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仁宗-资料 姓名:爱新觉罗颙琰 ![]()
清仁宗-简介 ![]() 高宗第十五子。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初封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立为皇太子。即位之初政事由太上皇(即清高宗)决定,嘉庆四年(1799)亲政后,立即诛杀和申。统治期间,土地高度集中,*腐败,武备废弛,官吏贪渎,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纷纷爆发。嘉庆元年(1796)开始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波及五省。嘉庆十八年李文成、林清领导天理教群众在山东、河南起义,北京的一支曾进攻皇宫。东南海上也有蔡牵、朱愤等起义军频繁活动。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从此清政权日渐转向衰落。 ![]() 清仁宗-人生经历 乾隆皇帝晚年一直被立储的问题困扰着,他的诸皇子中,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对当皇帝根本不感兴趣,还有的生怕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敬而远之。就这样,才具并不突出的颙琰被推上了前台。嘉庆皇帝的即位看似是一帆风顺的,但细细体会也有起伏跌宕之处。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这个婴儿是乾隆帝嫡福晋所生。由于清代以前的皇帝没有一位是嫡长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这个孙子,并亲自赐名永琏,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为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后,马上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谁知永琏并不是当皇帝的命,只活了九年就离开了人世。这是老天爷帮嘉庆皇帝扫除的第一个障碍。 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完成祖先遗愿得乾隆皇帝,马上决定立这位嫡子为太子。谁知传位永琮的诏书刚放到正大光明匾后,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连丧两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为太子,更不敢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了。老天又为嘉庆皇帝的即位扫掉了一个障碍。就这样,乾隆皇帝只得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颙琰,而且,为了不让老天夺走他这个儿子,乾隆帝一直没敢宣布立他为太子。直到即将禅位前一年,才正式公诸于众。 嘉庆皇帝的即位和康熙皇帝一样,可以说是老天的安排,但这次上天的选择并不像上一次那么准确,忠厚老实的嘉庆皇帝显然挑不起这副担子,由于它的过分宽容,官场中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大清王朝也开始进入暮年。嘉庆继位后,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决定。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病死后,他亲政。亲政后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珅,抄出家财约值白银十亿两,相当于当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总收入,不久和坤被处死。 ![]() 嘉庆一生命运多劫,曾经遭逢两次宫变。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大内,将进顺贞门,突然有一汉子冲出行刺,嘉庆的随从一百多人一时被惊呆,亏得在场的几个亲王卖命格半,才将刺客擒住。 原来,他叫陈德,是个平民,因贫困无告,愤恨统治阶级的压榨,才舍身潜入皇宫,准备刺杀皇帝。事后,陈德一家被残杀。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离宫北去木兰狩猎。这时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外出迎接嘉庆回宫,宫中空虚之日,攻占皇宫,推翻清王朝。9 月14日,起义军扮成商贩,暗藏武器,混进京城,和皇宫内的部分太监取得联系后,于15日中午发动起义,冲入西华门,沿皇道直扑隆宗门。皇宫护卫军忙关闭大门。起义军转而从养心门对面南墙外,攀援树木,爬上墙头。被皇次子旻宁率领清军用火枪击败。事后,嘉庆心有余悸,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后代皇帝从祖训,也不重新种植树木,致使今日故宫古树罕见。 ![]()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再次去木兰游猎,驻于避暑山庄。头痛发热,之后病情日益严重,嘉庆知道不好,连忙宣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传位于皇次子旻宁,25日死于避暑山庄。嘉庆死后庙号为仁宗睿皇帝,史称嘉庆皇帝[1]。 清仁宗-政治经历
