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明延壽禪師傳

 心馨 2010-06-20

宋錢塘永明寺延壽傳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捨妻孥削染登戒。甞於台嶺天柱峯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或非理相干顏貌不動。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誌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餘杭人也。姓王氏。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屬翠巖永明大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放令出家。禮翠巖為師。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天柱峯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于衣襵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密受記。初住明州雪竇山學侶臻湊(咸平元年賜額曰資聖寺)師上堂曰。雪竇遮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巖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什麼處進步。時有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氷。建隆元年忠懿王請入居靈隱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復請住永明大道場為第二世。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勿交涉。師有偈曰。
欲識永明旨  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風來波浪起
問學人久在永明。為什麼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輪迴亦出不得。未審出箇什麼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問承教有言。一切諸佛及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停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用眼聽。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師居永明道場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眾受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華。行道餘力念法華經一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前後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亡。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壽七十二。臘四十二。太宗皇帝賜額曰壽寧禪院。
(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六)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

餘杭王氏子。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纔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屬翠巖參禪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遂禮翠巖為師。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有烏類斥鷃。巢於衣襵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雪竇。上堂。雪竇這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巖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甚麼處進步。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冰。師有偈曰。孤猿呌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聽取一偈。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問。學人久在永明。為甚麼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甚麼處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問。教中道。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停。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師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華行道。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於海外。高麗國王覧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珠.金藻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前後歸本國。各化一方。開寶八年十二月示疾。越二日焚香告眾。跏趺而寂。塔于大慈山。
(五燈會元卷第十)

永明壽禪師

師名延壽。字冲玄。號抱一子。丹陽人。父王氏生而早異父母有諍。即從高榻奮身于地。二親息諍。長為儒十六歲獻吳越王齊天賦。眾推間世之才。欲出家父母不聽。遂刺心血濡毫斷葷終期副心。三十四歲依龍冊寺永明大師落髮受具。朝供眾夜習禪。因覽智度論云。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許。佛觀此人曩劫採樵。為虎所逼上樹失聲念南無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獲羅漢果。師念世間業繫眾生不能解脫。惟念佛可以誘化。乃印彌陀塔四十萬本。勸人禮念一日懺堂遶旋次。忽普賢像前蓮華在手。因思宿願進退未決遂作二紙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善生淨土。中夜冥心自期曰。於此二途功行成者須七度拈起。並得萬善生淨土鬮。一無間隔。於是每日誦經禮佛念佛說戒施食放生。日行利益事一百八件未嘗暫怠。越王剏淨慈寺命住持。賜智覺禪師號。會三宗師德。製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神棲安養賦等九十七卷並行于世。師志誠殷重專以念佛勸人同生淨土。世稱宗門之標準。淨業之白眉臨終預知時至。殊勝甚多荼毘舍利鱗砌于身。嘗有僧死入冥。見閻王殿左供養畫僧一[巾*(穴/登)]。禮拜勤致云是永明壽禪師。此人生西方上品故禮敬之。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派卷第四)

永明壽禪師

錢氏吳越延壽。杭州餘杭人。依四明翠岩禪師出家。參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甞行法華懺。中夜見普賢。蓮花忽然在手。因思宿願未決。登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修淨土。冥心精禱。七拈皆得淨土。於是一意專修。後住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峯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專切者也。乃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在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鬼神食。放諸生命。皆悉迴向莊嚴淨土。時號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後有僧來自臨川。經年遶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禮敬。密詢其人則曰。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凡死者皆經冥府。此師已徑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往生集卷一)

永明壽禪師傳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餘杭王氏子。總角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惟一食。持法華經。六旬能誦。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遂禮龍冊寺翠巖為師。執勞忘身從事。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九旬習定。有鳥巢于衣襵中。既謁韶國師。一見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雪竇。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花結。言言徹底氷。師有偈曰。孤猿呌落中宵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錢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明年遷永明。眾盈二千。居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入天台山。度戒約萬人。放諸生類。不可稱計。日作一百八件方便。行道餘力。持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百卷。詩偈賦凡千萬言。海外高麗王。遣書。敘弟子禮。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青原下十世。贊曰。
乘大願輪出為法瑞  總持門開眾行畢備
懸一心鏡朗照萬物  佛日中天無幽不燭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