肘上3寸脉中

阳溪  别名中魁,在腕背桡侧,拇指翘动时,肌腱凹陷中

肩髃  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在肩端之骨间

偏历  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在腕中后阳溪3

巨骨  在肩端之骨间上行

温溜  别名蛇头、逆注

下兼  在辅骨上兼下去1

上兼  手三里1

扶突 别名水穴,位于颈外侧,当下颌角直下,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喉结

相平处

迎香  别名冲阳,在禾窌上鼻孔旁鼻唇沟,橫平鼻翼外侧

禾窌 别名长频、长窌,鼻孔侠水沟旁5分,与人中相平

臂臑  在肘上7

 

 

开名火穴总记三十四穴

肩井2   番肩2   曲池2   招摇2   气海2 

腿骨2  鹤顶2  对针2  三里2  腰门对脐1 

鱼尾2   脚凹2   内踝2   外踝2   湧泉2 

脚指公弓2

 

凡治病,在左右手总是同穴,独气是腰间,总时1穴,凡炙火从上炙下,从腹炙背顺序,湧泉收功之火多炙,尤妙。又要看风疾之轻重,用火穴之多少,轻则减损,重则全炙矣。

凡针炙宜天医,要安、除、破。日忌人神在穴,白虎受死灭没日。不紧之症弓择日也。若紧急,针忌辛未日,炙忌火隔日。

春左胁  夏脐心  秋右胁  冬腰中

头步治法

头疯大痛遍身痛

合谷2    太阳2    率骨2       丝()竹2 发边  神庭1   百会1   脑穴1    风池2 脑背

偏头疯痛

丝竹2    率骨2 耳边     风池2 脑背    大渊2 手边  大杼2 背边   甲脉2 足边   百会1   聪会1

肾厥头痛

肾俞2   太渊2   合谷2   太溪2

头晕眩花

合谷2      肾俞2     神庭1    上星1    风池2    肝俞2

鼻塞流涕

上星1    风府1    风门2     合谷2

鼻血不止

少泽2     心俞2     湧泉2 足底心

两耳虚鸣

听会2   翳风2   肾俞2   太溪2

耳内生疮出浓

耳门1    听会2    翳风1 耳背    后谿2

耳根肿痛

临泣2   合谷2   颊车2 耳下  翳风2 左后耳珠陷中听会2

耳聋闭气

翳风2   听会2 耳钉微前陷中  合谷2   三里2

上片牙痛及牙关紧闭不得开

太渊2   颊车2   合谷2 即虎口也  吕细2 足即太溪穴也

下片牙痛及颊颈红肿

阳溪2   承浆1   颊车2 耳前下   太溪2

赤眼肿痛见光泪下

   迎香2 鼻外5    攒竹2 眼眉头   合谷2   小骨空2  临泣2    至阴2     丝竹2   睛明2 眼头

风弦烂眼迎风冷泪

肝俞2   合谷2  大骨空2 手大指  小骨空2 手小指  攒竹2  上星2  临泣2   风池2 脑背 丝竹2 发边  二间2

目疯肿痛,胬肉板睛

禾窌2   攒竹2 眉头  肝俞2   委中2 足凹  合谷2  太冲2   十宣10 手指尾

眼目晕花视物不见

上星2   心愈2   肾愈2   二间2   三里2  光明2

怕日羞明

攒竹2 眉头  睛明2 眼头  小骨空2  二间2  肝俞2 行间2   光明2

冷气心痛

中腕1   天井2   上脘1   内关1   大陵2   幽门2   神关2   隐白2

两胁胀满气攻痛疼痛

阳陵泉2   章门2   绝骨2

中胃停食疼痛不止

解谿 2    大仓1 即肚中腕    三里2

胁筋疼痛起止甚难

支沟2   章门2   阳陵泉2

脐腹胀满不消化

天枢2     水分2     内庭2

腹中寒泄泻不止

天枢2     中腕1    关元1 丹田   三阴交2

单腹虫胀气喘不息

    膻中1      气海1     水分1      三里2  行间2  商丘2   内关2   三阴交2

心腹胀大如盘

中腕1      膻中1      水分2      行间2   三阴交2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

