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益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辨证论治

 知多D 2010-06-04


补法,又称补益法,运用补益作用的方药,通过补养气血、阴阳、以达到扶佐正气,消除虚弱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无论形或精,凡不足者皆当以补法施治。故本法之适应证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诸虚劳损证。

临床上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故补法应用时亦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相应。补气,主要适用于气虚所致诸病;补血,主要适用于血虚所致诸病;补阴,主要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所致诸病;补阳,主要适用于阳虚证,尤其是心、脾、肾阳虚所致诸病。

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和整體的機能低下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中醫學把這種病理狀態稱為"正氣虛",又稱為"虛証"。引起虛證的因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方面;先天因素為胚胎時期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所致,後天指飲食失調、七情勞倦、房室過度、久病大病、生育、環境影響或衰老等。

北京一間中醫院藥房的繁忙景象

補益療法是通過滋養,補益人體陰陽氣血的不足

專門對付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或氣血陰陽之一,或全部虛弱的一種治法。是中醫用以維持或恢復身體內在平衡的獨有方法。雖然中醫學看似充斥哲學理論,其實它也有豐富的臨床療法,不論對輕微的不適或危重的疾病都療效明顯。補益療法包括飲食、藥物、針灸、推拿及房室幾方面。

補益療法適用於哪方面?

四種基本虛証:氣血陰陽

主要用於治療身體某些特定的虛損。虛証的表現會根據病因、損耗程度及受影響的臟腑而異。應用補法時,首先要掌握及分辨何種不足,繼而決定相應的措施,才能使病人獲得最高療效。補益療法主要針對以下方面:

1. 氣虛

中醫所指的,可以理解為在體內的生命"能量"或"動力", 這能量會流遍全身,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有時亦個別指某臟腑及經絡的生理功能狀態。氣虛証指全身或某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的症候,尤其是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不足。常見成因有久病、年老體衰、飲食失調、勞倦久傷等。其主要臨床表現有: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脈虛弱無力。醫師主要通過提升肺脾功能,來恢復氣虛狀態。

2. 血虛

中醫將體內的液理解為單純流動的紅色液體,負責灌溉營養物質於全身,與臟有密切關係。其所指的營養不只限於脈管內輸送的物質,而是泛指所有包括非脈管傳遞的營養物。血虛導致身體失去滋養;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指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弱無力。另外婦女會有月經問題。血虛主要是由於失血過多,新血生成不及時;或脾胃虛弱,生血不足;或久病不癒,營血消耗過多所致。

3. 陰虛

中醫內容裏包含的陰陽,不能單純以現代觀念概括為"物件",而應作為瞭解身體系統的屬性指標。陰陽是描述身體系統或功能的兩個相互對立的層面,疾病或功能不良是由於兩方面不協調所致。陰虛時,體內陽的部分會相對較活躍,呈現臟腑功能高亢,於是產生過多的能積聚,同時使臨床表現有:頭暈目眩,面色潮紅,口燥咽乾,潮熱盜汗,大便秘結,耳鳴目乾,舌質紅絳,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弱快速。其成因及某些特定症狀會因不同的受累臟腑系統而異。

4. 陽虛

陽虛証反映臟腑功能低下,引起生理代謝緩慢及體內陰寒積聚的現象。主要臨床表現有:面色皖白,形寒肢冷,畏寒喜暖,少動蜷臥,舌質淡,要重按才能感到微弱的脈搏。其成因及某些特定症狀會因不同的受累臟腑系統而異。

根據中醫四診法所得的有關陰陽症狀

診法

陽症 陰症
身體發熱、喜冷、口渴、大便乾結、尿量少、尿色深及灼熱。 發冷、畏寒、不口渴、喜熱飲、大便稀爛、尿量多、尿色清、胃口差、口淡。
面紅、眼睛有神、緊張、口唇乾裂、舌紅、苔黃。 面色淡白、精神萎靡、眼睛無神、倦怠無力、唇舌蒼白、舌體胖嫩、有白滑苔。
聲粗多話、呼吸快速、氣粗大、大小便惡臭。 聲音低弱、懶言、呼吸淺弱無力、小便清長、大便混有未消化食物殘渣。
脈浮數、洪大、滑實,手足溫熱,腹痛拒按壓。 脈沉遲、虛弱,手足四肢冷感,腹痛按摩可緩解不適感。
附注 所有對刺激主要臟腑有反應的症狀屬陽。 所有對抑制主要臟腑有反應的症狀屬陰。

補益療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對於健康人士來說,並不需要額外增加補品。需要補養的體虛者,也不一定只有吃營養補品才能補益體虛。人體的健康是靠多種營養成份來維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吃的各種食物,不論是主糧、雜量、蔬菜、水果等,都已含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份。只有在大病、久病、產後、消化不良、或不良的飲食習慣,或某種疾病等因素,使身體不能全面地吸收營養,以致缺乏某種營養物質而形成虛症時才服用。

