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帮孩子 我们需要一个“新希望工程”
|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家庭条件本就不好,但是升学的时候又遭遇了政策性的门槛。
|
|
为认为设置的门槛辩护,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认为放开外地考生就读会增加当地政府教育经费负担(北京2007年普通高中生均经费17318元,其中政府预算内拨款10322元),许多管理者或者家长会担心,这会引起大量的外地考生涌入。我们且不说这种担心是否真的会出现,即使真的存在这些问题,凭什么就以此为借口,牺牲这些孩子的未来?除了身份限制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方法?
|
 |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考虑有适当的经济补偿,流动人口并不一定都是穷人,北京、上海也有不少白领没有本地户籍,他们的孩子理应就地升学,如果他们本身富裕的话多出一点,困难的话就给予补助。凡是属于全国统一性的补贴或者拨款,无论他来自哪里、待了多长时间,都应该享受到。另外一方面,属于地方性的补贴或拨款可以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说你在这里定居了多长时间,你在这里纳税多少时间,你就可以享受了。
|
|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全市高中在校生为30.8万,2008年下降到19.3万,下降幅度达到1/3,其中部分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减幅与人口导出叠加,高中招生规模锐减,甚至出现“空心化”趋势。一方面,外地学生上学难;另一方面,学校生源在下降。这个时候,适当放开对外地生源的限制,正当其时啊!
|
|
必须承认,这个问题太过复杂。当中纠缠着户籍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高考问题……这些问题远不是一个专题所能解决的,也不是单靠我们的一己之力就能够找到出路的。我们需要一个更为系统的工程和组织,把问题一个个的列出来,揉碎了去解决。须知道,所有的问题都不如孩子的教育问题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