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未来

 步叶 2010-06-21
庄贵阳教授讲解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未来    
    庄贵阳(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哥本哈根会议中方代表团重要成员之一):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主要做气候变化政策与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很高兴今天能就低碳经济的话题跟大家进行交流。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是
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未来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是低碳经济理念是如何产生的;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大趋势的主要驱动力有哪些;我们如何来认识低碳经济这个概念,向低碳经济转型又有哪些途径和政策工具;对于中国来说现阶段对低碳经济工作如何展开,与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主要是就这些内容跟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我们看低碳经济这个理念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都说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首先来看看气候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大家如果听到类似报告的话,经常会看到这三张图(图示)。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度,将来可能还有上升的趋势。第二个证据就是全球海平面也在上升,过去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17米。第三个证据,北半球的积雪在融化,全球大部分的积雪在退缩。一般情况下大家如果听到类似报告,很多人都用这三张图片来论证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那么,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0年间,最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可能性,90%以上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

  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一共有6种,这是根据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所作出的规定,主要由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6种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大约占整个温室气体的75%左右,不同的温室气体在大气当中的含量不一样,另外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和效果也不相同。

  比如排放一吨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增温效果如果是1的话,那么排放的甲烷应该是2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有正有负,但主要以负面影响为主,全球气候变暖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增大,发生强度在增强。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会引发干旱、高温、暴风、大风、暴雨、沙尘暴等等。从今年我国遭受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来看,比如春季的西南干旱是百年一遇,4月份哈尔滨下了大雪,5月份南方的暴雨,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我们看中国气象局的一个统计,由于气象灾害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在不断地增加,利用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来看,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候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800多万公顷,造成的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亿元,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人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3%.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以负面为主,排放的温室气体大气由于是全球的公共资源,因此对于全球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就是全球公共物品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1990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一项决议,立了一项公约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1992年的5月,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这个公约在19943月正式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即防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是所有国家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什么是有区别的责任?有区别的责任是只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工业国家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200年间由于化学能源的使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富有历史责任,他们应该率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资金和技术。

  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公约,并没有规定各国有法律约束力的意义,因此它不能实现把大气温室气体稳定在一个安全水平上的目标,因此要达成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于是在1997年的12月在日本的京都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历经8年,在2005216日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是人类社会第一个防范全球气候变暖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它率先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但是《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年只是到2012年,2012年以后国际社会如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就需要进一步的谈判来解决这些问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200712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就达成了《巴厘路线图》,根据《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要在2005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一个协议,来接替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对于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国内媒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大家都有所关注。

  哥本哈根会议规格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一共有192个国家,119个国家政府首脑参加了此会议,同时还有430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各方为会议做了精心准备,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发展争取排放空间,同时创造条件,拼抢政治、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制高点。

  这次会议激烈博弈,从这次会议看发展中国家坚持《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并确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义务。发达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改写对其不利的公约原则,试图废弃《京都议定书》,竭力弱化自己的减排责任和义务。

  从此会议的结果来看,除了在公约框架和议定书框架下,形成了两个主题框架之外,还有一个成果就是比较有争议的哥本哈根协议,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20个国家表示支持哥本哈根协议,签名支持哥本哈根协议,其中有72个国家给出了明确的减排指标。从哥本哈根会议以及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方面的博弈来看,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都有各自的战略考虑,欧盟一直是国际气候谈判的领导者,欧盟想占领维护全人类利益的制高点,同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战略。

  美国奥巴马政府与小布什政府的政策和战略有很大不同,美国奥巴马政府积极调整气候变化政策,推出绿色新政,力图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并谋求重新掌握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中的领导权。日本长期坚持环境立国的战略,市场竞争力是重要考虑。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和在国会占上风的政治势力。俄罗斯原来一直是持怀疑的态度,也不太积极,但近期已经转变了态度,也试图发挥大国领导者的作用。

  基础四国这个概念是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形成的,基础四国就是指印度、巴西、南非和中国四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叫基础四国,因为这四个国家的开头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BASIC(基础)。

  基础四国一方面积极争取排放空间以保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韩国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OECD的成员国,他们希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架起一座桥梁,小岛国联盟、非洲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受的温室气体排放非常小,但受气候变化影响非常大,所以他们在国际气候谈判当中的战略考虑主要是以争取国际资金援助,适应气候变化为主。

  那么,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以后,国际上流行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绑架了哥本哈根的进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英国的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在英国的《卫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企图绑架哥本哈根进程,原因是说中国反对全球到2050年减排50%,发达国家减排80%的目标。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反对呢?

