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

 吃不到鱼的猫 2010-07-04
第一步——了解会计知识
  
  
  在会计学体系里,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企业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在企业会计里,又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现在有出现了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等等。
  以前,在大学的会计专业,还有管理会计。有人把会计分为两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叫外部会计,后者叫内部会计。可实际上执行管理会计的很少,企业更注重财务管理。
  作为老板,你没必要对会计业务很精通,但要知道资金是怎么来的,还要知道它是怎么没的,至少心里有本账。平时你交代会计工作的时候,使用一些专业俗语,让他知道你不是外行,他做起事来就不敢蒙你了。
一、会计要素
  在会计上,把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分为六个部分,叫六大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反映是经营成果。前三个要素组成的会计报表叫资产负债表,后三个要素组成的会计报表叫利润表。
  《小企业会计制度》里的会计报表有三张,也就是常说的三大报表。
  
  (一)资产
  教科书里的概念是这样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说白了,有权支配的有形物和无形物,都是你的资产。以后不说概念了,以理解为主。
  比如:库存里的现金、银行里的存款、销售应收的欠款、商品等流动资产,拥有产权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还有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不管是怎么来的,只要在你这里功能使用和耗费,就是你的资产。
  (二)负债
  买资产的时候,自己的钱不够,就要借外债、赊货,这就是负债。
  比如银行贷款,是欠银行的;应付账款,是欠客户的;应付税款,是欠税务局的;应付工作,是欠员工的。凡是欠别人的就是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也叫股东权益,公司开始时投资者投入的钱,经营一段时间后,企业积累的钱,这些都属于所有者权益。
  用公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里能看到的东西,是资产,比如材料、库存商品、生产用的设备、厂房,还有看不到的无形资产;你的资金周转不灵时借的款项或者买货赊款等,就是负债;资产减去负债,就是所有者权益了,那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家底。如果负债大于资产,就叫资不抵债,企业就要破产了,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把上面三个要素联系起来举个例子:企业购进一批设备需要80万元,你只有30万元,怎么办?你从银行贷款50万元,这样就把设备买回来了。现在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80万元,负债5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
 
 
(四)收入
  日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获取的就是收入。
  如果你是生产电饭锅的企业,那么卖电饭锅的收入叫“主营业务收入”,你把加工剩下的废旧材料卖掉了,叫 “其他业务收入”,这些都是收入。
  (五)费用
  会计要素里的费用是个大概念,包括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
  成本,工业是指生产成本,商业是指进货成本。
  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和消费税,还有城市维护建设税。
  期间费用一共有三个: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六)利润
  利润,就是经营成果,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收入、费用、利润,这三个要素举例说明:
  假如你是一般纳税人的工厂,本月销售电饭锅一个500元,单位成本300元,销售过程中会产生费用100元。
  收入是500元,费用是300+100=400元,利润是500-400=100元。
  顺便讲个故事:月底,会计报给老板一份会计报表,老板发现这个月的管理费用达18万元,以前每个月是12万元左右;上个月还盈利呢,这个月就接近亏损了。连忙找来会计问怎么回事。会计告诉他,上个月,你买来的小轿车,这个月开始折旧,多出3千多,还有参加展会,支出1万多,还有一笔欠款4万多的欠款,已经三年多了,算坏账,计入了“管理费用”。所以这个月的费用一下就增加了,费用增加了,利润就减少了。
  
再举个例子:有个商店这个月出售电脑30台,单价6 000元,收到货款180 000元;这批电脑的进价是每台5 000元,应交增值税5 100元,其他附加税510元;销售人员工资、发生的运输费等6 000元,经理、会计等工资、部门水电费、招待费、折旧等共计20 000元。算一下收入、费用和利润。
  
  结果是这样的:
  收入:180 000(元)
  费用:6 000+20 000+(5 000×30)+510=176 510(元)
  利润:180 000-176 510=3 490(元)
  你算的跟我的结果不一样吧,差多少?差5 100元对不对?
  因为增值税金是价外税,你向购买者收取的,要交给税务机关,所以不涉及在税金里。
  这道题最后计算出来的是利润,是税前利润,而不是净利润,因为净利润要减去所得税,所得税是依据纳税所得计算出来的,这道题里没提供数据,计算到这里,理解这三个要素就行了。
会计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里的会计科目有156个,包括各行各业的,而《小企业会计制度》里只有60个,简化很多。两者的科目名称略有差别。
  
  小企业一般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所以我以《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写。
  
  我把常用的会计科目列出来:
  (一)资产类科目——现金、银行存款、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二)负债类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应付工资、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润等。
  (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科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五)损益类科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所得税。
 
会计凭证
  (一)原始凭证
  会计接到第一手票据,比如收到的银行存款单据,收到报销的费用发票,收到的借据或者欠据,工资单、入库单、出库单等等,这些都叫原始凭证。
  (二)记账凭证
  根据原始凭证处理业务使用的凭证,叫记账凭证。
  
  
  借贷记账法
  在账本里,也能看到“借”和“贷”的字样,它们是干什么的呢?
  这里的“借”和“贷”,你别在字面上找解释,它们只是会计上的记账符号。
  
  
  举个例子:老板招待客户花了800元,拿到出纳那儿报销,然后做分录:
  借:管理费用——招待费 800
   贷:现金 800
  看见没有,不管借或者贷,金额都是一样的,而且每一笔业务,都要有借方和贷方。
  会计都知道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著名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再举个例子:卖一批价值2 000元的产品,收到支票一张。
  遇到日常经营收入,使用“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用“贷”表示;收到的支票,使用“银行存款”,增加用“借”表示,写出来就是这样的:
  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现在明白了“借”和“贷”的用法了吧?你理解就行了,至于怎处理是会计的事,你不用学怎么做凭证。
 
在会计学体系中,有两大子系统:一个是传统的财务会计,一个是新兴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负责人往往重视财务会计,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其实,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很重要的。
  
  从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上看,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最早是西方研究出来的,改革开放后才引进我国,还不到30年。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把财务会计比作是士兵的话,那么管理会计就是参谋。
  
  现在的财务会计,实际属于“报账型”的会计,它的工作重点是面向过去算“呆账”,单纯地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信息,多数是报给外边的人士看的,是“外部会计”。管理会计则属于“经营型”的事前会计,它不仅评价过去,还能决策现在,预测未来,可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叫“内部会计”。管理会计可以和财务会计一道,里应外合地共同为企业服务。
  
  从管理会计的职能上看,它与企业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你看企业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再看看管理会计的职能——规划、决策、控制、评价,差不多吧。
  管理会计的内容有: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等等。尤其是本量利的分析,对生产和销售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就是成本;量, 就是销售量;利,就是利润。
  这样拆开了说,你就能看出其中的奥秘了吧?对,就是成本、销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制定了目标利润,就能计算出需要销售多少产品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或者有了销量、有了成本,就可以计算出净利润。
  
  通过这些关系,进行保本点——也就是盈亏平衡点的预测,这个在企业很实用的。
 
接着上面的内容,盈亏平衡点也叫保本点,公式是:
  保本量=固定成本总额÷(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保本额=单价×保本量
  其中,固定成本,是不管你是否生产,都要付出的费用,它不受业务量的影响。比如设备的折旧,每个月需要计提1 000元,就算这个月不生产,也要计提这么多,这就是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跟固定成本正相反,是随着产量变化的。比如材料费、人工费,产量越多,费用越多,但是单位变动成本变化不大。
  通俗点说,比如我们租房子,每月900元,不管你住不住,每天都是30元,但是水电费你用一次,就耗费一次,这个费用是跟你使用的数量成正比的。
  例如: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单价100元,一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是60元,全部固定成本是20 000元,保本点是多少呢?
  保本量:20 000÷(100-60)=500(件)
  保本额: 100×500=50 000(元)
  这样看,保本量是500件,保本额是50 000元。
  其实计算出保本量就可以了,超过500件,企业就开始盈利了,销得越多,盈利越多。低于500件,就是亏损。
  还有一个保本价格的问题,它是随着销量的增加而降低的,对企业定价有参考作用,尤其是跟商家签合同的时候。
  保本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预计销量)
  例如: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是60元,固定成本总额是20 000元,那么出售500件的时候,保本价的多少,800件的时候,1 000件的时候呢?
  销售500件时的保本价格:60+(20 000÷500)=100(元)
  这个结果跟上题计算出来的保本价格是一样的吧。
  销售800件时的保本价格:60+(20 000÷800)=85(元)
  你看,当销量达到800件的时候,单价85元就是保本价了,如果卖100元,那么每件就赚取15元的利润,你现在知道客商买得越多越便宜的道理的了吧。
  销售1 000件的留给你算吧,单价会更便宜。
  这是说的保本价,还有一个保利价,什么意思呢?就是企业要设定目标利润,看什么单价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保本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预计销量]
  例如:还以上面的题为例,老板说,这次签合同,要赚5万元,如果销售500件,应该定价多少?如果销售700件,定价是多少呢?会计开始计算了。
  保本价格:60+[(20 000+50 000)÷500]=200(元)
  你看,前边我们计算出来的保本价是100元,如果赚取5万元的利润,定价就要200元。这是销售500件的情况,那么销售700件的时候,定价多少能保证赚取5万元的利润呢?
  保本价格: 60+[(20 000+50 000)÷700]=160(元)
  价格降低不少吧。
 
