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名的由来—华中篇

 昵称88761 2010-06-08
湖北省

  简称鄂。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湖南省

  简称湘。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安史之乱后置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故有糊南之称。宋置湖南路。清置湖南省。又因湘江纵贯全省,简称“湘”。

  河南省

 简称豫。位于黄河下游南岸。古称“中州”、“中原”。古为豫州地,唐置河南道,元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省。因在黄河之南,故名。又因河南在《禹贡》九州中为豫州地,故简称“豫”。

  安阳市、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6.0°,在河南省北部。商代为殷地,“殷墟”就在今市区的小屯村。战国为新中邑,秦国张唐攻拔宁新中,改宁新中为安阳县。据《安阳县志》:“变‘宁’为‘安’,义相近矣;水北山南曰阳,其以在淇北,故名。”1949年置市。

  林州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8°,北纬36.0°,在河南省北端,太行山东麓,与山西、河北省为邻。战国时为临虑县,因境内有隆虑山,邑名临虑,因东汉殇帝名隆,避“隆”改隆虑县为林虑县。金置林州。明改为林县。林县源于林虑,省虑字为县名。1996年改设林州市。

  内黄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5.9°,在河南省北部,卫河上游,与河北为邻。汉置内黄县。魏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

  汤阴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4.3°,北纬35.8°,在河南省北部,安阳市南部。西汉置荡阴县,因位于荡水之阴得名。荡原为古国名,因荡水流经古荡国得名。唐贞观元年(627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并荡原为汤阴县。

  滑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5.5°,在河南省北部,卫河东岸。东晋初名滑县。滑,据说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伯爵,称滑泊。县境有滑伯庙和滑伯墓。滑台,城周二十余里,中城和里城建筑在高台上,下以黄河为堑,居高临下,非常险要,谓之滑台。明代洪武年间改滑州为滑县。

  长沙市、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28.2°,在湖南省湘江下游。秦置长沙郡。汉置长沙国。隋置长沙县。据《元和郡县志》:《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另据《通典》:轸旁有小星名长沙,应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越世家,犨庞长沙。1933年设长沙市。

  望城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28.3°,在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1951年析长沙县部分地区置望城县,因县治设于岳麓山北的望城坡,故名望城县。

  宁乡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28.2°,在湖南省东部。汉属长沙国地,据《古今图书集成》:“唐始析益阳地置宁乡”。宋太平兴国二年(997年)置宁乡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国家太平,政局稳定。取乡土安宁之意,改新康县为宁乡县。据《汉书》:“孔永封宁乡国为食邑”,以故国为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浏阳市▲

  位于东经113.6°,北纬28。 1°,在湖南省东部,东邻江西省。三国吴置浏阳县。据《水经注》:“浏水……流经其县南,县凭溪以名县也。”1993年设市。

  常德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29.0°,在湖南省北部,沅江下游。宋置常德府,因其南之德山,又名,善德山,转音为常德。1913年置常德县。1950年析置市。

  澧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7°,北纬29.6°,在湖南省北部。1913年置澧县,因县西南有澧水,故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津市市▲

  位于东经111.8°,北纬29.6°,在湖南省北部。1950年设津市市,因地处澧水北岸,“为水陆要津”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临澧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晋置临澧县,以县临澧水为名。清置安福县,因与江西重名,1914年复置临澧县。

  桃潭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28.9°,在湖南省西北部。北宋置桃源县,因东晋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所述及的武陵县中析出,所以《大明一统志》指出:“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一说县西南有桃沅山,即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地,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汉寿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28。 9°,在湖南省北部。西汉置索县,东汉置汉寿县,取汉王朝长寿不衰之童。三国吴改置吴寿,后废。1912年复置汉寿县。

  安乡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据《今县释名》:“隋废郡置今置,按吴于县地置南安县,安乡盖因南安为名。”一说据《三国志》:“封曹义为安乡侯”,以故国为名。

  石门县▲

  位于东经111.3°,北纬29.6°,在湖南省北部。据《今县释名》:“《舆地广记》:吴时武陵充县松粱山,有石洞开,广数十丈,名曰天门,孙休以为佳祥,置天门郡于此,隋废郡,置石门县;今县西有石门山。”

  郴州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0°,北纬25.7°,在湖南省南部。秦置郴县,因郴水为名。隋为郴州。1913年改为郴县。1958年析置郴州市。

  资兴市▲

  位于东经113.3°,北纬25.9°,在湖南省东南部。东汉置汉宁县,晋改晋宁县,唐改资兴县,因县有资兴水,故名。宋改兴宁县,1914年复旧名。1984年改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宜章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25.4°,在湖南省东南部,西南与广东省为邻。隋置义章县,县有大章、小章二水。宋初讳义字,改为宜章县。

  汝墟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6°,北纬25.5°,在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相邻。西汉为郴县,东晋改汝城县。或因汝川而得名。

  安仁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26,7°,在湖南省东南部。唐为安仁镇,宋初为安仁场,宋乾德三年(965年)因场置安仁县。取“仁化安抚”之意。

  嘉禾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25.5°,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明崇桢十二年(1638年)析桂阳之仓禾堡置县,因名。”一说以桂阳州之仓禾堡置,析临武县地益之,故名嘉禾。

  临武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25.2°,在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为邻。战国为楚临武邑,汉置临武县。据《水经注》:“武溪水出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经县西,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

  桂东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6.0°,在湖南省东南部。宋置桂东县,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县在桂阳之东,故名。

  永兴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26.1°,在湖南省东南部。唐置安陵县,后改高亭县,宋熙宗六年(1073年)置永兴县,取永远兴旺之意。

  桂阳县▲

  位于东经112.7°,北纬25.7°,在湖南省东南部。汉置桂阳县。县在桂水之阳,故名。据欧阳忞说;“桂江即漓水,其源多桂,不生杂木。”又据《舆地纪胜》:“以其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阳。”

  鄂州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3°,在湖北省武汉市东。秦置鄂县,以古邑和古国为县名。三国为武昌县。1913年改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设市,1983年改为鄂州市。

  恩施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09.4°,北纬30.2°,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

  利川市▲

  位于东经108.9°,北纬30.3°,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县,固革井溪为名。1986年设市。

  建始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30.5°,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晋泰始元年(265年)设建始县。据《今县释名》,因建始溪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来凤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29.4°,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来凤县。据《来凤县志》:“翔凤山地,土司时,传说有凤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东县▲

  位于东经110.3°,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相邻。隋置巴东县,以县在巴山之东,故名。

  鹤峰县▲

  位于东经110.0°,北纬29.8°,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鹤峰州,以城后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得名。1912年改县。

  宣恩县

  位于东经109.4°,北纬29.9°,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县,为“传布恩德”之意。

  咸丰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09.1°,北纬29.6°,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咸丰县,取“咸庆丰收”之意。

