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女性痛楚的弓鞋

 茶香飘万里 2010-06-29
现在人无法想象,在100年前,中国的妇女判断自己是否美丽,其最主要的标准并不是拥有美丽的容貌、丰满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脚小不小,“三寸金莲”就是对当时妇女审美的一种评断。在清代服饰收藏鉴赏家何志华先生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双双做工精美,已经绝迹的“三寸金莲”,这些“金莲”的大部分比记者的手掌还要小。缠足——这种虽与吸食鸦片、男子留辫子齐名的陋俗曾被列为近代中国人在世界上最可耻或最野蛮的三桩丑事,而男权社会崇拜小脚的畸形风尚却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痛苦挣扎中千年不衰。


12601292_2005082514103474659100.jpg

12601292_2005082514103482408100.jpg

12601292_2005082514103484218500.jpg

靴子

由下面的‘套鞋‘和上面的‘饰裤‘相联而成的形式,流行于清末光绪年间,盛行于河北、山东各地。
 

12601292_2005082514103486647400.jpg

网子鞋

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分布于河北、山东、陜西、甘肃等地。鞋头尖锐,成角锥状,鞋面以丝线为网络,用两帮合成。
12601292_2005082514103488940000.jpg

棉鞋
为河北、山东等地冬天妇女穿着的鞋子,帮内塞有棉絮或衬以毯子。

12601292_2005082514103492385000.jpg

喜鞋
新娘子穿的,通长是黄色或红色,又称喜靴、上厅鞋、踏堂鞋。

12601292_2005082514103494540400.jpg

丧鞋

丧事或守丧时穿的,全鞋为白色,鞋面不绣花。

12601292_2005082514103496653000.jpg

尖口鞋
清末民初最流行的形式,鞋帮由两片合拢,鞋头纤瘦尖锐,走路时只有瘦窄尖锐的鞋尖外露,看起来更觉金莲纤小。
 

12601292_2005082514103498942900.jpg

套鞋
清末河北、山东等地居家最常用的鞋子。鞋底中间弯曲如弓,有的嵌入小金铃走起路来叮当有声。
 

12601292_200508251410351372500.jpg

坤鞋
民国初期最流行的形式,木底。
 

12601292_200508251410353488800.jpg

合脸鞋
盛行于民国十几年,前部圆尖,后部圆肥,有系鞋带与鞋带鼻,有皮底也有布底,鞋店制售的。
 

12601292_200508251410355974400.jpg

                                                           深脸圆口鞋
创于民国二十年间,是最广泛的流行鞋式,鞋帮很高,鞋脸也深,前面肥尖后面肥圆,鞋底为皮底,多为鞋店制售。
 

12601292_200508251410358787800.jpg

雨鞋
在下雨天穿用,鞋跟不高,皮底或木头底,帮为布制的,上面敷上桐油以免受潮。

12601292_2005082514103510903900.jpg

睡鞋
为避免裹脚布在睡觉时松开,睡觉时需另穿睡鞋。

12601292_2005082514103512962800.jpg

          方口两截鞋
盛行于民国二十年左右,大多为鞋店所制。由三片鞋帮合成,前面一片橄榄形,后面两片长方型鞋帮。

 

12601292_2005082514103514770100.jpg
皂鞋


民国初年盛行于平、津、鲁各地,鞋帮为两片,平底或布制,脸极浅,口作尖形,鞋帮窄浅,常制用青色制造,故名为皂鞋。

12601292_2005082514103517022400.jpg

                                                             蹻底弓鞋
清代流行于西安、兰州、山西一带。鞋跟很高,鞋尖常饰上鸡嘴凤头状,样子好看但行走时极不方便。

 

12601292_2005082514103518971800.jpg
古式晋鞋


是一种平底鞋,前端常做倒钩状翘起,鞋形作梯形,帮很高。

 

12601292_2005082514103521239500.jpg
粤式弓鞋


鞋跟多垫有木头或布纳矮底,前端略上翘,形式较为短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