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传·系辞传》朱熹注

 百度惟贞 2010-06-10
《易传·系辞上传第一章》朱熹注
  • 作者 : 朱熹

 

          注:粗体字为系辞原文,其余皆出自朱熹《周易本义》系辞卷。以下“干”为“乾”。

第一章
系辞上传传,去声。后同。
《系辞》,本谓文王、周公所作之辞,系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经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以其通论一经之大体凡例,故无经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断,丁乱反。见,贤遍反。
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方,谓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恶,各以类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决之辞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变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此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庄周所谓「《易》以道阴阳」,此之谓也。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荡,徒浪反。
此言《易》卦之变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刚柔两画而已。两相摩而为四,四相摩而为八,八相荡而为六十四。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此变化之成象者。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此变化之成形者。此两节,又明《易》之见于实体者,与上文相发明也。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知,犹主也。干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莫不如此。大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而阴之重浊有迹也。
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以豉反。干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故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人之所为,如干之易,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简,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易知则与之同心者多,故有亲。易从则与之协力者众,故有功。有亲则一于内,故可久。有功则兼于外,故可大。德,谓得于己者。业,谓成于事者。上言干、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干、坤之道。至此则可以为贤矣。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位,谓成人之位。其中,谓天地之中。至此则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可以与天地参矣。
上第一章。此章以造化之实,明作经之理。又言干、坤之理,分见于天、地,而人兼体之也。
 
 
《易传·系辞上传第二章》朱熹注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象者,物之似也。此言圣人作《易》,观卦爻之象而系以辞也。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言卦爻阴、阳迭相推荡,而阴或变阳,阳或化阴,圣人所以观象而系辞,众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吉凶、悔吝者,《易》之辞也。得失、忧虞者,事之变也。得则吉,失则凶。忧虞虽未至凶,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盖吉凶相对,而悔吝居其中间。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向凶也。故圣人观卦爻之中,或有此象,则系之以此辞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柔变而趋于刚者,退极而进也。刚化而趋于柔者,进极而退也。既变而刚,则昼而阳矣。既化而柔,则夜而阴矣。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极也。此明刚柔相推以生变化,而变化之极,复为刚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断吉凶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乐,音洛。《易》之序,谓卦爻所著事理当然之次第。玩者,观之详。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象辞》变已见上。凡单言变者,化在其中。占,谓其所值吉凶之决也。
上第二章。此章言圣人作《易》,君子学《易》之事。
 
 
《易传·系辞上传第三章》朱熹注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彖,谓卦辞,文王所作者。爻,谓爻辞,周公所作者。象,指全体而言。变,指一节而言。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此卦爻辞之通例。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
位,谓六爻之位。齐,犹定也。小,谓阴。大,谓阳。
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上「悔」,乎罪反。下「悔」,呼对反。介,谓辩别之端,盖善恶已动而未形之时也。于此忧之,则不至于悔吝矣。震,动也。知悔则有以动其补过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以豉反。小险大易,各随所向。
上第三章。此章释卦爻辞之通例。
 
 
《易传·系辞上传第四章》朱熹注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书卦爻,具有天地之道,与之齐准。弥,如弥缝之弥,有终竟联合之意。纶,有选择条理之意。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此穷理之事。以者,圣人以《易》之书也。易者,阴阳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天文,则有昼夜上下。地理,则有南北高深。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知,音智。乐,音洛。「知命」之知,如字。此圣人尽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而不过矣。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而其知益深。随处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济物之心,而仁益笃。盖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故其相为表里如此。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此圣人至命之事也。范,如铸金之有模范。围,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通,犹兼也。昼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谓。如此,然后可见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变化,无有形体也。

