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型知识

 烟雨丝 2010-06-15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
 
基本介绍

  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
的一种遗传性状。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实际上,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血型一般常分A、B、AB和O四种,另外还有RH、MNS、P等极为稀少的10余种血型系统。其中,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实际上,不同血型之间的输送,一般只能小量的输送,不能大量。要大量输血的话,最好还是相同血型之间为好。

 
发展史

  科学史记载: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有位医生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20世纪初,我们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健康人的血清对不同人类个体的红细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成对混合,可以分为A、B、C(后改称O)三个组。后来,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
  数年后,兰德施泰纳等人又发现了其他独立的血型系统,如MNS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1930年,兰德施泰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几十年来,新的血型系统不断被报道,由1935年成立的国际输血协会专门负责认定与命名工作。得到承认的30种人类血型系统包括超过600种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见。
  血型的发现开创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对临床输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血型系统也曾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以及亲子鉴定中,但已经逐渐被更为精确的基因学方法所取代。

 
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后来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独立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统。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系统。控制不同血型系统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系统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独立遗传的。

 
部分系统

ABO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后来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独立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统。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系统。控制不同血型系统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系统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独立遗传的。

Rh血型系统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又称D抗原)的,称为Rh阳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Rh血型的发现,对更加科学地指导输血工作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和维护母婴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中,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
  在我国,RH阴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RH阴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
  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但是,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
  有些血型抗体是不完全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细胞结合后看不出凝集现象,血清中有抗体但不容易发现。1945年抗人球蛋白试验应用到血型检查中来,这种试验就可检查不完全抗体,从此,许多血型抗原陆续被人发现。每当发现一个新抗原后就要确定这一抗原与已经发现的血型是什么关系,这样在人的红细胞上便确定了若干血型系统。此外,还有一些抗原,或因其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太高,或因其在群体中分布的频率太低,对它们无法进行遗传学分析。在没有弄清它们的遗传关系以前,暂且把这些抗原分别叫做高频率抗原及低频率抗原,对于它们的归属有待进一步确定。

MN血型系统

  红细胞膜上另一类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胶电泳谱上显示两条区带,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两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其一级结构已测定(图2)。血型糖蛋白A的肽链呈三节式结构,中间第73~92号氨基酸为疏水性肽链,可横穿膜脂层;N端肽链位于膜外侧,与血型活性有关,在这段肽链上分布有15条O-糖苷键型糖链和1条N-糖苷键型糖链,糖链中唾液酸占红细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链位于膜内侧,含较多酸性氨基酸。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两部分组成,如果用神经氨酸酶将M抗原切去1个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则为N抗原,如再切去一个唾液酸则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还和肽链上的氨基有关,若将氨基用乙酰基保护后即失去抗原性。随着S和s两个抗原的发现,此血型系统现在一般称为MNS血型系统。

HLA血型系统

  HLA血型系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抗原的了解较晚,人体第一个白细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国科学家J.多塞发现的。HLA是人体白细胞抗原的英文缩写,已发现HLA抗原有144种以上,这些抗原分为A、B、C、D、DR、DQ和DP7个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细胞表面上也存在。
  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其分子结构与免疫球蛋白极相似(图3)。HLA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有保卫功能的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
  此外,HLA和红细胞血型一样都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各种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间找出HLA相同的两个是很困难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总是有1/4机会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医鉴定亲缘关系时,HLA测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原理