清仁宗-子女列表 清仁宗-政治局限 嘉庆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清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 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清仁宗-人物传奇 ![]() 扳倒和珅(正说满清十二帝) 究竟平庸的嘉庆皇帝有着怎样的性格? ![]() 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位。嘉庆从乾隆手里头接下了是盛世下的危机。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宣布明年正月初一他禅位,由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嘉庆继位。嘉庆元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乾隆亲自御殿举行乾隆退位,嘉庆登极大典。但是乾隆还是做太上皇,太上皇训政。本来应该乾隆搬到宁寿宫,但是乾隆没搬,还住在养心殿,嘉庆就住在宇庆宫,乾隆给他起个名字叫继德堂。这个时候,乾隆还御殿,接受百官朝贺。当时的年号有两个,在宫廷里面皇帝的年号是“乾隆”,外面各省年号用的是“嘉庆”。 ![]() 本来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叫永琏,是皇后富察氏生的,乾隆很喜欢,就册立永琏为皇太子。书写立储的密旨,就收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但是永琏活了9岁就死了。于是乾隆又立第二个皇太子叫永琮,永琮福分也不够,立了两年就得病夭亡。后来乾隆才立了第三个皇太子,就是皇十五子嘉庆。乾隆立嘉庆,就是立颙琰做皇太子,一个是他年龄大一点,接受两个原来两个皇太子死得过早的教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嘉庆为人比较仁厚,性格比较宽厚,所以后来嘉庆死了之后,他叫清仁宗,突出一个仁字。嘉庆朝在清朝的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嘉庆是清朝第七个皇帝,入关以后第五个皇帝,他怎么承上启下呢? ![]() 嘉庆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域,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面是鸦片战争,签订条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在这样一个时代,嘉庆是个什么性格的?一方面他仁厚,另一方面他平庸。我说嘉庆性格的特点两个字:平庸。可以说嘉庆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这个平庸皇帝继位之后,面临着许多社会危机,对于嘉庆来说,最紧迫最严重的危机就是和珅问题。因为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还有其他影视作品,和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我讲嘉庆危机的时候,先从和珅说起。 ![]() 这个和珅,影视作品、报刊文章对他的炒作是沸沸扬扬,和珅有没有这个人?历史上是确有其人。但是和珅的真实形象和影视作品形象有很大的差距,影视作品描绘和珅油头滑脑,阿谀奉迎,不学无术,耍尽阴谋,可以说是一个奸佞小人,奸臣。《清史》说和珅八个字,叫“少贫无籍,为文生员”。小时候家里穷,“少贫无籍”。“为文生员”,他是一个学生,和珅既不是出生于名门贵族,又没有进士的学历,这么一个人,怎么能爬到朝廷里面皇帝之下重臣之上一个最高的位置?这个谜怎么解释?所以下面我就要说一下和珅受宠之谜。 ![]() 和珅受宠的原因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和珅他属于满洲正红旗,原来家里住在西直门里驴肉胡同,他父亲曾经做过福建副都统。他小时候念书,就在皇宫的咸安宫官学念书,受到了比较好的儒家的教育。他出生那年是乾隆11年,他比乾隆小31岁。和珅参加顺天府乡试考试,考举人没考中,所以和珅没有学历,连个举人都不是,考进士根本没有资格了。他是满洲出身,满洲正红旗,所以就到了宫廷当个侍卫,这个出身很重要,没有这个出身,你不可能到宫廷当侍卫,乾隆的侍卫数千计,为什么和珅能够爬到权力的顶峰?和珅聪明机敏,我讲三个例子,也是三个故事。 ![]() 第一个,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乾隆出巡,仪仗用的黄的伞盖临时找不到,乾隆又着急又生气,手下这些人吓得不得了,因为这有杀头之罪。