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久富

 华夏董氏大全 2010-06-02
董久富
 
    150平米装饰一新的村部,雄伟壮观的村牌坊,8300米四通八达、户户通的水泥路,2500米排灌通畅的浆砌石沟渠,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美观实用的垃圾围,一排排整齐的树木,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家家喝上自来水,户户安装有线网,杂草人人除,垃圾专人运……。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新青林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美好景象。早在一年前,青林的通组道路仍是土路,村民们出门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用水仍是用压巴井,村部破破烂烂,群众开会也没法安排。这是青林村支书董久富带领村民们用一年的时间干出来的。

    董久富,1.68米的个子,120多斤的体重,50岁左右的年龄,20多年的党龄,30多年的村干部经历。从2006年开始,董九富带领青林人,抓住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以非凡的魄力和胆识,多方筹资,带领群众建村部,修村道,建沟渠,安路灯,改水改电,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充足电,使青林的村容村貌和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青林的新农村建设,董九富支书有太多的体会,有无限的遐想。

    自己晒黑,换回全村明亮

    2006年,全国上下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一直被市、区看好的青林村却意外地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评选中落选。董九富急了,他想:暂时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要靠自己的力量先建设好新农村,再争取政府的支持。他暗下决心。不是点村,也要做出点村的样儿。会后,董久富茶不思饭不想,绕着村里打圈圈,足足思考了三个白天和黑夜。第四天,村里开会了,中心议题是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事儿。久富把自己的思路明晰地告诉了村民们,向大家宣传中央的好政策,向群众介绍心目中新青林路通、沟渠通、水通、路灯亮的前景。群众沸腾了,全村人无不向往新青林的美好景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纷纷表示要甩开膀子,跟着支书干!

    在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建议,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董久富根据青林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及时制定了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方案。规划制定了,建设项目选准了,接下来如何筹措资金,董支书以只怕想不到,不怕办不到的决心,一家一户上门拜访村里的知名人士、经济大户,向他们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情况,表明村干部的决心和青林村的发展蓝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艰辛,一分收获,正是靠着这种吃苦精神,为民办实事的决心,不到一个月,很多村民自发到村部,爽快地纷纷解襄,要求为村里建设贡献力量,共筹措建设资金35万元。

    有了钱,各项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有序进行。怎样把好事办好,在项目建设动员大会上,董支书作了一项近似无情的规定:村支两委干部、建设方项目经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没有节假日,不许外去办私事,不许走亲访友,不许打牌、喝酒。久富说,村里建设好了,村民满意了,放三天假,带你们到兄弟单位看看他们的新农村建设。他带头遵守,身体厉行,以村为家,把村里的建设当作自家的事,天天守在工地,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矛盾。为了工程质量,为了工程进度,为了工程投资,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06年7月,持续高温,有一段时间他发高烧,胃又不好,被村民强行送到村卫生院打吊水,每天一拨下吊瓶,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工地看看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钱要用到实处,工程质量不折不扣要保证”。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勤劳和毅力、无私和奉献,没有得到政府太多经济支持的青林村,自筹资金100多万元,短期内实现了全村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青林村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风吹沙满天,空气雾蒙蒙。如今马路宽敞明亮,入夜路灯照得通亮,村民心里亮堂堂,但董久富却晒黑了,累瘦了。

    心里想着百姓,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什么叫干部?干部就要让集体富起来,让每一个村民都富起来,而不能贪图享受,当村干部干什么都要带头。”董久富说:“党中央、国务院农村政策这么好,农村工作好不好干,关键看你怎么想,一心一意为民着想,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认真宣传、贯彻好上级方针,政策不走样,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工作就好干。”

    2006年3月,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听了区委书记的报告,董久富即兴奋又担心,既满怀希望,又犹豫不决。兴奋的是中央1号文件及新农村建设精神振奋人心,担心的是今年青林村不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没有政府的支持,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资金怎么办?有希望才有收获,抓住机会,勇于开拓,心里想着百姓,想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付出艰苦努力,虽不一定成功,但定会有收获。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董久富很快调整思路,不再犹豫不绝,一方面拜访青林籍成功人士,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目前该如何抓住政策机遇,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征求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宣传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好处,以及在外工作、经商的成功人士的理解支持,群策群力,共同谋划建设美好家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切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群众想办什么事,先办什么事,董支书就谋划什么事。