中腕1   大白2   阳谷1

气隔忤噎饮食不下

    膻中2     三里2     隐白2

气积气块血积血块

隔俞2   肝俞2   大敦2   照海2

腰胯疼痛名曰寒疝

中枢2   委中2   三阴交2

五脏结热吐血不止

心俞  肝俞  脾俞  _   肺俞  肾俞 隔俞 2

六腑结热血妄行不止

胆俞  胃俞  小肠俞  大肠俞  膀胱俞  三焦俞 2

绞肠沙头痛肚痛泄泻四肢厥冷

关元1 脐下三寸   膻中1 胸平乳陷中   委中2   百劳2 颈第1节骨 大敦2 足大趾离1  竅阴2   百会1   十宣10

大便不通

太阳2   支沟2   章门2     2    照海2   承满2   甲脉2   阴陵泉2   三阴交2  大谿 2

小便淋沥

阴陵泉2   三阴交2  合谷2   水道2 在天枢下6  丹田1 脐下三寸  中极1 脐下四寸

遗精白浊

丹田1  白环俞2   吕细2   三阴交2

梦鬼遗精

  心俞  膏盲俞  肾俞  白环俞  背各2  精宫即命门1   中极2    丹田1

阴囊偏坠红肿

丹田1   横骨1  三阴交2   大敦2

水肾肿大如升攻痛

归来2  横骨1   血海2   三阴交2   大敦2   曲泉2   然谷2   蘭门2   肾俞2

肠风脏毒下血

脾俞2     大肠俞2    列缺2 手腕侧上寸半,中指尽处

脱肛肿痛  大便出肠头是也

百会1    肩井2    长强1 屎尿尾

遗禁失屎小便数带血

肾俞2  小肠俞2   气海1   命门1   中极1   大陵2   膀胱俞2    劳宫2   阴陵泉2

五痔之症

百会1     大肠俞2    长强1     承山2  足大腿

二白2 

大便滑直不禁

中脘1   神阙1   大肠俞2   天枢2   石门1   丹田1

五淋之症

气海2     丹田1      中极1     肾俞2   阴谷2    阴陵泉2    三阴交2

下元气惫

气海1   丹田1   中极1   肾俞2

久积冷气

神阙1   中腕1   天枢2     气海1    宛中1  丹田1

肠鸣气走有声

大肠俞2    章门2    神阙1      天枢2   小肠俞2

肠鸣气痞及精块走痛 其痞块在胁下切忌,廓块上是穴,以手按定,气不动即对块开2寸炙之即效

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2俱是背  章门2   内关2   中腕1   中枢1   气海1   丹田1   三里2

一切气痛

肺俞2    膻中2    气海1    三里2

小肠下痛

丹田1    中极1    小肠俞2

脾积气块痛

脾俞2   天枢2   上腕1 中腕1   气海1  三里1   太冲1   阴陵泉2    三阴交2

肠筋疼痛

肩井2     胆俞2     章门2     支沟2   阳陵泉2

胸中满痛

    膻中2    中腕2    乳根2    期门2

两手治法  两手颤抖不能举物,颤者积四支寒掉也

曲泽2   腕骨2   合谷2   中诸2

两手疼痛不能屈伸

阳溪2      阳池2 手背腕      支沟2 仆掌横纹上三寸

外关2    曲池2

两指拘挛并筋紧不开

肩井2    曲池2    曲泽2    腕骨2     虎口2  中冲2  俱属手

手背红肿及生疮

合谷2   中诸2 中指节屈侧横处    阳池2 俱系手

足步治法  两足颤掉不能移步

太冲2 足内踝下陷    昆仑2 足外踝挨骨处    阳陵泉2 在脚膝外侧陷中

两足红肿疼痛  名鹤膝风

膝关2  膝眼2  阳陵泉2  委中2  阴陵泉2  腕骨2 梁丘旁各开1寸行间  俱系足

两足疼痛不能屈伸移步

太冲2  解谿2  行间2  阳辅2  阳关2  风市2  大腿根  承山2 大腿中央  阳陵泉2

寒湿脚气

肩井2   风市2   三里2    阳陵泉2     昆仑2  三阴交2   绝骨1   丘虚2 俱系脚   湧泉2 脚底心

脚气背上红肿

太冲2 足大趾本节后2    昆仑2    丘虚2   临泣2   行间2  俱系足

寒湿走注腿膝生疮

血海2   委中2  三阴交2  三里2 昆仑2  俱是足

两手麻痹不仁脚冷温病气不生也  以手痿痹为不仁,湿痞,足病不能行也。

环跳2    风市2    三里2    绝骨2     昆仑2  丘虚2    太冲2    阳关2 膝上三寸    俱是足

足弱无力不能行止

委中2 脚后屈   三里2   承山2 脚腿中央    三阴交2  绝骨2    昆仑2    甲脉2  俱系足

寒热治法  疟疾先寒后热积寒瘴

合谷2   曲池2   劳宫2 手掌横纹中心

疾先热后寒 名曰发冷也

间使2   百劳2   绝骨2   若不止再加  脾俞2  膏盲2   合谷2   列缺2

伤寒法治 起伤寒卒然不省人事,将二中指合炙,要合指上炙之即苏

伤寒头痛

风池2   解谿2     合谷2 手虎口上合骨虎口无骨处

伤寒头项强

承浆1 下唇    后谿2 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四、五岁以上发嗄者,窝痰火,  湧泉2   内关2   气海  三里 2