  是这样的,因为到2050年全球减排50%,发达国家减排80%的话,那么到2050年美国的人均碳排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56倍,而且中国要承担巨大的减排责任。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中期减排承诺,也就是说到2020年发达国家应该减排多少,他提出的减排目标与科学的要求或者说与国际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根据IPCC报告的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的排放应该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25%40%的目标,但是发达国家整体作出的承诺也就是减少11%左右,所以说目标差距比较大,这是发展中国家反对的一个原因。

  这次会议的主办方是丹麦,丹麦这个国家主办这样一个会议违背了公约的谈判程序,这是马来西亚学者认为公约应该是通过全体协商一致,透明公平的原则来谈判,丹麦利用主办方这样的机会来搞一个小团体,或者是分散开来讨论,违背了公平和透明的原则,因此这是这次会议没有取得进展的原因。

  我们总结一下哥本哈根会议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从具体方面来看它有成功的因素,这次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哥本哈根会议为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空前的总动员,从国内来看,之所以大家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如此的关注,可以说跟哥本哈根会议的宣传有很大关系。

  另外,哥本哈根会议有很多协议,比如哥本哈根协议有很多的协议,客观地看这次谈判还不尽理想,首先到底是公约框架下还是《京都议定书》下进行的谈判,到底是单轨还是双规,出现了模糊,另外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意义的法律文件。

  另外,发达国家的承诺低于预期,而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则高出了《巴厘路线图》的要求。美国学者他们也有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次会议是成功的,首先是关键国家领导人的小规模面对面谈判,效率高,是一个突破。哥本哈根会议消除了附件和非附件国家的区别,主要排放大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参与减排。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一直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什么中国坚持双轨制,就是不想混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但哥本哈根会议美国认为它成功就认为它正好混淆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提出了碳排放强度减40%—45%的目标,但在国际上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其实是想争取主动,但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比如说英国人认为中国绑架了哥本哈根等等,所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陷入了被动。哥本哈根会议进程是如此艰难,关于气候变化谈判或者说国际气候制度的这种走向主要取决于科学认知、政治意愿和经济利益的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的论辩也在集中在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三个方面。

  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1996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促进了《京都议定书》的达成。气候变化博弈实质归根到底就是排放权和发展权的争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容量成为一个经济上的稀缺资源。

  所以必须通过谈判达成国际气候制度,对稀缺的碳排放权资源合理使用,使全球福利最大化。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以碳排放权为核心的气候博弈实际上已转化成了发展空间的争夺。

  低碳经济的概念或者说低碳经济这个理念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是2003的英国《能源白皮书》,英国向世界输出一个思想,06年,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推出了《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提出以全球每年GDP1%的投资可以避免将来5%20%的经济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07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指出全球未来排放趋势还是取决于各国发展路径的选择,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各个部门都有很大的减排潜力。07年底巴厘岛会议之后低碳经济理念就受到广泛关注。08年世界环境日希望低碳经济理念能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到哥本哈根会议,哥本哈根虽然没有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是也让各国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发展经济的主渠道。

  我们来看一下低碳经济的推动力。第一是为了维护气候安全,尽早行动,避免未来较高成本。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威胁已成为低碳经济转型一个重要的政治驱动力。研究表明,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等待和观望既不能减少不确定性也不能减少行动的成本,推迟行动只会增加风险和未来的成本。另外,哥本哈根会议也就全球温升2度的目标达成了共识。(图示)这是IPCC报告给出的一个图,不同全球温升幅度不同影响也不同,全球温升幅度要控制在2度以内,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

  二是避免被高碳投资锁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如果基础设施以常规技术来进行建设就会有投资和技术的锁定效应。什么是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械设备、以及个人大件的耐用消费者,它的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生命周期内不会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什么样的部门容易锁定?那就是电厂或者是交通。

  我们看中国各地区电力部门投资的规模,这是根据国际能源投资的报告,中国的人为电站发电效率水平来计算的,如果是小机组发一度电可能要耗394克标煤,超零件的话可能就少得多。这就决定未来碳排放的水平。

  三是确保能源安全。现在倡导的新能源安全观,即综合能源安全观包括供给安全、经济效率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目前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具有很明显的不可持续性。石油可用3050年,天然气可用6080年,煤炭可用大约100年左右,也就是说没有气候变化这些能源维持人类生存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所以必须寻找低碳能源来进行替代,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四是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各国度过当前经济困难的一个有效方式,而且可以为中长期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为了稳定经济减缓和金融体系,各国都推出了比较既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制订了大规模的救治方案。如果把救市资金投入传统产业,即便由于投资拉动经济走向复苏,将来也将付出沉重的碳减排代价。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数发达国家进一步明确和提出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定位,已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