"虛者補之"是應用補益法的基本原則。《素問.通評虛實論》定議為"精氣奪則虛",也就是說凡人體正氣不足者,皆可以應用補益方法。應用補益法須依據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証論治思想,同時亦要參考以下原則:

1. 因時補益

根據季節的變化進行補益。《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此補益法則的理論依據。中醫認為外界自然氣候與體內氣的運行有密切關係,因此現代醫家對四季通補的具體方法是:

春宜"升補"- 應用具有升陽、發汗及袪的補品,提升身體功能;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麻黃。
麻黃
夏宜"清補"- 利用寒涼補品,達到清暑熱、解渴生津之效;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蓮荷。
荷花
秋宜"平補"- 利用藥性比較平和之補品,對一般虛証進行補益;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人參。
人參
冬宜"滋補"- 利用藥性比較滋潤之補品,達到袪保暖之效。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鹿茸。
鹿茸

2. 因地補益

根據不同地域,而施以不同的補益方法。《內經》"異法方宜"為此補益法則的理論依據;由於南北人群體質差異和南北醫家用藥經驗的不同,一般醫家以為南方地域較適宜涼補,北方地域較適宜溫補的情況。

《黃帝內經》

3. 因人補益

根據人的體質不同而施以不同的補益方法。《內經》描述所謂"陰陽二十五人"是此補益法則的理論依據;後世醫家亦對體質進行了不同的歸納和分類,如燥紅質、遲冷質、倦皖質、膩滯質、晦澀質及正常質等。臨床應用時須結合體質辨証施補,例如對燥紅質者應以滋陰清熱補益法;遲冷質者應用壯陽袪寒補益法;而正常質者須以氣血陰陽併補的平補法。

4. 因病補益

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進行補益。在一些危急或嚴重情況,多用"峻補"之法,即應用較大劑量的藥物作緊急搶救,或以大量味厚質濃的滋膩藥品在短時間內達到療效。些法只限於虛損較甚者,長期則易損脾胃,造成消化吸收的障礙,甚至會起相反作用。一般情況下,採用"緩補"之法,堅持劑量小、時間長的原則,緩緩地產生效果。

在補虛時還要注意防止"閉門留寇",警惕"虛不受補"的現象。"寇"即病邪,對於還沒有完全清除病邪的病人,補養之品不宜過早應用,以免"閉門留寇",必要時應與袪邪藥配合以扶正袪邪。所謂"虛不受補",是說虛証病人服用補藥或補品後,出現口乾唇焦,煩躁失眠等虛火上炎,以及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本身脾胃虛弱,而許多補品比較膩滯和不易吸收,服用過量反而加重脾胃負荷。另一方面陰虛患者身體消耗及體液不足,神經系統功能不平衡,多數表現交感神經興奮,而許多補養品,特別是補氣和補陽之品,能興奮神經系統,使原有的虛火症狀加重所致。

有什麼補益方法?

隨著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補益種類日趨增多,通過多種途徑,都可以達到目的。

1. 食物補益: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產生身體能量"氣"的必需品,中醫很早就認識到"絕食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現代醫家莫致力於食補的研究,藥食同源,通過不同的食物調配,可起到補益虛損的目的。
食療

 

 

 
2. 藥物補益: 將補益藥物合理配伍,以補人體氣血陰陽的虧損,此手法是平日治療虛症的主要途徑,在中醫治法中非常重要。中醫藥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孫思邈千金要方.服餌》中謂"五十以上,四時勿闕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生之術耳",書中亦有列陳一些補益藥方。
藥療
 
3. 針灸補益:灸法能大壯元氣,溫補脾腎,益陽驅。至於針刺法的補益之功,雖有部分醫家表示懷疑,但有更多的醫家創立了許多不同的針刺補益手法。
灸法
4. 推拿補益: 以推拿身體穴位,通過手法調整達到補益目的。推拿是在人體一定部位上,運用各種按摩手法和進行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方法。常常按壓於一些具有補益功能的穴位,如關元、三里等。
   
 
具有補益功能的穴位, 如手、足三里及關元
   
5. 房室補益: 健康的性生活,使人血氣和平,袪疾長壽。

補益法的作用機理是什麼?

在傳統中醫觀點,補益法的作用機理有三方面:

臟腑

1.扶陽益陰:陰陽失調是引致疾病或功能混亂的基本原因;失調指陰陽的比例出現不平衡及不平均的問題。由於兩方面相互對立制約,當一方面不足時,另一方面就相對強盛,因此通過補其虛,可以恢復陰陽的調和,達到健康狀態。

2.強化臟腑機能:
臟腑功能旺盛,則運化功能活躍,封藏腎精豐富,生命力旺盛。相反,虛証形成則封藏失職,傳導功能低下。

3.激發氣血活力:氣血以流通為貴,而流通的前提在於氣血充盈。若氣虛血少,則因虛而導致瘀滯,難以發揮氣血對機體的溫煦滋潤之功。 補法可以促進血氣的生化,改善氣血不足之狀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