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主义的幽灵是否仍在徘徊?

 法净 2010-07-06

商鞅主义的幽灵是否仍在徘徊?

2010-07-06 08:50:58 来源: 东方企业家 跟贴 9 手机看股票

历朝历代的治国者把国家强大远远放在民众富足之前,强调“国强民安”,而非“国强民富”。年份好的时候有口饭吃,饥荒到来的时候不饿死,这已是最大的善政。

常有朋友问,中国上下两千年,主流的经济理论是什么?我常拿两个人举例。一个是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一个是孟子(前372年-前289年),他们相差18岁。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前后长达二十年,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的治国思想中有强烈的反智、愚民和好战的特征。

商鞅对商人阶层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视之为仇雠。在他当国之时,国家管制了矿山开发、粮食买卖和旅店经营,自由商人几乎被消灭。他对知识分子也非常仇视,他认为国有“五害”:儒家学者、商贾、隐士、手工业者和勇士,他在《农战》中说,“有这些人存在,敌人来到,一定打败仗,敌人不来,则一定很贫穷。把这些人赶走,敌人不敢来,来了也会被打败。去讨伐别国,一定能战胜,不去讨伐,则一定能富足。”

商鞅把人民的贫困与无知看成是国家兵源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他极端地认为,人民不但不应该有思考的能力,而且绝对不能富足。在他看来,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在同样的贫穷线上,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怯和民愚,这样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可变成勇敢而凶猛的战士。

在商鞅看来,打仗是第一要义,战争是让国家强大和稳定的最好办法。在《靳令》一文中,他说,“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总之,穷了要打,富了更要打。正是在这种“把战争进行到底”的战略下,秦国成为战国列强中最可怕的国家。

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在经济模式上则体现为“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在他的治下,秦国成为了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虎狼之国”,举国上下蔓延着极端功利主义的进取氛围。

后世将商鞅归为法家。与他同一时期的孟子则有全然不同的治国思想。他是儒家自孔子之后的第二个重要思想家,号称“亚圣”。当孟子在齐、梁等国游说之时,商鞅正在秦国大行变法之道。

孟子常年在东方各国游走,那里的政治文明呈现百花齐放的自由化状态,与西北的铁血秦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孟子强调仁义治国,“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他更提出民众比国君更为重要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在商鞅听来,肯定是可笑的无稽之谈、祸国妖言。

在土地政策上,孟子的理想是回到井田制,他特别欣赏那种各守其职、疾病相扶的集体生活。税赋政策上,孟子提倡实施富民政策和减轻赋税。他的“薄税敛”包括:商舍不征税,也不征货物税、房地税和无职业者的人头税,只征单一的农业税,即相当农民收获九分之一的劳动地租。

商鞅与孟子的思想迥异,是思想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景象,这两人实际对历史的影响也耐人寻味。

孟子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对时局衍变几无作用,但是他所主张的儒家学说在战国末期渐成主流,在秦以外的六国地位被广为传播和接受,商鞅之后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相对比,商鞅长期被视为“异端”,在知识阶层,以谈论商鞅为耻。但是,他彻底改变了战国乃至后来中国的政治生态,以两千年的历史跨度而论,商鞅的治国理念被顽强地延续下来,他的核心经济理念被众多的独裁者所沿袭,在很多朝代,实际上呈现出“半法半儒”、“儒表法里”的景象。

 

商鞅的那种极端主义思想,在后世已成绝响。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后来的治国者们,尽管再不敢像商鞅如此说的直白、干的决绝,却也并非没有效尤者,至少有两个理念顽强地留存了下来。第一,不能让民众太富足、太有思想的潜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最终变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愚民政策。第二,历朝历代的治国者把国家强大远远放在民众富足之前,强调“国强民安”,而不是“国强民富”,所谓“安”者,年份好的时候,有口饭吃,饥荒到来的时候,不饿死,这已是最大的善政。

“商鞅主义”的幽灵从来没有从中国消失过,这些都是值得警戒的。

(本文来源:东方企业家 作者:吴晓波) 陈娅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