 
在本量利分析中,还有一个实用的——边际贡献,也叫贡献边际或叫贡献毛益,也是搞预测的。
  计算公式: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利润=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例如: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单价100元,一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是60元,全部固定成本是20 000元,如果销售3 000件,会有多少利润呢?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00-60=40(元)
  边际贡献总额=40×3 000=120 000(元)
  利润= 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120 000-20 000=100 000(元)
  你看,这管理会计有用吧。
  此外,管理会计决策的职能也不可小视。
  在工作中,我们常有这种情况:车间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更新设备,老板凭感觉就派采购员到生产厂家去订货,讨价还价之后交钱把设备运回企业。这时如果找个管理会计,用内含报酬率法算一下,就能判断出是买设备划算还是租设备划算了,这样就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投资之前,除了要做市场调查外,还要做前景预测,至少要做一下产品成本分析,计算一下利润和资金的回报率,然后再决定是否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胜算率,可惜的是企业没有几家能做到这一点。
  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经验的重点在决策,正确的决策能保证企业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经营和居家过日子一样,也要精打细算。
  管理会计的决策范围还不止这些,比如生产哪些品种利润最大?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产品如何定价?设备何时更新?面对这些困惑,管理会计自有一套决策方法,比如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法、净现值法等等,就能轻松做出判断,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把管理会计叫做“决策会计”也不为过。
 
管理会计在我国基本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掌握这种方法并能实际应用到工作中的不多。是在上个月吧,我国才进行了首批设奖,也只有7家大企业获得了“中国管理会计实践奖”,说明管理会计并没普及。
  
  你问得很专业,买设备划算还是租设备划算,用年金现值计算比较好;看这项投资是否可行,用内含报酬率分析最好。类似的决策方法有五种,最好是配合着使用。
  
  
  我把书上的两个例子拿出来,做个比较。
  
  企业拟购置一台自动化设备,需款120000元。该设备可用6年,使用期满有残值6000元。使用该项自动化设备可使企业每年增加净利13000元,同时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若该企业的资金成本为14%。
  
  要求:采用回收期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评价购置方案是否可行。
  
  (1)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原投资额/平均每年现金净流量=120 000/33 000=3.64(年)
  
  结论:该企业投资方案的预期回收期3.64年大于允许的最大回收期3(6/2)年,所以该方案不可行。
  
  (2)净现值法
  
  未来报酬的总现值=现金净流量折现现值+残值折现现值
   =[13 000+(120 000-6 000)/6 000]×3.889+6 000×0.458=127 184(元)
  
  净现值=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原投资额的现值
   =127 184-120 000=7 184(元)
  
  结论: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正数,说明投资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则方案可行。
  
  (3)现值指数法
  现值指数=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原投资额的现值
  =127 184/120 000=1.0599
  
  结论:该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大于1,则方案可行。
  
  (4)内含报酬率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的现值/各年现金净流量
  =120 000/33 000=3.636
  
  
  设:内含报酬率为X%,采用插值法得:
  16% X% 18%
  3.685 3.636 3.498
  
   所以:(X%-16%)/(18%-16%)=(3.636-3.685)/(3.498-3.685)
  
   X%=16.52%
  
  结论: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16.52%大于资金成本(14%),则方案可行。
  
  
  再来一题:
  
  企业需要一套设备,购买价10000元,可使用12年。如果租用,则每年年初需付租金1500元(不包括修理费)。假定货币的时间价值为5%。
  
  计算12年期的即付年金现值,比较购买和租用两个方案谁最优。
  
  解:12年租金的现值:1500×(8.306+1)=13 959(元)
  
  结论:12年租金的现值13 959元高于买价10 000元,还是买车划算。
  
  
  谢谢各位顶贴,让我有信心写下去。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还应该会看会计报表、掌握财务分析、懂得财务管理,等等。顺便问问大家,老板了解上述的会计知识就可以了吧?在会计上你还需要什么内容呢?
 
 
内外账
  
   ——你的意思是想知道内外账?
  现在,企业两套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会计为了自己不弄混,不约而同地称其为内账和外账,很形象吧。内账,就是给内部人看的,外账,就是给外部人看的,内外肯定有别。
  有的企业更厉害,为了少缴税,记一套隐瞒收入的账;为了多贷款,记一套利润高的账;为了自己看,记一套最真实的账。
  做两套账,一般都有一套是假的,是对付税务机关的,说白了就是想少交税,如果税负低的,就别在这上面打主意了,不值;税负高的,另辟蹊径。
  老板都希望有两套账,但是会计最不愿意做两套账,这是一对矛盾。
 
 
——销售部门跟财务的联系比较密切,一个是销售价格的问题,一个是往来账款的问题。
  
  1.在对外签订货合同的时候,要考虑增值税的问题。增值税是价外税,订合同时要明确定的价款是含税价还是不含税价,折扣的时候也有同样的问题。
  
  2.你的销售额,就是企业的收入额,会计上叫“主营业务收入”。当时能收回来货款的,老板高兴;暂时收不回来,叫挂账,就是挂往来账,会计上叫“应收账款”。
  
  有的企业催款是销售部门的事情,有的企业是财务的事情。
  
  销售部门为了多收款,它不管是否赊账,卖出去再说,反正有业绩了;而财务上把应收账款看得很紧,负责人的会计更是三番五次的催款,当账面上资金紧张的时候,他更需要及时回款。还有,在会计上好存在坏账问题,坏账就是损失嘛。
  
  还有一个就是差旅费,在会计上也叫挂账,你借款的时候,也要挂账:借“其他应收款”,回来报账后,贷“其他应收款”。因为不是货款,所以叫“其他应收款”。
  
  3.建议:跟财务部门多联系、勤沟通,别跟财务部门较劲儿。
 
出纳和会计应该如何对帐,作为老板应该如何检查他们的工作是否合格。
  
  ——所说的对账,就是出纳的两本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跟会计的总账余额核对。出纳还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现金账跟库存里的现金核对,一个是银行账跟银行的对账单核对,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如何检查他们的账是否合格?
  1.出纳按着上述说的,账实相符,就没问题了,其他的工作呢,比如收到支票或者现金要及时存到账户,因为支票有十天的期限,如果钱多,完存几天就少收利息,这要看出纳的责任心了。现金日记账要求日清月结,现金流量大的,每天要有现金日报表。你可以抽查,或者直接要出纳报上来。
  
  2.会计要及时处理每天的业务,及时记账,要什么数据都能准确的给出来。
  
  从账上看,至少总账是平衡的,也就是借贷要相等,这是最起码的;其次,每个月的账都不能积压,房地产企业和是施工业的会计,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容易两三个月都不处理账务。餐饮业和商业比较及时。
  
  你可以每个月向会计要会计报表,根据总账看他的报表对不对。
 
请问负债做为资产的一部分,怎么会大于资产呢?你对资不抵债的理解好象有问题
  
  ——当负债大于资产的时候,就叫资不抵债了,在上市公司里就有这种情况。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当负债大于资产的时候,所有者权益一定是出现负数的时候。
  
  比如我有100元的资产,外欠了110元债务,归我所有的权益是负数。这时候我就资不抵债了
 
 
我刚在公司校验税票,同事说当月校验的税票当月要抵扣,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我1月末校验税票SAP增加了应付贷方2月抵扣会影响不好吗?
  
  ——你是说进项税吧?当月认证的当月必须抵扣,这是税法规定的。你想2月抵扣到2月份再拿去认证,抵扣联有90天的期限呢。不过因为本月没有抵扣,应交增值税额会大。你懂得账务的处理就知道为什么要当月抵扣了。如果本月进货量大,销售少,也可以拿到下月去认证、抵扣。
 
 
 
我们是软件开发类型的小公司,现在请的是代理会计公司做帐。
     我想请问如果判断一个代理会计公司好坏?另外请兼职会计好还是代理会计公司好呢?
   
  ——如果你对会计的要求只是记账的话,可以请代理公司,工商、税务上的事情全由他们打理,很省心。如果你要会计参与管理,就要谨慎选择了,应该选全职会计。
  
  至于怎么判断代理公司的好坏,只要税务局检查的时候不出现问题,就是对你负责的公司了。关键是签合同的时候,要把这个责任分清楚。
  
  因为开办代理公司的门槛不高——3名以上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主管代理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所以代理公司也良莠不齐,有的是靠实力,有的是靠关系。
  
  兼职会计和代理公司的问题:从工作角度看都一样,两者都是记账的;从人工成本上看,付给兼职会计的工资比代理公司高一些;从工作质量看,如果遇到好的会计,什么都好,遇到不好的会计,还不如代理公司的呢。因为代理公司跟关系单位处理得应该不错,而兼职会计就稍逊一些。
  
  其实企业找会计,很大程度是对着税务机关的,所以,税务上处理得好,就是合格会计。
 
 
假账,是老板最关心、国家最担心、会计最伤心的。
  
  现在,企业两套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会计为了自己不弄混,不约而同地称其为内账和外账,很形象吧。内账,就是给内部人看的,外账,就是给外部人看的,内外肯定有别。
  
  有的企业更厉害,为了少缴税,记一套隐瞒收入的账;为了多贷款,记一套利润高的账;为了自己看,记一套最真实的账。
  
  不是我吓唬你啊,如果有部门负责任地查账,没有查不出来的假账。
  
  做两套账不是不可以,看你怎么做,前提是不造假。
  
  现实情况是:因为企业的白条子是难免的,尤其是建筑行业。你的白条子多了,税务机关不让,你就得找个地方放起来。但是,太多的支出不能入账,收入难免增高,多缴税老板肯定不情愿,于是会计好像有责任帮老板把收入藏起来。这样就犯法了,查出来就会认定你偷税,税务机关才不管你白条子的问题,他只看你偷税的事实。
  
  你可能辩解:要发票价格就高,不要发票价格就低,采购员为了占便宜就不要发票了。
  
  结果一步错百步歪,把你带到偷税的边缘,跳还是不跳?你选择吧。
  
  因此说,企业一定要杜绝白条子,落到账上的收入一定要入账,这样你被没必要做两套账了。
  
  或者你做了,那套账最好装在你心里,别麻烦也别难为会计了。
  
  对于两套账,你知道会计怎么看吗?
  