谁也不敢回答,正在这个时候,和珅说:“管此事者负此责任”。乾隆一看这个小青年很明快回答问题,就注意了他。 第二,《清朝野史大观》里头记载,有一次乾隆出去坐着轿子,一面轿子行进,乾隆一面就在轿子上背《论语》,在那里背,背着背着忘了,接不下去了,和珅就在轿子旁边跑,因为他是侍卫,他一看乾隆背不下去了,他马上就接着往下背。乾隆一看这个小侍卫,因为他二十几岁嘛,这个小侍卫挺聪明的,就对和珅加以注意。 ![]() 第三个例子,《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说乾隆出巡,他喜欢坐一种骡子拉的小轿车,既轻便又迅速,每十里地换一个骡子,因为它快,和珅是侍卫,就跟着这小骡车跑。这路上,乾隆就看着小侍卫跟着跑很热情, 就问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他说我叫和珅。 念过书没有? 和珅说念过。 下过场没有?考试过没有? 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 考得怎么样? 没考中。 ![]() 那你那场考题是什么?他说是什么考题?你还记得不? 他说我记得。 那你背我听听? 从头到尾就背下来了。乾隆说你这个考题,作的文章应该是考中了。夸奖了几句,乾隆对和珅就格外地加以注意。 我上面讲那三个小的故事,我们没有必要考证,是不是确有其事?什么时候有这事?不需要考证。但是说明一个问题,这是和珅发迹的一个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是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但这只是起点,还有后来的发展。 第二,做事干练,精于权术。和珅这个人聪明能干,我看了朝鲜人的记载,英国人的记载,都说和珅办事很得体,很谦和,处理问题又很果断。我举几个例子。 ![]() 第一个例子,就是乾隆的时候在西藏那儿有个战争,就是反击廓尔喀侵略的战争,廓尔喀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军报往来频繁,乾隆的谕旨也一次一次地下达,乾隆自己会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等。所以乾隆发的这个谕旨对达赖喇嘛就用藏文,对蒙古的一些大员就用蒙古文,对蒙古族的大员用蒙古文,对藏族的大员用藏文,对汉族的大员用汉文等等。军令下去之后,有些人懂藏文的不懂蒙古文,懂蒙古文的不懂藏文。但是和珅汉文、满文蒙文、藏文都懂,起草谕旨的时候,和珅文字都行,需要把谕旨用不同语言下达的时候和珅都能翻译。乾隆说,说大臣当中几种语言都能够通达的就是和珅,这样就得到了乾隆的赏识。这是第一个例子。 ![]() 第二个例子就是当时的大学士云贵总督叫李侍尧,他有别人告发的贪污,乾隆就派和珅到云南去查这个案子,李侍尧大学士兼云贵总督,听说和珅要来查案子,事先做了周密准备,也准备隆重地接待他,和珅到了云南之后,没有见李侍尧,先把李侍尧的管家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从这儿找口供,一下就把李侍尧贪污的底子罪状就摸了,李侍尧在铁证面前不得不认罪,这件事情从开始到最后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大学士云贵总督给扳倒,事情做得很干练也很漂亮,得到乾隆的赏识,案子完了,乾隆就让他做户部尚书,这是一面,还有一面,对和珅不利的事情,有一个一个官员就告发说这个和珅他家里有个人叫刘全,这个人是贪赃枉法,准备正式向朝廷来告发,和珅有耳目,他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提前先从乾隆那儿做了底,最后查的结果没有查实,告发这个官员反倒受到处分,还有一个官员告发山东的一个大员有问题,和珅事先也得到了消息,事先通知这个山东的大员,不是府库亏空嘛,借银子都给你摆好了,一查银子一两不少,弹劾的那个官员反倒受了处分,和珅呢用了很多的手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第二。 ![]() 第三:联姻皇室,投上所好。这应该是乾隆发迹一个关键因素,乾隆65岁得了一个小千金,皇十公主就是第十个公主,爱如掌上明珠,65岁得的宝贝闺女。而且这个闺女长得特别像乾隆,乾隆说:你呀,就是个女儿,你要是个男孩子,我一定立你做皇太子,将来让你继位,乾隆把这个掌上明珠,皇十公主支配给和珅的儿子,和珅的儿子,乾隆给起的名字叫丰绅殷德,这个事情不得了,和珅原来和乾隆是主奴关系,君臣关系,这一下子就变成了儿女亲家关系,乾隆就变成了和珅的保护伞。仅有这点也还不够,和珅善于投上所好,乾隆皇十公主14岁正式下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送贺礼的,送彩礼的,长队不止千人。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德高望重,也给新婚的公主去送去贵重的礼品,其他人巴结那就不在话下了,和珅和乾隆结成儿女亲家,又投乾隆之所好。 ![]() 第一:大家知道好作诗,一生作了四万多首诗,乾隆说他每天吃了晚饭之后,他就琢磨这诗作诗。和珅知道乾隆喜欢诗,他自己也学诗,写诗。和珅的诗写得还可以,否则你不能和乾隆交流,不能和乾隆对话。