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craters)和火星岩石
环形山(craters)是在月球表面、类地行星、地球本身和巨行星的许多卫星上看到的碗形 地,其中的大多数是来自太空的固态天体(流星体)撞击行星和卫星而成,少数是火山活动形成。直径在1米到1000公里之间。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命名法规定:不同星体上某类“地形”要素固定用某类名称,从而有效控制命名过程,以免发生在不同天体上出现重名。例如水星上的环形山用纪念性名称(包括杰出的作家、诗人、作曲家、画家的名字;而火星上直径大于100公里的环形山用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其它学科的科学家的名字;月球正面的巨大环形山用杰出科学家的名字,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用科学界、文艺界杰出人物的名字。
1、水星:目前已经对水星上西半球(西经10度至90度)直径在20公里以上的310多座环形山进行了命名,其中用中国人物命名的有15座基本简况见表5 表5水星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15)
2,火星及月球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10) 表6:火星及月球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10)
3、火星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岩石(20) 火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大气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火星上是否有类人的智慧生物?多年来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门话题。
王阿莲,女,青岛人,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与波谱学硕士,1985年法国里尔大学博士,后到美国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与同事李荣兴(同济大学留德博士)于2003年在“雅典娜团队”矿物地球化学小组工作,他们在用火星探测器喇曼光谱方法研究火星岩石时,发现并且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了20种火星岩石。他们是:伏羲、女娲、神农、尧、舜、禹、愚公、盘古、燧人氏、仓颉、嫘祖、精卫、后羿、刑天、共工、嫦娥、夸父、吴刚、以上为上古传说人物..郑和(明代航海家)、张骞(汉代族行家通西域)。 三、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慧星(10) 慧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际物质之一(我国古代称为孛星、长星、蓬星等,民间称为扫帚星),它一般由慧头(慧发和慧梳)、慧尾等部分组成。慧星形状奇特、变化多端(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就绘有29幅慧星形态图)。从古至今一直是引人注目的天体。慧星富含挥发物,长期 运行于寒冷的太阳系外部,未能发生行星那样的演化,因而代表太阳系的原始物质可以提供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也有助于了解星际分子和尘埃及其化学过程,它撞击地球和行星带来挥发物,对行星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作用,甚至与生命起源有重大关系。它又是难得的天然空间探测器,慧尾的结构与变化,反映出太阳辐射和行星际磁场的状况,慧星所达到的空间区域,往往是人造探 测器的空白地区,同时它也是研究太阳风的理想实验室。太阳风与慧星的相互作用对于认识宇宙等离子体现象及其理论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太阳系中慧星的总数约为1,4×10的12次方个。 慧星的命名有三种方法:发现时以临时名称,在年号后加小字母,同一年中以A、B、C、D为序;在慧星通过近日点以后就给以永久的命名,在通过近日点的年号后加上一个罗马字,以该年通过近日点的先后为序。第三种是通常的方法,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共同发现者不能多于三人。少数情况下将命名归于对该慧星进行过重要研究的人。 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慧星简况见表7 表7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慧星简况(10)
四、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卫星(3); 有3个已经发射的卫星是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其中的二颗“牛朗卫星”和“织女卫星”是由日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射的。 第三个是嫦娥一号卫星。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于2005年年底完成了卫星初样产品的研制和相关试验,2006年10月前完成探月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和各项试验,2007年8月已完成了产品研制,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 嫦娥一号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并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其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卫星本体为一个2.22米×1.72 米×2.2米的六面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以达到18米,重量为2350千克,设计工作寿命为一年,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高的极月圆轨道上。