  他们打心里不想做也不愿意做又不得不做,他们私下里咬牙切齿地说:真想把给银行的报表送给税务局,让我和老板同归于尽。
  
  看把会计给逼得,死的心都有了。
  
  这时候你一定想问我——你是会计出身,你没做过假账吗?
  
  如果说会计没做过假账你信吗?
  
  我承认我做过,后来因为胆子太小就不干会计当老师了,当然不是去教做假账,而是教怎样把账做真实了。
  
  说真是,教你做假账——还没等我讲完,这个帖子可能就被和谐了。就算我讲完了,老板都拿去以账试法,东窗事发,找谁说理去?还是让老板安安稳稳地在这里学点财务知识
 
 
1,增值税进项税,销项税,怎么回事,怎么抵扣?
    2,已经开发票的收入,必须走公司账户吗
    
  逐一回答啊:
  
  1.增值税进项税,销项税,怎么回事,怎么抵扣?
  
  增值税是价外税,也就是说你销售货物全部价款是含税的,但是会计核算的时候指把不含税的作为收入,税金交纳给国家。一般纳税人购货的时候获取的发票上有进项税,这部分税额是可以从销项税中抵扣的。
  
  比如你是卖服装的,从厂家购进10 000元的服装,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显示在10 000元的进价中:服装金额8 547元,税额1 453元,这个税额叫进项税额。当我们销售服装的时候,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15 000元,发票上同样有两个金额:一个是服装金额12 820.50元,一个是税额2 179.50元,这个税额叫销项税额。
  
  到了月末,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就是我们应该缴纳的增值税额。
  
  根据上个例子,我们应该缴纳的增值税额是:
  
  2 179.50-1 453=726.50元。
  
  你可能觉得不对,进货10 000元,卖出15 000元,增值5 000元,按17%计算,应该是850元啊。
  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你还是没理解什么叫价外税。
  
  服装采购进来的金额是含税的,也就是说10 000元里已经有17%的税金了,卖出去的服装也是含税的,真正增值的部分,是不含税的价款, 12 820.50-8 547=4 273.50元,用这个金额,再乘以17%,你看是不是726.50元?
  
  你拿来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开出去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两个对比着看,上面有税金,开出去的税金减去进来的税金,就是你应该交的税金。
  
  或者你用发票上销售金额减去进货金额,这是毛利,再乘以17%,就是你要交纳的税金。
  为什么我这么费劲解释呢?因为我当会计的时候,跟老板就是这么仔细讲完他才听明白,我相信你早就明白了。
  
  
  2.已经开发票的收入,必须走公司账户吗?
  
  必须的。
  
  不管你是工业还是商业,不管你是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只要开发票,就说明你有收入了,有收入就要交税,你不走公司账,你想干嘛?
 
 
新建的企业,如果你找的是有经验的会计,他应该知道建什么账。
  
  不管什么行业,建的账都差不多,因为会计制度是统一的,只是不同的行业,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不同而已。
  
  你可以根据我列出的账目去检查一下:
  
  (一)日记账
  企业必须有这两本账,一本是现金日记账——记载现金科目的,一本是银行存款日记账——记载银行存款科目的。
  
  (二)多栏式费用明细账
  费用账都是横开的账本,账页里有很多的空栏,你可以按着费用项目自行设置。比如: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工业要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三)数字金额式商品账
  这个账不仅有借贷余,还有数量和单价,适合“库存商品”、“材料”等需要记载数量的账户。
  
  (四)固定资产账
  这个有点特殊,与“固定资产”形影不离的“累计折旧”也要放在这里。
  
  (五)应交税金账
  主要记载“应交增值税”的,也是专门为一般纳税人预备的,明细科目都是现成的,直接记账就行了。
  旅行社交纳营业税,用不着这本账应交税金可以记在三栏式明细账上。
  
  (六)三栏式明细账
  除了上述专门的账以外,其余的没有着落的账户都在这里安家。比如往来账、所有者权益里的账户,还有不用明细核算的收支账。
  
  (七)总账
  与三栏式明细账的格式是一样的,只是账本的名称不同。
  
  这样账簿就全了。
  
  企业刚开始,不用建那么多,随着业务的发生,看需要什么再建。
 
 
还有,下面说说各个账簿是怎样对应的。
  
  1.现金账跟库存核对,银行账跟开户行的对账单核对,都有牵制。
  2.总账跟所有的明细账核对,包括日记账。
  这件事账账核对,开业后,还要定期做账实核对。
  
  说完账说谁,财务税务不分家嘛。
  
  旅游服务业,主要交纳营业税,如果你是查账征收的话,是差额纳税,也就是用全部的营业收入减去支付给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等代付费用,按差额计算营业税,税率是5%。
  
  其他的还有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有房屋的还要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有车的缴纳车船使用税,还有所得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代缴)。
 
想想看 我对增值税专用票这块特别感兴趣 能否详细讲讲?理论上增值税是要十七点的 为什么有些供应商只收七个点呢?难道是进账票太多?可事实经过了解后并没有?工业企业采购原料很少开增值税进项票吧?
  
  ——我不知道你说那7%供应商是怎么收的,是在发票以外收的吗?因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税率是固定的17%或者13%啊。
  
  工业企业采购原料,只要是一般纳税人,就应该要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然他没办法抵扣,要多交多少增值税啊。
  
 
 
我说的有点不清楚,我意思是说,开了发票了的收入,可不可以打入私人账户,一定要走公司的账户吗?主要是为了方便。
    在账目上不可以算现金收入来表现吗?再另作一笔银行存款的账,这样可行不?
    PS:lz的财务功底真扎实,现在lz是老师?
    再提个问题,企业最后给股东分红,这部分需要交个人所得税吗,如果需要,应该是企业来代缴,还是由个人去申报?
  
  
  ——你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我一个一个地回答啊。
  
  1.你说的意思是在账上空走一笔吧,先入现金账和收入账,然后做一笔银行账假设把钱转出去了,实际上收入是存到你个人存折上了。
  
  这样也可以,前提是没人查账的时候。因为会计做凭证的时候,入账没有存款单,转走的时候没有支票根,也就是没有原始凭证。还因为钱是在空中走的,所以银行对账单上没有这笔钱。税务来查张的时候,会怀疑你虚开发票。不过你有出库单跟着,问题不是很大。我感觉不太稳妥,就为了省事,有点冒险。
  
  相反的,已经落到账户上的钱,你就不能不走账。有些企业钱进来了马上转走,然后不入账。这样,税管员来查税的时候,在银行对账单上看到这笔,会追问下去,如果你说不清,就视为偷税。
  
  我原来在的那家企业,老板就理直气壮地给别人提过现金,那人有一笔款,他没有账户,先落到我们的账上,然后又转出去。
  
  当时我不知道,月底对银行账的时候发现的,我问老板娘,她告诉我是串现金了。我就觉得不太妙,跟她解释说,如果税务机关来查账,说我们转移收入,咱们一点辙都没有。如果银行来查,说我们洗钱,那问题更大了。
  侥幸的是他们来查账的时候没看银行对账单,让我虚惊一场。
  
  按理说,有了收入,应该存到本企业的账户里,收现金的记在现金账上,是转账就记在银行账上,然后用的时候再往外转。
  
  不过据我了解,现在很多的企业都使用个人账户,这样花起来的确方便。
 
受益匪浅。想问一下,出纳和库管能否一人兼任?
  
  ——如果是小企业,人手少,出纳可以当库管,不过会计不可以,管账的和管物的要分开,管钱的和管账的要分开,最好是钱、账、物专人管理,这是不相容的职务。
  
 
 
 
我们现在请的代理会计公司很不负责,两年了都没有给过我们账本,不过我们也没主动要求。会计老板说如果税务出了问题,他能帮我们搞定,但是至今我们公司还没有被查到过,所以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另外签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哪些责任应该是他们负责的呢? 不好意思,我对会计实在是不太懂 呵呵
  
  ——你让他们代理记账,不是让他们代理保管账,如果有协议,你让他们保管了,另当别论。放在他们那儿,一旦税务查账,也是方便。
  
  税务查账是这样:税管员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来查账。而税务稽查是有目的的,如果你所属的行业是当年专项检查的项目或者是税收稽查的重点,那么被查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你的企业税收有变化,突然降低,也会吸引他们的眼球;还有就是每年他们会随机抽查,那就看企业的运气了。
  
  代理合同,网上应该有范本,那个比较全面了,你可以参考一下。
  
会计账簿
  
  会计做完凭证,就要记账了。每一个科目,都有一个相应的账户,这个账户要落在账页上。
  
  不管什么行业,建的账都差不多,因为会计制度是统一的,只是不同的行业,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不同而已。
  
  一般企业使用三类账——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
  
  以下是企业常用的账簿。
  
  (一)日记账
  
  企业必须有这两本账,一本是现金日记账——记载现金科目的,一本是银行存款日记账——记载银行存款科目的。刚才那笔凭证及在账上是这样的。
  
  (二)多栏式费用明细账
  
  费用账都是横开的账本,账页里有很多的空栏,你可以按着费用项目自行设置。比如: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都使用费用账。
  
  
  (三)数字金额式商品账
  
  这个账不仅有借贷余,还有数量和单价,适合“库存商品”、“材料”等需要记载数量的账户。
  
  (四)固定资产账
  
  这个有点特殊,与“固定资产”形影不离的“累计折旧”也要放在这里。
  
  (五)应交税金账
  
  主要记载“应交增值税”的,也是专门为一般纳税人预备的,明细科目都是现成的,直接记账就行了。
  
  (六)三栏式明细账
  
  除了上述专门的账以外,其余的没有着落的账户都在这里安家。比如往来账、所有者权益里的账户,还有不用明细核算的收支账。
  
  
  (七)总账
  
  与三栏式明细账的格式是一样的,只是账本的名称不同,是全体账簿的统帅。
  
  记账的时候,按着凭证上的借贷方向,记在账本上的“借方”或者“贷方”。
  
  记账,其实就是抄账。在财务软件里,就是点几下鼠标的事。
 
账务处理顺序
  
  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的处理方法差不多,都是按下面的顺序做:
  
  (一)根据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
  
  (二)根据记账凭证上科目记相应的账——日记账、明细账;
  
  (三)把记账凭证汇总;
  
  (四)依据记账凭证记总账;
  
  (五)试算平衡后编制会计报表。
 
 
明细账和总账是什么关系?
  