他和乾隆和诗,乾隆作一句,他和一句,和乾隆论诗品画。 第二:乾隆喜欢书法,这个大家都知道,到处题字。乾隆的字写得不错,和珅就练字、练书法,而且学了乾隆字来练,他写那字酷似乾隆的字,可以乱真,有一些乾隆题的匾额就由和珅代笔。现在咱们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留下了和珅的笔记,和乾隆那个字几乎是难分难辩。 ![]() 第三:乾隆崇奉佛教喇嘛教。乾隆自己的画像,还有佛装的相,乾隆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把乾隆下命令把藏文的大藏经,汉文的大藏经翻译成满文大藏经,正式刻印出版。和珅也研究佛家经典,有一本书记载,说和珅和乾隆修持密宗,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和珅满足乾隆的奢望,乾隆岁数大之后,好享受,讲排场。八十岁的生日时候过万寿节,六下江南。六下江南修的行宫三十座,过大寿的时候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街两头张灯结彩。要花钱,这钱那来?和珅兼户部尚书得找钱,通过各种手段敛钱,两淮的盐乡要贡献,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要进献,三品以上官员要进献,还发明一个办法叫“议罪银”,官得罪了,罚钱,以钱来代刑。少则几千两银子,多则几十万两银子,通过各种渠道把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到北京,不通过户部的库,到了内务府,直接为乾隆支配,满足乾隆豪奢浮华的生活,乾隆是很喜欢和珅的,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 ![]() 和珅这官是年年高升,步步高升,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还兼着里藩院尚书,他自己连个举人都没考中,殿试读卷官,殿试,考状元考进士阅卷,日讲起居注官,太学的校长。他还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石经馆的正总裁,大家看孔庙,不是有十三经的刻碑当时是个很重要的事情,那个事情经营的正总裁是和珅。他还是国史馆的正总裁,还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他也管,这还不算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说他有个九个大,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镶蓝旗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辅大学士。大家想想看,一个官不得了,做到军机大臣,一个官就不得了,内务府大臣是内务府总管,九个官,那三个尚书都不在话下了。还兼着九门提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还兼着崇文门的税务监督,收税的,和珅的官我看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以来,到宣统之前,空前绝后。和珅的官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有爵位,他有公爵,恭候伯爵,《左传》上有一句话,“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和珅依靠乾隆官阶扶摇直上,那么乾隆一死,君以此终,那你倒霉这天就到了。和珅在步步扶摇直上的时候,也是在一锹一锹挖他的坟墓,他权利到了顶峰的时候,也是他要进坟墓的时候。和珅权利登峰造极之日,就是他将死之时。所以乾隆一死,嘉庆就要收拾和珅了。下一讲,我讲一下嘉庆是怎么收拾和珅的。 ![]() 我讲一下嘉庆,果断迅速诛和珅。 清仁宗-政治评价 ![]() 评治理西藏:嘉庆帝执政期间,在西藏整肃吏治,坚决贯彻各项成章,殚精竭虑,宵旰图治,为进一步巩固自清政权入关以来的治藏成果和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隶属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昧于世界大势,加上国力的限制,嘉庆帝在西藏边境上采取了“置之不问”的闭关主义对外政策和“慎重”的单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导致西藏藩篱不保,给中国的西南边防留下了隐患。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清西陵的泰陵之西。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位于泰陵西1公里,修建于1796年-1803年(嘉庆元年到八年),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昌陵的建筑规模与规制和泰陵基本相同,唯隆恩殿地面独具特色。昌陵隆恩殿地面铺墁采用的是珍贵的紫花石(天然花斑石),每块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它是此院的主体建筑,过去内设巨型灶一座,长案五副,是专为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面南北两侧是神库,皆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是专门储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库房。东南角是一座黄琉璃瓦