  鹤壁市▲

  位于东经114.1°,北纬35.8°,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市名源于鹤壁集,在今市北十五里。今市原名大湖,1957年置鹤壁市。鹤壁源于一个传说。相传,这里有家饭店,营业萧条,但是店主为人善良。一天,有个道人来到店里,自言囊中空空,没钱买饭。店主人仍热情招待。第二天清晨,道人却不辞而别,在雪白的墙壁上画了个大鹤。店主大怒,正要拿锹把白鹤铲掉,白鹤却翩翩起舞飞了起来。此事惊动了四邻观看,天数长了,饭店也兴隆起来,形成了集镇。据《元一统志·新德路》师拓诗,内有“白鹤壁游,善应泊山”句,并说“今汤阴县有鹤壁镇”。

  浚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5.6°,在河南省北部,卫河之畔。汉置黎阳县,元设浚州,明改浚县。浚指浚水,浚水是卫河和淇河合流处的古称。卫淇合流处,由于两河的冲激,流水浚深,故以“浚”为名。

  淇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5.5°,在河南省北部,卫河北岸。元置淇州,明改淇县,以城北淇河得名。

  衡阳市、县▲

  于东经112.6°,北纬26.8°,在湖南省南部。隋置衡阳县,因衡山在县西北,故名。1943年析置衡阳市。

  耒阳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26.4°,在湖南省东南部。秦置耒阳县,因在耒水之阳,故名。隋改耒阴,唐复未阳。1986年设市。

  常宁市▲

  位于东经112.3°,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据《今县释名》:“吴分耒阳置新平县,刘宋因蛮寇止息,遂号新宁,天宝元年,改名常宁。”取永久安宁之意。1996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衡东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27.1°,在湖南省东部,洣水下游。1966年析衡山县置衡东县,以在衡山之东,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衡山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27.2°,在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西晋置衡山县。据《今县释名》:“西北衡山,是为南岳,山如车盖及衡轭之形,故名。”县因衡山得名。

  衡南县▲

  位于东经112.6°,北纬26.8°,在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游,1952年析衡阳县置衡南县,因在衡山之南,故名。
文社区http://bbs.
  祁东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2.1°,北纬26.8°,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本祁阳县地,1952年析祁阳县置祁东县,因在祁阳县之东,故名。

  怀化市▲

  位于东经109.9°,北纬27.5°,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据《湖南省志》:1942年设怀化县,县治原设怀化驿,因以为名。1979年析置怀化市,因县为名。

  洪江市▲

  位于东经109.9°,北纬27.1°,在湖南省西部。1950年设市,由洪江镇得名。1963年撤,1979年复设市。

  麻阳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 8°,北纬27.8°,在湖南省西部,麻阳河流域。据《今县释名》:“陈置麻阳戌,唐因置县,县治在麻溪口,一统志,麻伊溪原出芷江县界,北入辰水,县以此名。”1988年改今名。

  会同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26.8°,在湖南省西部,与贵州为邻。宋置会同县,因沅水、巫水、若水、渠水四水会合之地,故名。

  沅陵县▲

  位于东经110.3°,北纬28。4°,在湖南省西部。汉置沅陵县,境内有沅江,为汉顷侯吴阳邑。故名。

  辰溪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8.0°,在湖南省西部,辰水之畔。汉置辰阳县,因在辰水之阳,故名。隋改辰溪县,以辰溪流经,故名。

  黔阳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7.3°,在湖南省西部。宋置黔阳县,因在黔江之阳,故名。

  溆浦县▲

  位于东经110.5°,北纬27.9°,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唐置溆浦县,因叙水所经,一名溆水,故名。浦,水边之意。

  新晃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27.3°,在湖南省西部。清置晃州直隶厅,因西晃山为名,1913年改为晃县。后改新晃县,1966年改今名。

  芷江侗族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27.4°,在湖南省西部,与贵州省为邻。清置芷江县,芷江所经,“两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一说因芷水为名。

  通道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26.1°,在湖南省西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宋置通道县,因此县为西至贵州,南到广西之大道,故名。1954年改今名。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26.5°,在湖南省西南端。据《今县释名》:“本溪洞诸蛮之地”,宋置靖州,取安抚之意。1913年改为靖县,1987年改今名。

  黄冈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在黄冈地区所辖范围内改黄州市为黄冈市,沿用地区名为市名。

  麻城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唐置广济县。1987年改为武穴市,因武穴镇得名。据《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

  红安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北,大别山南侧。明置黄安县。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奇取县城后,12月改黄安为红安县,以庆祝红四方面军的胜利。

  罗田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今县释名》:“梁置、县西北有同罗关,《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一说罗田系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助其灭叛将有功,设县时盖取二人名姓称罗田。

  浠水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长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县,唐改为蕲水县。1933年改为烯水县。县治南有浠水,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蕲春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汉置蕲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蕲春县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菜即楚菜,俗称水芹菜。春,取生机勃勃之意。

  黄梅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临长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

  英山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5.6°,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大别山南侧。宋置英山县。据《英山县志》:“九江王英国公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因山为名。

  黄石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0.1°,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

 位于东经114.9°,北纬30.0°,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1994年设市。

  阳新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焦作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35.2°,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焦作市源于焦作村名,焦为姓氏,焦作,指焦姓经营的作坊。在焦作周围的许多村名都有“作”字,如李贵作、陆家作、上百作等。一说,据《说文解字》:“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因而认为焦作原是经营煤业的作坊。1956年以矿区设焦作市。

  济源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5.0°,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与山西省为邻。隋置济源县。县境西北有王屋山,是古代济水的发源地,故曰济源。1988年设市。

  修武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4°,北纬35.2°,在河南省西北部,邻山西省。修武一名源出一历史事件。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出师伐纣,从豫北平原向商都朝歌(今淇县)进军,路经今修武一带时。车上的轭断为三截,天雨三日不止,军队无法前进。武王问姜尚:“车轭为三,天雨三日不止,难道是天意不让伐纣吗?”他解释道:“轭折为三,是要我们把军队分为三军,天雨三日不止,是为我们洗涤兵马。”于是“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修武,意为整顿军队。

  温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4.9°,在河南省西北部,郑州市西北,黄河北岸。汉置温县,“温”源于西周初期苏岔生的封国名。一说因境内温泉得名,周为温邑。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武涉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5.0°,在河南省北部,郑州市以北,黄河之畔。隋开皇十六年设武陟县。据《说文解字》:“陟,登也,从阜步。”段玉裁注:“谓缘阜而步也。”《尔雅》: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曰陟。今焦作、修武一带,太行余脉起伏,以“陟”为名,应取登山或取山岭重叠义。又因原为修武境,故以武陟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博爱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5.1°,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与山西省为邻。1927年置博爱县,是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吉鸿昌命名的。为了防止以后发生流血事件,便于国民党地方政府领导,吉鸿昌将军根据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等自然条件,认为可以置县,于是向国民党政府提议与沁阳县分县而治,按孙中山先生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学说,取名博爱县。

