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问题的形成、解决的原则》读书笔记:第二序改变的认识起点

 zhangweb 2010-06-20
*主要:
  
  ~群论的四个特性:群、成员、组合;不同组合的相同结果;恒等成员;成员+相反成员=恒等成员。
  
  ~群之上是种类,就如方法之上是(后设的)方法论,(例:9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于是一序与二序改变的说法出现。
  
  到这里既“第二序改变”概念完整呈现。将事物清楚地分为两个层次的逻辑对我而言比较有吸引力,简洁、有效。比如在“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这一问题的思考上(见过往文章《人这东西之面对问题的思维习惯(素质表现续篇)》),我只能将其分成四维来处理。
  
  
  
  
  
  ~当解决之道变成问题:如同圣琼斯那句话“现在你已经破墙而入,但是在隔壁的小室里,你还想做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经常让我想发笑。
  
  我的想法是:困难有三种,一种是属于第一序里的,用一般的行动就可以解决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比如饿了就要进食);一种是无解的,比如“人存在的意义”这种问题;还有一种就是本身并非起源于“困难”而是来自于对困难的解决方案(当苹果和葡萄都是最喜欢吃但你却认为必须只选一个时),这种困难的解决之道就是属于“第二序改变”了。
  
  
  
  ~可怕的简化:把问题过度简化并不等于放弃问题,对于无解的问题放弃可能是唯一的处理之道,但是把无解或者复杂的问题过度简化却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或许变相,或许隐藏),社会上对“切题”一事的执着就是产生可怕的简化这一困境主要来源。
  
  “如果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以为我知道;如果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以为我不知道。”当今天这句话严肃起来,我却才真正懂得其幽默的地方在哪里。
  
  
  
  ~相反于过度简化者的乌托邦症候群三种形态:属于精神病而非社会性的“内射式”、相信有最终目的但又执着于达不到目的的过程里、过度自我使命化(不相信历史自歁自人式)的“投射式”。
  
  “人生有两个悲剧,一个是心愿无法达成,另一个是终于达成心愿”萧伯纳的这句话正是乌托邦症候群最好注解之一,这类人并不是害怕心愿达成,而是认为心愿达成是一种悲剧但又必须持有如此心愿,认为人生来就应该是苦难,认为经历苦难才是人生快乐之处,拒绝原始的没来由的天下掉下来的一切幸福与快乐,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去质疑所有事物但却不包括质疑这个追求本身……
  
  简单而言,乌托邦的问题在于解决方案本身。就是“解决方法”成了问题。
  
  
  
  ~悖论。这一部分的内容让我很喜欢而且很好理解。悖论有别于乌托邦,是把现实中平常不过的事物给颠倒着置放,于是要走向原来近于咫尺的目标地却怎么也走不到。
  
  悖论并不少见,更多的是我们在无意识中把它产生出来,比如“想一些东西直到睡着”,比如母亲要求小孩要听话而且是自愿的,比如努力的使自己达到性高潮……
  
  简言之,悖论即属于“无中生有”。
  
  
  
  
  
  ~只要问“是什么”,无需问“为什么”。
  
  这个部分是整本书里阐述“第二序改变”本质的部分,也是让我最为注意的部分。因为至今为止我所了解学习到的也是一直遵循的解决问题之道是“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背景搞清楚,越清楚才能越准确解决问题”,而在这里却以大量例子证明我们只需要对问题搞清楚“是什么”,所有的行动都针对困难本身就足够解决困难了。
  
  依我理解,书中意思应该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困境可能处于第一序也可能始自于第二序而且还可能在二个层次中过渡变化,当我们去探讨根源时却无法认清这种过度变化,而不问为什么,直接面对问题的困难所在而可以避免层次问题。
  
  
  
  ~重新框定问题的艺术(9点问题正是)
  
  现实是相对的,所有的实体都是人们概念化出来的,既然如此,那就可以再次存在一个“后设真实”。当此“后设真实”实现之后,原来的“真相”也就不复存在了。
  
  重新框定正是一种第二序改变。
  
  ~困惑技巧:如果要实现“第二序改变”,困惑是重要一步,没有困惑就不会怀疑原来的“真相”,不怀疑原本真相,就不会相信后到的“后设真实“,第二序改变也就无法实现。困惑可以直接产生第二序改变,成为后设真实的基础,也可以单独“被利用被设计”地独立存在。
  
  
  
  
  
  ~处理一个问题的四个步骤:1以具体的词语清楚地界定问题(筛选大多数的非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使问题更为清晰);2探究截至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解决对策(不是探究问题根源);3对想要达成的具体改变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目标、有限制的解决问题,避免乌托邦);4形成与执行一个以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介入方法与介入实行、多做不益)。
  
  这个方式类似于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而如果再缩,我觉得可以认为是极端的“务实”。
  
  
  
  ~实例部分一些有意思的句子:
  
  成熟的一个方面是“把自己对别人的意见保留在心中”、无法证明的否认、对无缘由的问题宣而不隐、对小题大做的问题就是真正去做些“小错误”、处理可能只是改变想法而不一定要真正的实现“执行”、对于不明问题的可以拿问题的真相做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事物愈变愈不变、病人进入假象时(比如乌托邦)告诉他“真实”才是真正的乌托邦、当病人有一点点察觉自己的错误时令其“故态复萌”而不是直揭真相(反而会打破过程,这其实是对悖论的反利用)、仁慈的破坏(苦肉苦心计)、“有意忽视的行动以获得对方的重视”、教会一种新的游戏也就不用再完老把戏了、魔鬼的约定(处理问题的计划本身就已经成为解决之道)……
  
  
  
  
  
  ~社会系统常见的结构性问题:
  
  1,一个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的处境、阶层与利益的差异,无法导致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及有效的合作,反而是持续和阻碍变化发生的僵局__每个人都不快乐但却无能改变;
  
  2,只要各方人视他们彼此是分开和对称的,多多少少就会导致冲突的迅速激化;两个人人、国家或种族皆如是;
  
  3,一个人或一个系统走向乌托邦时,将可能往相反方向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