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 亚元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霜叶红于花 2010-06-22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默认分类 2009-08-17 17:41:59 阅读24 评论1 字号:

 

(注:文字与画作所有权归作者,如需转载或作其他用途请与本人联系!)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 亚元 - 邓建源的博客

《梦李白》二首之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唐诗诗评:

诗曰:日子如浮云般过去,远方游子许久也不见影踪!三个晚上都梦见李君,梦中的李君非常诚挚,还是那么可亲。他说:来这里见你很不容易,路上真是千辛万苦!杜甫说:江湖多风波,我老担忧舟船会有失事的危险!李白出了杜甫家,脱下帽子搔着花白的头发,好像很沮丧――他的壮志未能酬。我见冠盖(杰出人物――他们特别注重礼仪,制作精良的帽子是这样的人物出外不可少的,此乃“冠”之谓,至于“盖”,源出战国、春秋时代,士人外出必坐车,车上有盖——即篷顶。彼时有车侍候,足以说明其人的社会地位。)满京都,只有李白一个特别憔悴。谁都会说天网恢恢。唉,老友啊,你年纪老了反而被这天网所累!你的名声将传诸千秋万代,可目前有谁关心你的身后事呢?(杜甫还是认为李白已死。当时佛教、道教都盛行。佛教认为凡事有因果。道教认为天道如网,谁也脱不了这个规律。李白是因涉及永王李璘叛乱而被判罪,流放,中途才被赦免的。杜甫故以天网作喻。)

画意解释:

图中兰衣者为日夜挂念李白的杜甫。他脸色憔悴。梦中的李白乘船在惊涛中颠簸,船夫用篙探水以避险处。那咆哮的气氛让人为李白担忧。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 亚元 - 邓建源的博客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诗诗评:

这是送别孟浩然的诗。

在唐朝的送别,有一点和现代人是一样的,必然会饯行,借酒传惜别之情。被送的人不得意,要回终南山隐居。他对王维说,别的不用多劝了,我将会永远的隐居下去。结句中,王维以“白云无尽时”为之形容,让我们看到了隐士在终南山与世隔别的志向与情景。是自然变化与志向坚定的统一。

隐士以什么生活?――他们或者是大地主,或者是小地主,有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有的雇有工人、仆人;也有亲自下田劳作的。但他们都是有文化、有思想,在当时可称“佼佼者”的杰出人物。著书立说,研究学问,寻仙问道等等,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与活动。隐士不参加国家的政治活动。简要地说,不出来做官。

画意解释:

图中,几个人都穿着红色系列的衣服。古人以红为吉庆服。虽然是送别,红色为这送别增添了一丝温暖。被送的、送的都沉浸在心灵互相交融与理解中。画者以青山绿树,间接诠释了“白云无尽时”的境界。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 亚元 - 邓建源的博客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唐诗诗评:

诗题中的姓氏是复姓,很少见。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大量单性或复姓曾在历史上出现过,现在已很少见闻。就如现在有了不少新的姓氏,道理一样。

王维开头就说:圣明的时代,不应该隐居,杰出的人物都为国家效力。东晋的谢安久卧东山,不也要出来主政?他想学伯夷,叔齐二位采薇而生的隐士是不可能的。要隐居到东方朔所说的金马门,何其遥远!我说的不是没道理:你从江淮而来,在那过了寒食节,才来 到长安、洛阳地,正是逢春时节。(可惜未能入第)现在你在京城摆下离别的酒宴!老朋友,你想的怎么和我不一样!当然,你乘上船,很快就会回到家。望着那远去的山川树木,那曾经的孤城落日,(你想想吧!)为什么不听从我的劝告?不要认为在京城你缺乏知音,我也是你知音一个!

大约王维的劝告起了作用。綦毋潜先生后来果然当了官,为国家效力。

注:金马门——汉东方朔说自己在中央政府内做官是一种避世。历史上,这样做的,只有东方朔一个。

画意解释:

图中,是唐帝国的壮丽河山。送行在此,加上王维的勉励诗,綦毋潜是应该大受激励的。近处垂杨、红花,泉水叮当;远方云雾缭绕,高山长河。画中的美丽景色,似乎在劝綦先生:别退隐吧!你应该大有作为。那天空的宽广,恰如人们宽容的心怀。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 亚元 - 邓建源的博客

 

《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唐诗诗评:

青溪发源于临沮县西的青山,有九曲,连绵几十里,入玄武湖,下接秦淮河。

王维说:入黄花川,沿岸就是青溪水。在山里转来转去(好像很远)路途不过百里。景致很好,有激湍声中的高低乱石,有大片宁静的青色松林,波光荡漾中菱角叶与荇草叶或尖或圆,浮在溪水边上,与之相映的是争相抬头的芦苇。王维说:我素来对世事淡薄,这里的溪水清澹可爱。不如就留步在那盘石上(石大如磨盘,故云)垂钓清溪可也!

王维诗画俱通,诗中有画,是他本来面目。

画意解释:

图中溪流平缓,山石巨立。石缝、坡间长满青草绿树。船中,是王维与友人于船窗观景。高飞的鸟引导观者对隐于画面后的景色予以想象。附注一句:那平坦的山岩正适于在其上安草庐呢!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 亚元 - 邓建源的博客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唐诗诗评:

川字似水,实际上也是水的别名。王维在诗中说:斜阳照着这起伏田亩间的村落,小巷迎来暮归的牛羊。乡村的老人挂念放牧的儿孙,拄着拐杖在门旁候望。跟着,王维以几个印象片断来描绘更细致的乡村图景:谁家的小鸡在啄草,那一片麦苗绿色真可爱。蚕儿将结茧入眠了,这时不须太多的桑叶。农夫荷锄走来,与邻人喁喁而语。(好一片农家气象!)就这样的情景已经令人羡慕。此处幽逸,又何须因世事衰微才去费力想象呢?――王维对隐居生活一直有深深的眷恋与羡慕。

画意解释;

以渭河平原一带风景为蓝图入画。牛、羊、人物都有,草、树、水、岸、农舍都具备。力图再现风景的“时代性”。

 

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2) - 亚元 - 邓建源的博客 

《西施咏》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著称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唐诗诗评:

诗一开头,王维就说:有如此美丽容颜的天下人都看重。――西施断不会长久隐没。(看她)早上还在越溪中浣沙,傍晚就当上了吴王的妃子!没入宫前,贫贱平民无人识,今日富贵,才知道天生丽质世上少。有专门管化妆的为她敷粉涂朱,有管衣服的为她穿著罗衣。君主宠爱,让她愈益娇媚,有君主的护持,别人不敢说她的是非。当时一同浣纱的同伴,没有同车而归的。请转告她邻居的女孩,只知道效法西施因心病而颦眉的,算不得稀奇!

庄子曾写过西施因心病(其实可能是胃疼)而颦(因疼而捧心状)。其里有丑人见而效之。令旁观者厌恶。美在姿质,不仅仅在姿态。这篇诗作也可作美学理论来看待。

注:诗中“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形容变化极大,并非真的如此。据记载,从浣纱女培养成王妃,费了越国君臣不少时间呢!

画意解释:

图中表现的,是正在受训中休息的西施。训练还未结束——画中人物的脚还放得不够文雅:双距宽了些。美人是训练出来的。水榭及景物,点明了此环境是江南一带。大约,那时人们的衣装与汉装相距也不太远。画者是以西汉衣服式样作参考而绘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