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
排 箫

元 周朗 《排箫仕女图》
署款:“周朗伯高。”下钤印“冰壶画隐”。本幅有元代著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书录唐杜牧《杜秋娘诗》,明宋燧题记二段。钤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印等,共计23方。
此图创作主题突出,无任何衬景点缀,仅绘杜秋侧身沉思状。作者运用暗喻的艺术手法,根据诗意成功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杜秋形象。其雍容丰满的体态及身着的唐装表明了杜秋所处的时代特征,发髻上考究的头饰暗示出她的身份与地位,手中所持排箫则揭示出其内在的文化修养。

五代冯晖墓彩绘砖雕《吹排箫女乐俑》
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到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

清康熙 清宫旧藏 《红漆描金云龙纹排箫》
排箫是古老的编管乐器,在汉代鼓吹和隋唐音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杨氏十五苗排箫
籥(音:yuè.月:古乐器.三孔或六孔笛。以和众声也.《说文》)是后来排箫的前身。到了周代,箫和籥同被诗人们提及,并载入《诗经》。

根据敦煌石窟壁画表现唐代乐姬.采用施满釉的新技法烧成的雕塑
乐器名称从左到右依次为:排箫、凤头弯琴、异形笛。
如《诗经·国风·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又如《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石排箫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一部称为“箫韶”的乐舞,主要是用排箫演奏。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从春秋到秦汉的近千年里,排箫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汉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曾侯乙墓出土《排箫》
排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隋唐的九、十部乐中,就有清乐、西凉、高丽、龟兹、疏勒和安国等诸乐部使用。

拉美排箫
排箫经过历代的流传发展,形制各异,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箫”、“雅箫”、“颂箫”、“舜箫”、“籥”、“籁”和“比竹”等。此外,排箫还被称为“参差”、“凤翼”、“短箫”、“云箫”和“秦箫”等。

罗马尼亚排箫
随着我国民族乐器品种的增多和西洋乐器不断传入的影响,排箫因音域较窄,难于满足民族、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发展的需要,逐渐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乐队中消声匿迹了。

元 周朗 《排箫仕女图》
元代周朗的《排箫仕女图》在人物造型上与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相仿。
画面:杜秋浓密的头发梳理得齐整服贴,前额不见散丝,鸭蛋形脸,丹凤眼,高鼻梁,嘴唇小而丰满,面部没有过多的表情。躯体丰腴,着以直筒形长裙,遮掩了其腰身的曲线,显示出唐代仕女画的审美意识。在表现技法上,此图受到宋以来白描画法的影响,注重以线造型,与唐人浓彩重抹的画风有所差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线条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能力。人物面部轮廓以细匀的淡墨线勾勒,线条外柔内刚,富有弹性,与以浓墨晕染的高挽的发髻共同衬托出杜秋白晰的面容及细腻光滑的肌肤。衣纹用曲、直两种线条表现,直线条落笔果断,劲健有力;曲线条连绵宛转。两种线条的有机组合成功地表现出衣料柔软下坠的质感。人物肩上的披纱用细劲流动的线条勾描,不仅展现出纱带轻薄飘逸的美感,而且以其动势使画面更为活泼,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黑陶兵车纹埙

任伯年 《苏武牧羊》
詹姆斯.拉斯特作曲排箫《孤独的牧羊人》

范曾 《苏武牧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