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照奎练拳诸病50例

 柔轻如风 2010-06-11
练拳诸病及纠正方法50例

陈照奎练拳诸病50例

 

1. 僵

    [病 症] 有刚无柔,筋骨未能松开,或因精神紧张,周身或局部僵硬,动作不协调,初学者之通病。

    [防 治] 全身放松,从精神到肌体都要松下来,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两肩、两胯首先要松开,然后力求肘、腕、膝各个关节和肌肉都松沉。同时,又要做到松而掤劲不丢。力求松透掤圆。

2. 飘

    [病 症] 有轻无沉,有上无下,漂浮,或叫拔根。尤其是在做提腿和跳跃动作时,更易犯此病。

    [防 治] 轻沉兼备,封上必下,周身有上升的部位必有下沉的部位。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五趾抓地。对拉拔长,八面支撑,开合相寓,发劲气贯四稍,蓄劲气聚丹田。打拳,多练低式,加强桩功锻炼,稳固下盘。特别是在做上升或移动重心时,坚持裆走下弧,重心下移,裆部走“锅底型”。逐步做到上肢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泰山。打起拳来潇洒而凝重。另外,手的运行过程中,顺变逆,逆变顺,必须先塌腕(坐腕),否则也属梢节之漂浮。

3. 散

    [病症] 有开无合,松懈,或四肢开展过大,两臂开展之中没有相吸相系之感,肩、胯、肘、膝、手、足之间失掉“六合”规矩,以及敞胸、敞裆,都系开展有余,紧凑不够。单边、懒扎依等式不知扣脚,也是下盘散的状态。有人手型散,也是病。

    [防 治] 四肢总保持半圆型,掤劲不失,处处做到开中有合,开合相寓,要做到“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下盘两膝、两足“常常里合”。

4. 拘谨

    [病 症] 动作放不开,不到位,不舒展,为初学者易犯病症之一。

    [防 治] 处理好开合关系,合中有开,“紧凑之中有开展之功”。根据拳势规矩做到动作到位,动作力求舒展。

5. 直

    [病 症] 直来直去,失缠丝之劲。

    [防 治] 动作螺旋,“手足之运,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触处成圆”。注意周身各个关节的松沉(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处处求一个圆字,动则求一个旋字。非圆即弧,非顺即逆。一切动作,都在缠绕中运行。

6. 丢

    [病 症] 丢劲、失去掤劲或丢掉小动作。

    [防 治] 掤劲(弹簧劲)不失,动作不缺,过渡线路及劲点变化清楚,不含糊。

7. 扁

    [病 症] 也是失去掤劲,走圈(弧)不圆也曰扁。

    [防 治] 掤劲不失。做到周身如同一个重组了气的球体,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向外膨胀的感觉,“外形饱满,内气鼓荡”,“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从动作外形到内劲,周身都有向外撑的一种弹性劲。

8. 贪

    [病 症] 上身前倾,有前无后。

    [防治] 注意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上身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特别是发劲时,尤要注意上身中正,身不前贪,手不出方圆。即一般手不要超出脚膝的范围,上下相合。

9. 拱(扛)肩

    [病 症] 肩上挺,上拱,上拨(大病)。

    [防治] 时时注意沉肩坠肘。可以常用手摸摸自己的锁骨有无上拱之感,如上拱,即扛肩。要做到手上抬,而肩不拱为宜。打拳时,时时注意掌根下塌,肘下坠,肩也自然下沉。另外,拱肩与胸腰能否开合、腰能否下塌也有关系。拳论云:“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

10. 晃肩 

    [病 症] 肩左右摇摆,左右倾斜。初练拳者往往因腰劲抖不起来,而肩膀左右扭摆。往往酿成大病,而非常难改。患此病者往往是以肩带腰,而不是以腰带肩。自以为得意,自以为灵活。久病而不自觉。

    [防 治] 上身周正,松肩塌腰,以腰脊带肩。腰劲未练出来之前,上身不要强行扭晃。打拳要老老实实,要严格从练拳架中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做检查,照镜子练,或让他人监督,或许能改过来,不然会成为不治之症。

11. 探肩

    [病 症] 两肩过分前卷。有人是由于曾练其他拳强调“含胸拔背”而酿成此病。

    [防治] 含胸塌腰,肩可以微微前卷,但不可过。做到胸背有开有合。胸开背合,背开胸合,两肩松沉。

12. 架肘

    [病 症] 肘易上架,也是初学者之通病,大病。

    [防治] 沉肩坠肘,肘不离肋,肘也不贴肋。在推手时细细体会,只要肘上架,对方就容易反拿你的肘关节。为此,要时刻保持肘下坠。特别是走倒卷肱、高探马、前蹚、单鞭等式时,一定要刻刻注意肘下坠的姿势。

13. 挺胸

    [病 症] 开胸过分。胸有开有合,但挺胸则为病。

    [防 治] 含胸塌腰,胸虚腹实;胸有开合,开胸是胸肌横向拉开,不是往前外突,而是要在螺旋中运化。

14. 凹胸

    [病 症] 含胸过分,只有合没有开。

    [防 治] 无过不及,应该有开有合。要保持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胸部在螺旋中忽开忽合。合也不可过。