  红细胞血型抗原
  红细胞膜中夹杂着3种蛋白质糖蛋白、简单蛋白及膜收缩蛋白。红细胞抗原有些突出在细胞表面,好像伸出在地面上的树枝,如ABH抗原;有些镶嵌在细胞膜内,如Rh抗原。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部分,叫做抗原决定簇。血型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有的已经清楚,但大部分不清楚。有些血型在体液中存在可溶性抗原,叫做血型物质。从人体分离出来的ABH及Lewis血型物质是糖蛋白,即在肽链的骨架上连接着一些糖的侧链,这些糖链便是特异性决定簇。ABH及Lewis血型物质的特异性决定簇很相似,只是在糖链上个别糖的种类或同一种糖由于存在位置不同,就显出不同的特异性。比如A与B的抗原特异性,只是在糖链上有一个糖不相同,便显示出不同的特异性。A抗原决定簇在糖链的终末端是一个N-乙酰半乳糖胺,而B抗原决定簇在糖链的终末端却是一个D-半乳糖。
  红细胞上的ABH抗原决定簇,虽与体液中的抗原决定簇糖链结构相同,但连接的骨架不同。红细胞上的糖链是通过神经鞘氨醇与脂肪酸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所以红细胞上的ABH抗原是糖脂而不是糖蛋白。
  MN·P及I血型的抗原决定簇也是碳水化合物。Rh抗原的决定簇可能是蛋白质,因为红细胞经硫氢化物、脲素及蛋白酶等物处理后,Rh活性即行消失。
  有一些血型抗体,如抗IH,抗IA,抗IB,抗IP1等,只与带有I抗原及另外一个抗原的细胞发生反应,而不与其中只有一个抗原的细胞发生反应。说明这些抗原为复合抗原,在一个分子上具有两种特异性。
  Lewis血型抗原实际上是血浆中的抗原,红细胞上的Lewis抗原是从血浆中吸附来的。I抗原在分泌液中虽有可溶性抗原,但不存在于血浆中。另外有些血型是在血浆中存在可溶性抗原,分泌液中却不存在。Bg抗原实际是白细胞的抗原,可能从白细胞脱落到血浆中,再从血浆中吸附到红细胞上,表现为红细胞的抗原。Chido血型及Rodger血型的抗原与血浆中的补体第四成分(C4)有关。用电泳方法分析人的C4,可以见到3种类型:泳动快的(F);泳动慢的(S);快慢两种成份都有的(FS)。血浆中只有F成份的人,红细胞上有Rodger抗原。只有S成份的人,红细胞上有Chido抗原。两种成份全有的人,红细胞上也同时具有Chido及Rodger两种抗原。
  各种血型抗原在红细胞上的分布是不同的,有的密集,有的疏松。抗原数目的多少决定了抗原的强弱。用放射性碘标记的兔抗A及抗B血清,检查人的红细胞,根据每个细胞上的放射性强度,可以推算出每个红细胞上的抗原数目。
  各种血型抗原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强度是不相同的。新生儿的ABO及Lewis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之反应较成人细脆弱。不到10厘米的胎儿之红细胞就能与抗P1血清发生反应,但其反应强度较成人红细胞弱。新生儿的红细胞吸收抗I的能力几乎与成人红细胞一样,但凝集反应强度远较成人红细胞弱。可是与抗i血清的凝集却比成人红细胞强。Yta及Xga抗原在新生儿红细胞上稍较成人红细胞弱,而Rh、Kell、Duffy、Jk、MNSs、Di及Do等系统的抗原在出生时已发育完全。Chido血型的抗原在新生儿血浆中可以检出,但在红细胞上不能发现。

其他相关知识

血液的生成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血型成因的推测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人类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AB型血出现的最晚,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比较现代的血型。主要是由“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这就是皮特·达达莫博士得出的结论。

血型与性格

  血型的性格在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各有不同。
  一个人走向社会,从参加工作后,由新手成为骨干,由下级成为上级,由工作直到退休,这期间其性格也都在不断地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到不同血型的许多特征。当然,血型与性格之间也并不是必然联系,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A型人小时候比较任性,年轻时性格果断刚毅,时时处处要强。走向社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稳重谦虚的态度,容易成为不愿过份表现自己的谨慎派。A型人在老年时,则显得很固执。
  B型人大都有一个天真浪漫的幼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分成心直口快和不擅交际应酬型两种倾向。B型人由于性格自幼到老变化不大,相对来说会让人感到他们越活越年轻。
  O型人年少时比较温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积极地呈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自我表现,甚至成为非常有魄力的人。O型人从小至老的变化是最大的,往往是少年温顺,老来强硬。
  AB型人大多小时候怕陌生人,很闭塞,但长大以后善交朋友,交际广泛。AB型人因过于自信,容易自满,老年时给人感觉很傲慢。 不过他们兼具A型与B型的特质,做事有计划,但没有耐性,容易冲动,直觉敏锐,不喜欢墨守成规,性情多变,有时表现极端的个性。善于待人接物,很注意合情合理性,讨厌口是心非的人,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 AB型是不讲人情,不谈爱情的,男女关系在AB型看来是件极具单纯的事情,不会像其他血型的人弄得那样复杂。

