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 诗歌鉴赏

 柔攻 2010-06-02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有叫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点在表达效果方面。

  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勤于积累,储备表达技巧的知识。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8种)

  反复、叠词、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婉曲、雅俗、互文、起兴想象等。

  常说的表现手法:起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正衬或反衬)、烘托、渲染、对照、点化(化用)、用典(运用典故)、叠词、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联想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借古讽今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含蓄蕴藉、开门见山等。

  (2)答题模式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

  其表达的格式是: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意:此诗写于作者因王叔文事被贬八年后入京,又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了"春半如秋"的感觉?

  (2)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3)有人说三、四句将在"在物之境"和"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分析] 这首诗写景肃杀肃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答案:(1)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家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2)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3)三、四句描写阳春季节花尽叶落莺啼的"境",正因为满庭的残花落叶、莺啼触动诗人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此刻心境的写照,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的心烦乱,才倍觉莺啼之乱。

  [技巧点拨]读诗要从理清思路、结构入手,把握全诗的布局。诗的结构并不复杂,其实就是景(事、物、史迹)和情(或主旨)关系的处理。处理的方式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纯景含情,先事后情。大多采用先写景后抒情的方式。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4分)

  答案:(1)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2)答: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说出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确本诗的表现方法,得2分,能够抓住本诗所写的典型景物(选二、三处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现出因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而高兴的内容,得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4、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8、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答:(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等),《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两个"还似"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3)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时,要着眼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的社会意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高雅还是庸俗,奋发还是颓废。

  〔一〕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借助诗歌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思想或者是某种哲理或者是诗人对社会、人生、历史进行的反思总结等。古典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有:

  1. 咏物寄兴,自喻自况。咏物诗的特点是别有兴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咏之物,是作者兴寄的寄托物。如罗隐《柳》"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寄托了诗人与所有天涯沦落人共同的遭际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体验。

  2.借古讽今,咏史述怀。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伤今,抒发或盛衰无常,或物是人非,或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喟叹。

  3.状物抒怀,述感言志。这种诗有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有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也有的倾诉起漂泊无定天涯游子的绵绵乡愁。如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作者借助"大雁"形象,表达了客子乡愁。

  4.边塞征战,借物逞情。这种诗或高歌征战四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抒发思远怀人、厌恶战争、报国无门的痛切感受,同时也展示了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等。前者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后者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5.谈诗论理,认清世情。指作者借助景、人、物、事、言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杜甫《望月》,卢梅坡《雪梅》。

  6.羁旅行役,思远怀亲。主要指宦游在外的官员、浪迹天涯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他们或表达旅途艰辛、孤寂落寞,或抒发对家国故乡的思念,或宣泄对于世道的不满,或倾诉对亲人、 朋友、家庭的渴望。

  7.隐逸田园,寄情山水。这类诗歌或表示仕途失意、纵情山水的情怀,或传达洁身自好、远祸避灾的愿望。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二〕分析古典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以含蓄蕴藉见长。春风春雨、夏云暮色、秋雾秋蝉、冬月寒雪、骨横朔野、塞客单衣,各种物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情愫、遭际、感慨。现分类简说如下:

  1.表达身世之感。①抒写怀才不遇,感发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如李商隐《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②表达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借"夜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愁。③叙说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感。如骆宾王《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心境。④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伤乱之情。如贾岛《题李凝幽居》"草径入荒园"的寂寥与冷寂,"鸟宿池边树"的空寂和"僧敲月下门"的静寂,无不寄托了作者对品行高洁的隐士的仰慕。

  2.披沥报国之志、忠君之诚,体察君国之忧的忧患风骨。如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抒写了作者伤怀国事,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英雄末路之悲。

  3.倾诉怀古之情,黍离之悲。作者往往借咏史述怀,寄寓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4.表达恋友之情,惜别之意。这类诗作均以歌咏亲情、友情、爱情为主。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渭城曲》。

  5.表达羁旅之思,客心之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作者借"秋风"意象,寄托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山西河津。薄暮:傍晚。 ②徙倚(xíyǐ):徘徊,来回地走。 ③落晖(huī):落日。 ④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⑤禽:鸟兽,指猎物。 ⑥采薇(wēi??:薇是一种植物。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诗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二、三联整体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幅图画中的山色、景物搭配与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否和谐?为什么?

  [分析]本诗,"前解写望,后解因景以抒情"(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七)

  薄暮野望,平添几分淡淡的惆怅,徘徊徙倚,未知何依。而树树铺满秋色,山山沐浴落晖,万境和谧,暗示了诗人人生理想的追求,皈依所在。牧人、猎马两句,为田园画卷带来动感,结句以伯牙、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采薇而食之典,呼应起首之"何依"的命题。

  全诗格调清切,境界超俗,起承转合,兴寄古人,无愧为初唐五律之佳作。

  答案:(1)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莫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2)四句写薄暮中的景色。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和谐。图中的光是落日的霞光,色是霞光照耀下满眼的秋色。特定时空里的光色为本诗营造出一种萧瑟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牧人返村,猎马归舍,这些动景又是那么平静自然。面对一个个暮归之人,诗人"无所相识",不知"所依"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闲适中的彷徨与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 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2.阅读这下面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泰。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落扫恐行人"中的"行人"指什么?

  (2)诗中的"寒水"、"旷野"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指暮过山村的诗人。(2)突出山村的凄冷景象,为后文的"行人"惶恐制造气氛。(3)内心感到温暖与亲切,由先前的惊惧转而产生欢欣喜悦的感情,说明诗人的情绪有了变化,使诗歌显得有波澜。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后两句中"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关键就在"不系船"三个宇,以下诗句全从这三个宇生出。诗的最后两句回答了"不系船"的原因,通过"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一放一收,就把意思更推进了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诗人没有刻画幽谧恬静的自然环境,然而钓者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却跃然纸上。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2)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参考答案】(1)前两句极写豪贵们争赏紫牡丹的热闹场面,与后两句写白牡丹空对明月、承着冷露而无人观看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2)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②俭③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②时世:当代。③俭:通"险",怪异。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手法。(不少于80个字)

  【参考答案】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了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慨。本诗主要运用了比拟的写作手法(答"双关"也可)。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哀怨;自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这或许就是诗人的一种自叹。

  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参考答案】

  1、(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2)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2、角度举例:

  (1)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2)对比,云、鸟飞行之速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3)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4)炼字谴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使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5)"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6) 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中的看法。

  答:(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按6分计算)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9、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 "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案: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 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案: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 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 数叶迎风尚有声。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同意。这首诗描绘了秋夜之景,上联突出了秋夜的清幽寂静,下联描写了残叶"迎风尚有声"的情景,全诗没有一个情字,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却跃然纸上)】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登楼北望,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陷于金人之手;③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