  孟州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4.8°,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东北,黄河北岸。汉置河阳县,元称孟州,明改孟州为孟县。孟县,源为孟津——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孟县得名于孟津。1996年设市。

  沁阳市▲

  位于东经112.9°,北纬35。 0°,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隋置河内县,因在黄河北。明设怀庆府。1913年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89年设市。

  荆门市▲

  位于东经112.1°,北纬31.0°,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唐置荆门县,以境内荆门山得名。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恭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1979年设市。

  钟祥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钟祥县。钟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发迹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赐名钟祥。1992年设市。

  京山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1°,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县。京山县城东7.5公里处有京山,又称京源山。

  荆州市▲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3°,在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唐代始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其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1949年设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取古荆州为名。

  石首市▲

  位于东经112.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与湖南省为邻。晋置石首山。据《今县释名》:“石首山在县东,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洪湖市▲

  位于东经113.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县,以境内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县改市。

  开封市、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春秋为郑地,汉置开封县。据《太平寰宇记》,开封,取开拓封疆之意。1948年设开封市。

  尉氏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4。 4°,在河南省中部,开封市西南。“古狱官曰尉氏”,今尉氏原为“郑之别狱”,并以这里为食邑,人们又称此邑为“尉氏”。据《汉书》:“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秦置尉氏县。

  兰考县k▲

  位于东经114.8°,北纬34.8°,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东侧。清代,兰阳、仪封二县合并,称兰仪,以二县首字为名。因讳皇帝溥仪之“仪”字,改兰仪为兰封。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又以二县首字为名。

  杞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4.5°,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南侧。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

  通许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南边。春秋为许国地。宋置通许镇。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疏浚蔡河。自京师至通许镇,沿河设置闸门,按时开闸,调节水量,漕运畅通。取自汴京直通许国故地之义,故名通许。宋真宗咸平五年设咸平县,以年号为名。后因与咸平府同名,改为通许县。

  娄底市▲

  位于东经111.9°,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原湘乡县,南宋时称神童湾。“娄”、“氏”为天上两个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娄宿属白虎(西方)七宿第二宿;氐宿亦称天根,属青龙(东方)七宿第三宿。娄底地区适居其下,人们称“左青龙,右白虎”,吉星高照,兆卜祥瑞,因以为名。“娄底”由“娄氏”演变而来。1961年设市,1962年撤,1980年复置市。

  冷水江市▲

  位于东经111.4°,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原为新化县工矿区,1969年以区设县得名。冷江区的驻地有一条白锡矿山至资水的连溪,两岸多井,井水冰凉,汇入溪内,流入资水,冷水江由此得名。

  涟源市▲

  位于东经111.6°,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涟水源头。1952年设涟源县,因地处涟水源头,故名。1987年改为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新化县▲

  位于东经111.3°,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据《宝庆府志》:“筑二邑,命曰安化、新化,以安化隶潭州,以新化隶邵州。”取“新归王化”之义,故名新化。据《今县释名》:“自晋以后,皆为蛮地,宋平猺大洞,以其地置县。欧阳忞曰:收复梅山,以其地置新化县。”赋新开化之意。

  双峰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27.4°,在湖南省中部偏东。原湘乡县地,1952年设双峰县,因县城东南有双峰山屏立其侧,即以为名。

  洛阳市▲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6°,在河南省西北部,郑州市西侧,洛阳,因地处洛水之北,故名。东周、东汉等九朝均在此建都,1948年置市。

  孟津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 8°,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北部,黄河之畔。孟津,原名“盟津”,是古代洛阳东北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是以周武王伐纣在此与诸侯歃血为盟命名的。孟为盟的谐音。金代在孟津渡南口置孟津县。

  伊川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 4°,在河南省中西部,洛阳市南。隋置伊阙县,因北邻伊阙山(今龙门山)得名。1927年在此县置自由、平等二县,1932年二县合并,改称伊川县,因邻伊河得名,伊河,古称伊川。

 汝阳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1°,在河南省中西部,洛阳市南。唐置伊阳县,因与宜阳县同音,1959年改为汝阳县,因县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偃师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郑州市西侧,黄河之畔。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取朝歌,灭掉商朝。武王回师镐时,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决定偃师息戎。于是“放马华阳”,兵车入库,表示不再打仗。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因名偃师。”秦因置偃师县。1993年设市。

  嵩县▲

  于东经112.0°,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金置嵩州,明置嵩县,因县境有嵩山得名。嵩山为我国五岳之一的中岳。

  新安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西侧。秦置新安县。取新治安宁之意。隋置谷州,因县境有谷山。1936年复新安县名。

  宜阳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4.5°,在河南省西部,洛阳市西南。秦置宜阳县,以宜阳山为名。北魏,因县在洛水北称阳市,东魏置阳州。 1949年复置宜阳县。

  栾川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3.7°,在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北麓。以鸾水(今伊河)源出于此得名。鸾川,后内栾木丛生改为栾川,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栾川县,因川得名。
  洛宁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4.4°,在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隋义宁二年(618年)在永固城置永宁县。据《洛宁县志》:“县曰永宁,示罢兵革安井里之意。”李渊自说:起兵志在平息干戈,宁靖天下。1914年以洛河改名洛宁县。

  漯河市▲

  位于东经114.0°,北纬33。 5°,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以南。因沙河内多螺坑,明称螺湾河,后“螺”雅化为“漯”,故名。1949年设漯河市。

  郾城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33.5°,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东南。古为郾子国地。西汉以“郾”为名,置郾县。隋置郾城县。后梁朱温的父亲名朱诚,讳“城”字,改县名为郾县。宋代复置郾城县。

  临颍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南。西汉置临颍县,因濒临颖河,故名。

  舞阳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33.4°,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南。舞阳是从氵无得名的。氵无水发源于岗峦起伏的伏牛山间,“氵无”通“舞”,因其源头珠花四溅,形若飞舞得名。战国时,魏国在氵无水北岸建筑城邑,取氵无水之阳义,名舞阳。汉置舞阳县。

  南阳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秦置南阳郡,据《水经注》:因“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周朝的疆域,向南只到长江中下游,因此,今南阳地区在西周时称“南国”。“阳”量因北屏伏牛,南滨汉水,取山南水北之义。隋代置南阳县。1948年置南阳市。

  邓州市▲

  位于东经112.0°,北纬32.6°,在河南省西南部。汉置邓县,以春秋时邓国为名。1913年复置。1988年设市。

  桐柏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2.3°,在河南省南部,桐柏山北麓。以置复阳县,隋改桐柏县,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

  方城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3.2°,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北。汉置堵阳县,北魏设方城县,因境内方城山得名。

