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匾额背后的故事)董家老匾说往事 锡光父子有良声

 华夏董氏大全 2010-07-09

(匾额背后的故事)董家老匾说往事 锡光父子有良声

2008-10-27 10:22:40
     匾额状况:“荆树长春”匾长2.1米,宽1.1米,上款为“恭颂清授附贡生修职郎光华董大先生董二先生硕德”,下款为“民国十一年喜月谷旦李绍连等13人仝顿首拜匾”。
     专家评析:这是一个功德匾额,“荆树长春”字面意思是说的是紫荆树绿色永驻,暗含董大先生董二先生兄弟相亲,家庭和睦,让人羡慕。修职郎,清制为正八品文散官。附贡生,清朝制度,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说兄弟和睦家庭幸福咋会用“荆树长春”来形容,咋不用别的词呢?这有个来历。
  相传古时有姓田的兄弟三个,田真、田庆和田广,兄弟三人成家后仍旧住在一起,那真叫兄弟相亲,妯娌相爱,一家人快快乐乐过日子,忽然有一天,老三媳妇就起了异心,撺掇着老三提出分家另过。老大老二无法,只得答应。家中一应房产、田谷、钱财等物,分作三份。只有庭院中一棵大紫荆树,不知如何分析。后来老大田真想了个注意,放倒大树,劈成三截。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三人拿着斧头要去砍树,却见原本葱笼蓊郁的大树一夜间枝干叶枯。田真惊叹树魂有知,“闻知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
木也。”兄弟三人茅塞顿开,相拥而哭,誓不再分家析树。从此三人团结一新,兴家立业,紫荆树也重新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10月22日上午,我们在孟津县麻屯镇董村董遂先老先生家见到了“荆树长春”,可惜的是,匾额损坏严重,阳刻的匾文已经被人为削平,留下的是有人依痕迹描出的字形,上下款也几乎不存,幸亏董遂先以前有过抄录,不然真是一无所识。让人欣慰的是,关于匾主尤其是董二先生的故事流传甚多,我们仍然不虚此行。
  (小)董锡光和林东郊
     董遂先的爷爷,也就是匾额中的董二先生董锡光亲兄弟二人,叔伯兄弟7人。让董家后人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的是,某年月日,董锡光和堂弟董锡龄同进考场,又同中秀才,所有考生中,董锡光是第一,董锡龄是第七。一家同时俩秀才,董家真是荣光至致。传说二人得中后从洛阳回家,董村邻近的麻屯、卢村、后楼都强烈要求他们从自个村里过,以便在路口摆桌致贺。
   中秀才后,董锡光在洛阳城,董锡龄在洛南大屯,都做了教书先儿。可惜的是,董锡龄32岁因病辞世,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董大先生的事迹也鲜有流传,这里单说董锡光。
    董锡光在洛阳城教书授徒,因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受学生喜爱,声名远扬四方,后来结识翰林林东郊,惺惺相惜,二人遂成好友。
  “荆树长春”四个字就是林东郊题的。董遂先回忆,父亲董青云在世时,给他讲过写匾的事儿。具体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了,有一天,十几个学生要给董锡光挂匾,匾文自然得请名人写,董青云便奉命来到洛阳翰林家,见了林东郊,说明来意,林东郊二话没说,大笔濡染,雪白宣纸上写下““荆树长春”四个大字,“拿到院里晾晾拿走吧。”
   关于董锡光和林东郊关系的亲密,还有一件事儿流传,董青云娶媳妇,董锡光聘下一位姓郭的举人做“迎客”,办事那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林东郊坐着马拉轿车也来了,客厅落座,张嘴就说“我是来当‘迎客’的。”“迎客”已经有了,可老朋友也忤不得,亏得董锡光随机应变,“我准备的就是‘双玉引凤’。”一个翰林,一个举人,双“迎客”人所罕见,董家真是门楣争光,蓬荜生辉,谁见了谁不赞叹?谁见了谁不羡慕?一时间,老董家名闻四乡,声动邙岭,很是自豪了一阵子。
  (小)乐善好施不畏权贵
   不但学识渊博,董锡光还有读书人传统的悲天悯人,关于他乐善好施的事儿,在董村一带多有流传。