稀有血型

  稀有血型就是一种少见或罕见的血型。这种血型不仅在ABO血型系统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统中也还存在一些更为罕见的血型。随着血型血清学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已将所发现的稀有血型,分别建立起的稀有血型系统,如RH、MNSSU、P、KELL、KIDD、LUTHERAN、DEIGO、LEWIS、DUFFY以及其他一系列稀有血型系统。
  还有一种叫孟买型的稀有血型系统,在这种血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B和H抗原,但在血清中却同时存在A、B和抗H三种抗体。
  在稀有血型系统中,除RH血型系统外,其他各血型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它们在实际的临床上远没有ABO及RH血型系统重要,但是,就其具体来说,如用血不当,有些抗体仍可出现致命的恶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展稀有血型的检测,建立完整的稀有血型档案,对于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基本上,O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血型。但在某些地方,如挪威,A型血型的人较多。A型抗原一般比B型抗原较常见。AB 型血型因为要同时有A及B抗原,故此亦是ABO血型中最少的。ABO血型分布跟地区及种族有关。

动物的血型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人才有血型,现在已知和许多动物都有血型系统。生长在美国缅因海湾的角鲨有4种血型。大马哈鱼至少有8种抗原类型或类型的组合。这些不同类型的出现通常随不同地区的种群而异。家畜也有血型,有4种,有3种,也有4种。
  在人类学上,根据A型、B型及AB型三型的出现率的多少组成一个指数叫做种族生化指数来研究各种血型在各人种中的分布规律。O型的高频率分布在欧洲西北部、西南非、部分澳大利亚及南印度和中美洲;B型的最高频率分布于中亚及北印度;A型在欧洲、西亚及澳大利亚南部的土著中的是最高的,而在某些美洲印第安人部族中是最高的。
  灵长类的血型可以通过抗A和抗B血清来测定。黑猩猩的血全部属于O型或A型,猩猩属于B型,大猩猩有B型也有A型,长臂猿血型有A型、B型及AB型。低等灵长类在红血球里没有抗原,但在它们的唾液里分泌ABO抗原。旧大陆猴大多数是血型A型,新大陆猴血型也是A型,但个别的在唾液里有象B一样的抗原。在某些灵长类中发现具有类似人类M的抗原,如在黑猩猩体内发现了具有M血型和N血型,在灵长类中也发现具Rh抗原的。

临床意义

1.防止Rh血型系统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Rh阴性患者如输入Rh阳性血液后便可刺激机体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就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如Rh阴性妇女曾孕育过Rh阳性胎儿,当输入Rh阳性血时亦可发生溶血反应。所以需要输血的患者和供血者,除检查ABO血型外,还应做Rh血型鉴定,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Rh阳性红细胞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

  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胎儿的红细胞若有一定数量进入母体时,即可刺激母体产生抗Rh阳性抗体,如母亲再次怀孕生第二胎时,此种抗体便可通过胎盘,溶解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造成新生儿溶血。若孕妇原曾输过Rh阳性血液,则第一胎即可发生新生儿血。 RH血型系统,其中含有6种抗原,即C、c、D、d、E、e。凡红细胞含D抗原者为Rh阳性,否则为阴性。Rh血型无天然抗体,其抗体多由输血(Rh阴性者被输人Rh阳性血液)或妊娠(Rh阴性母亲孕育着Rh阳性胎儿)免疫生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旦形成抗体,如再输入Rh阳性血液,可发生严重输血反应。再孕育Rh阳性胎儿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因此RH阴性的女性在输了RH阳型的血后,血液里产生了抗体,就不能再怀RH阳性的孩子了,否则婴儿多半难以存活。也有部分存活胎儿由于溶血所产生的大量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引起新生儿中枢神经细胞病变,(称为核黄疸。核黄疸残废率极高)即使幸存也会影响病儿的智力发育和运动能力。 女性如果不输RH阳性的血,可生育第一胎,这是由于第一胎怀孕时,孕妇体内产生的抗体量较少,还不足以引起胎儿发病。如果第一胎是RH阳性,那么以后就不能继续生育了。 如果男性是RH阴性,那么生完RH阳性的孩子后也不要生育第二胎。但是男性输完RH阳性的血后不会丧失生育能力。 备注:输血时,RH和ABO血型都要检验Rh(-)者如何自我保护? 请您记住这条原则:血液只能同型输注,即A型Rh(-)患者只能输A型Rh(-)血,B型的只能输B型Rh(-)血,假如您生病或手术需要输血时,您一定要将您是Rh(-)血型的情况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及早和市血站联系,组织您所需要的Rh(-)血源。假如您是未婚女性,请您做好计划生育以避免人工流产,若您已有流产或输血史,妊娠期务必到血站血型室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的预测检查,以防止今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您知道血型工作者已经为您做好了哪些工作吗? 紧急情况时能否及时向Rh(-)患者供应同型血液是一件生命攸关的大事,血站的血型工作者以保障每一位Rh(-)患者的输血安全为己任,常年不懈地对数以万计的供血人群进行Rh(-)血型筛选,一旦筛选到Rh(-)血,这袋血就立即做上特殊的标记并保存在4℃冰箱中以备急需。Rh(-)者输血供应有保障吗? 尽管输血工作者防患于未然已竭尽全力,但紧急情况时Rh(-)者可能缺乏同型血而危机生命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其实,消除这一困扰的方法很简单:即所有Rh(-)者同舟共济,在随时作为可能的受血者的同时,也随时作为一名高尚的供血者,这样您和所有的Rh(-)者的生命都将得保障。有些血型抗体是不完全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细胞结合后看不出凝集现象,血清中有抗体但不容易发现。1945年抗人球蛋白试验应用到血型检查中来,这种试验就可检查不完全抗体,从此,许多血型抗原陆续被人发现。每当发现一个新抗原后就要确定这一抗原与已经发现的血型是什么关系,这样在人的红细胞上便确定了若干血型系统。此外,还有一些抗原,或因其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太高,或因其在群体中分布的频率太低,对它们无法进行遗传学分析。在没有弄清它们的遗传关系以前,暂且把这些抗原分别叫做高频率抗原及频率抗原,对于它们的归属有待进一步确定

