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顾问 ? 君子“三戒”,管理人性弱点 - 我学网(开复学生网)

 无法无相 2010-06-08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仅次于圣人、仁者的理想人格模型,是我们一般人经过持续的努力可以接近的、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所以,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很多,其意也在于鼓励人们经过的自己的修炼与追求,实现“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
君子在《论语》中多指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有能力、有担当的人。也指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在与自己身上的“小人”的斗争中,逐步自我完善而渐趋君子境界的。所谓“小人”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存在的人类的弱点或者劣根性,只有不断地克服人性的弱点,才能迈过人生的考验,修身养性,进而迈向君子的修养境界。
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说,可以说为我们每个人“近君子,远小人”、自我扬弃、自我管理指明了前进的路径与方向。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未稳定,要戒惕好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惕与人争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戒惕贪得无厌。”
《淮南子•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人生的三个阶段,需要注意什么,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有两气,一是血气,属客观生理之气;二是志气,属主观意志之气。君子是让“志气”统帅“血气”的人,而不是相反。
如钱穆先生言:“血气,人之生理之随时有变者。戒犹孟子所谓持志。孟子曰:‘志者气之帅’,谓以心理统率生理。君子终生有所戒,则其血气无时不为志所率。后人言志,多指有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
也就是说,人生过程中,要学会用理性去统帅、管理与克服存在于自身之上的生理欲望与弱点,这样不仅能修养君子品格,更能够让我们人生吉祥。
少时戒色
青少年时期,血气还不稳定,人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性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它是以性趋向成熟为生物基础的。在这个阶段,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青少年在发现自己的性能力后,便从不同的方面来探究这些能力。在青少年阶段,身体还在发育,世界观的还不成熟,而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很难判断清楚并负起责任。
况且,这一时期,正是人生长知识,长身体,长能力,为一生发展与幸福作基础储备的阶段,如有迷恋女色之癖,不仅会虚度大好时光,而且会伤害到稚嫩的身体,为后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发育成熟远远早于从前。而信息网络社会中各种网吧、黄色小说、影碟等泛滥成灾,导致很多青少年因此走入歧途乃至于犯罪。由此可见,对青少年提出“戒色”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远离黄色诱惑、不要危害身体、不要危害社会”。
壮时戒斗
   
壮年时期,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意志坚强,踌躇满志,仿佛一切尽在于我,于是自以为是,争强好胜,盛气凌人,目空一切,以至于老子天下第一。这一时期,能力、经验、水平似乎都已成熟,敢想敢做,可上九天可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没有不敢想的事,没有不敢做的活,没有不敢说的话,没有不敢动的人。斗嘴,斗气,斗心眼,斗力斗智,甚至可以斗生命,没有不敢斗,不可斗的。
这时候最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双方不控制自己,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两败俱伤。这正所谓孔子所说的“一朝之忿”: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第十二)
樊迟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敢问如何增进德行,怎样修正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后才考虑收获,不就可以增进德行了吗?批判自己的邪念而不是批判别人的邪念不就是修正邪念了吗?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慝”,恶之匿于心。“修”,治而去之。专攻己恶,则己恶无所匿。这一章里孔子谈了个人的修养问题。除了踏实做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反求诸己之外,孔子还特别强调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克服感情冲动。
感情冲动就是心智迷惑,迷惑就会丧失理智。一时之愤,突然火冒三丈,连自个儿都忘了,因为一个误会或者小节,就会大打出手,甚至连性命都不要。这就叫昏了头,迷了窍。这时候,这个人不仅仅忘其身,忘了自己,还忘了家人,忘了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忘了深爱着自己妻子。一失足成千古恨,由此而来。人如果心里一直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就不至于出现这种冲动。
滚滚红尘之中,人们还难免争名、争利、争位置、争脸面等等。当然,资源是稀缺的,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为了过上富足、体面、尊严的生活,免不了要竞争。但是,竞争绝不是争斗、斗争,良性竞争是建立在双赢、共赢、多赢的基础上,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互动,那种你死我活、你输我赢、尔虞我诈的零和游戏,最终将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两败俱伤的残局。
老时戒得
到了老年,血气渐衰,除要做好修身养性外,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得与失。有的人老年悟道,觉得一生的追求不过如此,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于是心宽体胖,颐养天年,而且力所能及,将一生所得之财富、知识、智慧用不同的方式回报与社会,有的捐资助学,有的甘做义工,让生命的夕阳发出无限的光彩。
但也有的人则是走向了另一端。他们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也就挣那么几个钱,眼看着别人的财富不断增加,心有不甘,于是轻的郁闷抱怨,心里愤愤然,骂政府,骂社会,骂老天爷不睁眼,无端地错过了自己的天伦之乐。重的则是晚节不保,在快卸任的时候,趁机大捞一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结果辛苦一生,却身败名裂,甚至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令人扼腕叹息。
金钱、美色、权力是人生的三大欲望。有得就得有舍,舍掉,就会有得。人的贪欲如同山坡下滚落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越大越滚,根本不可能自行刹住。只能等到冲下山底,摔得个粉身碎骨时才会罢休。那时,纵然有金山银山,佳丽三千,又有何用? 所以,当欲望的雪球正在形成的时候,就要将它们砸烂在荒野之中,让理性的阳光融化你的欲望,照亮你的前程。
从字面上看,孔子提出的“三戒”是针对人生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的,殊不知,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一生中,不都时时刻刻面临这三种严峻的考验吗?
现代儒学大师徐醒民教授在其《儒学简说》一书中对孔子的“三戒”说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现录于此,共同品味分享:
《孟子·离娄篇》引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一般无知人的狂妄作孽,召来不可挽救的灾祸,固然自作自受,他人无可如何。至于诚心求学的人,应知人人性德光明,本无灾祸。而今所以有灾祸者,无非由好色好斗贪得召来而已。
若加以研究,色欲只是来自愚痴,争斗由于瞋恨,希求所得,无论是名是利,皆出于贪。贪瞋痴皆因不明真理所致,这是自己心中的症结。孔子说这三戒,其深远的意义,即在对治这些症结。对治一分,则身心安然一分。对治十分,则身心安然十分。治得最彻底,即能明见性德,成为圣人。
古今人心大不相同,就以这三戒而论,古人以能守持为荣,以不能守持为耻,今日普通人则以适应时代潮流为藉口,虽犯三戒,绝不以为可耻,因而杀盗淫风日益炽盛。然而修道之人愈不同流合污,愈见其道心坚固,则其成就就必愈可观。所以,学道的君子果能守住三戒,自能成己成物,不为时代所转移,且能转移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