四、五岁以下发切, 列缺  内关 手足三里  2

十五岁以下发切,吼哮,  期门  肺俞  气海  湧泉  手足三里  内关  列缺  合谷 2

伤寒胸膈痛

内关2     期门2     大陵2

伤寒发热

公孙2 足大趾后动处  中冲2 手中指背,离甲0.1    三焦俞2

伤寒恶风自汗

百劳1 背颈    合谷2     复溜2

汗出不止

合谷2   复溜2 足内踝上1  内关2

伤寒大热不退

少泽2 手小指连甲处   曲池2   合谷2  委中2 足曲内弯复溜2

伤寒咳嗽

百劳1   风市2   大渊2   列缺2

伤寒乳喘

膻中2   乳根2   期门2   大渊2   三里2

伤寒咽喉闭塞

天突2 颈喉  少商2    照海2   合谷2

伤寒红胸

神阙2 胸中  湧泉2 足底心  公孙2

伤寒小便不通

丹田1     阴谷2     阴陵泉2     三阴交2

伤寒大便不通

章门2    支沟2    照海2    内关2

伤寒呕吐

颤中2 平乳间陷中   中腕2 脐上4寸正中   气海1 肚脐下1寸半  三里2   承山2

伤寒霍乱吐泻转筋……

上脘2     中腕2 肚脐直上4    天枢2 肚平脐各开寸半  丹田1 肚脐下3  阴陵泉2 在足膝内侧转骨陷中

伤寒发哕   有物无声曰吐  有声无物曰哕 有物有声曰呕

中腕2     劳宫2     巨阙2

伤寒发_   其形身体强直,有汗者柔_  ,无寒者刚_    

人中1 唇上    风门2 后背2节骨   曲池2    合谷2   复溜2

伤寒发狂

风门2     至阴1 背第7节骨    章门2    腕骨2穴足  湧泉2 足底心

伤寒发斑  凡红斑易治,黑斑难治,乃热极之症 似丹之病

风门2   期门2    曲池2    委中2

伤寒六脉俱无

气海2    复溜2     冲阳2 足大趾去甲1

伤寒阴毒  其形不温不渴、腰背肿痛、心腹胀满、唇青面黑、指甲黑  舌卷、囊缩四肢厥冷、净睡不语也

神阙1 脐中    丹田1     三阴交2

伤寒咳嗽血流清涕

风门2 脑背  肺俞2   列缺2   大渊2

伤寒谵语  其形狂言妄语,乃邪热气色也

期门2     合谷2     内关2

伤寒腹内胀满

肩井2   中腕2   水分1   气海2   内关2   三阴交2

伤寒肠内冷痛

中腕1     内关2     阴陵泉2

伤寒小腹胀满

中极1      支沟2     阴陵泉2     三里2   内关2

中暑治法  中暑暝然不省事

百会1     人中1 上唇     承浆1 下唇   风门2   中腕2    气海1   合谷2   中冲2   少冲2   脾俞2    中极2   三里2   阴谷2   内门2   阴陵泉2    三阴2

伤暑无汗不汗不出

风池2 脑背     大抒2     胆俞2     命门2   合谷2     关冲2     复溜2

中风治法  阳症中风痰涎壅塞不能言语〈一〉

肩髃2   曲池2   合谷2   环跳2   风市2   三里2   绝骨2    昆仑2   阳陵泉2 足膝下1寸外臁陷中

阴症中风脾厥偏枯筋脉拘挛穴法同上另有不省人事〈二〉

人中1 上唇    百会1 头顶    中冲2     印堂1   大敦1

中风口闭不开

人中1 上唇    颊车1   承浆1 下唇  合谷2

痰火治法案 凡四季咳嗽喘痰

百劳1   风门2   肺俞2   天井2   乳根2   列缺2  

五劳七伤咳嗽吐血渐损容颜

上星2   百劳1   大抒2   风门2   肺俞2   肝俞2    脾俞2    肾俞2    膏盲2 俱系背    天井2   曲池2    列缺2

中风半身不遂

肩井2   曲池2    风市2    绝骨2 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三里2  昆仑2   行间2   合谷2   阳陵泉2    三阴交2   足内踝上三寸

中风左瘫右疾

肩井2  肩髃2   曲池2   三里2   阳溪2   合谷2    中冲2   风市2   阳辅2  丘虚2   环跳2    至阳2     昆仑2 足外后跟骨上    三里2   阳陵2   魄户2   身柱1

