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论坛综述

 昵称1706424 2010-06-11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论坛综述
     2010-06-11
 
 

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的方海韵、谢雨锋同志负责。本论坛讨论的主要议题包括:青少年行为失范研究(网瘾\厌学\暴力)、青少年与犯罪研究、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代沟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学研究等。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40篇,入选论文28篇,固定参加讨论和前来临时聆听讨论的专家、学者达到了50多人。与会专家、学者主要来自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南京财经大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南大学、甘肃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江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五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

在论坛议程安排上,我们按照入选论文对青少年行为和问题内容关注点的不同,将论坛议程分为青少年思想教育、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心理、青少年现状调查等五个板块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在论坛点评人员安排上,我们请参加论坛学术水平较高且职称或职务最高的五位专家、学者,根据他们的研究专长分别作为各板块的点评人。同时,为使论坛能高效率地开展,经论坛负责人与各主要专家、学者商量,论坛在每个主题只安排一位评论人对该板块各位参加人员的发言进行点评;在论坛讨论形式上,我们按照既定计划,本次论坛除部分时间安排依照议程的顺序进行主题发言和点评外,还专门安排了一定时间让与会代表就青少年行为失范、青少年思想教育、青少年社会工作等焦点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本论坛一方面回顾、总结了我国近年来青少社会学研究的研究动态和研究议题;另一方面,在参会人员身份、举办形式和讨论方式上谒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参加人员身份上,本论坛的参会代表不仅有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少年问题理论研究者参与,也邀请了从事青少年网瘾戒除、不良行为矫正工作的陕西阳虎教育中心负责人王阳虎先生参加会议,使得会议讨论具有针对性、互动性、丰富性;在举办形式上,本次论坛打破了以往论坛会议仅限理论层面的探索和讨论,而是将圆桌讨论与实地探访相结合,论坛期间专门安排参会代表实地探访青少年教育训练营,使得青少年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

“青少年思想教育”板块,邓希泉助理研究员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是我们党和国家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之一,青少年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群体。加强和促进我国青少年道德建设,目前亟需并且首要需要从宏观上对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地位、目标、核心、实施和载体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症结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自南昌大学的讲师廖运生运用相关正义理论分析认为,目前我们社会要培养青少年正义感,主要是养成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应得观、社会公平意识、感恩意识以及对不利者的关爱意识等五个方面的观念和品质。通过社会保障的宏观层面,社会控制和社会互动的中观层面,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共同作用可以促进这些品质的发展,养成青少年的正义感。而陈如研究员、周庆刚副研究员则从社会学干预的视角来分析南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维度分析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方式,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干预的模型,富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青少年问题”板块,于俊如教授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应在全社会构建一个以构筑家庭防线、强化学校教育手段、优化社会环境等多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控制体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犯罪;费梅苹副教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市某区22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偏差历程的深入访谈研究后认为,偏差青少年的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是一个次生社会化的过程,偏差或犯罪只是青少年次生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产物,是青少年与其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从微观层面分析,“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是其次生社会化的互动机制;“寻求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是青少年次生社会化的行为逻辑。金小红副教授从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成因,认为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是:社会支持不足造成的封闭社会网络,封闭的社会网络导致城市外来青少年主动构建社会支持的能力不足。

“青少年社会工作” 板块,方爱清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实践和研究结果,他介绍自己以“教育期望”为视角,选择了武汉市一所公办学校为个案,进行了实地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定性分析和参与式观察,透视了城市二代移民在当前公办学校中的学习生活状况,分析了城市二代移民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受教育的期望。他们认为,二代移民的教育期望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依托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促进他们教育期望的实现。周云清教授通过对武汉市未成年人家庭权益、学校权益、社会权益以及特定权益需求的抽样调查,在对武汉市未成年人权益需求满足与权益维护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未成年人权益维护转介制度和“1X维权干预模式”的创新工作思路。李有发副研究员认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基于家庭环境残缺所引起的诸多问题,正是现代社会工作所应关照的。因此,他提出构建起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体系和机制,既是我国城乡社会变迁的迫切需要,又是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谢雨锋副研究员通过对西安高中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状况的抽样调查,从社会工作视角实证研究西安高中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基本形态,他/她们对休闲活动的理解,以及影响他/她们参与休闲活动的激励和限制因素,探讨休闲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帮助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青少年成长的休闲活动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和建议。“青少年心理板块,李宁教授认为,危险人格的膨胀与失控,往往是导致恶性犯罪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人格系统中存在着非遗传学的可变要素,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人格的中心内容和发展目标,即自我的塑造与修正。在现代社会,诸如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健康与否。建立评估体系和强化社会预控机制,对于矫治青少年危险人格和预防恶性犯罪是十分必要的。李建军教授指出,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比例呈上升态势,并出现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而心理疾患的高发是造成自杀行为的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园欺侮现象也是造成少儿自杀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重要关联。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防治自杀的重要途径。而且,他特别强调,我国目前的青少年自杀研究多为病理学视角,从社会学视角关注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尚比较薄弱,应该引起社会学者的极大关注。

总之,在中国社会学会的指导下,经过所有参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本论坛尽管首次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召开,但我们秉持学习、交流、分享、探讨的年会精神和理念,基本达到了论坛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武汉大学的周运清教授对青少年论坛的设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青少年论坛的设立开创了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的先河。他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青少年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是我们社会学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而且,本论坛尝试的召开模式与李培林会长在闭幕式上谈到的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今后论坛的改革设想不谋而合。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论坛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和反思。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论文总体质量尚需提高;第二.如何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发言又能对主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三.如何鼓励大家更加积极地参加论坛讨论?第四.如何奖励论坛中论文质量较高,又积极发言、参加讨论的参会代表?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论坛综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