  刚才你不是知道了什么是总账,什么是明细账了吗?明细账,是记载每个科目的账,总账,是把科目汇总后记的账。总账有点像花名册——企业有多少部门,没个部门有多少人,至于这些人的具体情况,你要到明细账上看。
  
  比如,总账里的固定资产,翻到那个账页,只看到借方1 588 000元,余额也是这个金额,你看不到都有什么设备。这时候,你去翻看固定资产明细账,这里有十几项固定资产,你想看哪项固定资产多少钱,用来几年,折旧了多少,就翻到对应的账页,便一目了然。
  
  
  想知道会计记的账对不对,一是看总账自身平不平,也就是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是否相等;二是看各个明细账的余额是否跟总账上的余额是否相等。
  

 
折旧有很多种,楼主应该详细给人家说清楚,呵呵
  
  
  ——那我就详细地说说。
  
  企业通过购入或者自建等方式取得固定资产后,会计记到账上的就叫“固定资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成本价,也就是原价。
  
  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时候,它会随着年限的增加而磨损,这就是折旧。
  
  折旧是每个月都要计提的,会计处理账务的时候使用“累计折旧”这个科目。
  
  “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都转移到这里。
  
  计提折旧前,要用原价减去把预计净残值。
  
  残值,是指固定资产不能使用后的废物处理收入,处理的时候还会有支出,因此就有了“预计净残值”,既:
  
  预计净残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
  
  因为你不能确定将来能有多少收支,所以叫“预计”,计算折旧的时候要把这个金额先扣除。
  
  
残值依据什么抵扣呢?
  
  以前税法规定了扣除比例5%,现在这个权力他们不要了,企业说了算。但是当年掌握不准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考那个比例,不过我告诉你,这个比例越低折旧费就越多,税前可以抵扣的也越多。
  
  比如,设备25万元,企业根据情况确定净残值率为2%,按10年计提折旧。
  
  用数学的做法计算:
  
  净残值=2 500 000*2%=50 000(元)
  
  2 500 000-50 000=2 450 000(元)
  
  2 450 000/10/12=20 416(元)
  
  每个月折旧20 416元。
  
  书里有个公式,是这样的:
  
  年折旧率=(1-预计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有出入,就是因为四舍五入引起的,可以忽略。
  
  这里的预计使用寿命,就是折旧年限。税法对于折旧年限有明文规定,它不允许企业为所欲为,你想折几年就折几年完?没门,企业让会计怎么折旧都行,但是年底汇算清缴的时候,必须按税法的规定调整过来,那还不如平时就乖乖地按规矩办事呢。
  
 
所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5)电子设备,为3年。
  
  最低嘛,就是低于这个年限不行,高于的话它不管,因为税法大于会计法。
  
  会计一般都执行最低年限,因为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影响企业的所得税,折的年限越短,所得税每年相应的可以少交。
  
 
折旧方法
  
  
  其实固定资产的损耗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你看得见的,比如东西越用越旧,坏了还要休;一种的无形的,比如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没用坏的东西可能淘汰就不能用了。
  
  关于折旧方法,书上具体介绍了四种,其实也就两种,一种是直线法,一种是加速法。
  
  一般的企业用直线法就行,税法也规定用这个;加速折旧一般是高科技企业才可以使用,还需税务机关批准才行。会计考试的时候要掌握四种,还要会算。老板就不用了。
  
  直线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加速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税法上对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固定资产这样规定的: 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 二手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前边那个例子就是使用的年限平均法。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月
  
  工作量简单,有三个公式:
  
  1.按照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公式:
  
  单位里程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2.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工作小时
  
  3.按台班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台班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工作总台班数
  
  加速折旧法的计算有点复杂,就是前几年这折旧得多,逐年减少。作为老板,知道就行了。
  
   1. 网上报税,报的是什么税,仅仅是增值税么? 还是包括所得税?营业税也可以在网上报么?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是否都可以网上报税?
    
  ——目前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必须在网上报,其他的要看当地的税务机关对企业都开通了哪些税种,这些会计都掌握。
  
  
    2. 抄税和报税有何区别?
  
  ——这是指一般纳税人说的。一般在月末,会计要把收到的增值税发票抵扣联,拿到税务机关让他们辨别一下真伪,同时把进项税额存储到我们的用户信息里。这个过程叫认证。到了下月初,会计把上个月企业开票系统里的销项税信息,用税务机关发的专用IC卡,传输给税务机关,这个过程叫抄税抄的是销项税额。
  这时候企业开出去的发票信息和收到的发票信息都在税务机关的用户档案里。15日之前,会计去报税,也就是“抄税”的销项税,扣除“认证”的进项税,就是本月应该上报的税金,这个税金应该在15日前缴纳。整个的纳税过程就是这样。
  小规模纳税人简单多了,按销售额,倒扣出税金,就是应该缴纳的增值税。
 
 
“请问帐上的借、贷到底是怎样理解呢?是不是根据资金的流向?刚楼主讲了,还是没明白~”
  
  
  我再把前边的借贷记账法,详细说说。
  
  
  你想知道这个月收入增加了没有,一般都会这么问:“这个月的销售额是多少?”
  
  会计回答:“180万元。比上个月增加了16万元。”
  
  你一听高兴了。
  
  如果会计看完账告诉你:“这月的销售额是贷方180万。”你肯定有挥舞拳头的冲动。因为什么,因为你不懂什么是贷方,对吧?
  
  如果你翻开会计的账本,你也看不到增加和减少的字样,体现在账上真的是“借方”和“贷方”,余额写标注着“借或贷”。为会计是用“借”和“贷”来表示账务的增减变化的。
  
  这些借和贷,会计一打眼就知道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他根据什么判断的呢?
  
  现在问就给你说说啊。
  
  这里的“借”和“贷”,你别在字面上找解释,它们只是会计上的记账符号。就像在简谱里,看到“1、2、3、4”,就要发“都、来、米、发”一样。在会计上, 你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增减,不同的是,这些增减的含义还要看会计要素。
  
  那六要素还记得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还有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类、费用类,增加了就是“借”,减少了就是“贷”。
  
  比如刚才说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到了现金,现金是资产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而银行存款也是资产类的科目。贷方表示减少。
  
  刚才是把现金存到银行,现金减少了,银行存款增加了。就是借“银行存款”,贷“现金”。
  
  收入、利润、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正相反,“贷”表示增加,“借”表示减少。
 
 
举个例子:老板宴请客户花了800元的招待费,拿到出纳那儿报销,然后做分录:
  
  借:管理费用——招待费 800
   贷:现金 800
  
  这是会计考试时列出的业务形式,叫分录。把分录记在账上就叫记账凭证。
  
  看这笔业务,现金花出去了,也就是减少了800元,现金是资产类的科目,减少用“贷”表示;同时费用增加了800,就用“借”表示。
  
  而另外四个会计要素: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这里边的科目增加了用“贷”,减少了用“借”,跟上述两类要素正好相反。
  
  再举个例子:出售一批价值2 000元的产品,收到支票一张。(税金忽略)
  
  遇到日常经营收入,使用“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增加用“贷”表示;收到的支票,使用“银行存款”科目,增加用“借”表示,写出来的分录就是这样的:
  
  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这么一看,就知道了收入增加了,银行存款也增加了。
  
  
  

再来一题:用支票还给A客户一笔前期欠款50 000元。
  
  付款,是“银行存款”减少了,这笔钱原来挂在“应付账款”里,“应付账款”是负债类科目,换款,也是减少了,用“借方”。
  
  借:应付账款——A客户 50 000
   贷:银行存款 50 000
  
  如果原来应付账款——A客户的余额是贷方50 000元,那么记完账后余额就是零了,说明不欠款了。
  
  你发现没有,在每一笔业务里,都有一个借一个贷,不管借还是贷,双方的金额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关于“借”和“贷”你理解就行了,至于怎么处理账务是会计的事了。
  
  
  
我现在开了个仓储公司。
    客户存储货物要收抵押金。这个要不要走公司账?走我的私人账户行不行?
    
    如果走我的私人账户,那私人账户的对账单该不该给会计?
    
  
  ——不知道你的公司是核定征收还是查账征收,如果你是核定的,税务机关基本不查账,那么你入谁的账都行。但是你要把握个度,发票大于定额收入的时候,严格讲应该补税。
  
  我发现有些企业老板的私人账户已经公用,为的就是方便。你的账户跟银行账户可以分别记在一本账上,就是一本账上分出两个账页。这样整套账就完整了,不然会计不好处理,因为你的账户涉及到往来款。
  
  如果你的账户余额跟账上的余额能对起来,就不需要对账单;如果你觉得对会计没什么隐瞒的,可以把对账单给她,方便对账。
 
 
我们开始合作时向卖家账号打入200人民币——违约风险抵押金。这笔抵押金应该怎么算?
    