人类ABO血型的遗传与应用

血液的凝集与血型的关系

  血型主要是根据人体血液中含有的血型抗原来分类的,而每个人的血型又是从父母亲那里有规律地遗传得来的。以最普遍的ABO血型系统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血液里有A抗原,就是A型血;有B抗原的是B型血;同时含有A和B抗原的是AB型血;既不含A也不含B抗原的则是O型血。
  血液中除含有上面提到的血型抗原,还有一种相对应的物质——血型抗体。A型血有抗B抗体,B型血有抗A抗体,当这种相互对抗的抗原抗体相遇时就会发生生物学所指的凝集反应,表现在临床上就是使我们的血液大量地溶解和破坏。
  ABO系统中血液的抗原抗体简单列一下
  A A抗原 抗B抗体
  B B抗原 抗A抗体
  AB A、B抗原 无
  O 无 抗A、B抗体
  输血的凝集反应是一种致命的症状,可以严重危及人的生命。所以应避免将含有对受血者血型抗原对抗抗体的血液输入给受血者。所以说,B型血不能输给A型血,A型不能输给B型。
  AB型血因不含抗A和抗B抗体,理论上可以接受异型血输入;O型血与AB正相反,即含抗A又含抗B抗体,因此不能接受异型输血,但它不含A和B抗原,当需要的时候可以输给A、B或AB型血的人。这就是通常把O型血称作“万能输血者”的原因。
  
输血者(纵) / 受血者(横) A型 B型 AB型 O型
A型 不凝集 凝集 不凝集 凝集
B型 凝集 不凝集 不凝集 凝集
AB型 凝集 凝集 不凝集 凝集
O型 不凝集 不凝集 不凝集 不凝集
 但随着科学进展,这种说法已不成立。现在发现将含有免疫性抗体的O型血液输给A型或B型患者后,可使其红细胞的脆性增加,寿命缩短,严重者可以出现溶血性反应。因而,O型血不是万能供血者。AB血型的人也不是万能受血者。O血型人的血清中虽不含有抗A抗B抗原,但其红细胞内含A.B 抗体。如果输用其他血型血时,极易引起输血反应。所以,O血型不能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一般情况下,输血时要同型相输。

ABO血型基因

  人类ABO血型系统是由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即为常染色体基因,并按照遗传规律进行传代,即在一对常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A、B、O这3个等位基因均可轮换占位,因此,就有6种基因组合形式:AA、AO、BB、BO、AB、OO。这种基因组合称作遗传型。
  在遗传基因中,A和B显性因子,O是隐性因子,所以就出现了血型的遗传基因与血型的表现形式不一定相同的情况。比如,具有AA、AO遗传基因的人,其血型的表现形式为A型;具有BB、BO基因的人,血型表现为B型;只有具有OO基因的人,才表现为O型。据此不难从父母的血型推断出子女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的血型。
  

