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或考公考题

 昵称1928706 2010-06-28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2.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政治权力

B.社会生产力

C.天才的创造力

D.阶级斗争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D.剩余产品的出现

 

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D 6D 7C 8A 9A 10B 11D

 

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4.2003年6月23,《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正式实施。

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表明了:

A.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完善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D.政治文明的进步

 

5.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6.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改革是:

A.主动的、自觉的

B.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C.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

D.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8.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9.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 2B.C.D. 3A.B.C. 4B.C.D. 5A.B.D.

6A.B.C. 7 A.B.D. 8B.C.D. 9A.B.C

 

辨析题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

衡等一系列危机。

4.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辨析题参考答案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

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性。规律的

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

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

危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

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等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

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

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

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最后,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

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2.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如何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

4. 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 如何理解阶级分析方法及其意义?

6.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如何?

7. 如何理解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8. 如何理解改良,如何评价改良主义?

9. 如何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

1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概念?

1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简答题参考答案

1.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

2.     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

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

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

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

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中

,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

决,都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根源都是社会基本矛盾。

 

4.     阶级和阶级斗争范畴: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

5.     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由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

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4.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

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

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

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推动社会前进。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

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

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     阶级分析方法及其意义: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

7.     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

8.     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阶级分析方法要求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认识阶级社会中的复

9.     杂现象,要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

10.  比加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在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基本阶级与

11.  非基本阶级,区分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区分不同的阶级与不同的阶层,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6.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

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

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

命。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

现矛盾冲突,是爆发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的爆发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7.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充分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

和聪明才智,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最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种社会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8.改良和改良主义: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

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不触

及社会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成为革命的绊脚石。

 

9.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不同于社会革命。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不是根本质变

;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

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

度的革命运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

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等。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改革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10. 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

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

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2.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和技术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13.  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

14.  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

15.  、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

16.  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融为一体。

 

12.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力量”。现代科技革命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

,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

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

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

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

速增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

广泛发展,并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伴随着科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

“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

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

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

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

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

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

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

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同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

社会制度、利益关系、对科技消极作用的控制手段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

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论述题

 

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

有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

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3.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 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论述题答案

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

2.     有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

3.     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

4.     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

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

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

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

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例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

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所带来

的消极后果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

有关。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

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

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

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

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

的事实。” 这表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

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世界上的霸权

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

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

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

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

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

”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

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

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

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

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爱因斯坦曾

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

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

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关心人

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

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爱因斯坦的

分析值得深思。

 

2.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

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

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

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

,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

迁、更替。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每一次成功的改

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都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无论是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根源都是社会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持安定团

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防止和纠正阶级

斗争熄灭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

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

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

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

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

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

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社会主义改革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

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

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

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在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

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

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

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4. 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

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

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能力得以更自由、更

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规律为人的活动

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惟一的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可能性空间,其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决定于

主体的选择。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尖锐

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

度,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

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