   
  ——你们支付押金时:
  借:其他应收款——某店铺
   贷:现金
  
  押金收回做相反处理。
   
    
    这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业务,刚刚开展。
    还有支付宝打款的。应该怎么走呢?
  
  ——收到现款时:
  
  借: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你们的主业是邮递,这部分收入是“主营业务收入”,这之外的都算“其他业务收入”。也可以都算“主营业务收入”,然后分出是什么收入也行。
 
 
 我有工厂和商店,由工厂生产再到商店销售,我想问的是工厂的出入凭证该与会计如何交接,商店的销售清单是与出纳或会计交接?有挂账的要移交给谁?盼能等到楼主的解答,谢谢了。
  
  ——你好能干啊!
  工厂和商店是两个执照还是一个?如果是两个就应该单独核算,自己走自己的账。
  
  工厂的出入库,由保管员传递给会计,然后定期地盘点库存。
  商店的销售清单,每天连同货款交给出纳,有挂账的交给会计,或者一起给出纳,然后由出纳给会计也行。
  
 
 
 增值税,增值税,就是增值那部分要交的税。
    比如:
    进价100元,卖价110元,当中的10元毛利润差价要交增值税。
  
  ——没错,这10元就是增值,应该交增值税。这是对一般纳税人而言的,但是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就不存在增值的问题了。
  
  因为小规模纳税人没有进项税的说法,所以只要销售就要纳税。不像一般纳税人,进价100,售价100,就不用交税。这也是小规模纳税人吃亏的地方。
  
  比如:商店进货一批100元,因为经营不好,90元出售,那么根据征收率3%,你也要缴纳2.6元的税金。
  
  计算过程:
  不含税销售额:90÷1.03=87.40(元)
  应交税额:90-87.40=2.60(元)
  
  以你说的例子我对比一下:进价100,卖价110,假设是不含税价,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就交3.30元的税金,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就交1.70元。
  
  但是进销差价高的,也就是毛利高的企业,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合适,税负回避一般纳税人低。所以选择身份的时候也要考虑纳税的问题。
  
  比如:进价100,销售价150元,小规模纳税人要缴纳4.5元,而一般纳税人就要缴纳8.5元,相差近一倍
 
 
——提倡“现金为王”是谨慎的态度,是为了控制不可预测的风险。
  
  企业做买卖,跟居家过日子一样,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留点“过河钱”,平时要有危机感。
  “现金为王”,用句不雅的话形容“有钱就是大爷”。虽然也有“欠钱的是大爷”一说,但是企业对外欠款多了,就失去了信誉,对企业长远的发展不利。再说自己没有周转资金,日子也不好过。
  
  “现金为王”不是让你积攒现金,不是越多越好,要让现金流动起来,资金周转得越快,说明你赚钱越快,要让钱转起来,转得“钱有所值”。
  
  有些企业看到好项目就想上马,倾囊而出,借钱也上,这就危险了,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束手无策。
  
  有些企业账面利润很高,老板看见会说,你看,我的企业是盈利的!
  
  那我问你:你有现金吗?
  
  这时你也纳闷了:“是啊,我的账面怎么没有那么多的现金啊?”
  
  我告诉你,你赚的钱,有一部分可能在客户手里,在他们手里周转呢,你没有收到他们的欠款,你就不能保证那些钱都是你的,如果坏账了怎么办?那不就是损失吗?还有一部分钱,你用于购买了资产,他们还没有为你创造价值,如果存货多了积压了现金,这也得不偿失。管好现金,就要管好资产——包括存货、应收款、固定资产,说得有点远,这些属于财务管理内容了 。
  
  一点浅见,是针对小企业说的,上市公司除外,因为他们筹资相对容易。
 
 
 

我现在准备注册一家设计制图方面业务的小公司。我想咨询搂主的是:
    1.公司主要涉及到哪几方面的税务
    2.财务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公司注册资金手头钱不够,可以先借款等验资结束后再取出来还账吗?
     谢谢
  
   
  
  ——1.设计制图属于服务行业,会涉及5%的营业税、两个附加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营业税的10%左右,如果你经营的场所是自己的房子,还要交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如果公司有小汽车,还要缴纳车船使用税,如果企业员工的工资高于2000元,你还要代缴个人所得税,每个季度预交企业所得税,有合同的话还有印花税,账本和实收资本(注册资金)都要缴纳的。差不多就这些了。
  
  2.公司成立后要建账,别等票据攒了一大把才想到找会计,会很乱,不过设计公司不复杂,那也别往后拖。每个月15号之前都要报税,刚开业可以零申报。
  
  3.你说的现象工商局是明令禁止的,查出来就罚款,但又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你的运气了。
  
你好,楼主 我是要注册制图设计公司的那个,谢谢你的回答,
    关于注册资金转移 工商局查的严吗?
    还有我的目标客户是高校\研究所之类的事业单位,他们一般要什么发票呢? 地税和国税有哪些区别呢
    
    我在自己的房子里面做,是不是可以签个租房合同来顶费用呢 谢谢
  
  ——1.如果你被抽查到,就很严肃。
  
  2.你属于服务性质的企业,在地税缴纳营业税,开服务性质的发票,你在地税登记后就可以买发票了。
  
  地税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在国税缴纳所得税。
  
  具体的跟你的税管员联系,他会详细告诉你。
  
  3.你在自己的房子做,你还要缴纳房产税,才会有租房的发票,才可以走费用账
 
 
 
累计折旧
  我发现很多老板不知道折旧是怎么计算的,我多说几句。
  “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都转移到这里。
  1.主要名词
  计提折旧前,要用原价减去把预计净残值。
  残值,是指固定资产不能使用后的废物处理收入,处理的时候还会有支出,因此就有了“预计净残值”,既:
  预计净残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
  因为你不能确定将来能有多少收支,所以叫“预计”,计算折旧的时候要把这个金额先扣除。
  残值依据什么抵扣呢?
  以前税法规定了扣除比例5%,现在这个权力他们不要了,企业说了算。但是当年掌握不准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考那个比例,不过我告诉你,这个比例越低折旧费就越多,税前可以抵扣的也越多。
  比如,设备25万元,企业根据情况确定净残值率为2%,按10年计提折旧。
  用数学的做法计算:
  净残值=2 500 000*2%=50 000(元)
  2 500 000-50 000=2 450 000(元)
  2 450 000/10/12=20 416(元)
  每个月折旧20 416元。
  书里有个公式,是这样的:
   年折旧率=(1-预计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有出入,就是因为四舍五入引起的,可以忽略。
  这里的预计使用寿命,就是折旧年限。税法对于折旧年限有明文规定,它不允许企业为所欲为,你想折几年就折几年完?没门,企业让会计怎么折旧都行,但是年底汇算清缴的时候,必须按税法的规定调整过来,那还不如平时就乖乖地按规矩办事呢。
  
\
 
2.折旧年限
  所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5)电子设备,为3年。
  最低嘛,就是低于这个年限不行,高于的话它不管,因为税法大于会计法。
  会计一般都执行最低年限,因为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影响企业的所得税,折的年限越短,所得税每年相应的可以少交。
  
 
 3.折旧方法
  其实固定资产的损耗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你看得见的,比如东西越用越旧,坏了还要休;一种的无形的,比如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没用坏的东西可能淘汰就不能用了。
  关于折旧方法,书上具体介绍了四种,其实也就两种,一种是直线法,一种是加速法。
  一般的企业用直线法就行,税法也规定用这个;加速折旧一般是高科技企业才可以使用,还需税务机关批准才行。会计考试的时候要掌握四种,还要会算。老板就不用了。
  直线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加速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税法上对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固定资产这样规定的: 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 二手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前边那个例子就是使用的年限平均法。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月
  
  
  
工作量简单,有三个公式:
  (1)按照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公式:
  单位里程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2)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工作小时
  (3)按台班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台班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工作总台班数
  加速折旧法计算有点复杂,就是前几年折旧得多,然后逐年减少。作为老板,知道就行了。
  
 
把会计这部分再普及一下。因为你看账的时候,要知道你手里拿的账是及早什么业务的,所以了解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书上对会计科目都是用术语讲的,我用口语讲解一下。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
  1. 现金:就是出纳库存里的现金,《准则》里就叫“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企业开户行里的存款。
  3.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包装物等。《准则》叫“原材料”。
  4.低值易耗品:比固定资产价值低的物品。《准则》把它放在“周转材料”里了,小制度里没有这个科目。
  5.库存商品:工业是指加工后的验收入库的产成品,商业是指购进后办理入库的可供出售的商品。
  6.应收账款:因为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对方欠我们的款项。
  7. 委托加工物资: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物资。
  8.委托代销商品: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
  9.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以外的应收款,比如个人欠款。
10.固定资产:为生产经营的需要、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资产。比如厂房、设备等。如果你购买的工艺品,虽然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价值也较高,但不是生产上用不着,就不能算固定资产。
  11.累计折旧:针对固定资产计算的磨损额,按月计提,按着受益单位,分摊到相应费用里。车间的折旧计入产品成本里,销售部门使用的放在营业费用里,管理部门使用的放在管理费用里。税法规定,不同的固定资产有不同的最低折旧年限。
  12.固定资产清理:这是过度科目,只有在固定资产处理的时候,暂时放在这里核算,然后看是赔了还是赚了,再统一转到营业外收支里。赔了就是营业外支出,赚了就是营业外收入。
  13.在建工程:本企业安装设备或者建房屋的时候,建造期间先在这里核算,能使用了再转到“固定资产”里。建筑公司建厂房在“工程施工”里核算。
  14.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跟固定资产的核算差不多,也要按年限摊销,税法规定一般是十年。
  15. 长期待摊费用:费用已经支出,需要摊销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
  
