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血栓药物市场分析

 昵称943854 2010-06-08
血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常表现为心肌梗死、缺血性脑梗死、静脉血栓栓塞。每年每千人中有1~3人发生不同形式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顼志敏教授指出,血栓类疾病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因此,这种增长势头在中国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抗血栓药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且以预防为主。临床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塞中风栓塞的治疗及预防,可降低再梗塞率及死亡率;可用于防止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血栓形成、外周闭塞性血管疾病、间歇性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的治疗。目前增长较快的适应证是整形外科手术(如膝、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腹部手术)后深层静脉血栓的预防。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抗血栓药物市场迅速扩容。2002年该类药物的销售总额接近10亿元。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医药商业销售和16个城市样本医院购入金额推算,目前全国使用抗血栓药物总金额在14亿~15亿人民币之间,年增长率在15%~20%左右。从全国主要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情况来看,该类药物市场一直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从历年的销售情况来看,第一、第四季度是销售旺季,这是由于秋冬季是脑中风等血栓性疾病的高发期,其销售具有明显季节性。

    洋品占优势国货当自强

    目前临床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分为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溶血栓药三大类。目前,此三类药物呈现各为三分天下的态势,2003年~2004年各大类别市场份额没有太大的变化。临床使用的抗血栓药物约有20个品种,主要有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蚓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奥扎格雷钠、阿特普酶、依诺肝素钠、氯苄吡啶、西洛他唑、肝素钠等,排名前10位的药物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各种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药物占据了本类产品近七成的市场份额。随着生化提取技术的发展,基因重组等生物高科技技术的引入,产品将不断推陈出新,本类药品将是今后生化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应引起生化制药企业的关注。

    目前,合资及外资品牌药物仍是抗血栓药物市场的霸主,国内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尚需迎头赶上。在临床常用的产品中,11家“三资”企业所占份额为51%,优势较为明显。其中,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胜制药有限公司2004年对医院供货约5821.1万元,占比35.86%。瑞典法玛西亚普强公司、PHARMACIAALLERGONAB(SD)在医院用药排名也很靠前。

    由于城市地理位置的不同,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用药水平的不一。目前在国外使用领先的品种在国内未必领先,而国内使用率高的品种可能在其他国家已过了顶峰期。顼志敏认为,随着医学界对血栓类疾病一二级预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应用于急救的溶栓类药物恐怕只能是阶段性的繁荣。未来几十年是防治血栓疾病,减少心血管死亡的关键时期。WHO曾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采取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因此,国内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一方面要从现有的市场中寻找机会、及时跟上外资品牌的前进步伐;另一方面要从科研的高度前瞻性地开发更多服用方便、疗效确切的预防药物。

    抗凝血药肝素疗法期待剂型突破

    抗凝血药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是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其中因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一直是预防血栓性疾病,而抗凝剂又是这部分的主体,这是因使用患者多且应用时间远远长于溶栓药。此类药物占据着抗血栓药物近四成的市场份额,临床应用主要以肝素类产品为主。肝素起效迅速,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除抗凝、抗血栓功能外,肝素还有促纤溶、降血脂和抗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生等作用。

    在1993年以前,深度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治疗几乎完全依赖于肝素,但是普通肝素(SH)易出现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低分子肝素(LMWH)是肝素的降解产物。近年来低分子肝素被广泛用于临床。抗血栓作用优于SH,而抗凝血作用却低于SH,并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出血倾向小、口服易吸收等特点,尤其是出血风险大为降低及用药后不需密集监测,这使长期用药变得方便、可行。

    有学者认为,低分子肝素较高的价格并不能成为其推广的障碍。应用低分子肝素无须特殊设备、无须监测、可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出血合并症等不良反应、并有可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因此低分子肝素并不一定增加病人的费用负担。另外,无须监测的优点使许多不具备监测条件的医院或者社区,也能使有适应证的病人接受充分的抗凝治疗,社会效益增大。近年来,随着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产品成为了预防和治疗深度静脉血栓的主要临床选择。国内市场以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钠和依诺肝素为代表的低分子肝素类产品已逐步取代了普通肝素产品。普通肝素的市场销售逐年下降,2004年仅占3%的市场份额。当然,肝素疗法还存在必须住院治疗及需静脉注射给药等缺陷,口服的SNAC肝素尚在进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试验。如果能突破剂型限制,相信肝素类产品仍有发展空间。

