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吴说.李建中.文天祥.张即之.其他

 榜上有名 2010-06-19
小楷人称宋时第一行草书圆美流丽:吴说
 
  字傅朋,号练塘。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居钱塘之紫溪,人呼吴紫溪。宋诗纪事谓为王令(逢原)之外孙。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除尚书郎,出知信州(今江西上饶)。说工书法,字路极宽广,楷、行、草及榜书均佳。小楷人称“宋时第一”。行草书圆美流丽,深入黄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其独创杂体游丝书亦颇擅名。一笔一行,游丝连绵。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称:“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
吴说传世之简札,多为信手而书,无拘无束,自由挥写,不计工拙。自然而又合理地与抒情达意紧密结合。这些简札最能表现书家的艺术个性,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榜书沉稳端润,行、草圆润流丽。有《三诗帖》、《门内帖》、《简谅帖》、《千字文》等书迹存世。
 
丰肌清秀气宇轩朗风格遒劲淳厚:李建中
 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河南西安)人,徙居入蜀,后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甲科,历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迁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建中性简静,风神雅秀,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称其“留台”。建中尤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好吟咏,每游山水多留题。年六十九卒。

          建中善书札,为北宋初期著名书法家。真、行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从流传作品来看,气格遒劲淳厚,基本上沿绪唐代书法的余风,主要得力于唐欧阳询、颜真卿,并糅合了魏晋书法的风神,有一种丰肌清秀、气宇轩朗的特点。其书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尝手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笠斗文字,有诏嘉奖。宋陈师道《后山丛谈》谓“李西台书学张从申。”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西台本学王大令书,而拘挛若此,犹韩非之学黄老、李斯之师荀卿也。然观笔势尚有先贤风气,固自佳。”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李建中字形瘦健,始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风。”明王世贞《法书苑》云:“尝得古文《孝经》研玩临学,遂尽其势。”唯苏轼评云:“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唐人的书法通过五代的杨凝式、宋初李建中的继承和发展,慢慢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宋代书法。流传至今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其中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土母帖》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帖》最为出名。

宋代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为文天祥的草书作品,其字纤细灵动,翻转流动,清安岐《墨缘汇观》评曰:“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
        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吉水人。20岁举进士第一,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斥罢,年37岁,致仕。咸淳九年(1273年),起复。德佑初年(1275年),应诏勤王,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知平江府、临安府,除枢密使,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至元军中请和,被元人拘留。脱归入真州,后入汀州、漳州,屡抗元兵。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屯兵丽江浦。益王昰峥死,卫王昺继位,加少保信国公,张弘范攻潮阳,天祥被执,送至燕京,至元十九年(1283年)壬午就义于柴市,年47岁。有《文山集》。

南宋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张即之

《汪氏报本庵记》书法欣赏

        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 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

          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后来,明代安世凤在《墨林快事》中亦曾云:“樗寮书,昔人斥为恶札。今评其笔意,亦非有心为怪,唯象其胸怀,原与俗情违逆,不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拔之可骇耳。自开天以下,千奇万异,何独字法不得任情哉!?”在这里,安氏既阐明了张即之书法的特色,又从“意趣”这一艺术的审美角度反驳了所谓“恶札”之说。

       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
尖峭乖张清明疏朗张孝祥书法欣赏【临存帖】

书法欣赏【临存帖】

    张孝祥的诗词、文章、书法,以其才气一并贯之。宋高宗读罢张孝祥的文章后,盛赞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这其中当然有书法的功劳。奸相秦桧曾妒忌地说:“上不惟喜状元策,又喜状元诗与字,可谓三绝。”张孝祥的书法,一如其人、其诗、其词般的激越豪迈、睿智高洁。他在生前被称为“谪仙”,并留下了“掷砚禁蛙”的传说,死后被尊为紫府仙。

书法作品-行书

  张孝祥的书法作品,本质上属于才气主导型,其作品在南宋一代是风标高举的。他的后人张即之,号称传承家学,以书法名世。但其书多刻意,尖峭乖张,远不及张孝祥。其字笔法,中锋转折,提按分明。细观之,能感受行笔的节奏和笔锋的律动。此帖在书写时的速度很快,虽随心所欲,但不逾规矩。结体独具特色,中宫收缩,中上部营造虚位,重心下坠,个性分明。张孝祥的《临存帖》充满了“尚意”的气息,整体布局,字距小,行距大,留白多,清明疏朗。

书法视频

  刘岑,史称其“工草书,纵逸而不拘,盖有自得之趣”。他指点张孝祥学习李邕的书法,或许是看出了张孝祥的字,存在着灵动有余,沉稳不足的问题。张孝祥传世作品不多,我们无法了解其书法的全貌。张氏书法,篆草均佳。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仅仅是他的一些手札类作品,且以行书为主。《宋史》中称其书“真而放,卓然有颜真卿风格”。