  淅川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33.1°,在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北魏时,因县境有淅水,置淅川县。后废,1913年复置。

  镇平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设置镇平县。当时金朝已临末期,危机四伏,镇平之名,当以阳管镇的“镇”加“平”字,取镇慑和平定判乱之义。

  唐河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2.6°,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南。北魏置上马县,唐为泌阳县,明改唐县,因水为名。古代桐、泌合流称唐河。1923年改为唐河县。

  南召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3.4°,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北。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南召县,“因地有南召店,故名。”南召店是因东汉时的召信臣得名的。后来这里出现了两个集市,按方位名南召店和北召店。

  内乡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8°,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北周时期名中乡,隋置中乡县。隋文帝的父亲名杨忠,讳“忠”字,“中”与“忠”同音,与“内”义近,因改中乡为内乡县。

  社旗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社旗,本名赊旗店,据《南阳县志》,赊旗是由于“元分旗屯田”,军主姓佘,后伪为“赊”。1965年取“赊”谐音,简化为社旗县。

  新野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2.5°,在河南省西南部,白河流域,与湖北省为邻。汉置新野县。据传远古南阳盆地是个湖泊,新野处在湖底。战国时湖底形成了新的平原。新野,意为新形成的田野。

  西峡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33.3°,在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1950年由内乡县析置西峡县。从陕西的汉中平原到河南的南阳盆地,有一条漫长的峡谷.这条峡谷的东端,为西峡县。西峡原名西峡口,因位于南阳西侧的峡口为名。

  平顶山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南。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阳县,县境有高阳山,县治在今高阳里。1957年由叶县、宝丰二县析置平顶山市。平顶山以山峰平顶为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汝州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洛阳市东南。北魏置汝源县,隋改汝州,1913年改为临汝县。因濒临汝河,故名。1998年设市。

  宝丰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3.8°,在河南省中部,北汝河流域。北宋时,铁是铸造兵器和农具的主要原料。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龙兴县出现铁矿,办有冶铸场。宋王朝视为国宝,因改县名为“宝丰”。

  叶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3.6°,在河南省中部,平顶山市南部。古代有个“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名叫沈诸粱,字子高,是春秋时的楚国大夫。他曾经平定白公胜的叛乱,稳定了楚国政局,采食于时,称叶公。叶,即今叶县。秦置叶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襄城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3.8°,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南。周襄王避叔带之难居此,后筑城,秦置襄城县。五代时,梁太祖宋温的父亲名朱诚,讳“诚”及其同音字,曾改为襄县。后复名。

  鲁山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汉置鲁阳县,北周时改为鲁山县,县东北十八里有曹山。掘《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郏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3.9°,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部。郏为古国名,春秋时属楚,名郏邑。郏邑原是郏敖的封地,又是郏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郏”为名,汉代置郏县。

  濮阳市、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5.6°,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秦置濮阳县,因位于濮水之阳(北)而得名。1983年设市,1978年复置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南乐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0°,在河南省东北隅。汉置乐昌县,晋改昌乐县。唐庄宗为了避祖父李国昌之讳,又因昌乐县治在汉、晋两代故治以南,改名为南乐县。

  台前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5.9°,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1978年析范县东部地区设台前县。清为寿张县,寿张故城南十二里有凤凰山,由于常年雨水冲刷,现只剩一个小丘陵,按故城的方位,人们称为南台子。今县设在南台子前,故名。

  清丰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5.8°,在河南省东北部,与河北、山东省为邻。汉置顿丘县,唐大历七年(772年)置清丰店。这里有个孝子张清丰,为人所仰。据《旧唐书·地理志》:“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范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5.8°,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春秋有范邑,为晋国大夫士会的封地。汉置范县,因范邑得名。

  三门峡市▲

  位于东经111.2°,北纬34.7°,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与山西省为邻。1957年析陕县会兴区七乡置三门峡市,因邻黄河三门得名,据《水经注》:“砥柱,山名也,……亦谓之三门矣。”

  灵宝市▲

  位于东经110.8°,北纬34。 5°,在河南省西端,与山西、陕西省为邻。唐玄宗元年,有人对玄宗说,玄元皇帝(道家鼻祖李耳)降临凡间,人们曾在丹凤门前的通衢上看到他。他告诉人们,有“灵符在尹喜之故宅”。尹喜故宅就是函谷关的尹喜台。唐玄宗立即派人前往发掘,结果在尹喜台的西边挖到了。唐玄宗说是天降宝符,于是改年号为天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1993年设市。

  卢氏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0°,北纬34.0°,在河南省西部,洛河亡游。汉置卢氏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卢敖为秦朝博士。一说以山得名,卢氏山在今县城西北。

  陕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1°,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隅,黄河南岸。秦置陕县。“陕,隘也”,就是险要难以通行的地方。陕县县境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固以“陕”为名。一说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塬为界,分陕而治,故名。

  渑池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渑池本池塘名,位于崤山和渑池山之间。塘内产一种金钱蛙,名“黾”,因名黾池。据《水经注》,黾池是“因崤黾之池以为县”,后加“水”作渑池。

  义马市▲
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9°,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本为驿马,义马似由驿马而得名。又传唐秦琼在此饮马,后“饮”演为“义”,故名。1981年改为义马市。

  商丘市、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北邻山东省。古称归德府,秦置睢阳县,隋改宋城县,明改商丘县。商丘,曾是商朝都邑所在地,意即商朝的废墟。故址在今商丘县城的南面,因这是商部落的废墟,故以商丘为名。1950年在朱集镇置商丘市。

  虞城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4.3°,在河南省东北隅,商丘市东部。虞城为古虞国地,因虞国为名,秦置虞县。北魏改置萧县,隋复置虞城县。

  夏邑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4.2°,在河南省东北部,沱河上游,与安徽省为邻。夏邑在战国时期为下邑,‘因地窳下故名”。西汉置下邑县。明代改下邑为夏邑县。在古代,“夏”通“下”。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民权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4.6°,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东南,以山东省为邻。1929年置民权县。当时地处睢县、考城、兰封、宁陵、杞县五县之间,匪盗出没,社会秩序混乱。刘镇华上电冯玉祥将军,说这一带“去睢、考、兰、宁均极远,实有鞭长莫及之虞”,拟授“平等、自由、博爱先例,划睢、考、兰、宁四邑边地,于适中地点,添设县治。”“平等”、“自由”是1927年用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在伊川、宜阳一带和“博爱”同时设置的两个县,刘氏认为应该仍用这样的口号作县名置县。冯玉样定新县为民权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永城市▲

  位于东经116.3°,北纬33.9°,在河南省东缘,沱河和浍河上游,与安徽省相邻。秦置芒县,东汉改临睢县,晋废,隋改永城县。永城县位于黄河下游,黄河屡次决口,多从这里经过。据说洪水虽汹涌,永城城垣却一直安然无恙。隋代取永久巩固之义,名永城。1996年设市。

