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之七

 道统文化与养生 2021-04-07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之七

十六、湿病的治疗—扶正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与脏腑功能的协同作用以及全身气机的出入升降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人体病理状况下,各脏腑的功能障碍和虚损,都会导致全身气机活动的异常。湿邪为质阴有形之邪,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脏腑功能。所以,治疗湿病,还必须配合调理气机与脏腑功能,这是属于扶正的治疗。

1、上焦扶正:

   肺居上焦,是脏腑中位置最高的脏器,也是上焦与湿病关系最密切的脏器。肺通过宣发和肃降的作用,将津液分别输布到体表和下焦。上焦气机的失调主要是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导致上焦向外和下降的气机运动失常。由于湿得热则升,人体中湿热病的病位偏上,与肺的气机关系尤其密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气机通达,三焦通畅,营卫皆和,津液敷布,气化得行则湿邪自然可去,所以古人说 “湿热治肺,千古定论”。

   * 宣肺法──通过宣通肺气,开通津液运化的源头,使三焦气机和水液运行上下通畅,外达肌表,达到导湿下行,布津于外,湿从汗解的利湿目的。

药物:杏仁、桔梗、麻黄。

杏仁:宣肺下气,以宣发为主兼有肃降功能,作用稳当,副作用少,是最常用的宣肺药物。

桔梗:宣肺、化痰和引药上行的作用,对湿热夹痰者可取化痰宣肺之效,对于湿瘀互结于胸腔者可取宣肺和引药上行之效。

麻黄:性味辛温,为宣肺利水之要药,对水湿泛滥的水肿和寒湿病证有较强的疗效。

滑石:与杏仁合用是宣肺利湿的常用配伍。

药方:以杏仁为主的药方,如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宣痹汤( 杏仁、防己、滑石、连翘、山栀子、薏苡仁、半夏、蚕砂)等。越婢加朮汤( 麻黄、石膏、甘草、白朮、生姜、大枣 )。但麻黄一般不用于湿热病证。

注意:宣肺法一般不单独使用。遇上肺气壅盛严重者,咳喘上气,上半身水肿严重,在宣肺的基础上,还需要加上通降肺气的药物,如厚朴、桑白皮、苏子等,药方如杏仁薏苡汤(杏仁、薏苡仁、桂枝、生姜、厚朴、半夏、防己、白蒺藜 )。

2、中焦扶正:

  中焦是全身气机水湿运化的枢纽,是湿病的病变中心,湿邪阻于中焦,会影响各脏腑的气机与功能。其症状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和运化的失调;脾阳、脾气虚损;邪郁少阳和肝气不能畅顺等。针对这些病机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理气和中、健脾益气、温补脾阳、和解少阳、疏肝理气等。

   * 理气和中法──使用疏理气机、消除气滞的药物和方法,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运化,疏通中焦气滞,清除中焦湿邪。因为脾脏喜燥恶湿,湿邪侵犯脾胃,多出现脾胃困湿、运化失常的病机。所以此法适用于中焦湿病的各种证候。

  症状:1.脾气不升,出现神疲乏力、腹胀、泄泻等;2.胃失和降,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闷、腹胀泄泻等。由于脾和胃互为表里关系密切,脾升胃降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此,大多数都并见脾不升,胃不降症状。

  药物:选用性味辛苦而温的行气药,如枳实、枳壳、厚朴、陈皮、木香、甘松、佛手、大腹皮、砂仁、白豆蔻

  枳实:和枳壳行气开泄,消痞散结,有较好的消除脘腹胀痛和症瘕鼓胀的能力,枳壳比枳实药力和缓。

  厚朴:行气降逆,多用于胃气上逆。

  木香:善长于入脾导滞而消食积,通利大肠而治里急后重,能升能降,彻里彻外,有较强的行气止痛作用。

  陈皮:行气理脾,燥湿化痰,作用平和,能同时解决湿困脾胃引起的气滞痰湿等问题。

白豆蔻:和砂仁既能行气散滞,又有较强的芳香化湿作用,是医湿困为主、脾胃气滞的常用药大腹皮:利水消肿、行气宽中,是消除水湿肿满之佳品。

  药方:如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连朴饮(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 )、平胃散( 陈皮、苍朮、厚朴、甘草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半夏、陈皮、白朮、厚朴、桔梗、甘草 )等。

     对于脾胃升降失调严重,又有寒热错杂、实中夹虚的痞证,可使用寒热并用的辛开苦降法。代表药方为半夏泻心汤(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其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干姜、半夏辛温开泄燥湿,能迅速解除升降失调,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状态。

  注意:理气和中法的药物温燥行气,宜于气滞实证中应用,如过用会耗气伤阴,为防止 “香燥疏气,愈疏愈痛”,虚证一般不用,或仅作为少量辅助药使用;使用辛开苦降法,小心 “过寒伤脾,过热不降”。

    要根据病情的寒热,仔细分别苦寒降泄和辛温开泄两组药物之间药量的比例。

  * 健脾益气法──使用补益脾气的药物,培补脾气的不足和纠正脾脏功能的低下,使脾脏功能恢复正常。健脾益气法适用于湿病的后期,在湿邪基本袪除,脾气亏虚,脾失健运的病证。

