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测试准吗?

 苹果78 2010-06-17
心理测试准吗?
来源:大众医药网
  形形色色的趣味心理测试题层出不穷,它们告诉你是属于哪一类人,说不上准确,却很有趣。相反,正规的心理测试编写起来要复杂得多,做起来也需要很大耐性。
  如果你面前有一个婴儿,你想先摸他的哪个部位?选项包括脸颊、手、脚丫和肚子。“肚子。”“你对恋爱谨慎过度,进展速度缓慢得像乌龟。”很多人对这情节都不陌生,也乐于做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来消遣。从主题到选项五花八门,你尽可以把婴儿的肚子换成其他各种禽鸟或走兽,甚至一把水壶、一盏台灯或一只花瓶。答案有时在意料之外,有时又在意料之中,它“权威”般地总结你的性格特点或心理取向。
  趣味测试像可乐煮姜
  “测测你是《奋斗》里面的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黄端在电脑前点开页面。《奋斗》是一部青春偶像剧,剧中有不少外形抢眼、个性十足的“80后”。依次答完了“作为前男友/女友,你还会去她/他家喝可乐吗?”“你买股票赔了还是赚了?”等15道题,按下回车键,结果出来了——“华子”(剧中角色,对朋友极尽宽容的男孩)。分析是:“你经常从一个避难所逃到另一个避难所,总是被命运推着走,但又不能接受命运。”
  作为心理测量专业的博士生,黄端坦言,遇到这类题目也会忍不住做做看,权当放松。海衣(网名)一直强调这些心理测试的娱乐价值,这篇人气颇高的“《奋斗》测试”正是出自她手。海衣是新浪星座频道的特约作者,不过她更愿意将自己比作一位设计游戏的工程师:“我的设计,是为让大家尽情欢乐。”
  海衣把趣味心理测试和专业测试比做可乐和感冒糖浆——都是水质,可以解渴。但后者具有疗效,前者则用来满足感官享受。不过,一个流传甚广的治感冒偏方是“可乐煮姜”,很多人觉得效果不错。同样,趣味测试题中,也能窥到专业测试的影子。虽然只是游戏,海衣和她的同仁依然用心。如果读者反馈不佳,她们会对题目反复修改。“可乐肯定也有一些疗效,但更多还是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我很清楚这一定位,并没有把可口可乐当成感冒药来卖。”
  是否有效要看“信度”
  除非有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我们一般称之为“心理测试”或“小测验”,很少有人提起“心理测量”这个专业名称。但在黄端看来,日常所见的趣味测试,确切地说正是心理测量的一种——“人格测量”。
  一份测试可不可靠,要以“信度”来衡量。信度即多次(至少相隔两周以上)进行同一测试,所得到结果的一致程度。比如上面的“摸婴儿”,就像一份“恋爱速度量表”,不同选项代表答题人在“慢-快”这一维度上的差异。但这份量表的信度有待商榷,假如某人选择“摸婴儿肚子”,两周后也许就凭一时心情摸了婴儿的“脸颊”或“小手”,测试的信度便不理想。
  除了信度,“效度”是另一个衡量测验的指标,效度就是测试的有效性。在黄端看来,就像量长度要用尺、称体重要用秤,假如用尺子测体重,效度自然不佳。除非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试测和修订,谁能证明“摸婴儿的肚子”和“恋爱速度缓慢”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一套合格的量表至少应包含5道题,或者题目涉及的每个维度至少包含3个条目。“心理测量不可能根据一个题目就下结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厚粲教授认为,趣味性测试终归不是科学的心理测验。“一套专业测验从编题开始,需经过取样、试测、修改、数据计算等一系列程序,再按心理测量学原理和统计方法检验其信度、效度等指标,那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专业测试很复杂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哈萨维和麦金利编制了一份量表,以区分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这便是著名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这份包含了500多道题目的问卷流传至今,已经历了5次完善。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MMPI进行研究并修订,形成了中国版本。
  在其中一个老版本中,包括“我早起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我每个星期都要拉一两次肚子”,甚至“有时我真想摔东西”,“我想当一名歌唱家”……这些条目都来自初期心理学家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走访,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收集并汇总来的信息,确定基本的项目库(题库),而后选取对象进行第一次试测。
  第一次试测很重要。若将题目的编制比喻成雕刻,那么第一次试测相当于大刀阔斧的“凿”。对几百人试测后,会删除一些有缺陷的项目,比如很多人不回答,或得分比较集中、区分度不理想的题目。经过第一次试测,一套问卷便初具形态。
  而后用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探索出问卷中待测的维度。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莱提出了“大五人格模型”。在这套被众多心理学家公认为最有前途的人格描述模型中,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所有描绘人的词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个维度因素: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像开朗或沉闷就可被归入“内向-外向”这一维度。
  接下来便是修订-试测-修订的循环,直到各维度上的得分合乎数学上分布标准。总有人获得满分或零分,而大多数人集中在中间的平均分数段。此时的测验便基本令人满意,并可以依照统计结果制定出“常模”,以供将来的测验进行对照。常模就像附在测验后的“标准答案”,对照分数后可以得出受测者的测试结果。
  黄端认为,和普通测验不同,心理测验的分数高低与结果优劣并无关联。“我们仅仅告诉受测者,你的人格在某一维度上的表现处于何种位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不做价值判断。比方说,关于‘求知动机’的测量中仅仅告诉受测者,是哪种动机促使他求知欲旺盛,但对学习成绩好坏不做评价。”
  心理测试像心理学家和受测者的一场博弈。为使受测者最大程度地做出第一反应,诚实反馈,心理学家不断更新题目的伪装以模糊测试目的,将敏感的问题留在最后,以避免引起受测者的抵触;还要注意措辞。像下边的趣味测试,不测也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黄端曾在趣味测试的一道题前停顿了一会儿。“吃桔子吗?吃,把爱人的皮剥了;不吃,爱人把你的皮剥了。吃桔子吗?”选项有:吃、不吃、逃。他当然选择了“逃”。
所属专题: 职场人生心理网 行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