  睢县▲

  位于东经115。 0°,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惠济河中游。秦置襄邑县,明入睢州,1913年改为睢县。古代,豫东有睢水,睢县因位于雎水河滨,故名。

  柘城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4.0°,在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拓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秦置柘县,隋改拓城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宁陵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商丘西部。战国始有宁陵一名。据《宁陵县志》:“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并引班固之语:“邑无定名,民无定里”为证。以宁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汉武帝置宁陵县。

  邵阳市、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27.2°,在湖南省中部,资、邵二水汇合处。后汉析昭陵置昭阳县,因晋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昭字,改昭阳为邵阳县。昔时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

  邵东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27.2°,在湖南省中部,邵水之畔。原属邵阳县,1952年析置邵东县,因在邵阳县之东,故名。

  洞口县k▲

  位于东经110.5°,北纬27.0°,在湖南省西部,资水上游。1952年设洞口县,因县治在洞口镇,故名。

  武岗市▲

  位于东经110.6°,北纬26.7°,在湖南省西南部,资水上游。晋置武冈县。因县北有武冈山,故名。据《水经注》:“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岗。”1994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新邵县▲

  于东经111.4°,北纬27.3°,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1952年析新化、邵阳二县地置新邵县,以二县首字得名。

  绥宁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0.8°,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据《今县释名》:“宋收复蛮地置县。”取安抚太平之意。

  新宁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据《今县释名》:“宋置,县境邻接蛮猺,有新寨水,自县西来。”似因新寨水得名,又寓安宁之意。据《新宁县志·原叙》云:“宁邑者,古徽州薛竹地也。而南宋改曰新宁,意以绥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也。”

  隆回县▲

  位于东经111.0°,北纬27.1°,在湖南省中部偏西,资水上游。明洪武时置隆回巡检司,清因之,1947年固置隆回县。县因隆回乡命名。

  城步苗族自治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北纬26.3°,在湖南省西南部。本宋城步营,明初设城步巡检司,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设城步县。1955年改今名。县因城步砦而得名。

  十堰市▲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6°,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江汉。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个堰,另外还有四堰。在头堰符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设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

  丹江口市k▲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5°,北纬32。 5°,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库南岸。1983年设丹江口市,均县撤销并入。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

  郧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2.8°,在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河南省相邻。古郧子国地,汉为郧关,属长利县,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因置郧乡县,因郧乡得名。元改郧县。

  竹山县▲

  位于东经110.2°,北纬32.2°,在湖北省西北部,邻接陕西省。据《今县释名》:“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

  房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古房国地。隋置房州,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县。

  郧西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0.4°,北纬32.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郧西县志):明成化十二年,设郧西县.郧西因在郧县之西而得名.

  竹溪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32.,在湖北省西北部,与四川(今重庆,天津四注)、陕西省为邻。明置竹溪县。据《竹溪县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随州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3°,北纬31.6°,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春秋为随国地,据《水经注》:“楚灭随以为县”,以国为名。汉置随县。1979年设市。

  仙桃市▲

  位于东经113.4°,北纬30.3°,在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据《今县释名》:“粱置郡,隋改县,在沔水之阳。”又“汉有沔阳,属汉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颜师古曰,汉上曰沔。”1986年改设仙桃市,因镇得名。

  天门市▲

  位于东经113.1°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据《大清一统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遂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县改市。

  潜江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汉江南岸。宋置潜江县,汉水自石城北分流为潜江,一名芦洑河。据《水经注》:“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1988年设市。

  神农架林区▲

  位于东经110.6°,北纬31.7°,在湖北省西北边境,大巴山区。因神农架山峰而得名。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害。为省辖林区,1981年曾设神农架县,后废。

  武汉市▲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5°,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8°,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咸宁市▲

  位于东经114.2°,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唐置永安镇,南唐为永安县,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宁县,其意近。1983年设市。

  蒲圻市▲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三国黄武二年(283年)置蒲圻县。据《元和郡县志》:“蒲圻湖在县东北,湖多蒲草,吴帝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1986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嘉鱼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9.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鱼置鲇渎镇,南店升为县,取南有嘉鱼之意。

  通山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取通羊、青山二镇各一字,置县。

  崇阳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流域。据《今县释名》:“五代杨氏置,县北有大集山,自龙窖山发脉,历方山龙头岩而东,至此崇山崇聚,县在其阳,故名。”

  通城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2°,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年)升镇为县。据传“通城”,意为四通八达之城。

  湘潭市、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27.8°,在湖南省湘江与涟水汇合处。汉置湘南县,南北朝粱置湘潭县。湘江在县西,昭山在县东北,昭王南征,至此不复,下为昭潭,深不可测。《水经注》谓之湘州潭。县因潭名。一说县有玉山,潭水所出,县界于湘水、潭水之间,故名湘潭。1950年设湘潭市。

  韶山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27.9°,在湖南省湘潭市西。是毛泽东的故乡。1968年设立韶山区,1990年改设韶山市。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山甚远,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湘乡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之畔。据《元和郡县志》:湘乡县本汉湘南县之湘乡,东汉立为县,因乡得名。1986年设市。

  襄樊市▲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老河口市k▲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

  枣阳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2.7°,北纬32.1°,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与河南省相邻。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1988年设市。

  襄阳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与河南省为邻。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

  南漳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县。据乾隆《襄阳府志》:“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又据《明史》:“南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

  谷城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2°,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宜城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2.2°,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设市。

  保康县k▲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2°,北纬31.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侧。北周置永清县。据《保康县志新纂》:“赵宋太祖时置保康军,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县。保康,永保安康之意。

  孝感市▲

  位于东经113.9°,北纬30.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避皇祖国昌名讳改孝昌为孝感,意为董永“孝感动天”。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应城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5°,北纬30.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朝宋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据《水经注》: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

  安陆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汉置,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1987年改市。

  广水市▲

  位于东经113.8°,北纬31.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梁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戌,置应州,并置永阳县,隋改应山。”又据《水经注》:“鲁阳县有应山。应城,……此之名应,或殷时应国所在欤。”1988年改广水市,以广水河命名。

  汉川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唐分汉阳地置氵义川县,因汉水为名。宋初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赵光义讳,改为汉川县,因汉水流经县境,故名。

  云梦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云梦一名似以古云梦泽省“泽”字而得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梦辞》、《国策》等称“云梦”。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称“云”或“梦”。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

  大悟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1.5°,在湖北省武汉市北。1933年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因有大悟山得名。

  新乡市、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35.2°,在河南省北部,卫海上游。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西晋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史记志疑》说:“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隋置新乡县。1949年设新乡市。

