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书画家 倪元璐 书法集
倪元璐(1593-1644)
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天启二年(1621)进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崇祯末年,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福王谥文正,清谥文贞。
天启七年(1627)出任江西乡试之主考官,时宦官魏忠贤垄断朝政,败坏纲纪,元璐出考题讥讽之。思宗即位,诛魏忠贤,元璐才倖免于祸。 元璐素负时望,亦渐获重用, 思宗颇欲用之,然却因此深遭小人所忌,而蒙谗言罢归。元璐自此深知朝政不可为,从此绝意仕途。崇祯十五年(1642)闻清兵入至北京,北京震动,求救兵于天下,元璐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兵,募得死士数百人,驰赴北京。并向思宗陈述制敌之法,思宗拜为户部尚书,深恨不能早日用之。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阙,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自缢。 元璐书画俱工。其书法学颜真卿。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曰:“明人中学鲁公者,无过倪文公。”其书深得鲁公厚实劲健之笔意,而更为劲峭,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于明末自成一格。行草书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书法以气骨见长。秦祖永《桐阴论画》中说:“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康有为曾评:“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传世作品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著有《兒意内外仪》、《倪文贞集》。
自书卜居诗轴
扇面 点击浏览大图
草书五言诗扇面 金笺 纵17.3厘米 横53厘米 钤印:倪元璐印 题识:旧作。元璐。 按语:倪元璐是晚明时刚直节义之士,肩负着士大夫忠君报国的沉重压力,时势的不堪和官场的腐败,他的抱负终难实现,由是只能借书法来发泄胸中的郁勃。他的书法受颜鲁公、苏东坡影响而绝不为成法所拘,往往纵笔疾书,随心所欲。但天份既高,学养又富,故能触类旁通,风标独领,虽纵横使转,看似绝不经意,但声情并茂,气韵优雅,个人风格十分强烈。此扇所录诗作,有一竖幅作品传世,读者可以对照判断。 ![]() 自书卜居诗轴 点击浏览大图
图片由长田散人提供
倪元璐《草书五言律诗轴》 绢本 纵165.0厘米 横47.3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行书谢翱五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绫本 纵157.1厘米,横41.5厘米
此书为行书录宋代谢翱五律诗,其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尤以气骨见长。
倪元璐《自书旧作诗轴》绫本 125×49cm 湖北省博物馆藏 点击浏览大图
草书轴 纵120厘米、横43.5厘米。
行书五律诗轴纵177.8厘米、横48.2厘米 绫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
杜牧《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明,倪元璐书,纸本,立轴,纵128.5cm,横93.1cm,行书,4行,35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由网友前山提供 释文: 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天上麒麟时一下,人间不独有徐陵。元璐似千岩辞丈。 本幅钤“倪元璐印”、“鸿宝氏”印。收藏印有“师守玉印”、“蒯寿枢家珍藏”、“师氏春德堂藏”。 此为倪元璐书唐代诗人杜牧七绝诗《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在明代末年书坛上,倪元璐与黄道周的书法共具奇倔特色。首先,结构安排上欹斜交错,险峻恣肆,多姿而奇伟。其次,在运锋的流转、顿挫中融入了更多的沉郁和涩拙之笔。点画亦支离而诡异,颇具风骨凌厉之气势,风格独标。清末康有为曰:“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
行书七律轴 纸本 158X73.5cm 西泠印社藏
资料来自《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西泠印社出版社) 倪元璐《草书五言律诗轴》 尺 寸: 160.5×46cm
估 价: RMB 500,000-700,000(元) 成交价: 1,078,000(元) 简 介: 钤印:倪元璐印、太史氏(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倪元璐》29、31印,744页) 题识:题冯祯卿给練画石,书似宾日世丈正。元璐 说 明: 附包装木盒三件。木盒内书:“余原无鉴识,然如倪文正其人其书皆所常钦,故一披展之际了然无所疑。此幅杨君藏之,真可羡也。八十老人湖山愿题。” 按语:倪元璐此书,已由中年时期的激越跳荡,顿挫方峻,聚散分明的凌厉书风变而为圆转重实、舒缓从容,字距连绵而行间疏阔的稳健浑脱风貌。应是他晚年成熟之作。在晚明书坛,他和黄道周都是刚直节义之士,书法亦奇倔俊爽一变董其昌、邢侗等人华美秀劲的传统书风,个性极其鲜明。民国时潘天寿、来楚生等皆顶礼摹学,对近人影响极大。此轴是真迹,想定能得到识者的珍爱。 拍卖日期: 2005-05-14 尺牍
![]()
行书尺牍 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行书尺牍 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行书尺牍 美国宝蒙堂燕登年藏 选自《明名贤书信手迹》 释文: 昨仲袁兄薄暮过从,语次及贵乡备兵,使者旁求後身甚切。冯留老不敢当之意甚坚而决矣。弟不揣敬举所知,敝乡徐亮生诚人龙,其才品气概敝里无双,当年督学楚中。杨大洪诸老赞之太过,志老既得祸即以终养告归,幸以外吏免缯缴汤火,然淹疏已久,服阕於今。将一年两台交章荐之,不一而足也。以此人当贵乡重地,当无所不办。且其气义如云,尤任足下器。 弟如於□□□抑扬套语,即非人矣。 惟□□□□弟事,夜来熟对,定无寤。此老既□□求归认状,尚肯留弟此中乎?南天两席必有以处我,可不斡旋。年翁以为何如? 弟名草具 【按】此帖所致何人不能确指,惟帖称对方为年翁,当为同科或同窗。又此中所谓杨大洪者,即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进上,其余所及之人尚未考知。 美国宝蒙堂 燕登年藏 刘崇德 释文
《明名贤书信手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晚明书坛巨匠——倪元璐
倪元璐《金山诗轴》 明代是继宋、元之后,帖学书法又一次发展和普及的历史时期。继宋代之后, 朝野间掀起的丛帖汇刻之风, 给明代书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明代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徵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丛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到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求功名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