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肢体语言:无意识发出的信号(下)

 虚室生白 2010-07-03

肢体语言:无意识发出的信号(下)

日期:2010-06-18 作者:陈今夫 来源:新民晚报

    做调查时,三位研究者为了确保研究的精确性,尽可能避免在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的地区进行。凡是电影、电视、文学传播的地方,都会使当地人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因而影响到研究的可靠性。所以,研究者故意深入到与外界隔绝的孤立地区或者未开化的社会中去调查,尽力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
   
    他们的调查结果令人信服地证明,在我们的遗传中,确有着某些基因是掌管生理反应的。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不用口语而用身体动作互相沟通的本能。正因为如此,许多肢体语言是全世界人类都能发出并接受的。所以,在无声电影时代,那些演员的无声表演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表演,不管是欧洲人、美洲人、亚洲人,甚至是非洲的土著人,看了都会哈哈大笑。
   
    有些是出自遗传的本能,而有些却是来自后天的学习和模仿
   
    但是,这并不是说,肢体语言完全是靠遗传得来的。其中有一部分的动作表达方式,完全是后天习得的。
   
    例如,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人以摇头表示“不”,点头表示“是”。然而,印度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点头时表示“不”,而摇头却表示“是”。法斯特教授在《肢体语言》一书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美国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名叫艾伦的少年。这天晚上,他到朋友泰德家去参加聚会。半路上,艾伦碰见一个长得非常可爱的黑发少女穿过街道走来,她妖娆地走在艾伦的前面。艾伦被她那种毫不掩饰的挑逗异性的走路姿势迷住了,情不自禁地跟了上去。当走到亮着红灯的十字路口时,那少女停了下来,回头顾盼了一下。艾伦觉得这是无声的诱引,于是抢上两步,跟她搭讪。
   
    出乎意料的是,那少女非但没有应答,反而愤怒地盯了艾伦一眼,愤愤说道:“你再不走开,我要叫警察了!”绿灯一亮,那少女扭着腰肢,迅速地穿过街道扬长而去了。
   
    艾伦面红耳赤地站在街边发愣,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他匆匆赶到泰德家,把路上遇到的事告诉他时,泰德哈哈大笑,说:“小子!你找错对象了!”艾伦不服气,反驳道:“可是,该死的,泰德,在我们镇上,一个女孩子如果不是故意想招蜂引蝶,她是决不会用如此妖媚的姿态走路的啊!”泰德向艾伦解释说:“我们这儿附近居住的,大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无论她们的动作看起来多么招摇,可她们确实都是规规矩矩的女孩子呢!”
   
    这就是艾伦不了解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误会。在西班牙语系的国家里,社会规范十分严格,女孩子外出时总有人陪同,即使走起路来风情万种,也绝不会惹上麻烦的。事实上,被艾伦认为是勾引他的那种走路姿势,在西班牙人的眼里,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如果一个少女像一般美国妇女那样直着腰板走路,反而会被他们认为不够优雅和自然。

从以上所举的一系列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的肢体语言的形成,有些是出自遗传的本能,而有些却是来自后天的学习和模仿。在任何情况下,行为语言都具有两种要素:即信号的传送和接收。如前所述,如果艾伦能正确地接受他人发出的信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扰。
   
    肢体语言的传达和接受,如果能够巧妙地加以运用,就会产生妙不可言的效果。
   
    用身体的姿态倾诉的心声,往往比口头的语言更为彻底和准确
   
    有一位老年妇女,原在一家大公司工作,退休后不久,她的丈夫便去世了。她居住在颇为宽敞的公寓中,退休金足以能让她过一个富裕幸福的晚年。她本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可是退休后两三年来,脾气却变得越来越坏,对什么都看不惯,人越来越消瘦和苍老。儿女们非常担忧,却又不知所措。
   