  卫辉市▲

  位于东经114.0°,北纬35.3°,在河南省北部,新乡市东北部。战国属魏之汲邑,西汉置汲县,县因邑名。1988年设市。

  辉县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5.4°,在河南省北部,新乡市西北部。汉置共县,后改苏门县,金在苏门县置辉州,明改为辉县。“辉”得名于苏门山下百泉湖畔的威惠王祠之清辉殿,其昂角飞檐,气势壮丽。1988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获嘉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35.2°,在河南省北部,新乡市西部。据《中州杂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春,汉武帝驾幸豫北,走到汲县的新中乡,恰在这时,路博德使人送南越相吕嘉首至,武帝很高兴,取擒获吕嘉之义,改新中乡为获嘉,并置县。

  原阳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35.0°,在河南省北部,郑州市东北,黄河北岸。宋神宗熙宁年间,并原武入阳武,宋哲宗元祐年间复置原武县。1951年原武、阳武二县合并,以二县首字得名。

  长垣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4.6°,北纬35.1°,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西北岸,以山东省为邻。秦置长垣县。长垣在战国时为魏之首垣。长垣、首垣,据《水经注》是因“县有防垣,故县氏之。”防垣即防御齐、赵入侵的城郭。

  封丘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5.0°,在河南省北部,开封市以北。汉置封丘县。封丘为“古封父之国”,丘,坟墓也,封丘即封父坟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联盟酋长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汉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后几经废置,隋复置封丘县。

  延津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25.1°,在河南省北部,开封市西北部。秦置酸枣县,宋改为延津县。以县北原有黄河渡口延津,故名。

  信阳市、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32.1°,在河南省南部,桐柏山东麓。西汉置钟武县。曹魏时置义阳县,义阳,原是西汉时期平氏县的乡名,因以为名,宋太祖赵光义,讳“义”字,古代“信”与“义”意近,改名“信阳”。1913年复置。1949年设市。

  潢川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2.1°,在河南省东南部。流经县境的潢河,因流经黄国故土,古代名黄水,后来在“黄”旁加水,为“潢”。1914年改为潢川县。

  淮滨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2.4°,在河南省东南部,淮河畔,与安徽省为邻。1952年置淮滨县,因县城濒临淮河北岸,故名。

  息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4.7°,北纬32.3°,在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息县古为周代息国故地,西汉置县,以古国为县名。并加一“新”字,置新息县。元为息州,明改息县。

  新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1.5°,在河南省东南隅。新县原为新店集,是河南、湖北间的交通要道。由于这是新设的店,故名新店,后称新店集,后改新集。1947年在新集置新县。

  商城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1.7°,在河南省东南端,大别山北麓。汉置雩娄县,隋改殷城县,宋讳殷改商城县。古有殷商,市与殷意近,故名。

  固始县▲

  位于东经115。 7°,北纬32.1°,在河南省东南部,以安徽省为邻。固始县,战国时名寖丘。据《水经注》:固始“故寖也,寖丘在南,故籍丘名县矣。”西汉置固陵县,东汉改固始县。唐张守节说:“今光州固始县,本寖丘邑也。”一说固始得名于光武帝“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一语。

  罗山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2.2°,在河南省东北部,淮河上游,与湖北省为邻。罗山在县城十里,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山下置县,名罗山。因山得名。

  光山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2.0°,在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东南。南朝设光城县,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浮光山又名光山,隋朝改名为光山县。

  许昌市、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34。 0°,在河南省中部,郑州市南。周代称许国,秦置许县,三国时名许昌县。魏文帝认为许县是东汉的灭亡地,不祥,因改名许昌。后改名,1913年复置。1949年设许昌市。

  禹州市▲

  位于东经113.4°,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北。汉置阳翟县,明代为禹州,传禹治水有功,禹子启在此建夏朝故名。据《水经注》:“夏禹始封于此。”1913年置禹县。1988年设市。

  长葛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4.2°,在河南省中部,郑州市南。长葛,据传为“古葛天氏之故地”。战国初易名为长社。应邵说:“其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汉置长社县。隋改置长葛县。1993年设市。

  鄢陵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东北。古为鄢国地。春秋时郑灭鄢,“初仍其故名,后乃改为鄢陵”。“陵”是以县境岗陵纵横为名的。西汉置鄢陵县。

  宜昌市▲

  位于东经111.2°,北纬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汉置夷道县。南朝陈置宜都县。隋改宜昌县。唐复置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因枝城镇得名。枝城,原为枝江县城,名枝江镇。长江流至百里洲,河分两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当阳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1。 7°,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汉置当阳县,“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故名。1988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宜昌县▲

  位于东经111。 3°,北纬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秭归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汉置秭归县。素有“屈原故里”之称。据《水经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

  远安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县为远安县。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以其近猺而远”之意;即此地邻近少数民族,又距京城较远,但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兴山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香溪上游。三国吴置兴山县。据《兴山县治》:“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郡山之中,故名兴山。”

  枝江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长江之畔。据《枝江县志》:“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设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0.6°,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清置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改为五峰县,因县城西南二公里处的五峰山得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隋置长杨县。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长杨为长阳。

  监利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监利县。据《湖广总志》:“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邻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

  公安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将军刘备号称“左公”,立营油河口,领荆州牧,“邑赖以安”,置公安县,晋改江安县,南北朝复置。

  松滋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南岸。据《今县释名》:“汉置松兹县,在庐江郡,此县地为汉南郡之高成县,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此,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按古鸠兹邑,在今芜湖县。”1995年设市。

  益阳市▲

  位于东经112.3°,北纬28.6°,在湖南省北部。秦置益阳县。应劭曰:在益水之阳。据《水经注》:“以益水为资水之殊目,今名益阳江。”1950年析置益阳市。1994年益阳县并入益阳市。

  沅江市▲

  位于东经112.3°,北纬28.8°,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隋置沅江县,因沅水在县西南,故名。1988年设市。

  桃江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2.1°,北纬28.5°,在湖南省北部,资水下游。1952年置桃江县,因县治在桃花江口,故名。

  南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29.3°,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光绪年间设南洲厅,1912年改南州为南县,当时又称南州县。秦时郡在南部边境,故曰南郡,后世因之不改,故名南县。一说南县以南洲为名。

  安化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28.4°,在湖南省中部偏北,资水中游。据《今县释名》:“本为梅山蛮地,宋收复其地,置安化、新化二县。”安化,取安抚教化之意。

  吉首市▲
  位于东经109.7°,北纬28.3°,在湖南省西部。1952年设吉首县,1982年设吉首市。明代在此设千户所,俗称“所里”,当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镇溪设里,因所设于此,故名所里。而苗族称地名时,往往对一些位置比较险要的地方带上“吉”声为词头,于是叫所里为“吉首(所)”。吉首系苗语,意为“地大繁荣而地位重要”。

