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sanmin 2010-06-17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化水平超过30%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据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36.1%,?表明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世纪头2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重大现实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所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紧密相联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把工业化与城市化两大战略写入十六大报告,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这一战略非常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实际,将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我们现在讲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工业化,而是新型的工业化,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另外,农村人口的比例要逐步下降,城市人口的比例要上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要发生变化,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的比例也要下降,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要逐步提高。至少到2010年,城市化率提高到50%,农村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要提高到50%,这些重大指标,必须要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城乡的结构能有一个大的变化,所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城市化实际上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工业化的发展还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没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就没 有现在的城市。所以要以二、三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来加快城市化,以新型的工业化的完成来实现工业化。
   二、整体推进与突出特色之间的关系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化水平超过30%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据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城市化平均水平36.1%,?表明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可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城市化整体推进的快速发展期。但是,?城市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受着非常复杂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城市化的水平、速度、模式、结构、方式,不仅各个国家不同,而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也不相同。所以,大到一个经济区域或一个省市,小到一个县市,不能要求以同样的速度,相同的城市化率和同样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化,不能对不同地区自上而下规定统一的城市化率等指标,更不能以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模式生吞活剥,应用或指挥另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突出特色、坚持实事求是必然形成城市化模式的多样性,进程的差异性和道路的区别性,要形成城市化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我国各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性明显,同时城市具有不同的类型、规模、性质和区位,历史和文化。因此,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须要从城市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形成特有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维护和张扬自己的特点。在现代的城市竞争中,特色是真正的竞争力。
   三、城市化与自然和谐之间的关系
   亚里斯多德有句至理名言,并引为经典:“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这是城市最基本的内涵。城市比农村能保证人类更多的安全。因为,聚集在一起的人类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共同来保护自己。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会不断的激化,或遭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同时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产生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穷富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会不断的激化,再加上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形成冲突、对抗,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间娲害不可避免,甚至越来越严重,危害性越来越大,变得不可预测。因此城市由安全变成危险。可以说,城市的安全感愈来愈低,生活在恐慌和不安之中,甚至不如有的农村。城市化必须增加安全感而不是降低安全感,城市化要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创造环境和条件,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城市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只是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更不限于植树种草,或单纯能源的节约使用,而是新的城市发展观,崭新的理念,体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中。
   四、数度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城市化进程必须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慢、转移人口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水平,即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农村可以提供多少进城劳动力和农副产品;二是工商业发展水平,主要是城市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我国农村人口之多、城市化任务之艰巨,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我国现有城市人口5亿多,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300万到15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城市化任务,如果不实行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必然滞缓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如果农民进城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城市无论就业还是公共设施都难以承受。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注重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总体规划,科学引导,逐步推进。 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和载体。虽然设市不等于城市化,但城市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城市,城市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逐步增多,适时适度地增加一定数量的城市是必要的。但是,城市的设立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别是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数量,选择好方式。
   五、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尽管我们做了不少努力,农业却很难走出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真正把农业作为一种产业体系来对待。只强调农业对于解决吃饭问题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对于工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由于没有健全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生产、加工、销售不能很好衔接,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加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和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的发展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在改革的形势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在非农业领域寻找出路。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如洪流奔泻势不可挡,不断增加对城市的压力。 面对这种压力,人们在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一条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国家通过扶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如果我们着力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行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不仅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为进入城市居住创造条件。即使生活在农村,他们也可以改善生活条件,实现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由此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从思想上、政策上真正把农业当作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其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这也将大大减轻城市化过程中的压力。
   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关系
   市场经济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生就了“两只手”,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只有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寻找到一种经济运行的最低成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既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要靠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往我国的城市化偏重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如长期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土地以非市场低价占用、市民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压低农民工的合理报酬等。这种不平等不等价的城乡交换,短期看多快好省,对加快城市建设十分有效。但实质上是以剥夺“三农”发展为代价的,也造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社会成本高、土地低效甚至无效开发的现象。推进城乡统筹的城市化,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区域封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人口、资源、资本、技术、信息等的自由流动,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用市场化推进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特别是要建立城乡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土地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统一的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化的城市化发展机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七、城市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中有相关两个方面的极端观点把城市化和农村发展对立起来。 一种极端认识是把我国“三农”问题出现的根源归结于城市化。一些人认识简单化,过分夸大城市对农村剩余的“剥夺”,如片面强调城市占用了几乎全部可以用来发展的农村资金,城市建设使用的几乎是廉价的农村土地,城市雇用的劳动力只支付低水平的工资,农民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留在了城市。 另一种极端观点认为城市化才是现代化,搞新农村建设就违背了现代化的规律。有一些学者认为,日本和韩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为了留住农村人口,避免农村凋敝,推动了新农村运动。尽管农村建设得比较好,但结果还是大量人口去了城市,能够留在农村的人口寥寥无几。 实际上,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否定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任何现代化的国家无不建立在高度城市化的基础上。如同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时也要求建设好新农村。我国现代化,只有城市化而没有农村建设是不全面的;只强调农村建设,而否定城市化,就会延误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即便我国将来高度城市化,农村也会有几亿居民。因此,要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
全科论文中心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