  五是强占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需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引发国家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发达国家在鼓励或者支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制订新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领先技术,以节能环保产业为载体,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新的低碳经济技术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同一部起跑线上,如果早进行可能将占领其制高点。

  六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才可能突破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通过低碳经济,中国在减少自身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中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要通过产业优化升级。

  回过头来看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议一直存在,IPCC报告的结论给出可信度,供决策者参考。天气变冷了?近一段时期,北美、欧洲和东北亚等地冰雪灾害频发。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也多次出现强降温和强降雪天气。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并致使气候变化阴谋论盛行。比如气候门冰川门荷兰门亚马逊门等,科学争议在不断地扩大,再加上09年冬天北半球许多地区出现的严寒前所未有,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在增加。

  气候变暖的结论仍然是成立的,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统计,09年是我国1951年以来第四个最暖年份,20101月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度。局部地区短时间的极端寒冷天气,并未改变气候变暖的基本趋势,正是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影响是建立在众多科学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结论,个别科学家的不当行为和评估报告中存在的一些失误,不足以推翻关于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和影响的总体结论。

  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它是有不确定性的,如果以后不存在了,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即便气候变化在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无悔行动。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政策创新,这与两型社会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上是一致的。

  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一种选择和必须,它是以什么规模和素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现在各国政府和企业、商业部门都在调整贸易、融资和生产方面的决策,提出了很多这方面的措施和倡议。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就是发展和减排的协同,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就是把低碳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连在一起的,很多人可能会问英国为什么力推低碳经济,因为英国现在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它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假如全球低碳产业是3万亿英镑,如果全球都推的话可能就是30万亿英镑的产业,英国还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收益。那么中国为什么接受低碳经济呢?绝对低碳、零碳,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是有可能的,但是有困难,比如2020年发达国家绝对减排和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目标,2050年减半,相对低碳是碳生产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现在认可是相对的低碳,比如我们提出的目标是碳排放强弱要降40%45%,这就是相对低碳的概念。

  大家都在说低碳,我们怎么认识低碳,如何看待低碳经济这个概念?现在概念上还不统一,但是各种各样的概念都把握了部分的特征,首先是低碳排放,二是提高碳生产力,三是阶段性特征。首先低碳经济碳排放一定要低,二是排一吨碳产生的GDP要高,三是低碳经济转型是有阶段性的。同时很多概念也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资源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我们总结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强调的是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愿景。

  关于低碳经济是发展模式还是经济形态有争议,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一种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是一种长期发展愿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有阶段性的特征。低碳经济要通过技术跨越式的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理性。它的核心要素就是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等。

  我们以一张图来说明一下碳排放的发展属性(图示),发展水平不一样,碳排放水平也不一样,但欧盟和美国虽然发展水平差不多,但碳排放水平还是不一样。我们再从消费层面看,这是机动车保有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图,美国在坐标图的右上角,人均GDP很高,机动车保有量水平也很高,中国在的人均GDP比较低,保有量也比较低,将来中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们再从消费层面看,一个典型英国家庭的用能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只有15种用能电器,到2000年以后一个家庭就有了52种用能电器,这就说明我们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碳排放也在不断增加。甲壳虫汽车1948年是7.5/100公里的油耗,而到了2008年还是7.5/100公里。我们来看一下主要高耗能产品能耗及国际比较图(图示)。

  从资源来看,看一下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国、南非、印度煤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巴西水电的比重比较大,法国核能比重比较大,各国的资源禀赋,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情况。我们再看一下碳生产力水平的国际比较图(图示),从左到右人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虽然人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碳生产力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水平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才是人文经济。

  我们来看一下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哪些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不强制要求零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低碳经济不等于高投入;低碳经济肯定涉及额外成本,但有一些低成本潜力可以通过一些行为,转变和克服政策障碍来实现。

  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必须尽早行动;高生活质量不等于高排放;低碳经济不仅仅就是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含义不同,不同国家的碳排放结构不同;低碳经济不是交易经济。比如我们建立碳交易所市场是不是就是低碳经济了,我们说交易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与低碳经济不能完全划等号。现在还有很多概念,比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

  循环经济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只是考虑生产利用过程,只强调减量、再循环利用,不考虑这个过程是绿色还是低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比循环经济的概念相对宽泛,不光是讲绿色/低碳生产,还讲绿色/低碳消费。绿色不只是简单的再循环,它考虑的是一种循环友善;绿色经济不等于低碳经济,绿色包括了伦理的、经济的、环境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的针对性特别强,其范围比绿色经济要小。接下来向大家介绍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哪些途径和工具。

  第一个途径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把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或者能耗比较高的产业都转向了发展中国家,虽然说这些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应把调整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二个途径是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在发达国家,工业、建筑和交通碳排放各占1/3,在中国可能工业占70%的碳排放。尽管发达国家节能降耗水平非常高了,但依然把节能降耗作为重要措施,比如欧盟2020年能效提高20%,美国指定新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要求能耗要比当年提高8%.

