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人际与人缘(转)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成靖 2010-06-18

关于人际与人缘(转)

哲学等 2007-12-14 11:04:10 阅读24 评论0 字号:

引用

山之泉关于人际与人缘

      群居的人类中,除开心理有疾患者之外,几乎没有不追求人际的和谐与人缘的友善的。这应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但在人类、特别是中国的社会,虽说主流话语都在企盼这种理想的境地,但人际“沙漠化”和人缘“功利化”的趋势还是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不知道是历史与现实的无耐?还是人类自酿的苦酒?!

     我所以提论这个话题,是因为太多的朋友向我这个学过几天心理学、又写过一本《交际美学》小书的所谓教授经常提出这种寻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2400多年前孔子早就回答过这个问题,只不过孔子的回答没有直接将语向直指人际和人缘本身,而是用于了人的本质的阐释。事实上,孔子在阐述“人”之特质为“仁”的时候,人际与人缘的全部意蕴已经尽孕其中了。现在人们在这方面的苦恼不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本身,而在于对这两个概念践履时的把控不足之中。

     前些年,我曾读到过一本叫《人际关系学》的著作,其时以为大凡“识文断字”之人都有愿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固疾的缘故,所以,当时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去做太多的思考。倒是后来我在写作《交际美学》和《公共关系学》两部著作时,才突然感到这个在孔子那里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至今却仍在困扰着许多人。正是它在招惹着许多人在绞尽脑汁的疯狂掠取、冥思苦索地刻意奢求、神经兮兮地惨淡经营、满怀热情地不懈执求。书曰:人际者,人与人之边界也;人缘者,人所居之天时地利因素也。经风历霜之人通曰:“成功之核在于‘仁’。成功之径在‘道’”。然,经霜历世者毕竟寡也。故,凡人多“自扰”于“他欲”,而不去问责于“己行”。愚以为:人际之端倪在于“度”,而不在于道;人缘之端倪在于诚,而不在于天地。此乃人世之大理、大律也。孔夫子认为:“中庸”,乃人际关系之大“道”。此道应以“仁”为本、“孝”为先、“和”为贵、“诚”为路。后又有人际关系的分类“经典之说”-----“三纲”与“五常”,自此,人之际度开始被宗教化、律条化。人际之路开始缺少清朗而被罩上了不洁的阴霾。又经世俗之风搅拌,人际彻底失去了健朗的清白。

     人际之需要“度”,在于人之有别。别之于心、别之于情、别之于意、别之于性、别之于欲、别之于认知、别之于修养;故此,持度之方寸,则使人际不仅复杂,而且有太多的不定数。

    人缘之需要“诚”,在于人之有境。命始之境、命梦之境、命迷之境、命醒之境、命困之境、命失之境、命运之境;故此,诚,可以褪去命始之尊卑;诚,可以摆脱命梦之虚幻;诚,可以走出命迷之愚昧;诚,可以驾驭命醒之佳时;诚,可以冲垮命困之尴尬;诚,可以坦对命失之苦痛;诚,可以妥理命运之设计。

    小人人际之目的在于:求功利、浪名、权势、地位、美色、金钱。故。倒“鬼”,乃常计、常态;故,常自苦、常短命、常哀叹、常奏效、常大起大落;

   君子人际之目的在于:求人品、人格、人性、人缘、人情、人风。故,取“义”。乃常心、常境;故,常自慰、常娱人、常高古、常风雅、常长寿平安。

    据此,除国遗之美德外,凡求人际、人缘之人,虽可有“敌人”,但不当有“小人”;虽可有过失,但不当有歹心;虽可有养生之务,但不当有贪欲之念;虽有谏言之权,但不当有馋言己出。要 学会欣赏他人,这是获得他人欣赏的基点;学会包容他人,因为自己不完美;学会善待他人,因为自己也需要善待;学会修正缺陷,因为我们渴望完美。人之缘不起于“缘”而起于舍“善”,所有的人缘都是从“善”中开始、从“善”中获得的。倘能如此,任何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人缘都会步入最佳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