嫦娥一号由结构与机构,热控制,供配电,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数据管理,测控数传,定向天线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嫦娥一号卫星解决了五大关键技术 1、轨道设计 (复杂三体运动的问题)。2、测控通信和控制(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3、三体定向(太阳电池阵朝向太阳\定向天线朝向地球)。4、月球环境适应性设计(超
低温、强辐射、高真空、微重力等以外,温差达到300℃左右,每年要经历月食)。5、科学数据的定标和反演。(卫星姿态、轨道高度、空间环境的影响,消除各种偏差)。并且顺利完成了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和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等4项科学任务。 相关联接: 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五、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恒星(9) 恒星(FIXED STAR)参照行星而言是在太空中不动的星的总称。虽然旱就知道恒星并非不动,但由于习惯仍沿用这一称呼。 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恒星有以下一些: 1,牛郎星 :即天膺座α星,又名河鼓二,距离地球16,1光年,光度为太阳的8倍,直径为太阳的1,68倍表面温度达到7000ºC是全天位列12的最亮的星。它与天膺座β和天膺座γ星即是牛郎所挑扁担的两头。 2,织女星: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星西方称为天琴座α星,是由织女一、织女二、织女三所组成的等边三角形。距离地球约24,5光年,半径约190万公里。它是X射线变星,肉眼看呈兰白色,是全天第五位最亮的星。光谱为A级,星等为0,3,在1,4万年前曾是北极星,与太阳距离约为8,3秒差距(约等于3,2612光年,即3,0857×10的16次方米)。国防科技大学曾研研了“织女”系列探空火箭。 3、轩辕系列恒星,从轩辕1到轩辕17,其中轩辕12和轩辕14是轩辕星座中最亮的二颗星。西方分别称为狮子座γ星和狮子座α星。前者距离地球72,4光年,半径约250万公里,为全天第19位亮星,后者距离地球72,4光年,半径约250万公里,为全天第19位亮星。 黄帝,又称轩辕氏。他发明了衣(上身)和裳(下身),并依照等级制造了寇和冕;发明了灶作饭食;制造了宫室供人们居住;制造了车(轩辕氏因此得名);创造图画和音乐;建立了古老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等。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 4,王良星:王良星座有5颗星组成,其中最亮的一颗是王良(仙后座W星的主星),其余4星为驾作车子的良马。王良一是仙后座的β星,距离太阳约14秒差距,它是分光双星,视向速度12公里/秒,远离太阳方向;王良四是仙后座的α星,距离太阳约45秒差距,视向速度-4公里/秒(向太阳方向)。这两颗星均为二等亮星,其余三颗王良星座的星都是三等星。 王良是春秋时代为赵襄子驾车的优秀驭手。春秋末年,晋室衰微,四公卿把持朝政, 5、造父星:造父是与王良齐名的驭手。季胜之子孟增在周代为官,孟增之孙造父幸于周穆王,他曾驯养出4匹千里马,名叫乘匹、盗骊、骅骝、绿耳献给穆王。穆王用造父驾车巡游到西方与王母饮于瑶池,后得知东方徐国的偃王谋反,由造父驾四马日行千里赶到出事地点,平息了叛乱。由此造父被赐于赵城(山西洪洞县)后来发展成赵国。以造父作为星名,正是为了纪念他驯马有功,把他看作是识马、养马、驯马之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初毓华曾发现一颗造父变星。 6、傅说星:在尾宿的尾部,鱼星的下方,有傅说一星。据《史记,殷本纪》所载:商朝武丁继位后,三年不说话,大政由太宰决定。他三年中暗暗观察国情,思考治国复兴之策。当他认为时机成熟时,便对大臣们说:他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并命画工画出此人的画像,命人到民间寻找,终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的地方,找到一个在当地筑路的奴 名说又与画像中相貌相同的人。官员将他送到宫中,后来担任太宰,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因他出身在傅岩这个地方,便被称为傅说。死后升天,成为傅说这个星神。 7、奚仲星:奚仲是车的发明者,是夏代的第一位车正。奚仲星由四颗星构成,位于造父星的西边。 8、箕子星:箕子,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名胥余。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中国文化第一子
