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艳刚:稳定农产品价格 媒体可成为“帮手”

 furong1966 2010-06-03

■焦点观察

媒体理性、平衡、客观的报道,非但不会成为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帮凶”,反倒能够扮演农产品价格合理回落的“帮手”

农产品市场近来涨声一片,就连平日里毫不起眼的绿豆、大蒜,仿佛也突然成了通胀预期的“风向标”。涨价原因众说纷纭,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的表态各执一词,未有定论。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继天气因素、游资炒作之后,媒体报道也被认为是“导致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之一。发改委等三部门下发的通知称:有些媒体报道炒作,渲染加剧紧张气氛,助推价格上涨,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损害了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个别媒体虚张声势的炒作、渲染,对正常市场秩序无疑是有害的,也是应该旗帜鲜明给予反对的。不过,我们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进而否定媒体的正常报道。因为媒体理性、平衡、客观的报道,非但不会成为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帮凶”,反倒能够扮演农产品价格合理回落的“帮手”。

其一,媒体及时、客观报道,能够给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措施,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对恶性炒作农产品价格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精准打击,达到平抑市场价格,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作用。以近期价格不断飙升的绿豆为例,如果不是媒体调查发现江浙一带有人投入3亿元囤积绿豆,可能还会有很多人误以为是“神医”张悟本的养生学说炒高了绿豆价格呢。其他农产品价格的涨跌也与此类似,如果不能真正弄清问题实质所在,调控政策就无法做到精准。

其二,农产品价格波动,除了恶性炒作,很多情况下与供应不足有关。供应不足,又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有关。通过媒体多方面报道,不仅有助于政府加大力度扶农支农,而且还能扶到真正的薄弱环节上,扶到要害上,进而才能实现保障供给,稳定市场。

其三,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一些农产品生产存在“大小年”现象,而且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往往甚至不是气候因素,而与农户信息误判有关。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少农户根据前一年的市场行情扩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等到上市交易之时,却遭遇卖不出价钱、“柑橘烂在田里”的尴尬。吃过苦头之后,来年避之唯恐不及,结果又导致物以稀为贵。恰恰在这方面,媒体及时报道市场行情,分析预测市场变化趋势,能够实现农产品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互通,规避要么盲目扩大生产,要么忍痛“今年不干”的风险。

由此可见,对事关民生的经济问题,同样应充分尊重并善用媒体。事实上,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中,对媒体的相关要求是,要全面客观准确报道农产品市场情况,严禁虚假报道和恶意炒作。由此可见,媒体报道农产品市场波澜,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就不会推波助澜。而少数搞虚假报道和恶意炒作的媒体,或可一时能赚一把眼球,但在不多层次、不同定位的媒体充分竞争的业态下,最终会被有责任感的媒体和媒体人揭穿,从总体上,是掀不了大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