ABO血型鉴定

  通常只用两种抗血清即抗A及抗B血清,就可将群体分为四种血型。
  根据血型的遗传规律,和临床工作方例起见,配偶间所生子女的血型如下:
  各种ABO配偶所生子女的血型:
  
婚配式 子女可能有的血型 子女不可能有的血型
A×A A、O AB、B
A×B A、B、O、AB
A×AB A、B、AB O
A×O A、O B、AB
B×B B、O A、AB
B×AB A、B、AB O
B×O B、O A、AB
AB×AB A、B、AB O
AB×O A、B AB、O
O×O O A、B、AB

红细胞血型抗原

  红细胞膜中夹杂着3种蛋白质:糖蛋白、简单蛋白及膜收缩蛋白。红细胞抗原有些突出在细胞表面,好像伸出在地面上的树枝,如ABH原;有些镶嵌在细胞膜内,如Rh抗原。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部分,叫做抗原决定簇。血型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有的已经清楚,但大部分不清楚。有些血型在体液中存在可溶性抗原,叫做血型物质。从人体分离出来的ABH及Lewis血型物质是糖蛋白,即在肽链的骨架上连接着一些糖的侧链,这些糖链便是特异性决定簇。ABH及Lewis血型物质的特异性决定簇很相似,只是在糖链上个别糖的种类或同一种糖由于存在位置不同,就显出不同的特异性。比如A与B的抗原特异性,只是在糖链上有一个糖不相同,便显示出不同的特异性。A抗原决定簇在糖链的终末端是一个N-乙酰半乳糖胺,而B抗原决定簇在糖链的终末端却是一个D-半乳糖。 红细胞上的ABH抗原决定簇,虽与体液中的抗原决定簇糖链结构相同,但连接的骨架不同。红细胞上的糖链是通过神经鞘氨醇与脂肪酸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所以红细胞上的ABH抗原是糖脂而不是糖蛋白。 MN·P及I血型的抗原决定簇也是碳水化合物。Rh抗原的决定簇可能是蛋白质,因为红细胞经硫氢化物、脲素及蛋白酶等物处理后,Rh活性即行消失。 有一些血型抗体,如抗IH,抗IA,抗IB,抗IP1等,只与带有I抗原及另外一个抗原的细胞发生反应,而不与其中只有一个抗原的细胞发生反应。说明这些抗原为复合抗原,在一个分子上具有两种特异性。 Lewis血型抗原实际上是血浆中的抗原,红细胞上的Lewis抗原是从血浆中附来的。I抗原在分泌液中虽有可溶性抗原,但不存在于血浆中。另外有些血型是在血浆中存在可溶性抗原,分泌液中却不存在。Bg抗原实际是白细胞的抗原,可能从白细胞脱落到血浆中,再从血浆中吸附到红细胞上,表现为红细胞的抗原。Chido血型及Rodger血型的抗原与血浆中的补体第四成分(C4)有关。用电泳方法分析人的C4,可以见到3种类型:泳动快的(F);泳动慢的(S);快慢两种成份都有的(FS)。血浆中只有F成份的人,红细胞上有Rodger抗原。只有S成份的人,红细胞上有Chido抗原。两种成份全有的人,红细胞上也同时具有Chido及Rodger两种抗原。 各种血型抗原在红细胞上的分布是不同的,的密集,有的疏松。抗原数目的多少决定了抗原的强弱。用放射性碘标记的兔抗A及抗B血清,检查人的红细胞,根据每个细胞上的放射性强度,可推算出每个红细胞上的抗原数目。 各种血型抗原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强度是不相同的。新生儿的ABO及Lewis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之反应较成人细脆弱。不到10厘米的胎儿之红细胞就能与抗P1血清发生反应,但其反应强度较成人红细胞弱。新生儿的红细胞吸收抗I的能力几乎与成人红细胞一样,但凝集反应强度远较成人红细胞弱。可是与抗i血清的凝集却比成人红细胞强。Yta及Xga抗原在新生儿红细胞上稍较成人红细胞弱,而Rh、Kell、Duffy、Jk、MNSs、Di及Do等系统的抗原在出生时已发育完全。Chido血型的抗原在新生儿血浆中可以检出,但在红细胞上不能发现。血型抗体抗体 是免疫球蛋白,但不一定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只要具有抗体结构的糖蛋白便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以Ig表示,现已发现人类具有五类免疫球蛋白,分别叫做IgG、IgM、IgA、IgD及IgE。与血型有关的免疫球蛋白只有三类,即IgG、IgM及IgA三类。 根据抗体在体内出现是否有可查觉的抗原刺激,有所谓“天然抗体”及“免疫性抗体”之分。凡未经抗原刺激就在体内的血清中出现的抗体,叫做“天然抗体”;机体受同种或异种抗原的刺激后血清中所产生的抗体,叫作免疫性抗体。 对于“天然抗体”的产生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在体内存在“抗原致敏”细胞,不需要抗原刺激就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另一种解释认为“天然抗体”是异种凝集素,周围环境存在着一些与血型抗原相似的物质,机体接触这些物质后,所产生的交叉反应抗体。比如某些细菌含有与人的A,B抗原相似的抗原,当人们吸入或吞下这些细菌后,便产生交叉反应抗体。 “天然抗体”在低温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反应强,有很多“天然抗体”当温度超过25℃时即无活性。有的“天然抗体”有结合补体的能力,有的则没有。如Lewis血型抗体几乎都有结合补体的能力,而抗M及抗N就没有结合补体的能力。“天然抗体”通常是IgM免疫球蛋白,但有些“天然抗体”却是IgG免疫球蛋白。如有的抗Lea,抗M、抗N及抗K“天然抗体”是IgG。免疫性抗体则是指机体受同种或异种抗原刺激后处于超免疫状态而产生的抗体。输血、妊娠是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的主要原因。