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复习迎考质量的12个经典效应

 昵称2047578 2010-07-06
                                                                                     决定复习迎考质量的12个经典效应
大家目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呀?
万事万物的生长演变都有其规律,把握了规律,就能预见事物的未来。期末考试临近,理解了以下10个学习效应并遵循其规律,复习中一定能稳定心态、提高质量、提高考试成绩。
1、安泰效应——打牢根基才有力量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大力神,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所生。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继续作战,直至打败对手。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制服并杀死了他。安泰效应就是指一旦脱离基础就失去能力的现象。
平时学习中,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基础知识,基础就像大地母亲那样给了我们源源不绝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基础,高层次的学习就会因为孤立无助而事倍功半,能力再强,也会马上变的软弱无力。人不能失去力量的源泉,不能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的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是生存的根本。否则,你纵有“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能耐,也终有失败的时候。
2、“登门槛效应”——成功要一步一个阶梯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骗子就是这样逐步地骗你成功的。
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愿意捐款的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一倍。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前后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怎样运用登门槛效应于自身呢。
不仅是对别人,登门槛效应对自己也发生作用。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两次夺冠,人们大惑不解。
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在这里,山田本一运用的策略可以称为“目标分解法”。
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自己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目标完成后,予以肯定,然后逐渐提高要求,这样自己更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你看到别人再看《高考冲刺》的时候,可不要着急,一步步来,你比他还强。当我们需要请求别人帮助时,也不要操之过急,不妨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则更容易奏效。
3、木桶效应——最差的那一科成绩决定你的排名。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限制。要想多盛水?提高水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功夫补齐木桶上短的那些木板。这些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称“短板效应”、“木桶定律”、“短板理论”。
引申:个人最差的一面素质决定其发展。
劣势决定优势,对于一个人来说,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四川考霸张飞连续几年考上北大、清华又辍学的故事,还不是因为他对上网的迷恋?
案例:木桶效应导致我高考失败
高考的结果出来了我,失败了——很惨的失败了。仅仅因为语文、仅仅因为5分我失去了一次机会。
我不想说更多的借口,我只想通过分析找出我的不足。
高考是一个考察人的各个方面的能力,我的语文是老大难,因此我的能力的发挥被这“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板给牵制了。
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会做两件事情。
一、不让我的语文短!
二、不让最美好的人流走!
我还有梦想我不会放弃的!
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才是高明的策略了。考试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总之,木桶法则告诉我们,我们要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我们学习中的许多地方都有"木桶效应",善于运用它,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中少走弯道,在竞争中取胜,在薄弱点上下功夫,不断地修炼品质,完善自我,促使自己的素养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4、遗忘曲线——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1850-1909)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根据实验结果绘成了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他让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后,甲组学生不久后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由此可见,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那么,我们怎样减少遗忘呢?
⑴“过度复习法”。
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⑵“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⑶“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就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错过一次的题目要仔细研究错误原因,避免以后再错。
复习不是一成不变地背诵,有技巧的,比如:做到融会贯通,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理解记忆。各位同学身经百战,应该还有妙招。
5、80/20法则(二八定律)——学习要善于抓重点
80/20效率法则,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公司80%的利润是20%的入创造的,对20%的人的管理却要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有些20%的付出可能给你带来80%的业绩,而付出80%的劳动可能只有20%的回报,世界上80%的财产集中在20%的人手中。即我们常说的一种不公平。
80/20 思想如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它能帮助你改变行为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80/20思想的行动结果就是使你以少获多。80/20法则告诉我们,学习要善于抓重点,一些小的失误可能给你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考试前,如果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还没有充分复习好,也可以抓住仅有的时间复习重点的20部分,以求得80的分数。
6、“毛毛虫效应”——突破习惯,与时俱进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6英寸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天生的“跟随者”的习性,即盲从习惯,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在对这次实验进行总结时,法伯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句话:“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的话,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同样的道理,成功者的最大长处是不受定势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实现自我超越。
在学习、复习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惟有在学习中有所创造,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呢?”