欧阳修【集古录题跋】书法欣赏:笔势险劲

书法欣赏【集古录题跋】

       欧阳修的书名为文名所掩,他除了丰富的文学修养外,与其时的书法名家交往也甚密。蔡襄就很喜欢欧阳修的文章,两人为至交,常谈书论文。其标新立异的观念,彻底打破了晋唐以来追求精巧法度的传统书学思想,让我们看到了文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喜好雅玩的心理状态。其在《学书消日》中的记叙: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书,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书法作品-米芾【跋集古录】

  唐宋书法作品的分水岭是对“法”的两种不同态度,唐人严肃,理性色彩明显;宋人豁达,主体意象丰富。欧阳修好古嗜学,收集记录三代金石文字不遗余力。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金石遗迹作系统的整理,所以后人便奉欧阳修为金石学的始祖,并把他的《集古录》视为金石学的定鼎之作。欧阳修“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的书写状况,对宋代的“尚意”书风无疑有着开启之功。欧阳修从创作实践中体悟到“人心蔽于好胜”,才能真正“寓其心以消日”的道理。

书法视频【跋集古录】截图

  由于他的作品传世较少,后人只以文学家视之,然此翁作为书家绝对当之无愧。从欧阳修传世的书法作品《集古录题跋》墨迹来看,其书法作品用笔工整,笔画遒劲,超逸绝俗。明陶宗仪说:修书遗墨流传,遒劲可爱,人皆宝之。苏轼云:修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精勤敏妙,自成一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政知事、兵部尚书,谥文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冠天下,偶尔抖落数笔,也饶有趣味,令书界震撼。
 
萧疏简淡空灵有致北宋林逋书法【自书诗帖】

书法欣赏【自书诗帖】

           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苏轼曾评价林逋: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陆游称赞林逋的书法: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倘若将其章法变为惯常用法,将行距收缩,必将形成剑拔弩张之势。林逋巧妙地将它们放置在超出常规的行距中,使小范围的矛盾消失在大面积的留白中,完美地衬托出单字笔画之美。近看具有视觉冲击力,远看又是一派虚和。

          林逋对空间的巧妙处理,源于对黑白关系的高度认识和轻松驾驭,计白当黑、计黑当白,将黑白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此作几乎字字圭角外露,似刀削斧凿,不禁令人想起林逋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个性。《自书诗帖》清朗疏阔,行距宽绰,行距大于字距,这种宽行距、大字距的作品,在早期的汉简中并不鲜见,在宋代奏折与信札中也较常见。但具体到书法创作中,除了五代杨凝式在《韭花帖》中略有运用外,将此类章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并形成鲜明个性的,林逋当是开风气之先者。

          这种疏朗的气息,萧疏简淡,空灵有致。犹如穿行在梅林中,一股清香由远而近,袅袅而来。在字与字顾盼、行与行相望中,可切实体会到林逋不只是在纸上书写文字,其实是用毛笔经营着一幅纸上的梅林,粗重的笔画是老干,挺拔的线条是细枝。宽绰的空间是作者用心预留的,此作震撼人心处亦是这些美妙的空白。

         林逋少孤力学,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结庐西湖孤山20年。不娶无子,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鹤之轻盈舞动,不受羁绊;梅之群芳皆谢,我自凌寒,其实也是一种生命张力的最大放纵。林逋生于967年,卒于1028年,字君复,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诗人,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为千古绝唱,著有《林和靖诗集》。善书,工行草,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卒后,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对林逋而言,这种极宽的行距最大的功用是绝俗,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疏朗空寂,这也是林逋所极力追求的境界。
 
圆劲流丽南宋吴琚书法欣赏【桥畔垂杨诗】

书法欣赏-桥畔垂杨诗

      《桥畔垂杨七绝诗》书法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书法的一种理想境界,以柔寓刚、外柔内刚。初学者可根据每个字的用笔、结构、布势等去临摩。吴琚书,行书墨迹绢本。4行,共28个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桥畔垂杨七绝诗》雄强力健,凝重练达,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与律动感。虽有评其书不逾米芾一步之讥,但此作并没有米芾肆意纵横的习气,于张弛中寓灵动,明显地与米字拉开距离,具有自我的个性与特色。

         吴琚有才气,工诗词,尤精翰墨书法,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善正、行草体,尽力模仿米芾,后人赞赏吴琚天才技艺同时,又不得不为其感到遗憾.后人认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其著作有《云壑集》.传世墨迹有《碎锦帖》等,镇江北固山上镌有”天下第一江山”乃为吴琚所书。

          吴琚是高宗宪圣皇后之侄,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乾道中授临安通判,历尚书部郎直学士,帅荆襄鄂三路,庆元初以镇安节度使留守建康,迁少保,位至少师,世称”吴七郡王”。吴琚字居文,号云壑,开封人,南宋著名书法家。
 
宋代行书 安中【跋唐人诰命残卷】

生卒不详。字履道,中山阳曲人。书迹仅见于南京博物院珍藏唐人《诰命残卷》题跋,笔迹清俊飘逸。
  

安中《跋唐人诰命残卷》 高27.2cm 南京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