15. 弓背

    [病 症] 与上述11、14项病有关。

    [防 治] 时时保持上身中正,胸背皆有开合,但不可弓背。陈式太极拳不讲“拔背”。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五趾抓地,上下对称,胸背中正为要。

16. 弯腰

    [病 症] 弯腰突臀都是病。往往开始练拳下盘支撑力不足,而出现此病。

    [防 治] 尾闾中正,含胸塌腰。加强桩功锻炼,经常从侧面检查腰背是否正值。丹田气不足,也易犯此病。打拳更要注意气沉丹田,使丹田部位真气充足,对防治此病有效。打拳时,要使丹田与命门前后皆有鼓荡之感。

17. 突臀

    [病 症] 腰劲不足、腿力不足的表现。

    [防 治] 臀可以左右上下立体螺旋翻沉,切不可后突。可以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立体螺旋,而不是象某些人讲的平面“翻臀、泛臀”等等。也不要象某些拳种要求的只讲“敛臀”。裆部应有开有合,肛门有提有松,臀部有沉有翻,有开有合,而不能统叫“敛臀”。

18. 跪膝

    [病 症] 马步弓蹬时膝过分前跪,超过脚尖。系小腿和膝关节缺乏支撑力的象征。或由于追求低架,功力不足而造成。

    [防 治] 走拳架时强调向后坐腰(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样),而不许向前跪。逐步纠正。加强下肢功能锻炼。

19. 水蛇腰

    [病 症] 河南话“扭屁股吊腰”,腰活软得过分。

    [防 治] “腰劲贵下去,贵结实。”腰不可软,不可硬,折其中而已。

20. 要死

    [病 症] “腰如铁板一块”,只耍动四肢,而不懂“紧要处都在胸腰运化”之理。

    [防 治] 松腰、塌腰、活腰、转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腰为车轴,气为车轮”。在练拳时,不论身躯左旋右转,都要先走腰,由丹田带动,以腰为枢纽。腰先动,再动四肢。结合练推手,迫使腰部运化灵活。同时,要注意松胯,胯不松腰也活不起来。

21. 绷胯

    [病 症] 胯松不下来也是大病。即大腿根处凹不进去,总是向前绷、挺。这样,腰劲就难以灵活运化。

    [防 治] 松胯的要领在于腰塌,而塌腰又必须松胯,二者互为影响。平时打拳要向后坐。转腰时,要让大腿根处凹进去,松下来,不可绷直。生理解剖上分析,即是要使大腿股骨头与髋骨臼之间加大旷量,加大灵活性,如万向轴。有人讲,要练到小腹肌与大腿根的肌肉接近。特别是转换重心,左右旋转时,尤其需要松胯。

22. 荡裆

    [病 症] 裆太低了。马步、弓蹬步裆低均不能过膝。

    [防治] 裆要虚、要撑圆,低不过膝。除仆步外,大小腿弯处夹角不能小于90度。

23. 夹(尖)裆

    [病 症] 裆不虚圆。

    [防 治] 会阴穴放松,两膝里合,两大腿内侧肌有向后外翻之意。裆部要如同桥拱,总是半圆型。而不能成为“人”字形。如此两腿支撑力才会加大。

24. 敞裆

    [病 症] 裆开,膝不合。

    [防 治] 大腿根处微微撑开,两膝向里合住。并要注意步行。做到“两膝常常里合,两脚常常里扣”。而裆部(会阴穴处)一定要撑圆。

25. 拔根

    [病 症] 脚跟离地,气易上浮。

    [防 治] 时时注意气沉丹田、五趾抓地,涌泉穴虚。“如树扎根,如山在地”,“足稳则身不可摇。”特别要注意:向左发劲时,右脚易拔根,向右发劲时,左脚易拔根。坚持左发右塌,右发左塌的原则。瞻前顾后。

26. “喝风”

    [病 症] 脚掌外缘离地。

    [防 治] 时刻注意:五趾抓地,涌泉穴虚。其病因与防治方法同25条。

27. 拧钻子

    [病 症] 脚乱动,抓不住地。根基不牢。有云:“拧钻子拔根,传授不真。”

    [防 治] 时刻注意气沉丹田、五趾抓地,涌泉穴虚。根治方法肩25条。

28. 低头

    [病 症] 不懂“虚领顶劲”乃是太极拳之纲。“低头弯腰,传授不高”。开始练拳老师要求不严格,自己对自身动作又不放心,总是向下边看看而养成此毛病。杨澄浦云:“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一针见血。

    [防 治] 虚领顶劲,下颏里收,眼平视,头部端正。“头劲领不起则易倒塌”,“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根治此病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照着镜子打拳,目光注意镜子中自己动作之正误,则可避免低头、歪头、晃脑等病。