  这些科目,你可能一下子记不住,没关系,一回生两回熟嘛。
  
 
(二)负债类会计科目
  1.短期借款: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来的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需要支付利息的各种借款。
  2.应付账款:购买货物或接受劳务欠对方的款项。
  3.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以外的各种应付款。
  4. 应付工资:应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
  5. 应交税金:应该交给税务机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个人所得税等,先在这里挂着,交完再转出去。
  6.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住房公积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在这里核算。
  《准则》把所有的税金及附加税都放在“应交税费”科目里了,《小制度》还是分上面两个科目核算。
  7.应付利润:年底企业有净利润的时候,准备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三)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
  1.实收资本: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一般指注册资金。
  2.资本公积: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注册资金的部分,还有外币汇差收入,以及接受捐赠的资金。
  3.盈余公积:年底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作为企业的积累。法律上规定必须按净利润的10%计提,企业还可以自行规定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当盈余公积达到实收资本的50%时可以不计提了。这部分钱可以用来补亏,还可以分配红利,或者转增资本金。
  4.本年利润:当期的盈利或亏损都在这里反映。
  5.利润分配:到了年底,交完所得税,把净利润或者净亏损额都放在这里核算。
  关于转增资本金的问题,解释一下。
  当企业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里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这时你想扩大企业经营范围,这是就可以转增资本金,其实就是增加注册资本。
  这时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惊醒审计,认为你的这些资金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真实,一切没问题了,就可以按着投资者的比例进行增加注册资本,在会计上叫实收资本。
  
  
 (四)成本类会计科目
  1.生产成本:为了加工产品消耗的所有费用。包括原材料、工人的工资、设备的折旧费、水电能源等。
  2.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车间的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这些到了月末都要转到“生产成本”里,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在小企业,如果产品单一,可以把制造费用直接做成“生产费用”,但不可以把期间费用放进去,那样成本就不准了。
  
  
 (五)损益类会计科目
  1.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2.主营业务成本:和收入配套的成本,工业是生产成品的成本,商业就是购进商品的成本。
  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活动中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4.其他业务收入:除了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如销售材料、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等收入。
  5.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收入配套的成本支出,包括相关的税金和附加。
  《准则》把其他业务的成本放在“其他业务成本”里,税金放在 “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里,分别核算。
  6.营业外收入: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等,是偶尔的,不是经常性的。
  7.营业外支出: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支出,如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等。和营业外收入正好相反,赚了放在营业外收入里,亏了放在营业外支出里。
  8.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包括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工费和差旅费等。还有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职工教育经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等。
  9. 营业费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福利费、业务费等。
  商品流通企业可以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一并在这里核算。
  《准则》叫“销售费用”,核算内容一样。
  10. 财务费用:为了筹集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失、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11.所得税:根据纳税所得计算的企业所得税,算是一项费用。
  《准则》就叫“所得税费用”,很直观。
  说了这么多,很考验你的记忆力吧。别说是你,就是学会计的,也没有一下子就记住的。有的会计业务不熟,可能会造成会计科目的混淆,其实是对会计科目掌握的不准。
  这些科目,都是会计日常用的,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包揽着一项企业的业务,没有重复的,都是各尽其责,互不干扰。工作中遇到什么业务,就相应地使用什么科目,应该信手拈来。你记不住没关系,知道他们怎么称呼、都核算什么就行了——其实科目掌握这么多就够用了。
  
  
感谢楼主发了这么好的帖子,在此向楼主请教几个问题:
    1.公司注册合伙人最低注册资金是3万,请问这个三万是不是注册后就由公司自己支配啊?
  
  ——当然。
  
    2.本人想注册一个文化公司,有哪些税是不管你有没有收入都必须交的啊?大概每月多少啊?刚成立公司如果没有收入就不用交税的情况有吗?有没有时间限制啊,是不是如果超过一定期限没有收入就要注销啊?
  
  ——只有定额征收才是每个月都交税,查账征收,没有收入不交税。
  按着营业额缴纳营业税。没有收入可以零申报,估计连续几个月没问题,不过会引起税管员的注意,会盯上你的。不会注销。
  
  纳税申报期是每月的15日。
  
    3.如果要雇会计的话,是不是等公司开始有收入的时候?兼职会计的成本真的比代理公司高吗?
  
  ——最好是开业就聘用会计,不建账税务机关也不让,时间长了,账就不好理顺了,因为没有收入也有支出啊,票据丢失了费用就扣除不了,纳税所得就多, 所得税就多。
  兼职会计一般每月的500元左右,代理公司的,如果只是记账,一般每月300元左右。地区不同价格也不同。
  
LZ,到底有几种发票啊?
    增殖税发票?一般纳税人发票?普通发票?
    还有其他吗?
    这些有什么区别啊
  
  ——发票的种类大致分为三类: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
  是一般纳税人专有的,带有抵扣联的发票,开给一般纳税人,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用。
  
  二.普通发票
  1.缴纳增值税的企业:
  一般纳税人开给非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普通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
  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也就是常见的工业或者商业的销售发票。如果客户是一般纳税人,可以到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方可以抵扣3%的进项税额。
  2.缴纳营业税的企业:
  基本就是行业发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建筑业统一发票”、“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
  三、还有一种是大型企业订购的发票,有企业的单位名称,比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专用发票”
  
  从2011年1月1日起,全国将统一使用新版普通发票,各地废止的旧版普通发票停止使用
  
  从版面上分——机打、手工、定额三种发票。
请问:税务一般是如何能查处那些虚构员工人数,多列工资的企业? 尤其是企业将其亲戚列入员工。
  
  ——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对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的“合理行”做出了明确要求: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以后税务机关会依据这五条原则进行检查,你可以对比一下,好像最后一条容易引起怀疑。我经过了几次查账,没人查工资表,因为以前有工资指标的控制,超出了不可以税前扣除。现在税法允许企业的工资据实扣除了,随之配套的措施也就来了。因为你增加了工资总额,与工资相关联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都相应提高,所以国家哪能轻易让你蒙混过关,所以查的也会严格。
  这个通知到现在才一年,很多企业都没有接受洗礼,我估计他们会从劳动合同入手,跟职工工资表核实。
  
 有几个问题需要请教:
     1、我自己开了一家小超市,国税方面已经快办好了,每月缴纳200元,缴纳定额税;那请问地税方面要缴纳那些税种呢?
  
  ——国税是定额的,那么地税一般是国税的60%的额度,就是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
  
     2、房子是我老婆的名字,用不用缴纳房屋使用税呢?
  
  ——那要看你想怎么交了,如果算自有房屋经商,是按照房产价值的70—90%,乘以1.2%,如果算是租用的,按每年租金的12%缴纳房产税,此外还有5%的营业税、营业税的11%的附加税、2%的个人所得税、0.1%的印花税。合计20.5%,这是综合税率。但我知道有些城市的综合税率是5%,降低了出租人的税负。
  
  
     3、税务机关会来查我的帐吗?我要上收银系统了,所有的营业收入都可以反映出来,那会不会税务局会按照营业收入再次调整定额税呢?
    
  ——定税一般很少查账。
  按照你的收入计算出的税金大于定税额时,税务机关会重新调整税金的。
  
  
 资金流程
  
  为了帮你对资金的来龙去脉有个整体的认识,现在出一套题,看看资金从投入到产出是怎么循环的。
  
  1.三月份企业成立,投资100万元,为注册资金。
  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贷:实收资本 1 000 000
  
  2.当月购入设备一套50万元,税金8.5万元,用转账支票支付58.5万元。
  借:固定资产 5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 000
   贷:银行存款 585 000
  
  三月份的账务已经结账。
  
  3.四月份购买原材料200 000元,税金34 000元,合计234 000元,款未付。
  借:材料 2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 000
   贷:应付账款
   234 000
  4.加工产品耗用材料150 000元,人工费50 000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00 000
   贷:材料 150 000
   应付工资 50 000
  
  5.支付水电费及修理费60 000元。
  借:制造费用 60 000
  贷:银行存款 60 000
  
  6.本月发生办公费、差旅费等15 000元。
  
  借:管理费用 15 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7.广告费、运输费等16 000元。
  借:营业费用 16 000
   贷:银行存款 16 000
  
  8.计提设备折旧4 000元。
  借:制造费用 4 000
   贷:累计折旧 4 000
  
  税法上规定,设备折旧的最低年限是10年,扣除预计残值20 000元,每个月折旧4 000元。
  
  9.月末A产品验收合格100件,单位成本2 700元。
  借:库存商品——A产品 270 000
   贷:生产成本 270 000
  
  10.本月销售收入90件产品324 000元,增值税55 080元,收转账支票379 080元。
  借:银行存款 379 08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24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5 080
 
11.计算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2 975元,教育费附加1 275元。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 108.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1 475.60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632.40
  
  说明一下,三月份,因为购买固定资产有一笔进项税额85 000元,还没有抵扣,这个月可以继续抵扣,但是为了教你附加税的计算,就忽略了那笔钱,按着这个月的增值税计算附加税,单看四月份: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贷方余额是21 080元,但总的余额应该是借方的63 920元。
  
  12.结转制造费用64 000元。
  借:生产成本 64 000
  贷:制造费用 64 000
  
  13.结转成本90件,每件2 700元,合计243 00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43 000
   贷:库存商品——A产品 243 000
  
  14.结转收入类科目。
  借:主营业务收入 324 000
   贷:本年利润 324 000
  
  15.结转费用类科目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243 0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 108.00
   管理费用 15 000
   营业费用 16 000
  