郑板桥猛然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自己的风格,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书画家。
同学们知道四轮方略学习法,知道李阳的“疯狂”英语,你如果肯去思考创新,说不到也能创出个“八轮”学习法,创出个“狂风”英语来。
“毛毛虫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习也要不断变化和发展,同学们在对待学习时,也要敢于与众不同,突破习惯,与时俱进。
7、鲶鱼效应——始终给自己一份压力
鲶鱼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不少渔民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如果沙丁鱼抵港时仍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但由于沙丁鱼不爱动,捕上来不一会儿就会死去。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渔民误将一条鲶鱼掉进了沙丁鱼舱里。当他回到岸边打开船舱时,惊奇的发现以前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的。渔夫马上发现,这是先前掉进去的鲶鱼的功劳。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会四处流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紧张,加速游动, 四处逃窜,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后来,渔夫受到启发,每次都会在沙丁鱼的鱼舱中放几条鲶鱼,渔夫的这种做法后来被总结成了“鲶鱼效应”。
所以不要惧怕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压力就是你的动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早上出操几乎是学校压着你的,倘若没人压,你不会出操,不会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也就很难有强壮的身体。
是不是压力越大越好呢?当然不是。
8、超限效应——学习任务要适度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拿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为了学习不烦恼,学习任务要适度,学习时要穿插活动也要娱乐。不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会缓解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应是现代人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我们大星期可以完全放松吗?也要不得。
9、月曜效应——完全放松使人后退
星期日的休息,容易扰乱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有人把它也称为月曜病,又因为发生在星期一最明显,也叫做星期一效应
这种效应在每天的早上和下午第一节课中也常会出现,在假期过后的开学那段时间也甚为显著。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我们要精心安排休息的生活,不能放任自流。如果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给自己进行必要的提醒,周一早晨加入一些学习练习,课前提前进入教室等,帮助自己调整生物钟,调整学习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来优化学习效益。
考试前一两天,老师会让大家一切自由,你也要有规律地生活学习,避免月曜效应带来负面影响。
10、破窗效应——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环境
“破窗效应”来自多年前美国期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项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詹巴斗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他把停在街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了个洞。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被人搞得更糟糕,晚上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社区的那辆车摆了一星期仍完好无损。然后,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好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推而广之,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一块破窗户的暗示而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窗户越来越多,最后整幢建筑物变得破烂不堪。
一扇破窗,可视为一个坏的示范;没人及时维修,这扇破窗成为一个长期的坏的示范;而一个长期的坏的示范,等价于一种暗示性的对无序的纵容。
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从严管好自己做起,让自己不能成为“破窗”。让自己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环境,不然,自己可能会“破罐子破摔”,一发而不可收拾。
11、蚂蚁风格 —— 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
蚂蚁捕食谈不上技巧,全是笨方法,但是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这么一句话“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至关重要的。
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会做的题名要确保拿分。
12、目的颤抖——何不潇洒来考试?
还要说考试。面临考试,你会紧张、忧虑,你可能常问自己,“考不好怎么办?”其实这些不良的反映使你又平添了困难。因为你目的太强了。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心理学称之为“目的颤抖”。比如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我现在就太想得到大家的掌声,心在颤抖。
有同学会说,人生岂能没有目的?然而,目的本是引领着你前进的,如果将目的做成沙袋捆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赶来羁绊你的手脚,如此,你将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
“做事如同弹琴,弦太紧会断的。”
要获得某种成功,努力追求和用功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不能总是满怀功利之心。人生的空间,需要留有回旋的余地。在考试的征程中,信念的坚持固然重要,但“无心之心”的保持同样不可或缺,它可以把前者很好的调节和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避免前者因太盛而对现实目标起相反作用。
中国诸多顶尖高手可谓吃尽了韩国“石佛”李昌镐的苦头。行家究其原因时发现:单凭纯粹的实力,李昌镐根本不可能赢中国高手那么多盘棋。李昌镐真正可怕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他那种宠辱不惊、心如止水的平静,这是一种在残酷的胜负世界中磨砺出来的大智慧。相反,中国高手每与李昌镐对弈,总因为太想赢了,反而背上了精神包袱,常常在关键时刻乱了方寸,不能正常发挥。
在前几年举行的中国斯诺克公开赛上,世界排名第54位,当初连外围赛也没信心通过,持外卡参赛的我国台球好手丁俊晖,竟然连败诸多世界顶尖高手,一鸣惊人地夺冠。他之所以能创造这一奇迹,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职业台球协会规定,持外卡球手参赛不但不能获得奖金,世界排名也要大大缩水,正是由于没有了排名和拿奖金的杂念,他最终登上了冠军宝座。
考试是学生的转折点,但它不是生死点,心态放平衡,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喊一句“谁怕谁啊”。
最后祝愿同学们都能复习有方,期末考出满意的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