咳嗽哮喘

天突1   华盖1   百劳1   风门2   肺俞2   至阳1   乳根2   或中2   幽门2 脐上六寸

风咳嗽白痰

百劳1     肺俞2     肾俞2    风门1 以上俱系背  中腕2   列缺2

痢症治法

下腕1  天枢2  气海1 俱系肚

赤白痢肠内冷痛

水道2 天枢下六寸  气海1 脐下寸半  天枢2 俱系平脐各开寸半  外陵2 肚天枢直下1   三里2   三阴交2 俱系足内踝上三寸

一切泻痢

脾俞2    胃俞2    章门2    天枢2     中腕2  神阙2   气海1  丹田1  石门1 俱系肚  三阴交2

翻胃噎食治法 五噎之症,一腮噎,二忧噎,三劳噎,四恐噎,五食噎

膻中 1 胸,治气冲噎   劳宫 2 手,治下噎   心俞1 背,五节骨  乳根2 乳下6  脾俞  2 背,治忧噎  中腕2 肚,治食噎  膈俞2 背,六节骨治恐噎   气海1 脐下1寸半

背发痈疽 凡炙诸毒当以蒜片用艾炙此,炙后仍以蒜头三二如钱厚,贴在生处头边,以艾放蒜头上炙三四五十壮即换  炙之凡妙

风门2   肺俞2   腕骨2   肩井2   承山2

肺痈吐脓

风门2   肺俞2   腕骨2   膻中1

颈生瘰疬  又法颈下针骨端两边隆起尖上各炙六七穴即愈

太阳2   天枢2   中腕2   巨阙1

掌中红肿生肿疮

曲池2   合谷2   外関2 仆掌取之  腕骨2   阳池2    中诸2   劳宫2   大陵2

颠痫治法  痰朦颠狂即系心乱无知也

百会1   心俞2   臑会2   少海2   鸠尾1   后谿2   天井2 中手曲外尖骨上1_ 手取之  鬼眼2   湧泉2 足底心  解谿2   昆仑2

鬼邪发颠

百会1   臑会2   心俞2   天府2 天井2   少海2    间使2

颠狂暴死不省人事

百会1 人中1   哑门1头背  臑会2   中诸2   合谷2

音哑语之无声

百会1   百劳1  位于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  肺俞2   心俞2    膏盲2   肾俞2    鸠尾1     腕骨1   神阙1   通里2   列缺2

妇病治法  妇人月经不调

天枢2      中极1     三阴交2     行间2   公孙2    三里2    带脉2 即伸脉外踝    支沟2   照海2     中魁2  在手腕上两筋陷中