接受菌苗、抗血清(白喉、破伤风抗毒素)注射,以及使用过猪的胃、肝浸液的人,血清中的抗A、抗B效价升高,是异种免疫引起的免疫性抗体的例子。免疫性抗A及抗B,在许多方面与“天然抗体”不同。 有的抗体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在盐水介质中即可出现凝集,这样的抗体称为完全抗体;有的抗体在盐水介质中只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结合(致敏),但不能出现凝集,这样的抗体称为不完全抗体。欲使不完全抗体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出现凝集,还需借助其他介质,如酶处理红细胞,或将红细胞悬浮在大分子胶体液中,或利用抗球蛋白血清的帮助。实际上完全抗体一般是指IgM类型的抗体,而不完全抗体多为IgG类别的抗体。IgA主要在泌液中,在血型抗体中不占主要位置。ABO、MN和HLA等血型的结构和功能 ABO血型可分为A、B、AB和O型等4种血型。红细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A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红细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红细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做AB型,这种血型的人血清中没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红细胞只有H抗原,叫做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ABO血型 物质除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外,还出现于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国60%汉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质。血型物质的化学本质是指构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血型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血型抗原糖链的组成(即血型抗原的决定簇在糖链上)。A、B、H3种血型抗原化学结构的差异,仅在于糖链末端的1个单糖。A抗原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而B抗原糖链末端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则糖链末端少1个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绿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于B型红细胞,切去B抗原上的半乳糖,从而使B型转变成O型获得成功。 E.von邓格恩及L.希尔斯费尔德于1911年发现A血型的亚型。他们看到不同A型人的红细胞与抗A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强度不一,在反应弱的A型人血清中还有一种抗体能与反应强的A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据此认为在A型中存在亚型;即A1及A2亚型。A1.型红细胞与抗A血清(来自B或O型人)反应强,而A2型红细胞与抗A血清反应弱。而且在部分A2型人的血清中,除存在的抗B外,还有不规则的抗A1。在B型人血清中有两种抗体:抗A及抗A1。抗A能与A1及A2细胞发生反应;抗A1只与A1细胞发生反应。A1型红细胞上有A及A1两种抗原。A2细胞上只有A抗原。AB型也可分为A1B及A2B等亚型。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亚型。 ◆MN血型 红细胞膜上另一类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胶电泳谱上显示两条区带,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两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其一级结构已测定(图2)。血型糖蛋白A的肽链呈三节式结构,中间第73~92号氨基酸为疏水性肽链,可横穿膜脂层;N端肽链位于膜外侧,与血型活性有关,这段肽链上分布有15条O-糖苷键型糖链和1条N-糖苷键型糖链,糖链中唾液酸占红细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链位于膜内侧,含较多酸性氨基酸。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两部分组成,如果用神经氨酸酶将M抗原切去1个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则为N抗原,如再切去一个唾液酸则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还和肽链上的氨基有关,若将氨基用乙酰基保护后即失去抗原性。 ◆白细胞血型——HLA 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抗原的了解较晚,人体第一个白细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国科学家J.多塞发现的。