      上第四章。此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如此。

 
《易传·系辞上传第五章》朱熹注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周子、程之子书,言之备矣。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知,音智。「不知」之知,如字。鲜,息浅反。仁阳知阴,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而目为全体也。日用不知,则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知属乎天,仁属乎地,与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浊言,此以动静言。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显,自内而外也。仁,谓造化之"功,德之发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谓机缄之妙,业之本也。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张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穷。」
生生之谓易,
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理与书皆然也。
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
效,呈也。法,谓造化之详密而可见者。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属乎阳也。事,行事也,占之已决者,属乎阴也。极数知来,所以通事之变。张忠定公言公事有阴阳,意盖如此。
阴阳不测之谓神。
张子曰,两在,故不测。上第五章。此章言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而其所以然者,则未尝倚于阴阳也。
 
 
《易传·系辞上传第六章》朱熹注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音扶。下同。不御,言无尽。静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备,言无所不有。
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翕,虚级反。辟,婢亦反。乾坤各有动静,于其四德见之。静体而动用,静别而动交也。干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盖天之形虽包于地之外,而其气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广大者以此。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以豉反。《易》之广大变通,与其所言阴阳之说,易简之德,配之天道人事,则如此。
 
 
《易传·系辞上传第七章》朱熹注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知,音智。十翼皆夫子所作,不应自着「子曰」字,疑皆后人所加也。穷理则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则礼卑如地而业广。此其取类,又以清浊言也。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天地设位而变化行,犹知礼存性而道义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谓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
 
 
《易传·系辞上传第八章》朱熹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赜,杂乱也。象,卦之象,如《说卦》所列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断,丁玩反。会,谓理之所聚而不可遗处。通,谓理之可行而无所碍处。如庖丁解牛,会则其族,而通则其虚也。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恶,乌路反。恶,犹厌也。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则其例也。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子」。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和,胡卧反。靡,音縻。行,下孟反。见,贤遍反。释《中孚》九二爻义。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断,丁管反。臭,昌又反。释《同人》九五爻义。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后实无间。断金、如兰,言物莫能间,而其言有味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藉,在夜反。错,音措。夫,音扶。释《大过》初六爻义。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释《谦》九三爻义。德言盛,礼言恭,言德欲其盛,礼欲其恭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释《干》上九爻义。当属《文言》,此盖重出。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几,音机。释《节》初九爻义。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藏,才浪反。释《解》六三爻义。
 