29. 仰颏

    [病 症] 也是由于不懂“虚领顶劲”是太极拳之纲。

    [防治] 虚领顶劲,百会穴上领,下颏里收,眼平视。见28条。

30. 晃脑、歪脖

    [病 症] 也是由于不懂“虚领顶劲”是太极拳之纲,或由于颈部过活或过僵。

    [防治] 见28条。

31. 眼呆

    [病 症] 不知目之所向。

    [防治] 眼看对方,顾视左右。“心一动眸子传之。”“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百拳之法,眼为先锋。意念一动,眼神先去。要在练好拳架的基础上,学习太极拳一招一式的用法(技击法),懂得此式敌人在何方位,我如何接应,如何发放,眼神则之所向。

32. 怒目 

33. 张口

34. 吐舌

35. 绷嘴

36. 努嘴

37. 皱眉

    [病 症] 以上32至37条均系精神紧张之病

    [防治] 精神放松,神态端庄而自然,从容不迫,外示安逸,泰然自若,“静运莫慌”。

38. 胸闷

    [病 症] 憋气、气闷、呼吸不顺遂,气上浮,或闭口运气发劲,皆因不懂真气运行之法。

    [防治] 呼吸顺其自然,采腹式呼吸,注重呼气,气沉丹田。“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

39. 手颤

    [病 症] 或是由于紧张;或是由于腰劲出不来而故意追求梢节弹抖劲。

    [防治] 放松,掤劲不丢,注意劲起脚跟,行之于腿,主宰于腰,最后形之于手,节节贯串,从根节到梢节,贯通一气。不可只注意手上的气力。气既要灌到指梢,又要根梢统一,不可两橛,做到节节都从要中发,周身一家。

40. 单摆浮搁

    [病 症] 局部肢体动作上下左右内外互不协调,互不相随,不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而是手动腰不动,或腿动手不动,不是周身一家。

    [防治] 腰不动,手不发;内不动,外不发。做到周身一家。丹田带动,腰为主宰,发力点、支撑点、枢纽和发力点行程一个螺旋式的整体。即使某个梢节一动,也要走胸腰。真正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体现太极拳动作的整体性。

41. 前俯后仰

    [病 症] 身法不正。

    [防治] 顶劲领起,以腰脊为中轴,做到中正而安舒。

42. 左右歪斜

    [病 症] 身法不正。

    [防治] 尾闾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右发左塌,左发右塌,身法中正,八面支撑。

43. 忽高忽低

    [病 症] 忽而立起来,忽而特别低。尤其是提腿、动步动作时身躯忽高上纵,沉合之动作又忽而过于低下。起伏过大。

    [防治] 陈式太极拳本来允许升沉,波浪式运行,但不能忽而过高,忽而过低,尤其倒卷肱、运手、斜行等式,更要注意避免忽高忽低,而升中有沉(重心、裆部)、沉中有升(顶劲不丢,或左升右沉,如金鸡独立等式)。

44. 双重

    [病 症] 分不清虚实。

    [防治] 上下左右虚实互换,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虚。凡手下采、下按的一侧,其下方的腿必虚,但是左手向前上发劲,左足(前足)可以是实。这与那种机械虚实论不同。

45. 断续

    [病 症] 动作不连贯,劲断、意断、动作断,中间停顿,不能一气呵成。

    [防治] 连绵不断,劲断意不断,着着贯串,势势相承,绝无间断。“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每势将成,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另外,发劲之后一定要注意有个接劲,否则也是断劲。

46. 凹凸

    [病 症] 圈弧不圆,气势不饱满,为凹。动作越出方圆为凸。

    [防治] 触处成圆,内气鼓荡,外形饱满,无过不及。

47. 缺陷

    [病 症] 动作丢缺,缠丝劲丢缺,内劲丢缺,也为缺陷。

    [防治] 要做到快而不丢,不丢动作,不丢缠丝劲,不丢折叠劲。特别是二路拳速度快,更要注意做到快而不丢。另外,还有些人打拳不知道调整步型,不知道扣脚,也是一种缺陷。

48. 不到位

    [病 症] 拳势运行中,往往有三个不到位之病,即:动作不到位,内劲不到位,眼神不到位,就慌忙于做下个动作。

    [防治] 每个动作都要严格认真,做到三个到位,动作做到家,内劲贯到梢节,眼神知其所向。精、气、神要随每个动作到位。

49. 扛重心

    [病 症] 倒换重心时,不懂裆走下弧,而是把重心直线扛过来。

    [防治] 重心虚实变换裆走下弧,也就是让倒换重心时,先松胯,裆部走“锅底型”,以便动中求中定,动中求稳,做到随遇平衡,稳定平衡。

50. 神驰(心散)

    [病 症] 精神不集中,心静不下来,或神态锋芒外露,或打拳中思想开小差,边打边说话,皆不合此拳之要旨。心散也是打拳之大病。

    [防治] “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洗心涤虑,壹志凝神,专注于拳,以意运气,以气催形,动中寓静,打拳时只有专心致志才能使大脑得到调整,此乃太极拳最可贵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