一切呕吐

胆俞2 十节骨     臣阙2 脐上6    上脘1 肚脐上5寸正中  中腕1 肚脐上四寸   气海1 1

五肿治法  四肢面目泘肿不退

人中1  合谷2   三里2  三阴交2   临泣2   曲池2   风池2 脑背  上星2

一切水肿

人中1   脾俞2    期门2     水分1 在脐上1寸半  气海2   三里2 公孙2   内关2   阴陵泉2

四肢泘肿

期门2   曲池2   合谷2   内关2   三里2  丰隆2     复溜 2     临泣2       阴陵泉2     三阴交2

浑身泘肿

肾俞2   期门2   章门2   曲池2 合谷2   三里2    公孙2   三阴2

浑身水肿  加以

膏盲俞2      肾俞2     章门2     天枢2   三里2     复溜 2     气海2

小腹胀满

期门2   气海2   支沟2 别名飞虎 腕背  三里2   内关2   三阴2穴足

双单蛊胀

期门2    中腕1   气海1     水分2    章门2  天枢2    肩井2     隔俞2    肾俞2   支沟2   三里2   三阴2

诸疮痈疖治法  浑身生疮并身如虫咬,痒则补之痛则泻之

曲池2     合谷2      血海2      三里2   三阴交2

断红不止

丹田1      中极1      合谷2      三阴2   曲泉2     隐白2

妇人腹冷不成孕

丹田1   中极1   子宫1  子户1

前红生肌

丹田1   石门1 脐下1  三阴2

妇人无乳

合谷2   少泽2

乳痈肿痛

肩井2      乳旁2 患边之旁   少泽2     合谷2   临泣2

死胎不出胎衣不下

中极1 合谷2   昆仑2 至阴2 足趾  三阴2

产后恶露并脐腹血块及下血不止

天枢2 丹田1  水分1 脐上1  中极1   膏盲1   三阴2   三里2

血海崩漏

章门2  中极1   血海2   隔俞2   太冲2   三阴2

小儿诸治法  急惊风

印堂1 眉心   百会2   人中1   中冲2    大敦2  大冲2   合谷2 

慢惊风

百会1  上星1  人中1  大敦2  脾俞2

急慢惊风

印堂1  劳宫2穴手  湧泉2  竅阴2 耳尖上,中指尾合近1  百会1头颈     百劳1 背颈

小儿阴肿  昆仑2

小儿痢_     巨阙1 肚脐上六寸

小儿夜啼  中冲1

小儿出肠肚    百会1

囱会不合   水分 脐上1

言语迟   心俞2

睡不合目   曲池2

盗汗多出   复溜2 大人俱同此穴炙之

遍身黄胆黄肿

百劳1     膏盲2    脾俞2    章门2    中腕1  腕骨2穴手   湧泉2

消渴暴哑口眼窝邪口禁不开

承浆1  人中1  金津1   丹田1   肾俞2

小儿惊风啼时反眼颤身着惊者

百会1  竅阴1 耳尖  合谷2  劳宫2 掌心  敦旁2

婴儿铜射

禾窌2   印堂1   神阙1

小儿长病瘦瘠或长发冷皆可炙  俱用单火次炙之,若一穴不炙恐难验

聪会4    印堂1    承灵1    百会1    竅阴2  神通1     合谷2   长强1 背尾椎骨

小儿赤白痢症厌食

天枢2   气海2  水道2  三阴2

小儿痘疹灌水不得 不省人事

神阙2 肚中,三壮先炙  中腕1 亦炙三壮,次炙  其法,炙醒上下用棉被盖之,及渴要茶,以姜汤与之可也

脾旁肿胀

白环俞2 男左女右  长强1 

又方  命门1  要炙7

水肾腫大如升

橫骨2   膀胱俞2  三阴交2

出鼻血  身柱1  背第三节骨下正空

_ 气喘急  魄户2 男左女右 三节骨各开三寸

腹内极痛不止

天枢2 平脐各开寸半  水分1 脐上1  中腕1

冷疴痛

肾俞2 要对脐取之,男左女右  丘虚2 在左盆侧尖骨下陷中,以可按而取之,男左女右

赤眼肿痛

2  光明2   炙后要斋腥气7日不食

橫生倒養

湧泉2 乃在胎儿足底下穴  非产母  分男左女右  至阴2 足小指外侧去甲1  此炙产妇右足  非炙胎儿  依此炙即顺生也

治偏墜

阴谷2  左墜左炙  右墜右炙  穴在阴户橫对过止处是

阴阳症

_  _  _  _ 寸,12寸,23寸,3穴名曰排棚火,分请男左女右

痢症漏底不止

_  _  _11 气海 左右各1寸,各穴与红不止加

_  _  _右穴下1 1穴俱三壮

_  _  _左右各1 在手橫起量1寸便是

中风不语  大小男女同炙

百会1    望门斗1  直拎耳尾匹在发际止处  開心火2 用线加颈定乳,合就翻转在背心骨,记两边各开1寸各1   中脘1   下腕1  脐上3  气海1  手脉 1  三里各1

