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散文鉴赏大典(先秦两汉文学编-103篇)(1-3篇)

 陌上流云 2010-06-25
                                                             先秦两汉文学编
 
                                                                       目录
1.《论贵粟疏》 晁错
2.《答客难》 东方朔
3.《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4.《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5.《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6.《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7.《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8.《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虞师晋师灭夏阳》 僖公二年 谷梁传
10.《勾践灭吴》    国语
11.《敬姜论劳逸》      国语
12.《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13.《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14.《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15.《汉书·苏武传》  班固
16.《吊屈原赋》     贾谊
17.《过秦论》  贾谊
18.《道德经》(节选)  老子
19.《汉乐府·长歌行》      乐府诗集
20.《江南可采莲》      乐府诗集
21.《孔雀东南飞》   乐府诗集
22.《陌上桑》  乐府诗集
23.《上山采蘼芜》   乐府诗集
24.《上邪》   乐府诗集
25.《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26.《饮马长城窟行》     乐府诗集
27.《有所思》    乐府诗集
28.《谏逐客书》  李斯
29.《佳人歌》   李延年
30.《愚公移山》
31.《大风歌》  刘邦
32.《秋风辞》   刘彻
33.《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34.《为政》  论语
35.《学而》     论语
36.《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
37.《七发》  枚乘
38.《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
39.《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40.《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
41.《弈秋》      孟子
42.《庄暴见孟子》    孟子
43.《非命上》     墨翟
44.《卜居》   屈原
45.《楚辞·九歌·国殇》     屈原
46.《湘夫人》       屈原
47.《楚辞·九章·橘颂》       屈原
48.《离骚》    屈原
49.《渔父》    屈原
50.《诗经·邶风·静女》     诗经
51.《诗经·豳风·七月》     诗经
52.《诗经·陈风·月出》     诗经
53.《诗经·大雅·公刘》     诗经
54.《诗经·大雅·生民》     诗经
55.《诗经·秦风·蒹葭》     诗经
56.《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
57.《诗经·商颂·玄鸟》     诗经
58.《诗经·王风·采葛》     诗经
59.《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
60.《诗经·卫风·氓》         诗经
61.《诗经·卫风·木瓜》     诗经
62.《诗经·卫风·硕鼠》      诗经
63.《诗经·小雅·采薇》      诗经
64.《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诗经
65.《诗经·周南·关雎》       诗经
66.《诗经·周南·芣苢》       诗经
67.《报任安书》              司马迁
68.《陈涉世家》           史记
69.《管晏列传》           史记
70.《史记·鸿门宴》  司马迁
71.《货殖列传序》       史记
72.《荆轲传》                  史记
73.《孔子世家赞》       史记
74.《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75.《五帝本纪》           史记
76.《长门赋》                司马相如
77.《登徒子好色赋并序》 宋玉
78.《九辩》                          宋玉
79.《神女赋》                   宋玉
80.《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81.《垓下歌》                   项羽
82.《劝学》                        荀子
83.《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84.《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85.《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86.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87.《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战国策
88.《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89.《归田赋》    张衡
90.《四愁诗》 张衡
91.《刺世疾邪赋》 赵壹
92.   逍遥游      《庄子》
93.《养生篇》 《庄子》
94.《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左传
95.《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左传
96.《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97.《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左传
98.《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左传
99.《晏子不死君难》 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100.《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左传
101.《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左传
102.《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左传
103.《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
                 
                                                     《论贵粟疏》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释]
  1.瘠: (jí)
  2.敛: (liǎn)
  3.鬻: (yú)
  4.贮: (zhù)
  5.迕: (wǔ)
  
  [评析]
  本文提出了提出的重农抑商的论点。主张重农抑商,固然是看到商人对农民的剥削,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商人作为民间的一种活跃力量,具有腐蚀和破坏专制政权的作用。所以在中国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一贯的政策。文章细密严谨,切合实际。
  
  [作者介绍]
  (公元前200?~前154)西汉学者、政治家、散文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少习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因通晓文献典故,为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任太子家令、中大夫等职,深得宠信,号为“智囊”。晁错曾向文帝提出了“以粟为赏罚”、“入粟拜爵”等办法以贯彻汉初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力主削弱诸侯势力,维护汉帝国的统一,触犯了朝内贵戚勋臣和诸侯的利益,因而遭到激烈反对。景帝即位,晁错迁为御史大夫。“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史记·晁错传》)。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兵叛乱,朝内大臣窦婴、袁盎等以此迫使景帝默许,把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

                                                                  《答客难》  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持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廪,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皐,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孽孽,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鶺鴒,飞且鸣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注释]
  1.帛: (bó)
  2.膺: (yīng)
  3.喟: (kuì)
  4.慴: (shè)
  5.蠡: (lǐ)
  6.苟: (gǒu)
  7.鼱: (jīng)
  8.鼩: (qú)
  9.鶺鴒:(jí líng)
  
  [评析]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文心雕龙·杂文》)。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
  
  [作者介绍]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1.堙: (yīn)
  2.曷: (h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