  古丈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09.9°,北纬28.6°,在湖南省西部。据《今县释名》:“本苗疆地,名古丈坪,在永顺县南一百二十里,四面高峰层叠,中开一坪,溪流环绕,清置古丈坪抚民同知。”1913年置古丈县。据《古丈坪厅志》:“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仗,则两军对敌之号。坪,即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谓也。”一说苗民推牛伐鼓(此地尚有这一习俗),各饮牛血,称为“吃牯脏”,后来“牯脏”演变为古丈。传说苗俗每逢开年时,当地人在坪场里击鼓驰驱,以鼓祛瘴疠,因而坪场时称之“鼓瘴坪”。一说古丈就是“估丈”,即丈量土地时,以眼估望为准。

  龙山县▲

  位于东经109.4°,北纬29.4°,在湖南省西北部。清置龙山县,因县有龙山,故名。又据《龙山县志》谓“龙山之名当取诸龙岩山无疑”,龙岩山即今贵州遵义市西北之石狼山。

  永顺县▲

  位于东经109.8°,北纬29.0°,在湖南省西北部。宋置永顺州,清置永顺县。取名永顺,寓吉祥之意。

  凤凰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27.9°,在湖南省西部。清置凤凰厅,1913年置凤凰县,因县酉有凤凰山,上有凤凰营,故名。

  泸溪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8.2°,在湖南省西部。隋置沪溪县。据《宋史·蛮夷传》:沪溪县城所濒之武水,又名泸水,古时称泸溪,故县以此得名。

  保靖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09.6°,北纬28.7°,在湖南省西部。据《今县释名》:“五代时蛮置保靖州,明为保靖宣慰司”,清置保靖县。因此地古为少数民族居聚区,取永保安宁之意。

  花垣县▲

  位于东经109.4°,北纬28.5°,在湖南省西部,以四川、贵州省为邻。清设花园堡。1953年置花垣县。县在酉水支流花垣河流域,故名。

  永州市▲

  位于东经111.6°,北纬26.2°,在湖南省南部。隋置零陵县,唐为永州治,据清《永州府志》:永州,“有永山、永水之所出洲”故名。后复置零陵县。1982年设永州市,以古永州为名。1984年零陵县并入。1995年冷水滩市并入。

  祁阳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26.6°,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三国吴置祁阳县,因祁山在县北,故名。城北有祁水。

  蓝山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2.1°,北纬25。 3°,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唐置,蓝山在县北,一名蓝岭,四时苍翠,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宁远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25.6°,在湖南省南部。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宁远县。县因宁远河得名。又据《郡县释名》:宁远县取“远人绥宁之义也”。

  新田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25.9°,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唐大历县之故墟,其地旧有新田堡,明因置县。”

  东安县▲

  位于东经111。 3°,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本零陵县之东安驿,五代时置东安场,宋因置东安县。县北有东山,取东山安宁之意。

  江永县▲

  位于东经111.3°,北纬25。 9°,在湖南省南部,西邻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年析江华、永明二县地置江永县,以二县首字得名。

  道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25.5°,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有营道山在西北,唐初置营州,后改道州。”1913年改为道县。一说县以古道国为名。

  双牌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25.9°,在湖南省南部,潇水下游。1969年由零陵、道县、宁远三县林区设双牌县,因县治原名双牌。故名。

  江华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24.9°,在湖南省南部,与广西为邻。汉为冯乘县,唐置江华县。据《今县释名》:“唐初置县在五保之地,神龙初迁于寒亭北,阳华岩之江南,故名江华。”一说县东有瑶山,县内有练江,溪流纵横,故名江华。

  岳阳市、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29.3°,在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滨,据《今县释名》:“城内有巴邱山,一名天岳山,又幕阜山亦渭之天岳,地据其阳,故曰岳阳。隋置岳州,宋改岳阳军。”1912年置岳阳县。1961年析置岳阳市,后废,1975年复置市。

  汨罗市▲

  位于东经113.0°,北纬28.8°,在湖南省东北部。原为湘阴县泪罗镇。泪罗江在湘阴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合,曰汨罗,西流入湘。据《史记索隐》:“汨水在罗,故曰汨罗。长沙有罗县,罗于所徙。”县在汨罗江下游,故名。汨罗江为屈原自沉地。1987年设市。

  湘阴县▲

  于东经112.8°,北纬28。 6°,在湖南省东北部,湘水下游。南朝宋置湘阴县,因湘江在县治西南,故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平江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28.7°,在湖南省东北部。东汉置汉昌县,唐改昌江县,五代后唐庄宗年间,为避其祖父李国昌名讳,将昌江县改为平江县。

  临湘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4°,北纬29.4°,在湖南省东北部,与湖北省相邻。宋置临湘县,因湘江在县西,故名。据《古今图书集成》:以其分滨三湘浦,故名。

  华容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29。 5°,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汉为孱陵县地,三国吴置南安县,隋改名华容县。县北有华阳江、西涌水,皆东南入洞庭湖,县以江名。据《左传》:“(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3年),楚子成章华之台”,“(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许迁于容城。”华容即截取章华、容塌二名而成。

  张家界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0.4°,北纬29.1°,在湖南省西北部。明初置大庸卫,因居庸水之阳,故名。清置永定县,1914年设大庸县,1982年设市。1994年改为张家界市,因境内有张家界自然保护区而得名。

  慈利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29.4°,在湖南省北部。汉置零阳县,晋析置临澧县,隋改零陵县为慈利县。据《慈利县志》:“山孕五矿,民以铜、铅、铁、锥之利相擅,地利饶给”,方物颇著,素有“银澧金慈”之誉,加以“土俗仁慈”,“尚义好文”,隋朝乃改名慈利。

  桑植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9.3°,在湖南省西北部。元置桑植安抚司,清因置桑植县。因境内桑树堙地名而得名。

  郑州市▲

  位于东经113.6°,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春秋为郑国地,郑国最初在今陕西的华县。据《中州杂俎》:“郑,町也”,町,意为“地形平坦”。华县位于渭河平原,所以称为“郑”。北周在荥阳县汜水镇置郑州。隋炀帝大业年间,郑州治所迁至管城县,即今郑州市。1952年设市。

  荥阳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3°,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郑州市西侧。战国为韩荥阳邑,秦置荥阳县,因地处荥泽之北而得名。荥泽是一处辽阔的积水地,《禹贡》称之为荥波。王莽末年,荥泽干涸,成为平地。1994年设市。

  登封市▲

  位于东经113.0°,北纬34.4°,在河南省中部,颖河上游。唐万岁登封元年(695年)武则天为了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带领文臣、武将、神汉、巫婆来到嵩山。先到山上举行祭天仪式,又在少室山下举行祭地仪式,大赦天下,免税,赐臣下酒食,畅饮十天,并取皇帝登岳封禅之义,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嵩山县为登封县。1994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新密市▲

