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级: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liuqin 2010-07-02
2009-9-4 10:47:27  作者:何丙华  发布人:sx1024 来源:《班主任》杂志
 

班级的本质是什么?搞好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班级建设的问题。

一、班级的本质应是学习共同体

班级授课制是顺应时代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大量“知识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是为培养适应大工业生产的交往方式和建设民主社会的人的需要而形成的。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团体,班级本然的功能就是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的。然而,自班级授课制建立以来,班级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育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今,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推行,学校传授知识的过程由科学化、系统化、固定化向活动化、动态化、个人化发展。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学习课程的过程更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共同建构、共同创造文化和共同分享成功的过程。所以,班级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组织,成为让学生拥有共同的学习、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成长、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亲密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是必须的。

再者,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的本质看,班级也应是学习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提出了道德领导理论,对“学校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重新做出了回答。学校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回答是:组织。道德领导理论的回答是:学习共同体。“组织”侧重并依赖于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学习共同体”则重在目的、信仰、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精神、成员互依、对社会的承诺等方面的建设。

二、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特点

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其特点在于:1.具有共同的愿景。班级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转化为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形成一种共同愿景。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景的同时,也为达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2. 成员之间情感和谐,交往亲密。教师以理性指导学生的行为,以真挚的情感与学生交流,学生理解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约束,从而建立平等、尊重、友爱、团结、关心、互助的和谐关系。3. 追求共同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看作是件快乐的事,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彼此帮助,共同学习,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学习,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成功的目标。4. 具有民主的发展的制度。班级建设与家庭、学校、社会息息相关,教师要系统地思考与班级建设有关的一切因素,关注学生主体性,维护学生权利,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根据班级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特质,不断调整和重新设计各项措施、方案,以利于更好地应对下一步发展变化。

三、学习共同体的班级建设

(一)和谐的班级情感建设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机制,对人的言行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功能。在班级建设中,良好的情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为营造和谐的班级情感,教师要做到:1.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为师者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会把自己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与学生一起发展,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树立高尚的人格榜样。2. 以教师的爱引导学生。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爱也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应该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关心爱护、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师爱中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3.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够产生情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使学生一生受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互交往的条件,指导学生判断交往情境,掌握交往准则、交往方式和礼仪,以及避免交往冲突的办法,使学生逐步积累交往经验。另外,情感也包括师生对学习环境的情感。教室作为班级的物质组成部分,与学生朝夕相处。整洁、美观、优雅的教室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可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师生共同优化教室环境,就是把教育的意向、目标等要素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有教育内容,都凝聚着师生的感情,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独特文化价值。

(二)民主的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是以班级为核心的规则体系,作用在于调整班级内外部的关系,使班级的日常活动有序运行。班级制度可分为班级内部制度和班级外部制度。内部制度主要包括组织和规范两方面。班级组织指班委会、班级小组、学科小组等职能组织;班级规范是班级管理的内在期望与外在标准,是指导和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关于班级内部制度的建设,教师要做到:1. 充分发扬学生的民主参与性。由全体师生共同制定的制度在情感上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在内容上更容易获得理解,在行动上更容易被学生自觉遵守。2.实施主体自我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兼有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要履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要遵守班级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学生又是班级管理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班级管理的主体,就是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班级全员管理。3. 抓好班干部的培养。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干部的机会,加强培养,发挥其个性特长。班级外部制度主要包括学校职能部门、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等与班级有关的组织,以及教育法规、学校学生管理规则等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外部制度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则意识。

(三)共进的班级学习建设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人的学习需求与生俱来,但人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始终保持这种需求的。从班级学习实情看,学生的学习有四种情况:个人被动式学习;团体被动式学习;个人主动式学习;团体主动式学习。显然,团体主动式学习是学习共同体追求的最佳学习情景。为实现这种学习情景,教师要做到:1.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协调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多元智能需要;同时要让学生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快乐体验,虽然努力的过程可能是艰苦的。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规划。能进行自我学习规划的人,往往有自我学习发展的意识和切合实际的自我学习发展目标,再加上不断努力,就极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 营造共同学习氛围。有计划地开展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等团队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团体智商高于个体智商,班级中所有成员的学习活动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学习的障碍而是学习的动力,从而使求知成为学生的共同乐趣。

(四)共享的班级精神建设

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它不是以物的生产和分配为主要职责和目的的共同体,而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是一个时刻进行着精神交往和精神建设的共同体,它的发展目标就是使学生达到精神的富足和心理的健康。共享的班级精神建设需要教师做到:1. 构建班级共同愿景。师生要共同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目标可分近期、中期、长期,并齐心协力、创造性地实现各级目标;师生要共同确立班训、班风、学风、班规,并不断地学习、宣传和强化,使班级精神深入每个成员的心中。2. 营造班级良好的舆论氛围。班级舆论是班级成员认同的潜在规则,具有无形的同化作用和约束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利用班会、团会、队会、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强化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为班级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3.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因来自各方的学习压力及成长中夹杂的莫名烦恼,容易出现封闭、忧郁、厌学、孤独、早恋、破坏等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要通过开展交流活动、文体活动、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帮助学生走出困境。4. 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使学生自强、自立、自信,成为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