 
《易传·系辞上传第九章》朱熹注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简本在第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从之。此言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即所谓《河图》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则中五为衍母,次十为衍子,次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为四象之数。二老位于西北,二少位于东南,其数则各以其类交错于外也。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此简本在「大衍」之后,今按宜在此。天数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数五者,二、四、六、八、十皆偶也。相得,谓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九与十,各以奇偶为类而自相得。有合,谓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两相合。二十有五者,五奇之积也。三十者,五偶之积也。变化,谓一变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三变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变成之;五变生土,而十化成之。鬼神,谓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来者。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揲,时设反。奇,纪宜反。扐,郎得反。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则又止用四十有九。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两,谓天地也。挂,悬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间也。三,三才也。揲,间而数之也。奇,所揲四数之余也。扐,勒于左手中三指之两间也。闰,积月之余日而成月者也。五岁之间,再积日而再成月,故五岁之中,凡有再闰,然后别起积分。如一挂之后,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后别起一挂也。
《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期,音基。凡此策数生于四象,盖《河图》四面,太阳居一而连九,少阴居二而连八,少阳居三而连七,太阴居四而连六。揲蓍之法,则通计三变之余,去其初挂之一。凡四为奇,凡八为偶,奇圆围三,偶方围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积而数之,则为六、七、八、九,而第三变揲数策数,亦皆符会。盖余三奇则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为居一之太阳。余二奇一偶则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为居二之少阴。二偶一奇则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为居三之少阳。三偶则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为居四之老阴。是其变化往来、进退离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为也。少阴退而未极乎虚,少阳进而未极乎盈,故此独以老阳、老阴计《干》《坤》六爻之策数,余可推而知也。期,周一岁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举成数而概言之耳。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二篇,谓上、下经。凡阳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阴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数。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四营,谓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也。易,变易也。谓一变也。三变成爻,十八变则成六爻也。
八卦而小成。
谓九变而成三画,得内卦也。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长,丁丈反。谓已成六爻,而视其爻之变与不变以为动静,则一卦可变而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行,下孟反。道因辞显,行以数神。酬酢,谓应对。佑神,谓助神化之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变化之道,即上文数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为,故夫子叹之。而门人加「子曰」以别上文也。
上第九章。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数,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详具于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启蒙》备言之。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章》朱熹注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四者皆变化之道,神之所为者也。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向,许两反,古文响字。与,音预,下同。此尚辞、尚占之事,言人以蓍问《易》,求其卦爻之辞,而以之发言处事,则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向之应声,以决其未来之吉凶也。以言,与「以言者尚其辞」之「以言」义同。命,则将筮而告蓍之语。《冠礼》「筮日宰自右赞命」是也。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参,七南反。错,七各反。综,作弄反。此尚象之事,变则象之未定者也。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既参以变,又伍以变,一先一后,更相考核,以审其多寡之实也。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谓也。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谓也。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盖通三揲两手之策,以成阴、阳、老、少之画,究七、八、九、六之数,以定卦爻动静之象也。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按《荀子》云:「窥敌制变,欲伍以参。」《韩非》曰:「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又曰:「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参。」《史记》曰:「必参而伍之。」又曰:「参伍不失。」《汉书》曰:「参伍其贾,以类相准。」此足以相发明矣。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此四者,易之体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几,音机。下同。研,犹审也。几,微也。所以极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几者,至变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所以通志而成务者,神之所为也。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上第十章。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朱熹注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夫,音扶。冒,莫报反。断,丁乱反。开物成务,谓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业。冒天下之道,谓卦爻既设,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方以知」之知,音智。下「知以」、「睿知」,并同。易,音亦。与,音预。夫,音扶。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杀,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夫,音扶。神物,谓蓍龟。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兴;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开其先。是以作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焉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测,如鬼神之能知来也。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见,贤遍反。阖辟,动静之机也。先言坤者,由静而动也。干、坤、变、通者,化育之功也。见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圣人修道之所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音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阴阳之变。大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大少。八卦者,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此数言者,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丝毫智力而成者。画卦揲蓍,其序皆然。详见序例、《启蒙》。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有吉有凶,是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县,音玄。探,吐南反。索,色白反。亹,亡伟反。富贵,谓有天下、履帝位。「立」下疑有阙文。亹亹,犹勉勉也。疑则怠,决故勉。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见,贤遍反。此四者,圣人作《易》之所由也。《河图》、《洛书》,详见《启蒙》。《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断,丁乱反。
四象,谓阴、阳、老、少。示,谓示人以所值之卦爻。

上第十一章。此章专言卜筮。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朱熹注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释《大有》上九爻义。然在此无所属,或恐是错简,宜在第八章之末。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言之所传者浅,象之所示者深,观奇偶二画,包含变化,无有穷尽,则可见矣。变通、鼓舞,以事而言。两「子曰」字,疑衍其一。盖「子曰」字,皆后人所加,故有此误。如近世《通书》,乃周子所自作,亦为后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其设问答处,正如此也。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缊,与蕴同。邪,于遮反。几,音机。缊,所包蓄者,犹衣之着也。《易》之所有,阴阳而已。凡阳皆干,凡阴皆坤,画卦定位,则二者成列,而《易》之体立矣。乾坤毁,谓卦画不立;乾坤息,谓变化不行。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变之义也。「变通」二字,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重出,以起下文。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卦,即象也;辞,即爻也。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行,下孟反。卦爻所以变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上第十二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一章》朱熹注

 