  第三个途径是优化能源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用天然气替代煤炭,这个过程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优化能源结构还要大力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像巴西在生物燃料方面发展有很大的成绩和很多的经验。

  第四条途径是保持和增加森林碳汇。根据科学研究林木每增长一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第五条是重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研发。比如把二氧化碳捕集下来再埋藏到油井、矿井中封存,这项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如果能取得突破的话能使成本大规模降低,未来应用前景比较可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分析,要实现全球减排的长期目标,2030年所需减排量的10%将依靠碳捕集。

  六是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控制的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等其他5种。像新西兰把农牧业减排归入其中。其中还有一些相关措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制订法律法规,颁布相关标准,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美国也在讨论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进立法,营造国内减排的法律环境。还有国家把原有法律法规进行强化,像德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约标准才允许开工。

  二是采取经济政策,推行激励措施。像英国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多数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见面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高尔蓝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还有经济激励措施。

  三是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强制性特征。2005年欧盟率先启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覆盖发电、钢铁、建材、石油和造纸5大高耗能行业的12000多家企业,其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当年欧盟排放总量的45%.主要分三个阶段。关于交易,国内主要实施CDM(清洁发展)的机制,这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展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这有比较复杂的过程和方法学。CDM开发在中国也面临了一定的困难,这里不详细介绍。合同能源管理,这方面长和能源公司可能做得比较多。

  四是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因为很多关键减排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需要政府制订长远的技术发展战略,并给予相应政策的资金支持、鼓励创新。通常情况下,政府基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采取不同的鼓励措施。

  五是推动社会参与,引导消费行为。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参与减排的积极性。还有碳排放计算器的方式,这个数不见得很准确,但却有启发意义。还有欧盟推广产品碳标识,在产品上标注一些碳数据,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规则,来达到减碳的目的。(图示)长距离飞行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大家有了节能减碳的意识,可能也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比如传统电表告诉你一段时间耗电总数,如果有智能电表就能告诉你何时何地用了多少电,这样你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出一定的调整。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如何实现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因为前面谈到低碳经济是什么,为什么要低碳经济转型,有哪些途径和政策工具。对于中国来说当前的低碳经济工作是围绕实现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实现来展开。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二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最主要是节能降耗,从90年到2005年我国节能和提高能耗对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的贡献率约为96%,预计到2020年我国节能和提高能效对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率将在85%左右。截至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只有14.38%,距离十一五国家20%的节能目标差距还太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这方面国家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我国还提出202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应达到6.8亿吨标煤。我们会考虑一下资源、技术、经济性等因素,按照目前的初步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生物制发电分别系1.5亿千万、2千万千瓦、3千万千瓦,折合标煤约1.5亿吨。也就是说水电发展得多一些核电就可以少一些,反之一样。

  最后简单地提一点,即中国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情况。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会详细展开,现在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如火如荼,据估计有100多个城市都提出建低碳城市,这些城市各有各的特征,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像保定提出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上海提出以低碳世博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吉林提出工业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样本;杭州提出低碳新政、重在行动;广元提出以低碳重建促进低碳发展;广东提出再扮先锋,自上而下推动转型;北京提出发展林业碳汇,从局部做起;对于中部各省,比如湖南、湖北、安徽、江西也都有相应的措施,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最后是我今天报告的几点结论。

  首先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一种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必须的转变,也就是说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应该是什么规模、什么速度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碳生产力,低碳经济不必要、也不可能是零碳经济,而是一个逐步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迁延性的举措,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激情也需要坚持,要抓住先行者的机遇。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还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需要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过程。

  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迅速向低碳经济大规模转型,即使没有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工作就是要围绕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如何实现而展开。

  目前国内在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消费方面已经形成了全社会的行动,我们发展低碳经济要建立一种政治、经济、法律全面一体的长效机制。做好低碳经济还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做到规划先行,避免行动的盲目性。我今天就向大家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