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只夭折的乳鸽想起
那是上周发生的事了。那天我参加摄影俱乐部外拍活动,就在3米高的鸽舍下,见到了这只掉下荷塘被捞起搁在地上的乳鸽,已经奄奄一息了,紧闭着双眼,摊开的羽翅偶尔还抖动一下,接着就断气了。我背着相机三脚架,面对这可怜的一幕束手无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给它拍张“遗照”吧。
设想,它应该是在第一次试飞时,失败,掉进荷塘的,满身沾满着浮萍,羽毛未丰,老天容不得它再来第二次,夭折了。谁是这只乳鸽的父母?或天上飞的,或鸽舍里咕咕叫的,或草地上频频点头觅食的,竟然没有一只过来见见这“小同胞”临终的最后一眼,心,愀然。
记得5年前拍摄白鹭,参天大树上数以百计的白色精灵,活跃于绿丛,叽叽喳喳,飞来翔去,好生热闹的。树下一农舍,坑坑洼洼的地面,三两个食槽,周边数十只绒毛雏鹭,趑趄啄食,独自踱步,些许悲凄。
问看护这片白鹭绿丛的老汉,何以树上树下两重天?老汉的回答令我震惊。原来白鹭在孵育后代是采用“自然淘汰法则”,当数只小鹭破壳出生后,父母早出晚归,四处觅食喂养乳鹭,一周后乳鹭蠢蠢欲动开始学习爬行,奈何鸟巢拥挤,一失足,就从数十米高处掉下。有些在坠落中途碰上秃枝尖梢,顿然穿肠破肚,呜呼哀哉;有些几经绿叶的付托,落地时尚存微弱气息。那母鹭从来不会去清点孩子的数目,也全然不顾那失足落地的小可怜。
于是,老汉每天清晨都会到树下绕圈巡逻,拯救那些尚存一息的“弃婴”,捧回来精心护理喂养,一直到有朝一日,它们翅膀长硬了,唿哨一声随群而去。
感叹白鹭“弃婴”残酷之余,我又阅读了一篇题为《鹰志》的散文,更是膛目结舌。母鹰对于自己精心孵化出壳的小鹰,虽然也会精心照料几天,但是它的调教方法让人惨不忍睹。先是逐日减食,让小鹰互相争食,直至断食,让强者在争食中将弱者啄食掉,母鹰不但袖手旁观而且为强者喝彩!一周后,小鹰开始试图爬行,母鹰为了让孩子第一反应就是飞翔而不是耻辱的爬行,竟然将小鹰翅膀中大部分骨骼啄断,然后将它们从鸟巢踢出。小鹰在剧烈的疼痛哀鸣中拼命挣扎,震翅,飞翔,生死就在一搏瞬间。成功者将翱翔于蓝天白云,成为一只真正的鹰;失败者将坠落于万丈深崖,成为一朵朵骇人的血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鹰会训练小鹰如何持久滑翔,如何俯冲出击猎物,甚至忍饥挨饿等待时机。母鹰的教育可谓天下一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人们总以为小鹰一定是在母鹰的百般呵护下幸福成长起来的,谁知道鹰志蓝天,鹰翅翱翔的每一道漂亮的弧线蕴藏多少艰辛血汗?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也许是鹰志的写照。
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不必效仿鹰的调教方式,然而,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让孩子经历一番“摸爬滚打”艰苦奋斗,掌握一技之长,不至于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碌碌无为之辈,是生存的必要。
“优胜劣汰”社会所然,生活所然,万物所然,无论是鸽子、白鹭、老鹰,还是人。然而,“弱肉强食”却是动物界没有人性所作。在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社会需要的是更加关照“弱势群体”,特别是关爱贫困儿童、学生,而为人父母的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商,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孝顺、包容、谦让、感恩、守信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
我很欣赏《扎克在前行》(《读者》2010年第10期),赞赏扎克的妈妈布里塔妮如何鼓励6岁的孩子关爱、捐助弱小的同龄人,从拉着玩具小红车挨家挨户收集小朋友的布娃娃、文具,到拖着残疾的腿步行78英里,为海地灾区儿童募集到300万美元。
孩提的心田需要父母精心耕犁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格林老衲 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