系辞下传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重,直龙反。成列,谓《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类。象,谓卦之形体也。因而重之,谓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为六十四也。爻,六爻也。既重而后卦有六爻也。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而卦爻之变,往来交错,无不可见,圣人因其如此,而皆系之辞以命其吉凶,则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吉、凶、悔、吝,皆辞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动而后见。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趣,七树反。一刚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变以从时。
吉凶者,贞胜者也。
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为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则凶,非凶则吉,常相胜而不已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观,官换反。夫,音扶。观,示也。天下之动,其变无穷,然顺理则吉,逆理则凶,则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确,苦角反。易,音异。隤,音颓。确然,健貌。隤然,顺貌,所谓「贞观」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此谓上文干、坤所示之理,爻之奇偶,卦之消息,所以效而象之。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内,谓蓍卦之中。外,谓蓍卦之外。变,即动乎内之变。辞,即见乎外之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吕氏从古,盖所谓「非众罔与守邦」。
上第一章。此章言卦爻吉凶,造化功业。

 
《易传·系辞下传第二章》朱熹注

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蒲交反。王,于况反。王昭素曰:「与地之间,诸本多有字。」俯仰远近,所取不一,然不过以验阴阳消息两端而已。神明之德,如健顺动止之性,万物之情,如雷风山泽之象。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罔,与网同。罟,音古。佃,音田。两目相承,而物丽焉。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斫,涉角反。耜,音似。耒,力对反。耨,奴豆反。二体皆木,上入下动,天下之益,莫大于此。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
《干》、《坤》变化而无为。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刳,口姑反。剡,以冉反。木在水上也。「致远以利天下」,疑衍。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下动,上说。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重,直龙反。柝,他各反。预备之意。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断,丁缓反。杵,昌吕反。掘,其月反。下止,上动。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睽,乖然后威以服之。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处,上声。壮固之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衣,去声。送死大事,而过于厚。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明决之意。

上第二章。此章言圣人制器尚象之事。

 
《易传·系辞下传第三章》朱熹注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彖者,材也。
彖言一卦之材。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效,放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
悔吝本微,因此而着。
上第三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四章》朱熹注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震》、《坎》、《艮》为阳卦,皆一阳二阴;《巽》、《离》、《兑》为阴卦,皆一阴二阳。
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
奇,纪宜反。凡阳卦皆五画,凡阴卦皆四画。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行,下孟反。君,谓阳。民,谓阴。

       上第四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五章》朱熹注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此引《咸》九四爻辞而释之。言理本无二,而殊涂百虑,莫非自然,何以思虑为哉?必思而从,则所从者亦狭矣。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信,音申。言往来屈信,皆感应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则入于私矣,所以必思而后有从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蠖,纡缚反。蛰,真立反。因言屈信往来之理,而又推以言学,亦有自然之机也。精研其义,至于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无适不安,信之极也。然乃所以为入而崇德之资,内外交相养,互相发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下学之事,尽力于精义利用,而交养互发之机,自不能已。自是以上,则亦无所用其力矣。至于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来而信也,是亦感应自然之理而已。张子曰:「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此上四节,皆以释《咸》九四爻义。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释《困》六三爻义。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射,石亦反。隼,恤允反。括,古活反。括,结碍也。此释《解》上六爻义。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校,音教。此释《噬嗑》初九爻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何,河可反。去,羌吕反。此释《噬嗑》上九爻义。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此释《否》九五爻义。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知,音智。鲜,仙善反。折,之设反。餗,音速。渥,乌角反。胜,音升。此释《鼎》九四爻义。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几,音机。「先见」之见,音现。断,丁玩反。望,无方反。此释《豫》六二爻义。《汉书》「吉之」之间,有「凶」字。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几,音机。「复行」之复,芳服反。只,音其。殆,危也。庶几,近意,言近道也。此释《复》初九爻义。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絪,音因。缊,纡云反。絪缊,交密之状。醇,谓厚而凝也,言气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此释《损》六三爻义。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易其」之易,去声。此释《益》上九爻义。
上第五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六章》朱熹注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邪,于遮反。撰,仕免反。诸卦刚柔之体,皆以干、坤合德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门」。撰,犹事也。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万物虽多,无不出于阴阳之变。故卦爻之义,虽杂出而不差缪,然非上古淳质之时思虑所及也。故以为衰世之意,盖指文王与纣之时也。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夫,音扶。当,去声。断,丁玩反。而微显,恐当作「微显而」。「开而」之而,亦疑有误。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中,丁仲反。行,下孟反。肆,陈也。贰,疑也。
上第六章。此章多阙文疑字,不可尽通。后皆放此。
 