    有一次,一个到家中来拜访的客人问她有没有不称心的事,她笑着回答说,一切都很好。但她一边这么回答,一边却不住地抚摸着躺在她膝上的白猫。猫儿跑掉以后,她又抚摸沙发的扶手、茶杯,抚弄着她伸手可及的每样东西。
   
    客人看懂了她发出的这一无声的信号。她用抚摸这一肢体语言很明显地告诉对方:“我很寂寞,我向往着退休前那些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于是,客人设法替她联络了一个需要退休人员帮忙的地方。她再度工作后,很快又成了一个快活的老人。
   
    法斯特教授也曾举过类似例子。有一个17岁的病人,脸色苍白,身体瘦弱,脸上带着一股好奇和不寻常的气质。半年多来,他每个星期都要到一位心理医生那里去接受治疗。
   
    这一天,停诊的时间到了,心理治疗医生瞄了一下手表,勉强地笑了笑,说:“到此为止吧,请你明天再来。”这个少年却耸耸肩站起来说:“什么明天?你不必为明天操心劳神了。我可不见得能安然度过今晚。我是一个没有明天的人。”医生站在门口对他说:“唐,别来这一套。过去6个月来,你还不是每个星期都嘟囔着要自杀吗?别说傻话了。”
   
    这个少年阴郁地看了医生一眼,一言不发地离去了。医生站在那里有点不自在地望着门口。唐是他今天最后的一个病人。他结束了一天工作,本该有松一口气的感觉才对啊,可是他却感到不舒服。心里有某种意识困扰着他,而且越来越严重。他总想着那少年临走时的话,可那男孩从前也说过要自杀,并且说过很多次,为什么从前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异常感觉呢?医生不由自主地仔细回想着一小时前那少年的一举一动。今天,他的情绪多么消沉呀,走动时那种动作又多么局促,还有那深深流露出的某种无能为力的目光。医生觉得这次和以往不同:这男孩子可能真的要自杀了!
   
    于是,医生赶紧赶到了那少年的家中,果然,那少年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并从家里的药箱中偷偷拿了一瓶足以致命的药丸。幸亏医生到得及时,少年的父母用催吐剂清洗了他的肠胃,才免去这一不幸。后来,医生的妻子问他:“你怎么会想到必须当机立断地赶到那少年家里去的呢?”
   
    医生说:“我感觉到好像有什么在向我尖叫。他的种种姿态都在流露着,这一次他是动真格的了。”
法斯特教授所讲的这件事发生在40多年前。要是发生在今日,欧美的绝大多数心理治疗医生不但能准确地接受类似的信号,而且还能清晰地知道信号发送的方式。没有表情的脸,懒散的举动,交叉着的手,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语言一样明确。这个少年就是用肢体语言这一心声告诉医生,他下决心真要去死了。
   
    用身体的姿态倾诉的心声,往往比口头的语言更为彻底和准确。一个高明的预审员,面对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能从他们的姿态、神情等一系列细微的动作上,看出他们心底的一切:是想顽抗,还是顾虑重重?是在撒谎,还是确有难言之隐?然后,采取不同的审讯方法。日本学者石川弘义认为,震惊日本朝野的洛克希德事件中被告在法庭上的表现,就是一个证明肢体语言的最好的标本。
   
    当小佐野贤治以被告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时,电视台的摄像机就一刻也不停地对准了他,把他从头到尾的种种表现,都忠实地摄入了镜头。在所有这些镜头中,最令石川弘义教授感到兴趣盎然的是,被告小佐野贤治身体外表上的一系列变化。
   
    在刚出庭时,被告威严的外表流露出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然而,经过法庭调查、对质、辩论以后,在退庭时,他像被抽掉了脊椎骨一样,整个人瘫软了下来。那副垂头丧气的样子,简直使人不敢相信他就是特大型企业联盟的大总裁。他面对把法院挤得水泄不通的人们,始终默然无语。不过,他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模样,已经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隐私,这是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的无声的语言,它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被告的内心世界。
   
    摘自《人际交往中的肢体语言》文汇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