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ava软件工程师,成才之路

 Ding_GY 2010-06-06

Java软件工程师,成才之路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20362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Java软件工程师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分析。

 首先,是个人能力和耐性的培养:

    华为曾经作了一个实验,选择了一个约1500行代码难度的题来考了3个中国人和3个印度人(分别为新手、一般程序员、程序员高手和项目经理)。结果是:印度的3个人做出来的东西(甚至到了变量名、注释等)非常雷同,除了新手稍微慢一点。而中国的3个人做出来的东西完全不一样:程序员高手只用了1000来行代码,程序做的精练有效,新手干脆连题都没有看懂。这种能够标准化的一致性的意义极其重大。

  在软件工程领域中,不亚于在汽车领域里汽车的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的意义。印度人能够把软件整体把握得很好,能够完成软件,并整理出相当好的设计文档。但是我们这些所谓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们,有很多都是期望一毕业很快就能成为项目经理、技术牛人之类的,但事实却是在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眼高手低几乎成了我们的通病,不满现有编程工作,即使编一个很小的程序,时间不常就会怨声载道,交出的程序又不能正常使用的大有人在,一句话就是:浮躁。 

  “学生不符合需要,顶多算半成品”是企业说得比较多的话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说:“软件科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和艺术,资深的“软件白领”至少要经过5年以上正规开发大项目的锻炼,软件开发是需要清楚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心浮气躁则是软件工程师的大忌,作任何工作都应该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不要整天想着改行,做这个、做那个,这样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所以,作为想成为一名合格软件工程师的我更应该避讳这一点,只有长时间的从事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懂得怎样沟通、如何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衔接好。

  其次,团队精神的培养:

  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让我们从小就比较的是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学习成绩,很多人都不习惯集体协作,认为对“规则”、“文本”、“约束”的抵制一定最终会以某种“变通”来平衡。对团队合作的概念认知程度较差,也不太重视动手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大学辛辛苦苦四年,等出来这后发现,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思想,和企业所需要的完全脱轨。企业不认同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思想。

  在印度的软件业每个人都很清楚并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任务和约束,合作一个整体表现出的则是社会化生产的团结、标准化和高效。这对于项目来说,对于程序员素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加强团队意识,不管在那一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地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去作个人英雄主义。因此,印度的软件公司的编程人员流动率即使(包括内部项目之间的流动)高达30%,他们的产品仍然不依赖任何一个人,谁都可以立即辞职,产品的开发还会正常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