 
《易传·系辞下传第七章》朱熹注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辞》,《易》道复兴。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礼也。上天下泽,定分不易,必谨乎此,然后其德有以为基而立也。谦者,自卑而尊人,又为礼者之所当执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修德以处忧患之事也,而有序焉。基,所以立。柄,所以持。复者,必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变而常且久。惩忿窒欲以修身,迁善改过以长善,困以自验其力,井以不变其所,然后能巽顺于理,以制事变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易,以豉反。长,丁丈反。称,尺证反。此如书之九德,礼非强世,然事皆至极。《谦》以自卑而尊且光,《复》阳微而不乱于群阴,《恒》处杂而常德不厌,《损》欲先难,习熟则易,《益》但充长而不造作,《困》身困而道亨,《井》不动而及物,《巽》称物之宜,而潜隐不露。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和行」之行,下孟反。远,袁万反。寡怨,谓少所怨尤。辨义,谓安而能虑。

上第七章。此章三陈九卦,以明处忧患之道。


《易传·系辞下传第八章》朱熹注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远,袁万反。上,上声。下,去声。远,犹忘也。周流六虚,谓阴阳流行于卦之六位。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此句未详,疑有脱误。
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虽无师保,而常若父母临之,戒惧之至。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揆,葵癸反。方,道也。始由辞以度其理,则见其有典常矣。然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
上第八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九章》朱熹注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要,一遥反。下同。质,谓卦体。卦必举其始终而后成体,爻则唯其时物而已。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易,去声。此言初、上二爻。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夫,音扶。此谓卦中四爻。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知者」之知,音智。《彖》,统论一卦六爻之体。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俱,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要,如字,又一遥反。下章同。此以下论中爻。同功,谓皆阴位。异位,谓远近不同。
四近君,故多惧。柔不利远,而二多誉者,以其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胜,音升。三五同阳位,而贵贱不同。然以柔居之则危,唯刚则能胜之。
上第九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十章》朱熹注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当,去声。道有变动,谓卦之一体。等,谓远近贵贱之差。相杂,谓刚柔之位相同。不当,谓爻不当位。

上第十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十一章》朱熹注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邪,于遮反。「易者」之易,去声。要,平声。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易》之道也。
上第十一章。
 
 
《易传·系辞下传第十二章》朱熹注

 

第十二章
夫干,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夫,音扶。行、易,并去声。阻,庄吕反。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至顺则所行不烦,故简,然其于事,皆有以知其难,而不敢易以处之也。是以其有忧患,则健者如自高临下而知其险,顺者如自下趋上而知其阻。盖虽易而能知险,则不陷于险矣。既简而又知阻,则不困于阻矣。所以能危能惧,而无易者之倾也。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说,音悦。「侯之」二字衍。说诸心者,心与理会,干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说诸心,故有以定吉凶。研诸虑,故有以成亹亹。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变化云为,故象事可以知器。吉事有祥,故占事可以知来。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与,音预。天地设位,而圣人作《易》以成其功。于是人谋鬼谋,虽百姓之愚,皆得以与其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象,谓卦画。爻彖,谓卦爻辞。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恶,乌路反。不相得,谓相恶也。凶害悔吝,皆由此生。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卦爻之辞,亦犹是也。
上第十二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