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魔鬼的颤音真是魔鬼演奏的么

 云中公子 2010-06-30

魔鬼的颤音真是魔鬼演奏的么

(2010-06-30 07:40:16)

灵感与积累

 

文艺创作中,灵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问题在当今已不容置疑。但是,灵感是怎样得到的呢?

唐代书法家怀素,“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谓得草书三昧”,于是,其书法大进,“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有一次在一座古老的教堂里睡着了,恍惚中见一魔鬼操琴向他走来,并为他演奏。帕克尼尼醒来后,赶紧记录下那神奇的旋律,这便是他的传世之作《魔鬼的颤音》的由来。

以上创作事例,近乎传奇,但拨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便可发现灵感与生活积累的必然联系。

怀素之所以“一夕得之”,是他长期追求草书自由酣畅的结果,夏天的云随风变形,无拘无束的景象,只不过是一种触媒剂而已。而帕克尼尼梦想中的旋律便是神奇诡秘,这种音乐在人间不易发现,只有托梦借“魔鬼”来点拨、启迪。其实这个“魔鬼”就是他自己。

可见,灵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艺术大师独有的禀赋,任何人都有爆发灵感的可能,只不过需要一种契机,一种火山爆发前的准备。

清代学者李宗骞《芥舟学画编》中对“灵感”的得来有较精辟的分析:“有毕生之酝酿者,有一时之求得得者。”生活积累得越多,“偶然得之”的机会越多。因此,创作者应该注意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把一切与自己追求有关的事物沉淀在心中,像海绵一样大量吸收生活的养料,一旦创作需要,酝酿成熟的东西会触动思维的琴弦,弹奏出最灵性的音符。

但是从现在的状况来看,许多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缺乏生活的积累,却不停地制造出文字。有的网络写手每天写出高达万字的小说,以换取高报酬,这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了,其作品也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一旦写作成为机器似地制造过程,写作者便不是作家而是沦为“字奴”了。没有灵感的闪现,没有真正的创作冲动,没有厚实的积累,快餐式写作必然造成泡沫式作品,这便不仅是对文学的亵渎,更是一种对自身生命的糟践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