  症状:倦怠乏力、呼吸少气、动则气喘、面色白或萎黄、懒于言语、食欲欠佳、食量较少、便溏、舌淡红或舌淡、苔薄白、脉弱。

  药物:党参、白朮、茯苓、山药、黄耆、砂仁、甘草等。

  药方:四君子汤( 人参、茯苓、白朮、炙甘草 ),参苓白朮散( 人参、白朮、茯苓、扁豆、山药、桔梗、莲肉、砂仁、苡仁、甘草 )。

  * 温补脾阳法──在健脾益气法的基础上,再配合温中散寒的药物,以达到温补脾阳,袪散阴寒的目的。温补脾阳法适用于脾气不足,导致脾脏阳气虚衰,虚寒内生的病证。

  症状:脘腹隐痛、喜温喜按、畏寒肢泠、神疲乏力、动则气促、面色无华、纳少、纳多脘胀、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脉弱。

  药物:干姜、川椒、丁香、吴茱萸、高良姜等。

  药方:理中丸( 人参、白朮、干姜、甘草 )。

  注意:1)脾喜燥恶湿,脾气要流通。所以使用健脾益气与温补脾阳的方法时,多配伍理气渗湿燥湿的中药。

        2)在病邪还没袪除之前,不宜使用这两种补脾方法,以避免闭门留寇。舌苔薄白是病邪基本袪除的重要标志。湿热病后期,湿热邪气已除,现出脾气虚或脾阳虚时就可以使用这两种方法。

        3)脾阳虚证常伴有肾阳虚,所以可以兼补肾阳。

  * 疏肝理气法──用疏肝行气药,使肝脏气机条达。适用于七情郁结、气郁生湿的病证和湿邪停滞中焦而导致肝气不疏畅的病证,是调理中焦气机不可缺的方法。肝主疏泄与全身气机的畅通,脾胃和气血津液的运化均相关,湿邪易遏气机,必然遏肝气,所以疏肝理气也是湿病中调理气机的必要环节。

  症状:胸胁痞满胀痛、烦躁易怒、大便不调、脉弦,情绪不舒常导致各种症状加剧。

  药物:香附、柴胡、香橼、佛手、青皮、枳壳、木香、乌药、吴茱萸、川贝等。

  药方:逍遥散( 当归、白芍、白朮、柴胡、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柴平汤( 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朮 )。

3、下焦扶正:

   肾主津液,全身水液代谢与脏腑的关系,概括地说,其标在肺、其枢在脾、其本在肾。在各种湿病的过程中,湿邪损害各脏腑阳气,最终都累及肾脏阳气,到湿病后期,肾虚是普遍存在的病机,下焦的阳虚证实质上都是肾阳虚证。

    湿病后期要调补肾阳,主要有四个病机和相应治法:

(1).肾脏阳气不足、阳气不振。湿邪和寒湿邪气长期阻遏损耗全身阳气,导致肾阳虚衰,肾脏的温煦气化和温运的功能低下,虚寒内生,症见全身畏寒肢泠,腰膝酸软而痛,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不华,耳鸣,舌质淡胖苔白润,脉弱。治疗用温肾回阳、温经散寒的方法。药物用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等。

(2).肾的精气不足。肾阳是以肾的精气为物质基础的,肾阳与肾阴是互根互用的,严重的肾阳虚必定肾精不足,肾阳化生无源。单纯温肾回阳只能振奋阳气于一时,精气不补终必化源不济,难以保证在质与量上均恢复肾阳。补肾精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 )与肾气丸( 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以治疗阳气不足、寒湿内停的病证。六味地黄丸适用于湿病后期,湿邪基本消退,肾精亏虚的证候。六味地黄丸以熟地、山茱萸、淮山药填精补肾,以茯苓、丹皮、泽泻利湿泻火,防止腻滞,全方补中有泻,补益肾精,可以恢复肾脏的主水气化功能。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桂枝、附子而成,在补益肾精的基础上突出温补肾阳,适用于湿病后期,湿邪基本消退,肾阳亏损证候

(3).水湿内停。肾阳虚,气化无力,常导致水湿泛滥,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甚者水气凌心、心悸、气促,端坐不得卧。阳气不运则水湿难消,而水湿不袪也难复阳气,应该温肾回阳与燥湿利湿并用。

(4).脾肾阳虚。肾阳是脾阳的 “锅底火”,两者都是水液代谢的主要脏腑,关系密切,所以在湿病中两脏的阳虚证常一起出现。温补肾阳与温补脾阳要同时兼顾。

具体方法:

 * 温阳利水法──将温肾回阳、燥湿健脾和淡渗利湿的药物合用,达到温补肾阳、振奋和温通阳气,袪除湿邪,使水肿消退的目的。温阳利水法适用于肾阳虚或脾肾阳虚,阴寒水湿内盛,以水肿为主的证候。除了有肾阳虚的症状外,还见到全身水肿,腰以下肿甚,小便不利,甚则腹部胀满,心悸气促,端坐不得卧等症状。常用药方如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白朮、附子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朮、茯苓、桂枝 )、苓桂朮甘汤(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

 * 温阳止泻法──将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和化湿的药物合用,达到温补肾阳脾阳,化湿止泻的目的。适用于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脏,脾失健运,水湿下泄的病证。除了有肾阳虚的症状外,还见到腹部泠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的症状。常用药方如四神丸( 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附子理中丸( 附子、人参、白朮、干姜、甘草 )。

   注意:肾阳虚是湿病中正气受伤的严重阶段,其来既渐,其愈也缓,需要较长时间的调补才能恢复;治疗中要处理好标本关系,寒湿为标,肾阳虚是本。湿邪壅盛时,如过于补肾精则不利于袪邪,所以,湿邪尚盛时,多用温阳利水法,少用补益肾精。到湿邪少或无时,就应治本,补益肾精。

关注养生!关注健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