    在通组入户道路建设时,农户房前屋后有许多树木需要砍伐,部分还是刚产生效益的果树,有的部分晒坪需要拆除。大男人董久富一改过去雷厉风行的作风,耐心和村民拉家常,谈心事,讲政策,说道理,循循善诱,轻声细语,直到村民主动自行砍伐拆除,没有一起因村民不理解而强行拆除的。水通了,路通了,沟渠通了……,一件件,一幕幕,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也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青林村二组的谢么妹说:“村里人一直就盼着修路,现在村里真的花大工夫开始修路了,董支书没日没夜的忙,为的什么?为的还不是我们老百姓,我们应当尽力为村里做点事。”施工过程中,谢么妹主动为村民们端茶送水,做好吃的。74岁的村民郑德吾动情地说:“董支书真心为民办实事,为村里带来了希望。我活到70多岁还喝上了城里人才喝得到的自来水,青林村人不该忘记他!”老人还给远在青海工作的小儿子打电话,告诉儿子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儿子为村里做出自己的贡献。没过几天,小儿子就给村里汇来1万元钱。还有一对70多岁老夫妻平时两人省吃俭用,可看到村里大兴工程,董支书冒风淋雨的工作,老两口抓了两只老母鸡送到董支书手中,硬说要给他炖了补补身体。正是这种鱼水情,青林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董支书本人被评为常德市2006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青林村被确定为2007年度武陵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现了青林村在新农村建设之初未定为示范点村,而工作胜似点村的梦想。

    不图名利,只图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没有董支书,就没有今天的青林村。”这是青林村老百姓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话题。
    50岁左右的董支书,上有80多岁的老父亲,下有读高中的儿子,家里有10亩水面,5亩水稻田,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很多事情需要他才能完成,他也多么希望抽出时间陪陪年迈的父亲,帮帮柔弱的妻子,教导成长中的儿子,可是一想到村里的新农村建设才刚刚开始,离“村庄美,村民富”的要求还很远,他一刻也不能停留。青林村的蓝图需要他去描绘,需要他去实现。为了青林村的发展,为了青林村村民的富裕,董支书有太多太多的想法。在当支部书记10多年的时间里,董支书做了大量的工作:建机埠,修水利,扩学校,办企业,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村里的点点滴滴的发展变化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尤其近几年,他更是把全部精力用到如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上,他时时处处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农民富起来。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质种养品种,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大户。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的第一个项目湖南省知名品牌贺童泰味酱板鸭厂,安排村民就近务工达50人。三是引导村民粮油加工小作坊做强做大,扩大影响。大米加工厂老板郑光明深有感慨:“这几年要不是董支书的帮助,我可能还是一个家庭式小作坊。”2005年,秦华胜想扩大厂房,增加生产线,提高加工能力,一没地,二没钱,他找到了董久富。董支书听了他的扩改计划,认为是件好事,即可自己致富,又可以带动其他作坊,很快帮他协调了一块地,又以村里的名义给他担保了贷款。现在华胜大米厂已经从最初的年加工大米几百吨到现在的几千吨,收入也从几万元增加到几十万元。

    “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又不高,你整天忙里忙外图什么?”经常有人这样问他。“支部书记是什么?是全村人民的头,既然当了支部书记,就要问心无愧,就要对得起全体村民,我图什么?图的是能让村民富起来,村民过上好日子。”董支书平静地说。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董久富,这名倔强的农家汉子仍奔忙在他的新农村建设路上。路修好了,水通了,沟渠建好了,路灯亮了,如何让生活质量好起来了的村民更加富裕,是他目前苦苦思索、孜孜以求的课题。他请来了种葡萄的专家,整合了村里炼油、粮油加工老板们的资源,想把青林村建成以优质葡萄种植为依托,以粮油加工产业为产业链的新型农村。未来的青林村定会实现董久富“村庄美,村民富”的追求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