  记账后,得出本年利润的余额是贷方47 892元,说明盈利了。
  
  如果是借方,表示亏损,反映在报表里,是用负号表示。以前使用红色的数字,也就是赤字,因为现在都用打印的报表,没有颜色,只能用负号表示。
  
  刚才做的那套题,是一个月的业务。我现在问你:资产是多少?负债是多少?不太好回答吧,如果把它们汇总后放在会计报表里,就一目了然了。
  
你好,咨询一下
    有限责任公司年底公司的收入如何进入老板的私帐?要不要缴纳税?有没有好的办法?xiexie
  
  ——收入是不能计入老板账上的,有了利润才可以从“未分配利润”里分红,但是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不划算。
  
  如果只有你一个投资者,就别分了,反正都是你的。
  
  如果你想花钱,可以跟公司借,但是年底前一定要还回来,不然税务机关视为分红,还是要收个税的。
 
今天说说怎么看账。我用两人对话的形式写出来。
  
  (一)看利润账
  小栗首先想到的是利润,她问王会计,如果我想知道这个月赚了多少钱,看什么账?
  王会计告诉她:“看本年利润。因为到了月末,我都把收入、成本、费用这些损益类科目转到本年利润里账户,到了年底,把这个账户的钱再结转到利润分配账户。所以,每个月你看本年利润账就行了。”
  小栗问:“本年利润的账在哪儿呢?”
  王会计说:“如果你想看总数,就到总账上找本年利润的账页,余额在贷方就是盈利了,余额在借方就是亏损了。”
  
  她拿起来,翻开,看见了目录,她很聪明地找到“本年利润”,顺着标注的页数,翻开了账页,上面的余额是贷方893 100元。她知道这是盈利。
  

(二)看收支账
  小栗问,我想看看这个月的收支情况,怎么看?
  王会计说,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支出,包括主营业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你想知道上个月发生多少,也可以看总账。
  小栗说找到了总账上的“主营业务收入”账页,翻开后她看了一眼:“上个月怎么没有余额啊?”
  王会计说:“这是损益类科目,到了月底都要转到本年利润,你忘了?”
  小栗连忙说对。她又看明细账,问:“这个月怎么有贷方余额?”马上意识到了怎么回事,“哦,没到月末呢。这就是本月的收入吧?”
  王会计说:“对,到了月末还会有一些。因为是每个月结转一次,所以结转金额就是当月的收入合计。”
  有了收入,还要看看成本吧。
  王会计把“主营业务成本”账给她找出来。
  小栗快翻看着,跟收入账一样,也是月末的时候没有余额,当月发生的有。
(三)看费用账
  小栗又想起了,毛利再减去费用,就是利润了。她找到横开的账本:“这是费用账吧?”
  王会计说,对,期间费用都记在一账本里了。
  这是横开的账本,前40页是管理费用,41页到80页是营业费用,最后20页是财务费用。小栗翻开管理费用的账页,看见有一排费用项目——工资、办公费、水电费、印花税等,有十多个明细科目。
  她指着一栏,问王会计“招待费就是饭费吧?”
  王会计说:“不全是,还有招待客户的烟和酒。”
  小栗的眼里立起来:“到现在花了6万元?”
  王会计说,按咱们的营业额计算,不多!
  
(四)看资金账
  小栗又问:“我想知道有多少钱,看哪本账?”
  王会计:“看银行存款账和现金账。”
  小栗问翻开现金账:“这本账怎么没有余额方向?”
  王会计说:“因为现金不可能有贷方,也就没必要设置余额方向了,不过在总账里有表现,为了试算平衡嘛。”
  小栗一想,对啊,钱没有了就是0,怎么可能是负数。
  王会计紧接着说:“银行存款可能会是贷方。”
  小栗蒙了:“银行账户没钱了,不也是0吗?”
  王会计解释:“这跟会计入账的时间有关系。比如有一笔钱,银行已经入账,但是企业没收到存款单据,到了月末这一天没记账,结账余额就可能出现负数,但是银行户头里是有钱的。”
  小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五)看资产账
  小栗还关心企业里有什么东西,那可是她的家产啊。
  她问:“我想知道机器设备的情况,怎么看?”
  王会计:“如果你想看总数,总账里有固定资产,你翻到那个账页,你看,是借方余额1 588 000元,这是固定资产的原价。但是你看不到具体的设备明细。这时候,你去翻看固定资产明细账,这里有十几项固定资产,你想看哪项固定资产多少钱,用了几年,折旧了多少,就翻到对应的账页,一目了然。”
  王会计边说便拿出她的账本,指给小栗看。
  小栗边看边点头:“我了然了。可是我还想看什么家有多少产品。”
  王会计一伸手,拿过来库存商品账,递给小栗:“你想看啥自己翻吧。”
  小栗接过账,先看目录,找到“螺丝钉”是29页,她翻到29页,看见上面的余额栏是600元,金额前边是数量栏,有500个。
  她看出门道了,也知道了存货怎么查。
  
(六)看往来账
  小栗问:“往来账是怎么回事?”
  王会计说:“就是记载债权和债务的账。”
  小栗不耐烦了:“别给我弄那些学名,说白话。”
  王会计很听话:“债权就是‘人家欠的’,会计科目有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股利等科目;债务就是‘欠人家的’,会计科目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股利、应交税金等。”
  小栗的问题又来了:“你总说的挂账是什么意思?”
  王会计说:“一是指应收或应付的账款,当时结算不了,就记在账上,这就叫挂账。”
  “二呢?”
  “二是政策性亏损,当年处理不了,叫亏损挂账,私企没有这种情况。”
   “怎么看往来账呢?比如我想知道奔驰公司欠我们多少钱。”
  王会计她拿起那本明细账,让小栗在目录上找“微软”的账页,翻开。
  她抬头问王会计:“我看的这些都是资产类的科目,都是借方余额哈?”
  王会计说:“不一定,应收账款是资产类科目,有时候就是贷方余额。”
  小栗说:“客户哪根筋搭错了多给钱啊?”
  王会计说:“你不记得了?”
  小栗问完了也想起来了。前不久就有一家客户,多汇过来2 000元,现在还在账上挂着呢。
  王会计说,有时候客户多付款,相当于预收账款。报表的时候,放到“预收账款”,体现的是负债。
  小栗在慢慢琢磨着。谁说王会计不能讲,这讲得多专业啊。
  她又翻开“应付账款”的账页,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不欠微软钱啊,前几天我听说还了,这账上怎么还是贷方37 000元啊?”
  王会计说不欠了,还款的凭证已经做完了,还没记账呢。
  小栗故作严肃:“工作太拖拉,太不像话!”
  王会计看着她:“麻烦你把它记在账上吧。”
  小栗丈二和尚:“我怎么记啊?”
  王会计说:“根据记账凭证记呗。”
  小栗说:“我记完了,你干啥啊?”
  王会计说:“我审核啊。”
  这句话把小栗提醒了,对啊,不审核错了都不知道。怎么检查会计记的账对不对呢?
  
  
我刚刚注册了一个网络技术服务公司,主要经营域名注册,空间租用,网站建设等业务。现在还没有建立会计帐,找了好多会计大多都不明白怎么帮我建帐。我对会计不懂,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解释。
  我想刚开始把帐建的简单一些。
 
1、像我这样的公司该怎么建帐?
  ——你是服务类企业,建账比较简单。
  
    2、建立哪些帐目?
  ——你刚开业账目少,随着业务的发生会逐渐增多。如果按《小企业会计制度》设置账户,应该有: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周转材料、固定资产、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应付工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实收资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
  
    3、明细帐包括哪些?
  ——你涉及到的账户,都是建立明细账。至少有这样几本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往来账(如果应收应付不多可以放在一本明细账账里)、固定资产账、收支账(如果业务量不大,收入和支出可以放在一本明细账里)、其他明细账(实收资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放在一本里),还有一本总账。
  
    4、我们公司有服务器在南京托管,服务器是记入固定资产还是记入长期摊销?
  ——因为你是靠服务器赚钱的,所以要放在固定资产里核算。服务器算电子产品,税法规定最低的折旧年限是三年。每个月计算折旧额计入“累计折旧”科目,跟摊销的道理是一样的。
  
    5、员工工资是否可以记入管理费用?如果不行那记入哪个科目合适?
  ——服务业的工资应该按员工的岗位计入相应的费用,比如管理人员的工资计入管理费用,技术岗位的计入主营业务成本。为主营业务服务的,都记到主营业务成本里。
   
 
这本书里有四个人物——英老板、老板娘小栗、王会计、出纳。
  
  下面就审计的问题,小栗和王会计的对话。
  
  一、基础工作的审计
  
  审查会计的基础工作,跟会计自己查账的程序是一样。
  
  (一)账证相符
  会计是根据原始票据做记账凭证的,然后根据记账凭证记明细账。你可以根据记账凭证后面附的单据,与凭证上的金额核对。
  小栗问:“那会计的账记得没错,记账凭证处理错了呢?”
  王会计说:“有这种可能,如果财务部门多一个审核就好了。你看我现在是自产自销,错账就在所难免了。”王会计的意思想引导老板娘再增加一个人手。
  小栗说:“以后我学会了,我来审核,查你的账你不介意吧?”
  王会计爽快地回答:“你怎么是查我的账呢,你是查自己家的账,我只是把你家的业务记到账上而已,你怎么查都是天经地义的。”
  小栗点点头,也对。
  
