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象徵關係:
此五者有得有失,且互利互害。若以「自我」設身處地,則對「我」而言,其間各種利害得失關係,無不令人一目瞭然。 不論在理論上或現實生活中,人由於受到時空的限制,不問有何種機緣,得之一隅必然要付出失之另一隅的代價。這與其說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毌寧說是人間至理,因為以有限去追求無限,是絕無可能的。人竭盡全力,在功名、幸福、思想中擇一而事,終其生能有所得已屬不易。更何況因果不同性質則異,一個人如何能面面俱到?舉例來說: 人若為「官」,是其機緣所在。而想要事業功名順遂,必然要付出時間、心力。再者,為官必須具多重性格,對上待下手段殊異,見人見鬼說話不同。處世要圓融,裡外皆通,否則遲早會中箭落馬。此外,好官為人民謀福,壞官為己爭利,利己則多不利人,是以所有為害者,皆視之為鬼,其理當然。 在利的立場看,「財生官」,因財是力量,是利益,有了財便有了「官位」。過去有所謂「捐官」,今日則美其名曰:「商而優則仕」。再如「官生父」,因父母代表能力、保護者。得其官位,便有權力,可以保護大眾。「子生財」是指和氣生財,如果不是兩得其利,就不可能有財。 在害的立場,代表理想、純真的「子孫」,可以說是「重視自我原則的人」,這種人不宜做官,故「剋官」。人一旦做了官,對上待下都必須容忍,但基於權利不可共享的至理,對同一階層、利害相同之競爭者,絕對不能容情,是「官鬼」必剋「兄弟」。 除了以上所舉各例外,還有很多理由,不是那麼明顯,可以立刻從經驗中找到線索的。例如在卦中若有「隨鬼入墓」之象,則除了求官之外,多為死兆。而「子孫持世」則為吉兆,卦書解釋說子孫是福神。再如剋害本為凶兆,但若「妻財剋世」,則此財必得。根據前面的分析,六親也不過是些變數,怎麼在此突然又成了不變的常數呢? (註:這是一個值得推敲的課題,就算前面的推論合乎情理,為什麼當爻上配屬了某些人們常用的概念,卦爻的象徵性會改變呢?難道時空流程也瞭解中文的概念?這是我最初不能接受易卜的重要原因,劉基曾將<黃金策>定名為<千金賦>,謂任何人能改易一字,即有千金之賞,在我看來,頗似落魄文人的文字遊戲。然而經過大量的驗証,我發現原文可議之處雖然甚多,然而上述不可思議的現象,卻一再反覆地証實無誤。 八、十二地支的時間因素: 在時間觀念上,前面已經討論過,太陰曆符合天體力學,以之解釋宇宙的架構,才能真正發揮其功能。 中國位於北半球溫帶,一年四季的變化非常穩定。春季草木興旺,欣欣向榮,所以青綠的「木」就成為「春」季的象徵。東部瀕海,是日出之地,為由「艮到震」之象。 然後是秋季,清風驟起,景色蕭殺,相當「金」的堅肅與「西」方荒涼的廣原,是「坤到兌」之象。 最後是寒冬,「水」的變化最為活躍,而且西伯利亞的冷鋒來自「北」方,是由「乾到坎」之象。然後冬去春來,天地之間,守信不爽。 前述季候的演變,必然離不開「土地」。也就是說,五行雖然有相互循環之準則,但是立中有破。在季候的演變上,土與其他四行,卻保持等距的關係。這一來,金木水火四行各分配兩個月份(一陰一陽),餘下四個月,則皆屬土。 古人這種精妙的設計,巧則巧矣,是否完全符合宇宙時空的絕對真實,以現代人具備的常識而言,似乎有相當多的疑點。 (註:從地球物理的立場來看,前述四季與方位的關係,僅符合北半球的溫帶環境。設若換至南半球,其預測的根據又何在?話說回來,即令是在北半球,緯度及地形的高低等因素變化下,就未必能符合前述的時空現象。然而,以我所知,似乎《易經》的占卜系統,尚未聽說有因地緣環境而產生誤差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太陰曆一年有十二月,有小、大月,由廿九到三十天不等,每三年左右則有一次閏月。因採用六十甲子連續計數,日與月有絕對的獨立性,即閏月依然以干支連續計算。 每年元月從春天開始,以「寅」木代表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依序將十二地支分配在每個月上。子、丑雖然在序位上先於寅卯,在月份上卻代表十一及十二月。這種觀念有著很不平常的意義,即地支並非僅是一種序列,尚代表了一個無盡循環、週而復始的段落。 十二地支象徵地球繞日的黃道,地球以日為橢圓之中心,沿著黃道十二區運轉。在科學家眼中所看到的是物質、能量、運動的數據與公式。而在預測的角度,則是要在這些現象中,找到絕對的關係,以判斷物質運動的過程,與「自我」相對的利害。 顯然,那些運動的數字、軌跡,只是線性的連續關係,是能量變化的另一種結果。在運動發生之前,地球、太陽以及其他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已經決定了這一系列的連續變化。其中的根本,是整個宇宙時空能量的循環因果關係,因為有這種循環,所以地球一直維持在軌道上。 只要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將已知的自然現象,用十二支來代表。應用時透過各支的相對關係,即可知道必然的因果。前人在設計之時,並未賦予十二支絕對的定義,即為靈活應用符號的象徵性。 在人世這個段落中,配合了前述的四季消長,將金、木、水、火平均分配在十二個月份中,象徵自然界事物十二個循環不已的階段。以人之生死輪迴為例,其階段分別是:由無到有的受「胎」,在母體中之孕「養」,然後誕「生」,生後的「沐浴」,青年的「冠帶」。到了壯年能力展現,是為「臨官」。中年以後,事業有成則如「帝旺」。自後漸走下坡,始而「衰」,再而「病」,以致於「死」。死後必當入「墓」,入墓則生機已「絕」,絕後又是另一個循環的開始。 至於占卜時,僅取其中四個量 ── 生旺墓絕,唯一的理由,是經驗印証所致。 下面且以表格列出地支與四季、五行的循環關係。
上表看似簡單,其中卻顯示了嚴謹無比的統一體系。除了「土」以外,若把五行欄與長生、沐浴對照,就相當於前述的五行「相生」關係;若與「絕、胎」查照,則得到五行的「相剋」關係(唯一的例外,是木之於金)。 土的長生理論甚多,正是因為理論不一,也就影響到了預測的準確性。我們正在作大量的統計研究,在沒有肯定的答案以前,在此僅能介紹一種常用的觀念,就是「土寄生於水」。也就是說,土之長生與水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