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处理好再婚中的几个问题

 人生独行者 2010-06-27
如何处理好再婚中的几个问题
2010-05-06作者: yuanjun 联系作者
  日
  
  如何处理好再婚中的几个问题
  要处理好再婚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要首先明确“在父母、夫妻、子女三者之间,何种关系最为亲密”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余下的具体操作也就好理解了。
  一 父母、夫妻、子女三者,何种关系最为亲密呢?
  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现摘录如下:
  听说过一个故事: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快下课时,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一名女生走上台来,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20个人的名字。”女生照做了,她写了一连串自已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
  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一个……
  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地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
  教授平静地说:“请再划掉一个。”女生迟疑着,艰难地做着选择……她举起粉笔,划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请再划掉一个。”教授的声音再度传来。这名女生惊呆了,她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地划掉了儿子的名字。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待她稍微平静后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为什么他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自己那位女同学,等待着她的回答。女生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后独立了,肯定也会离我而去。能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由上面这个心理测试,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父母、夫妻、子女三者之间,夫妻关系是最为亲密的。也许有人会对此不以为然,他们会认为“夫妻可以离,离了可以再娶、再嫁,而父母只有一个,所以父母是最亲密的”。
  是的,你可以离了再娶、再嫁,但是在你再娶、再嫁之后,如果你还是坚持地认为“还有另一种关系,是超越你们这种夫妻关系的”,那么你们这种关系就将是不牢靠、不稳定的。因为你的这种移情别恋、你的这种将自己最深、最真的情感与信任投入它处的同床异梦的做法,必将会因对方的伤心,而导致你们的情感与关系的最终破灭。这样,你又将要面临再次的再娶、再嫁;这样,你就始终就不能“从一而终”。
  幸福、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不把自己最深、最真的情感与信任投入其中,却幻想能从中获得最高的幸福与快乐,幻想这种离心离德、同床异梦的关系能够持久与稳固,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的天方夜谭。
  认识不到夫妻关系是高于父母关系、子女关系的一种最亲密的关系,从而不能将自己最深、最真的情感与信任投入其中,是使自己家庭破裂、是使自己无法由此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根源。
  没有疑问:夫妻关系,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唯一途径(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只有养育与赡养的责任与义务),把夫妻关系置于父母关系、子女关系之下,是有违天理与自然法则的,是上帝也不会答应的。
  二 正确处理再婚中的几个问题
  知道了夫妻关系是人世间最为亲密的关系,是任何关系都不能取代的,我们就有了能够正确处理再婚问题的正确方向。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能够处理再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技巧与远见。
  再婚中可能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无非就是如下的几种情形:
  一 经济问题
  既然结为夫妻,你们的一生的亲近将是无人超越的,包括儿女和父母,所以,再婚夫妻在收入和经济上,在房产上,在一切收入上,都要对对方开诚布公,事事透明,商量着来。而且事事皆要以夫妻双方的共同利益为至上。
  如果你也揣,我也藏,你给你的孩子收藏,我给我的孩子保管,这样一是害了孩子,让他不上进、不自立;二是伤了对方的心,因为丈夫或妻子是陪你一生的人,你把自己与对方生老病死、养老送终的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而不去考虑自己与对方的晚年,久而久之,最终会因为你的两心三意,因为你的不顾及对方的晚年与幸福,而使对方与你分道扬镳。
  因此,如果你对再婚的丈夫或是妻子不信任,那么我劝你干脆一直独身好了。因为独身,你就不会徒生这种闲气.
  ―――摘自《再婚生活中的三大杀手》——―
  二 孩子的问题
  a 对于对方的孩子
  对于对方的孩子,你要能够真心的接纳他;即使对方没有带小孩,你也要设法满足对方看望小孩、把小孩带入这个新家的愿望。只接纳自己的小孩,而不接纳对方的小孩,却又想让对方全心全意地去为这个新家,这是一厢情愿与不现实的。
  对于对方的孩子,“你既要接受他,也决不可放纵他。记着,你是长辈,他们只是晚辈.他们必须懂得尊重长辈”,你“不必有意地去讨好他们.因为这样反而助长他们不正确的气焰”.