  (二)账账相符
  
  会计上要求账账相符,就是指总账跟明细账余额的相符。不过现在都用财务软件了,这件事就不存在了。
  记完账后要进行汇总,看每本明细账的余额跟总账上相对应的那个账户余额是否相等。最后看总账的借方余额合计是否等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了,账务基本没问题了。
  具体地看:
  1.现金账跟库存核对,银行账跟开户银行的对账单核对;
  2.总账跟所有的明细账、日记账核对。
  记账后,所有的账都要向总账看齐,当然,总账有时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谁还不闹个小情绪呢。
  
  
  (三)账实相符
  不管是手工账还是电算账,账实核对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账本跟实物核对。实物包括看得见的——存货、固定资产。
  
  (四)账表相符
  就是总账和会计报表的核对,这个一般不会错。
  王会计讲完问小栗:“怎么样,清楚没有?”
  小栗说:“你跟我讲讲具体怎么查吧。”
  王会计说:“那我就按照业务的分类,告诉你应该审计什么。”
  
二、资产的审计
  
  (一)货币资金账
  出纳有两本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她要做到三件事:
  1. 平时现金账跟库存里的现金要一致,不一致说明有票据没有及时处理;
  2. 月末银行账跟开户行的对账单核对,不相等要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3. 结账的时候这两本账的余额要跟会计的总账余额核对相等。
  其他的工作,比如收到支票或者现金,要及时存到账户,一是因为支票有十天的期限,二是早存早用,至少还可以赚取利息呢,这些能看出纳的责任心。
  现金日记账要求日清月结,现金流量大的,每天应该报现金日报表。
  
  (二)应收账款
  看账上的客户信息是否准确,金额是否正确,记账是否及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该收的款项不及时催款,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再说了,属于自己的钱早点收回来也放心啊,免得坏账。
  
  (三)存货
  主要看入账价格,由于会计的一时疏忽,可能造成计价不准,就会影响利润。还有,看记账凭证后面的出入库手续是否完备,如果出库不办理手续,就不知道货让谁拿走了。还有就是定期与不定期的盘点,以及盘点后的账是否都及时处理了。
  
  (四)固定资产账
  主要看是否有忘记提折旧的现象,有没有报废的固定资产还在账上挂着的情况。
  至于折旧,税法都规定了最低年限,我都执行这个标准。
  
  
三、负债的审计
  (一)应付账款
  会计的账都要及时记,尤其是往来账。就像你前面看到的,本来对方的钱已经还了,我没有及时入账,账上体现的还是欠款,你一看就知道不对劲了。
  (二)应交税金
  税金包括流转税、附加税、其他小税种,看有没有漏缴的,避免被罚款。少交肯定是甭想了,但千万别多交,交多了想往回退就费了牛劲了。
  小栗说:“你就不能灵活机动少交点啊?”
  王会计说:“我说的意思是税种不能少交了,因为以前我有过这样的失误,合同印花税忘了交纳,税务查账的时候发现了,好说歹说才免于罚款。”
  小栗说:“会计的经验都是这么积累的吧?”
  王会计承认了:“这叫吃一堑长一智。”
  (三)应付工资
  这个问题不大,因为跟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系,不可能漏掉一个月不发工资,每个月的工资也不可能不分配,不分配就在账上挂着,会计也会发现的。我觉得这个没什么可查的,只要基层报的工资基数准,一般没什么问题。
  
  四、所有者权益的审计
  还记得所得税权益的会计科目吧?复习一下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如果企业注册后再没有增加资本金,实收资本是不变的。
  如果年底盈利了,盈余公积一年计提一次。如果法定盈余公积达到了注册资金的50%还在计提,那个会计就有失水准了。
  利润的分配是领导层决定的事情,会计就是照章办事。
  你知道这些科目都是怎么核算的,就知道应该怎么审计了。
  
  五、收入的审计
  如果是外界机构来查,一定看你是否隐瞒了收入,他们会查往来账,查银行对账单。你就不同了,你巴不得会计把收入藏起来呢。但是,如果收到的钱没入账,那就一定有问题了。不过我们的财务制定还是比较严格的,各方面都有制约。
  小栗问,有什么制约?
  王会计说,比如先收款后付货,人家交钱后保管员才能付货吧,他付货后要记出库账吧?就算出纳把这笔钱装自己兜里的,月末我跟保管员对库存的时候也能核对出来。还有先付货后交款的,这更没问题了,欠款的时候,我要把账挂在应收账款里,人家交款后出纳把钱装兜里了……
  出纳在边上憋了半天了,终于忍不住打断她的话:“你怎么不拿自己举例子啊?”
  这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会计说的“出纳”一词,只是代表那个岗位,没有落实到人头,看来说话还是周密一点好。
  她连忙解释:“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可能出现漏洞。”
  小栗也开始挤兑王会计:“你的意思就是怀疑出纳。”
  王会计无奈了:“这好人也死在证人手了。”
  出纳看着王会计委屈的样子,宽厚地乐了:“接着讲吧,就当给我敲警钟了,我就是有那心也没那胆啊。”
  小栗的矛头又转向出纳:“你连那心也不应该有!”
  出纳告饶:“算我多嘴!”
  王会计接着讲。
  在现金上,不管是先交钱还是后交钱,都有出库单跟着;在转账上也一样,人家都把户头开好了,收到的支票不可能存到我家户头。还有,我也不能把企业的支票转到我家户头,就算转去了,从银行对账单上也能查出来,我每个月都跟银行对账。
  王会计终于把矛头指向自己,但随后就是开脱,把责任排得一干二净。看来人都是有私心的,对自己也是仁慈的。
  因此,你检查收入的账,主要看收入是否都计税了,尤其是小规模纳税人,要监督一下,看是否算错了。再就是注意一下视同销售的问题。你想查账,首先要比会计高明。
 
应付职工薪酬”和“其他应付款”都是负债吧,那么
      借:应付职工薪酬 1 970 负债减少
       贷:其他应付款 1 970 负债增加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有的企业先开资后分配,有的是先分配后开资。
  如果是先开资的,分录是这样的:
  1.开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现金
  
  2.代扣款项: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
   应交税费
  这两个分录放在一起做,就是你说的用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现金
   其他应付款
   应交税费
  或者用斜杠表示:现金/其他应付款/应交税费
  
  如果有代垫的药费,放在其他应付款,如果有代垫的个人所得税,记在应交税费。发放工资时要先取现金,不可能用银行存款发放,所以你那个银行存款我没看懂。
  
  3.分配:
  借:管理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另外额,对方科目下面 其他应付款/应缴税费/银行存款为什么会有这些子项目,银行存款不是资产吗,怎么会在其他应付款下面?
  
  这是一套分录里的,那三个科目(其他应付款/应缴税费/银行存款)分别是应付职工薪酬的对应的科目。
  可能是这样:
  借:应付职工薪酬 1 970
   贷:其他应付款 600
   银行存款 1100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270
  
  但是你摘要里只说是药费,你没把完整的业务说清楚,所以我只能分析着说,不知道你看懂没有啊?
 
1、每月底产品出库的时候。
    由于产品占用原材料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在每次月末出库的时候才做产品入库,也为了防止产品在库上的积压出不去库。
    比如产品1生产需要ABC三种原料,但是现在原材料为中没有原材料C(原因是原材料成本比较高,只有确定有定单的时候才采购原材料C,而材料到公司后,往往要等收到货款时才让对方开发票付货款,所以材料C没法入库),现在只是多多出原材A和B,为了防止库存积压,将原料成本配到与销售价差不多。这种情况有没有办法解决。
   ——可以先把材料C估价入账,如果有价格就更好入账了,以后发票来了贴上去就行了。如果价格有出入可全额冲出,重做记账凭证。
  
  
    2、库存产品和原材料积压太多。
    由于单位的产品有时候单位自己使用做施工用,收到的款项都是技术服务费,产品和材料没有办法出库,造成库存产品和原材料的大量积压,没有办法出库,这个不知道如何解决。
   ——怎么叫没办法出库?你指的是不开发票就不能“出库”吗?只要材料领用了,就要做出库,像你说的那种情况,在会计上要做“视同销售”处理,当然要计算增值税了。会计可能想帮你省银子吧,不过这样就出现你下面说的问题——库存多了,其实这时候账实已经不符了。
  
  
    3、产品或原材料自己消耗的税费问题。
    为了减小库存,往往将产品或原材料按技术研发或费品,或过期报废处理,会计说这样做已经抵到的税费要重新退回去,究竟怎么个退法是什么原因,能否帮忙解释下。
   ——你购入原材料的时候,有17%的进项税,这笔钱认证后可以在销项税里抵扣。但是你损耗了,损耗的进项税国家不允许你抵扣,就要做“进项税额转出”。如果做技术研发用了,进项税可以抵扣,但是要“视同销售”,要缴纳增值税,还是一回事。
  
    4、一般纳税人企业,在起初的半年估计不会有盈利,那么公司运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费用除了人员工资和租金外,还需要有什么费用,尤其是会计上税费之类的。
   ——还有销售费用,比如运输费、招待费、广告费,企业还有三险一金,车间的水电费、机器的折旧费。
   税费上,只要交纳增值税,就会有附加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两者几乎是增值税的10%;有车吗?——车船税;如果使用自有产权的房屋经商,还有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还有一点印花税。
  
    5.固定资产的拆旧年限问题。
    前面老师已经讲过折旧年限越长,越会减少企业成本,增加当年利润。但如果的企业考核指标是产值的说,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好像对产值没有影响吧,那么把折旧年限做短有什么坏处呀?
   ——对,折旧对产值没影响,但也不可以随便缩短年限。税务机关担心你提前把折旧“折”到成本或费用里,给你规定了最低的折旧年限,低于这个年限的折旧额,不允许税前抵扣。一般会计都在这个年限上计提折旧。
   其实企业都愿意缩短折旧年限,只有想要利润的企业才会想到延长折旧年限,但也有个限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