小肠气痛  下阴囊肿是此症也

在脚趾公上,甲肉各半当中是,左痛右炙,右痛左炙,全痛俱炙

心气痛仙方

用烂麻糖 鸡屎和羌汁太合酒1  煖热食之立效,

内关 手腕橫纹起前2寸,男左女右,若大痛俱炙2

心气如刀割者  以男左女右足外踝穴炙十七壮,永为断根,最验。

又方:两乳上陷中,针进1  命门1  開心火2  手脉各1  阴阳谷各1  足气海1 即愈

冷疴痛

用第三指,匹在脐两边橫过指之处止,各1  脚大指骨下 1 俱炙五壮 要禁鱼腥7日勿食可也

男女上肚痛

用男左女右取中指第二节 在第三节摺匹起至手指尾尽处止,上要除甲,将匹平脐两边橫过,各开1穴即愈

男妇下肚痛

以男左女右足内踝1穴,炙之即愈,即是照海穴,若炙之时  其人肚内响,其火即效,三四岁不宜炙之。

吊胁上寒  上胁痛,在背肩饭匙骨尖骨嘴下是穴,两边俱炙。上胁痛如炙痈法。当寻此法以取穴,未炙之先最忌食鸡肉,食之难愈

绞肠沙  穷硬骨1  男左女右

丹田1  脐下3  气海1

生蛇头 指手足同

大指公本节,驳节骨处,中间是大筋,要兼两边陷中,炙之即愈,为截蛇头,决不为害也

生背痈

尚有两方不写未经试,故不敢妄写,恐误人,今乃经试有准,用线挂颈合到脐中,返转在背骨处墨记,两边各开一寸,各一穴五壮。

生口疮或起未大,或己烂作害,未合者,只用百菰头两个和生心饭抖溶糊之即愈,開心火2 照上法炙五壮。

妇人下产不得

用草匹自鸡咀骨下匹起,至脐止,将草匹对摺断放在平脐两边橫过匹了止处,各1穴即下。

妇人产后骨风 右穷硬嘴骨1  气海1 命门上橫匣中处1穴,以火多炙则愈

又方用

益母草并根抖烂  老姜4  斤重鸡1只,先用秤砣烧红,用硃钵一对,大将前物放在钵底  用秤砣压在上面,将鲁酒三瓶放去铊面,斟下,仍将本钵住待铊凉后取酒并鸡食愈。

发寒瘴  男左女右尾大指第3节侧橫纹尾处1穴,饭匙骨下1  会阴1

风牙痛  风牙痛用炙,虫牙用药

虚火牙用药有方

用线匹拣指尾,指至掌下橫纹匹下到转在手头处,当中是穴,此要左痛炙右,右痛炙左,全痛俱炙

出鼻血不止  在颈背发际下,两边大根点头内有筋,动之处是穴,炙一壮即愈,男左女右。

头风并眼中起瘼

攒竹2 头背中发际下两边筋处各1  初节骨内侧各1穴,甚者加  风池2  合谷2  照眼2 手三指

瘿瘤症辨  石瘿如石硬  气瘿如线软  血瘿有赤脉细丝  筋瘿无骨 乃色变名为内瘿 

扶骨2  天窗 2 头大筋  缺盆2 肩橫骨  俞府2  珽璣2  天府2   胆中2  合谷2   十宣十穴 手指表

消瘦五海饮

海带  海藻  海昆布  海漂消  以上各3两半  三棱  茯苓  梽梗  细辛和附米  即以宗草头  猪梭子7  陈壁土去油 焙干又为末  每服7  用汤送下  炙烧热病退凉火路  用草匹拣樑指起至掌后橫纹,匝指转到在手胫,当中心止处是穴  男左女右,如不凉,加手脉2  橫纹匝起前1寸是穴,气海1  三粒2