  ―――摘自《再婚生活中的三大杀手》——―
  b 对于自己的小孩
  一
  对于自己的小孩,你一定要让他明白:你将会有一个新的父亲(或母亲)以及新的兄弟姐妹,由于他们的加入,我们这个家将会更加的完整与快乐。
  同时你也要让你的小孩明白:你的这个新的父亲(或母亲)是你的长辈,他(或她)在为你能够安心的学习与工作做着默默的后勤工作,你最起码要对他(或她)为你所做的洗衣、做饭以及扫地等这些行为能够表示足够的感激与尊重。
  二
  小孩是有思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必将会看到这个新父亲(或新母亲)的不足;同时由于外界的影响,他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个新父亲(或新母亲)的某些做法,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与感觉。当你的小孩在跟你聊及这个新父亲(或新母亲)的不足与不是的时候,你就要坚定地去维护你的伴侣;如果是这个新家庭遇到了某些困难,你则要向你的小孩表明,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够抱成一团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也只有当你的小孩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你对这个新父亲(或新母亲)以及对这个新家庭的维护的坚定,你们这个新家庭才能够稳固与长久。
  如果你的这种维护不够坚定,如果你使你的小孩感觉到,这个新家庭其实还是二个家庭,还是存在着二个中心,还是各顾各;那么小孩在今后就会无意识地,会制造出很多不利于这个新家庭的团结的事端来。那么实际上,你也就是在亲手在拆你自己的台——要知道,这个新家可是你的根本、归宿,是你的立足之地。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这种维护不够坚定,小孩从你的这些行为中,不仅没有学到正确地维护夫妻、家庭的方法,相反,他由此所体会到的则是“父子关系”亲于“夫妻关系”。这样,当他长大、成婚以后,他的这种潜意识,必然会使他不去重视与经营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从而也就会导致他们夫妻关系的不稳与破裂。
  所以,你千万不要让你的小孩感觉到“只有我对你好”,你要让他感觉到:我们都是这个新家庭的成员,我们(包括对方的二个)都在为这个新家庭的团结与发展在做着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当他有了这种认识与感觉,他也就会自觉地去为这个新家庭的团结与发展、去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的。
  C 小孩与小孩的关系
  你一定要让二个小孩清楚地明白,对方是你所有朋友当中最可信任的朋友;遇到问题,你也要适时地教会他们处理相互关系的方法,这样,二个小孩也就能够从中学到处理朋友关系的方式。
  处理好二个小孩的关系,不仅家庭会更加的和谐、快乐,你也多了一个子女(你老了的时候,也多了一个可以走动的地方),你的小孩在社会上也多了一个可以帮衬与信赖的朋友;所以,对方的小孩,何尝不是你的一个巨大的隐形财富呢?
  因此,为了当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损害家庭关系,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只要把对方的小孩看作是你与你小孩的巨大财富,只要你能够把心放正一点、把气度放大一点、把目光放远一点,你就没有处理不好的。
  D 小孩的未来
  父母的责任就是,要使小孩最终地能够离开这个家,能够在社会上自立。
  小孩一旦走向社会,你就不要事事牵挂、事事指导。你可以想一想,你自己又有多大的能耐,你的路又走得很好,按照你的方法小孩就一定能够成功!
  所以,不要担心小孩吃亏、不要担心小孩上当,不要担心小孩会走弯路,放手让小孩去飞。没有了你的担心与指导的牵绊,他就能够更快地体会与掌握到调整自己飞翔的方法,他就能够由此飞得更高更远。
  所以,对小孩的牵绊少一点,小孩轻松、你也自在,何乐而不为呢!
  小孩遇到困难,当然要予以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仅是有回数的,而且还是要以不损害你自己的这个家的利益为前提的。如果你放任你的小孩,如果你没有让他懂得他现在需要自立,没有让他懂得现在这个家已没有再向他提供经济的义务,那么,即使他从这里拿了钱,他也不会有丝毫的感激与努力之心的。
  相反,他以后还会无休止地到你这里来“敲诈”,直至把你的这个新家拆散为止。到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忘了,这个无自立能力的寄生虫的始作俑者正是你自己!
  三 父母问题
  有条件的话,最好是能跟父母分开住。住在一起,父母事事都要管着你,不管你,他不放心;管着你,你不开心,这不是平添了许多的忧愁。
  当然,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对父母就应当有反哺之情。如果你父母二人中有一个去世,那你也可以将其余下的一个接来养老。但是,此时你一定要切记,他只是来养老,在这个家主事的还是你们夫妻二个,你不仅要将可能出现的“后宫干政”杜绝于萌芽,而且你还要将可能出现的“你与你的父亲(或母亲)所形成的家庭小中心”消除于端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