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部地区城市化滞后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furong1966 2010-06-11



  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只有走城市化道路,才能保证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市场化进程和全面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但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滞后现状难以发挥其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中应有的作用,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是现阶段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西部地区城市化滞后的现状

  城市化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滞后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地区城市化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不仅数量少,而且密度低。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3座,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市0.69座。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56.8%的西部,仅拥有城市121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3%,每万平方公里仅分布城市0.22座;而仅占全国总面积13.5%的东部,拥有城市317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7.8%,每万平方公里分布城市2.31座。

  (二)城市分布极不平衡。2002年,仅占西部国土总面积16.9%的四川、贵州、陕西、宁夏四个省区,拥有城市66座,占西部城市总数的54.5%,每万平方公里分布城市数分别为0.64座、0.74座、0.63 座和0.96座,不仅远远高于西部的平均水平(0.22座/每万平方公里),而且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69座/每万平方公里)。而占西部国土总面积30.3%的新疆,国土面积居全国之首,仅拥有城市19座,每万平方公里分布城市0.12座;占西部地区总面积22.5%的西藏,仅有城市2座,每万平方公里分布城市0.02座。这种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不仅严重影响了西部城市化的整体水平,而且也造成了西部各省区之间城市化的差异。

  (三)城市平均规模偏小,且规模等级结构不协调。根据各国城市化的基本经验,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增大,城市数量在总城市数中所占的比重依次降低,分布呈正态的金字塔形。我国西部城市的规模等级序列却呈变态的金字塔形(见表1),2002年分布在西部的121座城市中,超大城市3座,特大城市4座,大城市2座,中等城市36座,小城市76座,所占比重依次为2.5%、3.3%、1.7%、29.8%和62.8%,大城市发展明显不足。从各省情况看,西部10省(市)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均不合理,城市体系发育很不健全,垂直联系不连续,城市之间出现了规模等级序列断层,各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呈分散化的自我发展,缺乏联动效应。



  (四)城市质量差,功能单一,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弱。在西部城市体系中,小城市数量多,这不仅使规模效益无法发挥,而且质量较差(见表2)。从城市功能来看,西部地区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城市,如攀枝花和酒泉主要是钢铁,克拉玛依和玉门主要是石油,铜川主要开发煤矿,青铜峡主要是铅,金川主要是镍,这种城市一般功能单一,辐射带动能力弱。在城市建设中,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等问题,城市呈粗放型发展。按建设部有关部门1998年的统计,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不含电力和通讯)投入1437.5亿元,其中西部十省区总计为185.5亿元,占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12.9%,抵不上一个上海市(194.3亿元),与广东省持平(181.6亿元)。较低的投入必然导致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的落后,从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又由于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的推动,在中央直接投资控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以重工业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削弱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向心力,使其难以承担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



  (五)城市经济实力薄弱,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城市经济实力不强,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2年,全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共实现GDP36557亿元,占全国GDP的44%;西部城市共实现GDP4620.81亿元,占西部地区GDP的40%;东部城市实现GDP23473.69亿元,占东部地区GDP的48.8%,西部较东部低8.8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同年,全国城市(不含辖县)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五个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均与西部城市无缘,超过200亿元的城市45个,西部十省区只有7个。城市经济的落后,导致了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滞后。而城市化的滞后不仅使工业的主导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社会分工不能细化,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就业的增加和需求的增长,而且使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

  二、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因素分析

  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农业发展、工业化、科技进步,而西部地区在促进城市化的动力系统中,明显地表现出动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滞后,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不足。城市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些转移人口的来源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生产和生活的依靠归根到底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但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生存发展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增长缺乏稳定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竞争乏力等因素,导致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要素市场的供给不足和工业制成品、消费品等产品市场的需求不足,削弱了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二)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不足。工业化的进程是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而城市是这种空间聚集的最佳选择,因此工业化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较低,1998年全国平均的工业化系数为82.92%,其中东部地区为87.02%,中部地区为77.84%,西部地区为71.21%,西部工业化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而且西部地区内部工业化发展差异也较大,贵州、新疆、西藏三省区的工业化系数分别为66.41%、58.68%和23.27%,分别低于西部平均水平4.8、12.53和47.9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1、24.24和59.65个百分点。工业化发展的滞后,不能形成空间的聚集、不能产生规模经济,必然不能对城市化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从而影响了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科技进步缓慢,城市化的持续动力不足。科技进步是城市化的持续动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城市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60%,到20世纪末为60%—80%。在西部地区,首先作为科技进步源的教育较为落后,导致人口素质较低,使科技进步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推动,而成为无源之水;其次,科技多头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格局,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如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科技实力虽然也较强,其中,陕西省的科技力量在数量上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但雄厚的科技实力并未转换为经济效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低,科技对城市的推动作用弱。最后,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滞后,使得城市化失去了其重要的经济内容,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发展除了受到动力系统中三种力量的制约外,还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影响和制约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还有:

  (一)经济增长缓慢,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经济增长快慢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以GDP衡量,2000年全国共实现GDP为89403.6亿元,人均GDP为7078元,而西部地区共实现GDP为13203.47亿元,人均4606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了35%。其中最低的贵州省人均GDP仅为2818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了4260元。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影响到需求结构,从而影响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二)畸形的经济类型,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类型对于城市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的轻、重比例;二是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的差异。工业轻重比例不同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也不同,从而引起城市化的水平与速度的差异;经济的外向度越高,生产要素在区际之间的流动越频繁,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建国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西部地区偏重型的工业结构,西部的重工业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此外,西部地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很少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由此导致了西部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加快。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时进行。西部地区的二、三产业比值却较低,2000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42.48:36.18 ,同年东部地区三次产业比为14.09:48.31:37.60,西部第一产业比重比东部高7.25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比重却分别比东部低了5.83和 1.42个百分点。西部二、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必然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

  三、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思路

  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滞后,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和强化其动力系统中的动力来源并改善制约城市化的相关因素,针对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好西部城市的功能定位,同时政府应做好职能定位。

  (一)加快农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初始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因此西部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必须首先发展农业。通过农业发展,提供原材料、资金积累、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和开辟广阔的商品市场,以加快西部城市化的发展。

  (二)提高工业化程度,为城市化提供根本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因此,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推进工业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为必然选择。通过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工业化水平,形成空间的聚集、产生规模经济,必然能对城市化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三)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为西部城市化提供持续动力。科技进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实现西部城市化的跳跃式发展。

  (四)扩大经济的外向度,促进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外向度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加快西部的城市化必须加强其经济的外向度。而且经济全球化从“推动”和“逼迫”两个方向促进着城市化的进程,因此西部地区要推进城市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去。通过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来促进西部城市化的进程。

  (五)作好西部城市功能定位。一个城市必须要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而开放式的结构能聚集人气和市气,否则,城市发展起来也是有城无市。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的产业重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当按照各个城市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六)政府在西部城市化中的职能定位。中国城市化除了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因素推动外,还有政府推动的因素。在加快西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应加快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一种使城市化能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相应推进的机制。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