昌陵省牲厅,呈正方型,边长11.22米,台阶高0.85米,后部有烟囱一座、抱厦三间,与正厅相连,为灶室烧火处。抱厦南北长10.62米,东西宽3.60米。正厅内陆面中心,有一个长方形石池,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60米,池底和池的四壁均为青白条石,池底有孔,下通水道,直通神厨库南面的马槽沟,以排出池内污水。靠东墙有巨型灶一座,南北长6.46米,东西宽2.53米,高0.70米,灶为正方型,上安铜锅两口,每口直径1.53米,深0.80米。西南角有一口大铜水缸,缸口直径1.70米,深1.55米,为了便于舀水,缸的下部埋进地下,并稍加偏斜。
昌陵从始建到现在已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但省牲厅及室内设施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已成为清代皇家陵寝中唯一的珍品,它既是皇家豪繁祭祀的实物档案,又是人们研究陵寝建筑的佐证。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
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条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帝陵的地宫,但石门不闭,要等着皇帝。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葬入地宫后必须关闭石门,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薨逝,因地宫尚未建成,故将皇后的棺椁安放在静安庄。嘉庆八年昌陵建成,就将皇后的棺椁移至昌陵地宫。奉安之后,嘉庆看到办事大臣的奏折上有“掩闭石门,大葬礼成”八字,十分生气,对大臣们说:“太平峪吉地是皇考赐朕的,不是赐皇后的。关闭石门不是让朕另卜吉地吗?朕定遵皇考旨意,决不更易。”嘉庆驾崩后,打破石门既闭不可复开的规定,奉安昌陵地宫,与孝淑睿皇后合葬。嘉庆的另一个孝和睿皇后,死于嘉庆之后,所以另给她修建了昌西陵。 清仁宗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 来西陵的游客,大多先游览泰陵,以为再无别的陵寝能与泰陵比 其实不然,昌陵宏伟的建筑不仅与泰陵大体一
一是隆恩殿地面铺设独特 其他帝后隆恩殿地面均为金砖是用料考究,烧制精细的砖,皇家御用,谓之金砖墁地,惟昌陵隆恩殿为紫花石铺墁,又称豆瓣石。 二是隆恩殿内东暖阁之佛楼,上下两层 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历经180余年的磨蚀,至今保存完好,色泽如初 。 三是地宫结构比其他帝陵宏大,镌刻精细。 安葬嘉庆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昌陵与昌西陵之间。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享殿东西山墙各连一道卡子墙,开一
南起第一行葬2位,即和裕皇贵妃刘佳氏(道光13年卒)、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生皇5子惠亲王绵愉,咸丰10年卒,年74岁,是最后一个葬入昌妃园寝的人)。 往北第二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晋妃、华妃侯氏(嘉庆9年卒)、恕妃完颜氏、庄妃王氏(嘉庆16年卒)、信妃刘佳氏(道光2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8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李贵人恩嫔乌雅氏(道光26年卒)、吉嫔荣嫔梁氏(道光6年卒)、逊嫔沈氏(乾隆51年卒)、简嫔关氏(乾隆45年卒)、淳嫔董氏(嘉庆24年卒)、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道光17年卒)。 往北第四行葬2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玉贵人、芸贵人(嘉庆10年卒)。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 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
嘉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 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