炙臂膀  穷硬骨下1 此穴开11穴,午第2穴開1寸又1 3  凡开要进肚为是

妇人产后伤风咳嗽

開心火照上2  气海2 各炙五壮

炙痰火病  此病只可用药  炙亦难愈  下有方大妙

開心火2  照上去痰必用此穴炙之

炙头疯方

小广锅1  要略温手巾在头上,后用广锅盖头  用艾12两作3份,在锅面上为炙3次,待汗出之后,饮酒攻之即愈。

无名肿毒

用桃叶同沙糖和生米饭春烂, 铺上肿处即消。

嘴上生小疮

一刻肿如蛋大,三日即死,速用鱼椒根透食,揸之即消。

大潮热不醒人事

用黄牛屎下面地上一层算起,割去三层用纸包起,遇人有此病将此开水食之即退

跌断手足骨

用鸡蛋抱过半月己成鸡仔,取之擂烂,整出汁来,老酒煖热食之,人敷患处。

炙阳症

合谷2  内庭2 手次指外关  风市2 足腿上   鱼尾2 足肚  绝骨2 足外踝  若颈痛加 列缺2穴,胁痛加期门2 乳下1寸半  热甚加后谿2穴。

炙阴症

肩髃2  即肩井穴,在肩背头骨臂  膏盲2 四节骨下开3 内关2   園脐2 在后上各开1  对脐1  鱼尾2  三阴2  甚者加脐下1穴名阴交1

炙阴阳症

平脐左右开,11穴,22穴,33穴,此名为排棚 ,火分男左女右。

三消病  消渴 喉干,不饮水则困

上消 肺俞病也  炙肺俞2  气海1

中消 脾俞病也  脾俞1  中腕2

下消 肾俞病也  肾俞2  丹田1

痢疾症  至痛不止,火发半日愈,凡痢初起  中腕1 水分1  气海1

痢疾内急后重者  久成红血  乃是血虚

水分2  气海1  丹田1  中腕1  章门2

泄泻不止

水分1   关元1 脐下3  脾俞2 背十一骨名平开1寸半

治喉痛  吞饮食不下方  用青盐  白凡  硼砂共末吹入喉内

治背发毒方  用穿山甲4  牛膠4  新瓶瓦焙燥为末浸酒食之

治橫生遂产  用艾炙右足小指  三壮即顺

治打得全身皆腫  用散血丹泡酒食之

治打绝气  用麥菜春酒食之

小儿天惊风

百劳1  耳尖2  气海1  丹田1  列缺2  劳宫1手掌心

小儿地惊风

耳尖2  气海1  丹田1  劳宫2  命门2

小儿人惊风

发际2  在眉中直上入发1  中腕1   关元1    列缺2  肝俞2  三里2

小儿物惊风

眉间1  耳尖2  曲池2  肺俞2  三里2

小儿鬼惊风

劳宫2  吕细 太溪穴1  耳尖2  气海1

小儿急惊风

人中1  百劳1  间使2 手掌  大陵2 仆掌  曲池2 以手拱胸取之  三里2 膝下3  承山2 大腿

小儿慢惊风

百会1  百劳1   气海1  丹田1  天枢2 平脐1寸半  膏盲2 第四节骨平开三寸  吕尾1

小儿消渴

人中1    中腕1 脐上4      脾俞2 在背十一节骨平开1寸半  照海2 膝内踝上微前  公孙2 足大趾  三里2 足取之

小儿呕惊风

天穴1 喉下     珽璣 在乳上     膻中1 两乳中心

小儿肚痛惊

气海1 脐下1寸半    丹田1 脐下2    天枢2 肚脐各开2  章门2 _    内关2 在手仰橫纹后2  公孙2 足大趾  三里2

小儿泄泻惊

气海1   丹田1   天枢2   外陵2 天枢下1  水道2 天枢下3

小儿额上大青筋

眉心2  合谷2  吕尾2

小儿气抽紧

章门2 腹侧,别名长平,季胁,胁窌   吕尾1   肾俞2

小儿手脚摇动

眉心1  曲池2   合谷2   大敦2 足趾

小儿痴迷  眉心1  吕尾1

小儿遍身黄

百会1   百劳1   肩井2   肩尖2

小儿长寒冷肚又大又胀

梁门2  膻中1  天枢2  膏盲2  肾俞2

伤寒胸隔痛

大陵2 手掌  内关2 期门2 乳下  梁门2 三里2

伤寒发热

百劳2  合谷2  中冲2  曲池2  三里2

伤寒恶风寒热

百劳2  内关1  甲脉2  内庭1  大谿1  委中2

伤寒热病

间使2    曲池2   合谷2    少冲2 小指头离甲1

.绞肠沙

中腕1  章门1  委中2  曲池2  丹田2  气海1  大陵2     膏盲2    中冲2 中指去甲1     肾俞2 4节骨  三里2

伤寒咳嗽

百劳1  列缺2  大渊2  合谷2  风门2

伤寒咽喉闭塞粒米不下

天突1  膻中1 两乳中间  大渊2  合谷2  三阴2 足内踝上3

气寒结气

肚脐1  公孙2  涌泉2 足底  甲脉2  阳陵2 同三里对面  三阴交2  大陵2 仆掌橫纹

伤寒小便不通

関元1 脐下3  绝骨2 别名悬钟穴在足外裸上3  阴谷1 膝头每炙内侧上3寸五壮

伤寒大便不通

章门2  支沟2 手背橫纹上3  照海2 脚眼前1位陷中  内庭2穴脚二指前处陷中  每炙五壮即愈

伤寒腰痛

白环俞2 腰股外侧陷中  肾俞2 委中2 腰俞2 十八节开寸半

伤寒吐泻

珽璣2 在乳筋前一位陷中  中腕1 脐上4  水分1  三里1  水元  脐上寸半1

伤寒过经不解

期门2  肩井2  丹田1  气海1  大陵2  血海2脐头内侧5  三阴2  期门 男左女右

中风不省人事

哑门1 头背正窝  百会1  心俞5节开1寸半2  通里2 手仰掌橫纹上1

中风口禁不开

中冲2 手中指离甲1  人中1  颊车1 口角转间相接  承浆1 唇下陷中  合谷2

中风左瘫右痪

曲池2   环跳2   昆仑2   丘虚2  风市2 膝上4  三里2  阳溪2 手小指  肩井2

胸恶无声 

风府2 入发上1    哑门1    通里2   合谷2

小儿晚疴  百会1  吕尾1

腿风痛不往行动

风市2  阳陵2  三里2  委中2  阳市2 脐头上3寸,每炙7

妇人出颜

  命门1 对脐穴陷中  两阴间1 在肚下5  又取  玉门1   中枢1 脐下4  百会1  炙后其人仰腿,三日不起,行动肠头自入

