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 秦淮河古称淮水,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是扬子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历史上极有名气。近代因战乱等原因,两岸建筑多遭毁坏,河水亦日渐污浊,昔日繁华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经修复,已再度成为著名游览胜地。
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便已繁华异常,十里秦淮两岸贵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荟萃。隋唐之后,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华,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秦淮风光,以灯船最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灯悬挂,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灯船为快。由朱自清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领略灯船丰采一、二。
如今,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观,融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河房厅和民俗民风于一体,极富情趣,魅力空前。 秦淮景观 白鹭洲
古人所说的白鹭洲位于现在南京城西2.5公里处的长江中,因当时洲上多聚白鹭而名。李白曾有咏其名句“二水中分白鹭洲”。 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孔子自古被人们尊称“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它已作为古城金陵的秦淮名胜而蜚声中外,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 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夫子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这里举行夫子庙灯会,热闹非常。 这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之后,于1937年遭侵华日军焚烧而严重损毁。1984年,市、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古都文化遗产,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和规划,几度拨专款,历数年的精心维修和复建。如今的夫子庙已焕然一新,以大成殿为主体的既有明清风格,又有庙市街景合一特色的古建筑群拔地而地。 “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 这里南京夫子庙重建的思乐亭石柱上镌刻的一幅楹联,它把秦淮河的清姿丽质和夫子庙的建设新貌含蓄而充分地展示出来,给游人以无穷的回味和遐思。1991年,夫子庙被国家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瞻园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七世孙太子太保徐鹏举府第的西花园。清初改为江宁布政使司衙门,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两度到瞻园游览,并亲笔题写了“瞻园”匾额。园中东部以一组古建筑为主,西部为园林,园中以假山及水榭著称。假山“仙人峰 ”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静妙堂为鸳鸯厅,均是南京园林的佳作。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曾先后作为东王杨秀清与夏宫副丞相赖汉英的府第。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该园毁于兵燹。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和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两次重修,但园景远不及旧观。解放前瞻园又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占用,沦为杂院,荒芜不堪。 解放后,瞻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1966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即瞻园的西部景区,面积约八亩半。时隔20年之后,其二期工程作为秦淮风光带旅游开发项目得以实施。 瞻园的修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造园艺术。 中华门
明代称聚宝门,为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城堡,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计巧妙,结构完整,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东西两侧马道陡峻壮阔,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架设一批高杆照明宫灯和草坪灯。广场和镇淮东、西桥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而且美化了城堡的外环境,使城堡更显雄壮巍峨。城堡与广场连为一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清代置江南省,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南宋,是县、府学考试场所,至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20644间,还不包括司考官员、职司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在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