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不进的学校 上不了的高中

 gaidng 2010-06-10

看起来陈萌很幸运,他所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并入公立中学。但是没想到新学校里,本地学生和原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之间被有意无意的隔离了起来;
    看起来王乐比陈萌要更幸运,他一直和本地学生一起学习。但是到中考的时候,他却不能和本地学生一起参加中考
    陈萌和王乐的遭遇,只是农民工子女在外地求学时的两个缩影。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在北京、在上海,在许许多多的大城市里,年复一年的上演……

 

一个学校的“东西部”差异

作为上海宝山区最后一所关闭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江南学校800余名师生分流并入公立学校,但说是同校,其实两校。

教育资源分配的东西之分

在H中,终于能够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孩子们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那么幸运,教学楼被分为东楼和西楼。西部学生像是进入了一座“校中校”: 西部的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课本、课程科目的设置都和过去几乎一样,分管西部片区的副校长都还是原来的校长;这和东部片区的本地老师为主、使用上海版教材、课业量远比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繁重的教学体系形成反差。而且新的课桌椅,搬到东楼,旧的到西楼;学校的评比和奖学金“西部”学生都没份。

 

 本地学生和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隔阂

但东楼学生也并非都是上海本地学生,2005年H中开始接收一些符合条件,并能够通过摸底考试的外地农民工子女。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功课底子差,加上每升一级都有分班的压力,虽然平时上课在一起,下了课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两个圈子。而且,分班考试中成绩差的学生都会被送到西部去。对于东部的这些外地学生,他们既无法完全地融入东部,又惧怕风吹草动让他们被发送西部,像是摇摇欲坠的一小群。在所有学生心中,都形成了“东部就是贵族,西部就是平民”印象。

 

但这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在外来人口多达63万的上海市宝山区,农民工子女人数占全部义务教育人口的比例超过了53%。1999年宝山区有100多所农民工子女学校,有几十人一个学校的,也有几百人一所学校的,局面纷乱。江南学校是宝山区最后一所,他们告别中环接近外环、轻轨3号线和黄浦江的夹缝中一栋破旧的教学楼,向南迁入了H中,在更接近中环的位置开始成为上海公立中学中的一分子。这与其他地区的打工子弟学校相比,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比隔膜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未来

隔膜并不能将人击垮,真正使人绝望的是失去理想和未来。

要升高中参加高考必须回到户籍地老家

时间,对于东部初三的十几个外地学生来说是残酷的,他们一点点地逼近那个临界点———中考,却离高中和大学越来越远。由于两地教育内容的差别,以及根本无人监护等情况,使回乡读书已不可能。关于农民工子女就读高中之事,目前的办法是交给地方,根据地方的实情决定。如果一个城市正处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必要吸引农村子女来接受高中教育,那它们就可以设置减少借读费等鼓励性的政策。而特大城市本来人口就已经超负荷了,就很难放开政策。

 

 招收外地生源的职校成为无奈的选择

在上海,职校往往是成绩最差的10%本地学生的选择。在对外地农民工子女开放招生之后,空姐、文秘、广告设计、音乐教育等热门专业仍旧只招收本地学生,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的专业还是和劳务型行业相对应的数控机床、汽车修理、酒店服务和餐饮烹饪等。虽然至少一半的学生都曾经想过考大学,H中“西部”初三班级80%的同学最终报读了宝山职校。这所学校在一两个月前就到班上来招生,男生学数控、机修,女生读物流和饭店服务成为初三班普遍的选择。

 

只能要重复“长大了也只是打工”的宿命?

张玉婷是初三年级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尽管老师都说她“考普高、升大学都应该没问题”,但由于户籍所限,从小立志当医生的她不得不因现实“矮化”理想,给自己定位在中职的护士专业。既然无法在京走通“读普高、上大学、当医生”的路,她但求离理想近一点儿,希望日后成为白衣天使。“可现在医院对护士的学历要求也都高了,以后我们这种文凭不硬的,可能也就只有打工的命。”

 

帮帮孩子 我们需要一个“新希望工程”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家庭条件本就不好,但是升学的时候又遭遇了政策性的门槛。

是否,财政问题必须以牺牲孩子的未来为代价?

为认为设置的门槛辩护,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认为放开外地考生就读会增加当地政府教育经费负担(北京2007年普通高中生均经费17318元,其中政府预算内拨款10322元),许多管理者或者家长会担心,这会引起大量的外地考生涌入。我们且不说这种担心是否真的会出现,即使真的存在这些问题,凭什么就以此为借口,牺牲这些孩子的未来?除了身份限制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方法?

 

 现实是,并非没有其他办法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考虑有适当的经济补偿,流动人口并不一定都是穷人,北京、上海也有不少白领没有本地户籍,他们的孩子理应就地升学,如果他们本身富裕的话多出一点,困难的话就给予补助。凡是属于全国统一性的补贴或者拨款,无论他来自哪里、待了多长时间,都应该享受到。另外一方面,属于地方性的补贴或拨款可以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说你在这里定居了多长时间,你在这里纳税多少时间,你就可以享受了。

 

更何况,现在高中生源正在减少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全市高中在校生为30.8万,2008年下降到19.3万,下降幅度达到1/3,其中部分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减幅与人口导出叠加,高中招生规模锐减,甚至出现“空心化”趋势。一方面,外地学生上学难;另一方面,学校生源在下降。这个时候,适当放开对外地生源的限制,正当其时啊!

 

帮帮孩子,我们需要一个“新希望工程”

必须承认,这个问题太过复杂。当中纠缠着户籍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高考问题……这些问题远不是一个专题所能解决的,也不是单靠我们的一己之力就能够找到出路的。我们需要一个更为系统的工程和组织,把问题一个个的列出来,揉碎了去解决。须知道,所有的问题都不如孩子的教育问题大。

 

调查

1.你是否支持放开外地学生在本地就学?
支持
反对
无所谓
2.你觉得那些因素造成了现在就学限制的存在?
教育经费不足,得优先考虑本地学生
教育资源稀缺,放开后会有大批外地学生涌入
二者皆有
以上理由都已经不存在
说不清楚
3.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学历  
职业  
 
   

还记得我们曾经的承诺吗: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切为了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