HLA是人体白细胞抗原的英文缩写,已发现HLA抗原有144种以上,这些抗原分为A、B、C、D、DR、DQ和DP7个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细胞表面上也存在。 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其分子结构与免疫球蛋白极相似(图3)。HLA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有保卫功能的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 此外,HLA和红细胞血型一样都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各种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间找出HLA相同的两个是很困难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总是有1/4机会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医鉴定亲缘关系时,HLA测定是最有力的工具。动物的血型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人才有血型,现在已知狗、鸡和许多动物都有血型系统。生长在美国缅因海湾的角鲨有4种血型。大马哈鱼至少有8种抗原类型或类型的组合。这些不同类型的出现通常随不同地区的种群而异。家畜也有血型,马有4种,牛有3种,猪也有4种。 在人类学上,根据A型、B型及AB型三型的出现率的多少组成一个指数叫做种族生化指数来研究各种血型在各人种中的分布规律。O型的高频率分布在欧洲西北部、西南非、部分澳大利亚及南印度和中美洲;B型的最高频率分布于中亚及北印度;A型在欧洲、西亚及澳大利亚南部的土著中的是最高的,而在某些美洲印第安人部族中是最高的。灵长类的血型可以通过抗A和抗B血清来测定。黑猩猩的血全部属于O型或A型,猩猩属于B型,大猩猩有B型也有A型,长臂猿血型有A型、B型及AB型。低等灵长类在红血球里没有抗原,但在它们的唾液里分泌ABO抗原。旧大陆猴大多数是血型A型,新大陆猴血型也是A型,但个别的在唾液里有象B一样的抗原。在某些灵长类中发现具有类似人类M的抗原,在黑猩猩体内发现了具有M血型和N血型,在灵长类中也发现具Rh抗原的。 血型成因的推测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为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这就是皮特,达达莫博士得出的结论! 血型与性格 血型的性格在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各有不同。 一个人走向社会,从参加工作后,由新手成为骨干,由下级成为上级,由工作直到退休,这期间其性格也都在不断地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到不同血型的许多特征。当然,血型与性格之间也并不是必然联系,只能作为一种参考。A型人小时候比较任性,年轻时性格果断刚毅,时时处处要强。走向社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稳重谦虚的态度,容易成为不愿过份表现自己的谨慎派。A型人在老年时,则显得很固执。B型人大都有一个天真浪漫的幼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分成心直口快和不擅交际应酬型两种倾向。B型人由于性格自幼到老变化不大,相对来说会让人感到他们越活越年轻。O型人年少时比较温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积极地呈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自我表现,甚至成为非常有魄力的人。O型人从小至老的变化是最大的,往往是少年温顺,老来强硬。AB型人大多小时候怕陌生人,很闭塞,但长大以后善交朋友,交际广泛。AB型人因过于自信,容易自满,老年时给人感觉很傲慢。 稀有血型稀有血型就是一种少见或罕见的血型。这种血型不仅在ABO血型系统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统中也还存在一些更为罕见的血型。随着血型血清学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已将所发现的稀有血型,分别建立起的稀有血型系统,如RH、MNSSU、P、KELL、KIDD、LUTHERAN、DEIGO、LEWIS、DUFFY以及其他一系列稀有血型系统。 还有一种叫孟买型的稀有血型系统,在这种血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B和H抗原,但在血清中却同时存在A、B和抗H三种抗体。 在稀有血型系统中,除RH血型系统外,其他各血型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它们在实际的临床上远没有ABO及RH血型系统重要,但是,就其具体来说,如用血当,有些抗体仍可出现致命的恶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展稀有血型的检测,建立完整的稀有血型档案,对于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本上,O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血型。但在某些地方,如挪威,A型血型的人较多。A型抗原一般比B型抗原较常见。AB 型血型因为要同时有A及B抗原,故此亦是ABO血型中最少的。ABO血型分布跟地区及种族有关。 ·血液的生成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