风沙伤寒吐泻

天枢2  外陵2  气海旁各开寸半   天突2    廷璣2 乳上

吐血昏迷不知人事  风府    哑门  通里  合谷    (原本有卷画及_    肝俞2 九节平开寸半  隔俞2 六节下平开寸半  通里2  大敦2

六府结热吐血妄行不止

胆俞2 十一节平开寸半  胃俞2  小肠俞2  大肠俞2  三焦俞2  十二骨下平开1寸半

胁下肝积,风块如刀割痛难当

章门2  支沟2  中腕2  大陵2 手仆掌

诸虚百损四肢无力

百劳1  三里2  曲池2  膏盲2 四节平开3  肾俞2十四节骨平开3

骨节走痛四肢

极泉2 手筋下3   曲池2   三里2  委中2

浑身泘肿生水

气海1  三里2  曲池2  合谷2  三阴2  行间2  脚大趾2

风吹口侧

吕细2 在人中腕或侧相驳处 在左炙右 在右炙左  每炙七壮

鼻塞不知香臭

迎香2 在鼻旁  上星1 在鼻孔入发  合谷2

两耳虚鸣

翳风2 耳前珠陷中  肾俞2  大谿2  足内裸对橫骨1寸陷中

弩目反睛

风池2  睛明2 睛内下陷中  攒竹2 在两眉  然竹2 外眉毛  三里2  合谷2

眼目昏花远物不见

心俞2    肝俞2    肾俞2     二间2 手二指节内陷中  上里1  光明2 足外眼上5寸陷中

鼻血不止

余会1 在后脑枕上去平开寸半  又炙男左女右手指本服节外侧陷中

鼻流清涕

神廷1 鼻直上入发5  肺俞2  三里2  大渊2

胸中噎塞

大陵2  内关2  三里2  膻中2  两乳中心  章门2

赤白痢症

丹田1  气海1  水道2  天枢2  三里2  章门2

翻胃吐食

膻中1  心俞2  期门2  中腕2  胆俞2

大小肠气痞及积气块痛

肺俞2  肝俞2  章门2  肾俞2  内关2  胆俞2  丹田1  气海1  中腕1  天枢2  三里2  即炙即好

大便出血

丹田1  气海1  列缺2  三里2  肾俞2

小便白浊

水分1  肾俞2  气海1  三里2  共六穴

小便偏坠

肾俞2  三里2  丹田1  命门1  又炙1 在额上去弯骨上将人本口一比  尽处架避是穴陷中

小儿夜啼不息

百劳1  心俞2  劳宫2  掌心

颠狂不知亲疏

大椎2 第一节骨  耳尖1  中腕2  丹田1  气海1  炙后其人必知

肚内血积气块

丹田1 气海1 章门2  肾俞2  腰俞2  白环俞2 

打噎不止  气户1 在喉下湾骨处 男左女右

颠狂不知事

百会1  人中1  哑门1  合谷2  中冲2  臑会2肩髃前三寸  间使2  曲池2  三阴交2  气海1  涌泉2

炙后用雷公草春溶合麻油炒鸡,好酒饮之

心性速疾或悲或泪

心俞2  间使2  劳宫2  中冲2  曲池2  三里2  肾俞2  公孙2 足大指动处

小儿迷痰

太冲2  神门2 手掌上  列缺2 手中指后骨动处

小儿大小偏坠

大敦2   膀胱2   肾俞2   1

咽喉闭塞粒米不下

曲池2  照海2  通里2  大冲2

眼朦不见

三里2  合谷2  太冲2  二间2

眼生翳膜隐位难开

睛明2  合谷2  肝俞2  攒竹2  然竹2

虚弱咽喉不开  関元2  人中2  间使1

泻久痢

丹田1  天枢2  外陵2  水道2  阴都2  在鸡嘴骨下又下1寸平开寸半

窝胁伤寒恰如刀割

章门2  三里2  支沟2  内关2  风市2

脚背生毒名风脚

内庭 2  委中1  行间2  太谿2

泻痢黑白相兼 有痧又寒 吐渴厥冷 不得睡卧 绞肠沙

百会1  膻中1  丹田1  气海1  委中2  十宣十穴 要中指放血   大敦2     通里2

发白沙 肚绞痛 吐泻 四肢冷 十指黑  十宣十穴 放血

丹田1  气海1  膏盲2  肾俞2  曲池2

妇人败血不止

肝俞2  隔俞2  三阴2  曲池2  三里2 每炙五壮

浑身泘肿胀满

中腕1  丹田1  气海1  曲池2  合谷2  行间2  腹溜2  水分1  肾俞2  膏盲2  每穴炙五壮即好

头风大痛

阳白公2眉尾上3  合谷2  支沟2  率骨2  然竹2  百会1   每穴五壮

肾厥头风

神庭1  太冲2  天冲2  脑户1  背枕  风池2  肾俞2  大渊2

妇人经水不调脐冷冻不收胎孕

百劳1  膏盲2  肾俞2  命门1  曲池2  大陵2  中极2  子户2  在中极偏旁开3    三阴2  用鸡母泡酒   又乌狗仔打死,取毛烧灰,水洗身,其狗肉酒食之。炙后即收胎。

手痛风

肩井2  肩尖2  天府2  支沟2  曲池2  三里2  大陵2  大谿2  列缺2  曲泽2  间使2  劳宫2 掌心  每炙五壮

两脚颤抖不能行走

肾俞2    环俞2    环跳2  要炙十壮   风市2膝上4  膝头2   膝眼4   犊鼻2   三里2   阳陵2  三阴2  绝骨2   解溪2   丘虚2   行间2   大冲2  内庭2  昆仑2   照海2   涌泉2  每炙五壮

百痛消除

百劳2  膏俞2  隔俞2  肾俞2  吕尾2  章门2  中腕1  丹田1  气海1  天枢2  曲池2  三里2  支沟2  大陵2  间使2  承山2  此久病寒热可炙

发哮气喘

天突1  璇璣穴 天突下1  扶突 2  天突旁开寸半  期门2男左女右,取架避转匙骨下陷中    气海1  曲池2  列缺2  肺俞2  肾俞2  大冲2  膏盲2

 

 

 

 

 

 

《后付》妇人乳痛  生挨肚边  有脓血未穿,先用假烟叶根伙同酒糟 槌溶包;穿有脓血,用生烟叶槌烂包。又头角豆叶贴。又用臭牡丹叶贴锁口效

 

共三百八拾九样病火攻

 

原抄于826

整理于200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