  位于东经113.3°,北纬34.5°,在河南省中部,嵩山东麓,双洎河上游。西周时为密国。密国是以密山为名的。据《密县志·名胜志》:“密,山名,亦国名也,盖因山以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尔雅》:“山如堂者曰密”。汉置密县。1994年改设新密市,取在旧密县新设市故名。

  新郑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4.4°,在河南省中北部,郑州市南侧。新郑,春秋为郑国都城。郑原为邑名,在今陕西华县,是周宣王弟郑桓公的食邑。东周初年,郑松公的儿子武公迁居黄河、颖水之间,因为这里是郑国的新迁地,历史上称为新郑。1994年设市。

  中牟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黄河南岸。汉置中牟县。中牟城北五里有牟山,高仅丈余,绵延数十里。据《大清一统志》:“邑之得名于此。”一说中牟为春秋初期郑大夫祭仲封地,“中”、“仲”音近,境内又有牟山,故名。另一说因县境有牟山,山东有外牟,故称中牟。

  巩义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2.9°,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南部,郑州西侧,黄河之畔。春秋为巩邑,秦置巩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巩,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以巩命名,是取山河四塞,巩不可克之义。后改名,元复置。1991年改设巩义市,取巩县旧名之巩与驻地名孝义镇之合称为巩义市。

  周口市k▲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4.6°,北纬33.6°,在河南省东部,颖河畔。明代以前,据说有家姓周的兄弟三人在此摆渡,称周家渡口。万历年间,由周家渡口简称周家口。乾隆年间,又称周家口集和周家埠。清代,并有粮□水利通判驻此,因此又名周口镇。1982年设市。

  商水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5°,在河南省东部,颖河畔。汉代称汝阳,以妆水为名。隋代改为氵殷水。宋太祖赵匡胤尊其文赵弘殷为宣祖,讳“殷”、“氵殷”等字,“殷”、“商”为同一王朝名,改“氵殷水”为“商水”。

  淮阳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3.7°,在河南省东部,许昌市东南。秦置陈县,汉置淮阳国,晋置陈县,宋改淮宁府,1913年改为准阳县。因该县位于淮河之北故名。

  太康县k▲

  位于东经114.8°,北纬34.0°,在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秦置阳夏县,隋改太康县。太康城“相传是夏太康所筑”,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代国王。因人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扶沟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4.0°,在河南省中部,贾鲁河、双洎河畔。西汉置扶沟县。据《水经注》,县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

  沈丘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3.3°,在河南省东部,沙颖河中游,与安徽省为邻。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

  郸城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3.6°,在河南省东部,茨河上游,与安徽省为邻。汉置郸县,在今永城县境。按“郸”奉为“单”。郸县应是原来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城为邑,故改单为郸。

  鹿邑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3.8°,在河南省东边,涡河畔,与安徽省为邻。春秋时,今县城名“苦”,县境西部另有鸣鹿城。鸣鹿城传说即是因麇鹿众多,以常有鹿鸣为名的。北朝省“鸣”宇,为鹿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在“故鹿城地”置县,名鹿邑。

  西华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偏东,鲁河畔。“西华”是与“东华”相对而言的。据《水经注》:“有东,故言西矣。”东即东华城。东华、西华得名,起于华氏。宋大夫正考父,食采于华,为华氏。因地域很广,有东华、西华之称。汉置西华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项城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33.4°,在河南省东南部。西周时有项国,秦置项县,以国为名。隋代改为项城县。1993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株洲市、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27.8°,在湖南省湘水中游。宋置槠洲。相传当时此地盛产槠树,故名。后人嫌“槠”字难写难认,遂以谐音“株”字取而代之。1951年设市。1965因市设县。

  醴陵市▲

  位于东经113.5°,北纬27.6°,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为邻。据《古今图书集成》:东汉析湖南地置醴陵。据《湖南地理志》:以县北醴泉得名。据《史记》:“汉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1985年设市。

  炎陵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26.5°,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相邻。宋析茶陵县置酃县,取汉代酃县为名(汉之酃县在今衡阳,因酃湖为名)。据《水经注》:因县东有酃湖,水可酿酒而得名。1991年改为炎陵县,似因境内有炎帝陵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茶陵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26.7°,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为邻。西汉置茶陵县,县以山名。因县在茶山之阴。一说县东北有景阳山,即茶山,以多生茶茗,故名。一说洣水自酃入,亦曰茶陵江,西北流过县东,入攸,相传炎帝葬于茶山之野,即此。县以江名。

  攸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27.0°,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为邻。汉置攸县,攸水在东。据《水经注》:“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
  驻马店市▲

  位于东经114.0°,北纬32.9°,在河南行南部。驻马店因“旧为遂平至明港间驿马驻所”而得名。1949年设市。后两次撤市,1980年复置市。

  确山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32.7°,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市南。北宋置确山县,以县城东南六里的确山为名。

  新蔡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2.7°,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秦置新蔡县,新蔡之名,应取“蔡之新地”义。蔡的疆土原在今上蔡、汝南两县,后来向东扩张,占领今新蔡一带,所以说为蔡之新地。后来在此筑城,因名新蔡。

  上蔡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3。 2°,在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市东北。上蔡,商代即以“蔡”为名。上蔡的“蔡”是从县城东蔡岗上的蓍草得名的。上古时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续河南通志·舆地志》说:“宓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曰蔡。”汉置上蔡县。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称此为上蔡。

  西平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4.0°,北纬33.3°,在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市北。据传西平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因为“西陵于夷”故名西平。唐置西平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泌阳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2.6°,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市西南西汉置比阳县,比也作沘,是泌河的原名。比阳县治即今泌阳县城,由于县治在沘水之阳,故名。

  平舆县▲

  位于东经114。 6°,北纬32.9°,在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秦置平舆县,为古挚国地,奚仲之后,并有奚仲造车的故事。据《说文解字》:“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所以战国时称“舆”,加之这里地形平坦,以“平”字冠名,称平舆。

  汝南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3.0°,在河南省东南,驻马店市东。汉置汝阳县。1913年改为汝南县,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遂平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

  位于东经113.9°,北纬33.2°,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以北。汉置吴房县,隋复置,唐改为遂平县。据传李愬取蔡州,是从吴房的文城栅出发的,蔡州平定后,为了纪念这次袭击战的辉煌战果,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义。

  正阳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2.6°,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市东南。正阳县,曾名滇阳、慎阳和真阳。据《读史方舆纪要》:“滇、慎具读真”音,西汉置滇阳县,由滇水经县南流过,故名滇阳。永平五年失印,据《重修正阳志》:“正阳县,古慎国”。便以古国名作县名,改滇为慎,水名也被改为慎水。南北朝时改为真阳县。清世祖名胤禛,年号雍正,讳“慎”字。“禛”与“真”同音,雍正元年改“真”为“正”,始名正阳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