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含义 爱问知识人

 昵称665004 2010-06-2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含义

我把有关的三个解释都打给你,供你参考。

《四书全译》的翻译: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讲调和,”
《中国成语大辞典》对“和而不同”的解释: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只和睦相处,不盲从苟同。
《中华儒学通典》对“和而不同”的解释: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以上下关系为例:上所谓是,是中有非,下言其非,以成其是,为和;上之所是,下必是之;上之所非,下必非之,为同。]小人同而不和。”



参考文献:《四书诠释》《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儒学通典》
 
 

         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君子会平和的对待你、尊重你,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随便屈从你的观点和意见。

小人同儿不和,就是说小人不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会屈从你的观点和意见,但是他不会平和的对待你、尊重你。
 
 
 
 
 
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评析】
能够保持独立见解的合作是更加有力量的合作,没有独立见解的盲目的合作只是乌合之众,是不能长久的,也是没有力量的。赞同孔子的这个观点。
诸葛亮和刘备的合作,可以说是君子合作,而刘关张的合作,就有点小人合作的味道。尤其是在最后的时候,刘备为了报私仇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明明知道当时不是和吴国交战大最适当时机,却还是为了兄弟义气,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劝阻,勉强出征报仇,结果仇没有报成,自己也含恨后亡,实在让人叹息。
根据这个判定标准,也比较容易区分出那些网友属于君子,哪些属于小人。哪些只看人不看文章不看是非不看观点,只要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赞同,只要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攻击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小人。而那些不管只对事不对人,只根据文章好坏,观点是非对错进行评价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君子。
 
 
 
和而不同hé ér bù tóng

 和而不同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发音 hé ér bù tóng
  释义 和:和睦; 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处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语法 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简单来说,“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就是我们的身体由血、肉、骨头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是1+1大于2的关系;“同而不和”是简单的相加关系,水加上水还是水,1+1还是1,没有提高和促进的因素在里面。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和而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解释〗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庸之道
zhōng yōng zhī dào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示例〗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君子和而不同


   [ 原文 ]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为首时)能与众人相协调一致,然而观点与目的并不一定相同。小人(为首时)则是观点与目的都要相同,然而众小人却不能协调一致。
     [ 赏析 ]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辨。“同”是简单的同一,“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
  史伯对“和”与“同”的解释:
  “和”就是“以他平他”,即让相互有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相融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谐。相互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在相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融合的程度的不同,对外会表现出不同形式与现象,这个过程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中的过程。“和”用现代语表述,则是君子能做到“多样性的统一”或者曰“多种人的协调”。
  “同”则是“以同裨同”,即排斥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只求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但不论如何叠加还是同一事物,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
  君子为什么能处事以“和”,而小人不能呢?
  这就是因为处事的出发点不同,君子处事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的,是该干啥干啥,因此与社会的公义即道德标准与观念是相符合的,自然得到不同群体的认可,君子因此而能与众人相和,但目的并不一定相同。
  反之“小人喻于利”,“小人”的为人处事只按利行事,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举谁的手,至于是否符合社会公义他是不管的。因此昨天举你的手,是昨天有共同的利益。今天举他的手,是因为今天能带来利益的不是你了。“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小人”之同是同于利,是利益驱使而促成的“同”,他们相和吗?他们并不相和,现实生活中出现这么多的合作纠纷就是说明。
   [ 注释 ]
  和:于事物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而对于人来说,“和”是和于观点与意见,是观点与意见的多样性统一, 
  同: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
 
 
 
和而不同 

--------------------------------------------------------------------------------
谓和衷相济,而又各有所见,不苟同于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染迹朝隐,和而不同。”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和而不同,通而不杂。”参见“ 和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