    2004年,低分子肝素钙依然是肝素类市场的最大赢家,虽然其市场份额受到抗血小板类新药硫酸氯吡格雷的挤压有所下降,但还是稳坐肝素类销售排名的头把交椅。当前,该类药物的国内市场几乎被杭州赛诺菲民生的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速碧林)所垄断,其占据了八成左右的市场份额。2004年低分子肝素钠以9%的市场份额列肝素类产品第二名,比2003年增长了3%。而安万特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钠品种(依诺肝素钠)拥有国内低分子肝素钠的半壁江山,但其市场销售情况近年来却起伏不定。因依诺肝素专利期结束,其他的主要竞争企业是法玛西亚、安徽合肥兆峰科大药业有限公司和杭州九源基因工程公司。目前,低分子肝素市场主要被合资和外资品牌所占领,国产产品在该类市场的竞争力很弱。

    抗血小板药物新宠当道,阿司匹林遭冷落

    抗血小板药具有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从而防止血栓形成。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抗血小板药物在上述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传统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噻氯匹啶等,这几个品种因价格便宜,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当前双嘧达莫临床使用数量最大,但由于价格低廉,所占市场销售份额较小。国内现有50多家企业生产该品,市场集中度不高,竞争相对激烈。噻氯匹啶均具有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十分有限。多国权威指南普遍推荐,100mg/d的阿司匹林长期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实阿司匹林是效价比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等学者指出,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其循证医学证据相当充分,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而且阿司匹林的效价比高,适合我国国情,应加大临床宣传力度,努力推广阿司匹林的应用。然而,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多项调查甚至ESC专家都指出,阿司匹林应用严重不足,许多可能会获益的患者并没有充分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为纠正这种状况,近年来国内新上市了奥扎格雷和硫酸氯吡格雷,这两个药物凭借着更好的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在国内市场近些年取得了不俗的战绩。随着市场日渐成熟,这两个品种在抗血栓类药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硫酸氯吡格雷在2004年成为市场份额增幅最大的品种,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低分子肝素钙,跃至单品种销售金额第一。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为ADP受体拮抗剂,抑制由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IIb/IIIa受体的结合,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与噻氯匹定相当,但比噻氯匹定更安全,可以广泛、有效和安全地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等,效果可能优于阿司匹林(CAPRIE试验)。2004年国产货份额仅占20%,而生产厂商却增长到11家。

    奥扎格雷的国内市场被辽宁丹东制药和海南碧凯药业两家瓜分,市场份额分别为78%和18.3%。法国赛诺菲圣德拉斯堡的硫酸氯吡格雷2003年全球销售额为14.99亿美元,同比增长34.2%,在2003年全球畅销药100强中排名第39位。但在我国,该药物的市场由杭州赛诺菲圣德拉斯堡民生药业和深圳信立泰药业的产品所占据。

    新的抗凝药物H376/95(Ximelagatran,因子IIa抑制剂)可以口服吸收,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正在评价当中,有望成为肝素和华法林的替代药物。因子Xa抑制剂戊聚糖钠(Arixtra)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比低分子肝素还强50%,而且固定剂量每日一次皮下注射,不需要按体重调节,现正评价其在急性ST段不抬高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溶栓药份额虽高副作用难题未解

    所有溶栓药物无论来源如何均为纤溶酶原激活剂(PA)。第一代溶栓药链激酶因治疗后病人体内能保持4~6个月高抗体水平,重复治疗不可能,因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量逐年减少,市场份额很小。而尿激酶近年的销售趋势稳中有升,约占溶栓药30%的市场份额。链激酶和尿激酶对栓塞性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且价格便宜,已经列入国家医保甲类目录。这两个品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引起机体广泛出血,尤其是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很大。第二代溶栓药主要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PSAC、scu2PA和葡激酶,该类药物的纤溶作用均优于第一代溶栓药。总体来讲,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溶栓药物,都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差、体内半寿期短、需大剂量连续用药等缺点。目前国际研发力量正在致力于应用蛋白质工程手段开发第三代溶栓剂。

    国内临床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蚓激酶等产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又称为阿替普酶,是急性心急梗死12小时急救用药,具有较强的血栓选择性,全身纤溶作用小。阿替普酶的半衰期较短(3分钟),需短时间内大量给药,价格昂贵,而且有引起颅内出血的危险性。该类产品在国内上市后因价格颇高临床使用受限,其销售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用药特点。

    蚓激酶是从特种蚯蚓中提取或分子重组的一类物质,兼有激酶和纤溶酶两种作用,可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Ⅰ,选择性激活血块纤溶酶原,抑制血栓素(TXA2)等。但由于蚯蚓种类繁多,提纯得到的组分也不尽相同,大多产品是非单一组分的,如何简化纯化过程、提高纯化程度,是该产品面临的问题。

    2004年溶栓药占抗血栓药物13%的市场份额,比2003年15%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其中,北京百奥药业占有此品种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几近垄断市场。国内主要竞争厂家还有江西江中制药集团、珠海博康药业和山东青岛双龙制药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