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其经历正如韩愈《箕子碑》所说:“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1、“正蒙难”是说他在隐居时心忧天下,以“箕子操”来寄情书怀2、“法授圣”是说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咨询治国大道,箕子以洪范九畴传授之; 3、“化及民”是说箕子在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9、阏伯星 他是高辛氏帝 之子。阏伯在河南商丘主持观查商星(又名火星,是南天大星火宿二的古名),确定四时,预报季节变化,指导农业生产。这个观象台地处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经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紫金同天文台等14个单位20多名专家实地考察后,确认商丘的“阏伯台”比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在洛阳的观象台还旱2200多年。 六。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超新星。 超新星(英文名为supernova,也称:nova。)理论而言,质量介于太阳的8~25倍之间的恒星会在它们演化的后期,由于它们的质量比较大,“燃烧”的比小质量的恒星都彻底,等到他们将元素聚变到铁的时候,继续聚变不再有能量释放,也就是说,这颗超新星的能量用完了,它无法对抗自身引力就引起了整个星体的坍缩,坍缩到一点之后自然就爆炸了。这种爆炸就是超新星爆发,它的核心坍缩成为一颗中子星——毫无生气的超致密残骸,外侧的气体包层则会以5%的光速抛射出去。超新星剧烈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一颗超新星在爆发时输出的能量可高达(10)的43次方焦耳,这几乎相当于我们的太阳在它长达100亿年的主序星阶段输出能量的总和。超新星爆发时,抛射物质的速度可达10000千米/秒,光度最大时超新星的直径可大到相当于太阳系的直径。1970年观测到的一颗超新星,在爆发后的30天中直径以5000千米/秒的速度膨胀,最大时达到3倍太阳系直径。在这之后直径又开始收缩。爆炸结果使恒星完全瓦解而消亡,转化为星云或是抛射掉大部分质量,在中心部分遗留下的物质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超新星内核崩溃出现概率仅为千分之一,在这种非常极端的条件下将出现连续的明亮伽马射线爆,像这样的超新星可在数十亿光年之遥观测得到,其喷射流速度将达到光速0.99995倍以上,其释放的能量也比普通超新星大许多。人们将超新星分成两大类:光谱中不含氢线的I型超新星和含有氢线的II型超新星,而在I型中又分为Ia,Ib,Ic三个亚型。从爆发物理机制上,超新星又可以分为核塌缩型超新星(Ib,Ic和II型)以及不稳定核燃烧型超新星(Ia型)。1998年,天文学家正是通过对Ia型超新星的测量分析得到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和存在暗能量的结论。超新星爆发产生高能宇宙射线;超新星亦是生产宇宙间各种金属的加工厂。同时超新星爆发释放出大量中微子;中微子天体物理的窗口正是由实验观测太阳中微子和超新星释放的中微子而被打开的。有观测证据表明,宇宙间至少有一类“伽马射线暴”与超新星爆发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超新星爆发或有可能为破解宇宙“伽马射线暴”之谜提供重要线索。 目前,在银河系和许多河外星系中都已经观测到了超新星,总数达到数百颗。由于在一个星系中超新星是很少见的事件,银河系大约每隔50年发生一次,在银河系内发现的“超新星”至今才8颗。为了得到良好的研究超新星的样本需要定期检测许多星系。 我国旱在公元185年(半人马座、比金星亮),369年(仙后座、比木星亮)1006年 (天狼座、比金星亮)1054年(金牛座、比金星亮)1604年(蛇夫座、介于天狼星和木星之间)就观测到超新星的爆发。1000年前的5月1日凌晨,北宋景德3年,人们在南天的豺狼座方向突然看到一颗亮星,6天后甚至可以照亮地上的物体,亮度相当于半个月亮。当时主管国家天像的司天职告诉皇帝这是一颗吉祥的星,起名周伯星。当时的《宋史·天文志》对这颗星星有细致的记载和描述。1054年,中国又观测到了一个相同的天文现象,一颗星星突然由弱变亮,亮度是金星的4倍。 古代中国把这些“来了又走”的星和彗星一起,称作“客星”——像客人一样。他们把1000年发现的那颗星叫作“周伯星”,把1054年那颗星叫作“天关星”。现代天体物理学竟有一半的内容都与这块小小的星云有关,古代中国天象记录对世界天体演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第一颗业余超新星是1975年8越业余爱好者段元星在天鹅座发现的,当时轰动了全国!!!一个普通的下乡知识青年,坚持了十六年的业余天文科研活动,九月一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给他挂来了长途电话,热烈祝贺他发现了新星。九月二日,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了北京天文台用光谱拍照手段研究新星和段元星用目视观测手段发现新星的消息。 1993年,由中科大和著名欧洲南方天文台共同培养的天文博士王力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同行一起,用2.16米的望远镜又观测到了超新星。论文发表在当时的《自然》杂志。 1994年,中国成立“超新星行动小组”,1996年,在国家天文台做博士后的李卫东用60厘米望远镜发现一颗银河系外的超新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银河系外超新星。这一发现成为当时的中国十大科学新闻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李卫东博士后来去美国从事研究。到目前止,李卫东领导的研究小组共发现600多颗银河系外超新星。 2005年12月2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确认,清华大学物理系楼宇庆教授及其学生和同事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发现的两颗新的超新星(supernova)分别被命名为“SN 2005mc”和“SN 2005mf”。至此,我国内地高校天文望远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新的超新星的领域终于取得零的突破。 2006年7月18日由台湾地区的业余天文学家蔡元生、吕科智,利用他们自己设在垦丁天文台的40厘米望远镜,发现一颗新的超新星2006 ds。该超新星目前的亮度为16.1等。后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将它命名为蔡-吕超新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