    董家有三亩下场地,种的都是三月黄大麦,到三月底四月初就熟了,此时正是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到大麦成熟,董锡光就会鼓动家里没粮吃的乡亲“你们都去割吧,割回来赶紧填填肚子。”有人行动缓了,他还催人家,半开玩笑性质的“你还不赶紧去割,等着我给你送来呀!”
    董家在西南嘴还有一块地,种的是小麦。有一年,麦子熟了,董锡光领着下地收割,还没到地边,大老远就瞅见有人在董家地里割得正欢。同去的人要喊,要拿贼。董锡光止住了,捂着要喊人的嘴不让出声。割麦的人割了一大捆,太大,提不起来。董锡光又走上前,帮着把麦送到肩上,看着他扛出地去。临走的时候还交代,“你没啥吃了只管来这儿割。”偷麦的人开始惶恐,继而感激涕零。
    董家还有个粉房,每到春节,董锡光就端一个升子,升子里放的是铜钱,他在前面走,后来跟着老二老三两个儿子,二儿子肩上挑着一担粉条,三儿子肩上扛着一袋干粉。父子三人走遍村里每一户穷苦人家,一家抓几个铜板,挖1升干粉,留5斤粉条。
    董锡光还有不畏权贵的硬骨。董家在麻屯有个卖花的花铺,有个姓宋的强人,管收苛捐杂税的,这天去董家花铺收税,花铺人纳闷“不刚交过了吗?”“这是又一种税。”宋态度强硬,不交不行。花铺人明知无理却也无可奈何,就进里屋向刚从洛阳回家到此歇脚的董锡光诉苦,董锡光一听斩钉截铁“坚决不交。”宋见董二先生出面,立马变了脸色,满脸堆笑“董先生回来了,失敬失敬”,灰溜溜地走了,税也不收了。走了的他不服气,总想找机会摆治一下董家。
   有一天,花铺从平乐象庄拉了一车花,回到麻屯天已经黑了,人又累又饿,顾不上卸车,只牵了驾辕的骡子就回家了。谁知第二天到停车的地方一看,车轱辘没了。董大先生到洛阳找弟弟,董锡光写下一纸书信,让拿回去送给宋某人,信的大意是,我们董家的车轱辘丢了,如果当天晚上麻屯的寨门开着,我就找管寨门的人;如果寨门关着,我就找你宋某人要。信捎给宋后,第一天,车轱辘又被安上了。
   董锡光的儿子董青云,15岁考中秀才,也是学识过人,扶危济困。洛阳解放前夕,洛阳县长兼自卫总队长郭仙舫带人龟缩麻屯。一天,董青云打麻屯经过,看到自卫队员押着一20多岁的青年要去枪毙。青云认得此青年,便拦住问道“为啥要枪毙?”“他私通共党。”青年连喊冤枉,青云要求放人,自卫队员“那你去找郭县长说。”
   董青云要去找郭仙舫救人,怕趁他不在自卫队员打死青年,便要求自卫队员押着青年跟他一起去。
   见着了郭仙舫,才知道原因,原来,青年是婶子的过继儿,待婶子不好。婶子是麻屯一绅士的姐姐,绅士恨青年便起了杀心,于是利用郭仙舫公报私仇。董青云先说服郭仙舫,又找到那位绅士“他就是再赖,也不至于到枪毙的地步吧,你把他枪毙了,将来你姐依靠谁?”就这样,虎口里救出一条性命。
  (小)父子佳联多流传
     在董村采访,听到比较多的还有董锡光董青云父子写下的对联,其中有些联句构思精巧,造句精彩,令人拍案。
   董遂先至今还记得曾挂在自家门上和客厅的三副对联,都是爷爷写的,其一 :策献天人,诏受衣带,揆文奋武,当年功垂两汉;学中道谊,经治春秋,继志述事,于今书读三余”,横批:江都世家。此联上联说的是东汉的董承,下联说的是东汉的董遇。其二:晋史直声留百代;汉儒道学重千秋。横批:强项世第。此联上联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下联说的是西汉的董仲舒,横批说的是东汉的董宣。其三:有客随意谈谈道;无事静心养养神。横批:耕读传家。
   附近一村庄一户姓赵的,父子俩同事因故死亡,家里留下婆媳两个寡妇。董锡光哀叹之余,写下挽联一副:世上受苦姑与媳;阴间含笑父和儿。
  大名鼎鼎的新安县张钫,父亲张清和是清朝拔贡,历任陕西省鄜州、朝州通判。1921年6月,张清和病故。为父亲办丧事的时候,邙山岭上,张钫就通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董青云。董青云带去挽联一副,上联:有子登将台,西定秦关,南兼汉中,轻裘缓带,盖世英雄谁为匹。下联:维公直国士,出作循吏,入为文苑,素车白马,故乡侪辈孰如君?
    孟津名人陈敬初,朝阳瀍沟村人,少时在洛阳东大街一家票号当伙计,后来随东家到上海发展,因为办事干练,深得东家喜爱。东家无后,晚年将票号托付二太。二太经营有方,票号生意兴隆,在西安、晋城、重庆等地都有分号。二太是个开明人士,暗地里资助新四军,还到郑州投资办纺织厂,这个纺织厂,就是郑州国棉六厂的前身。
   却说这年,二太父亲去世,董青云被请去做丧事司仪,其时青云一贫如洗,无物可持,于是带上一副挽联:君去邙山空,幸有桂子兰孙荣后裔;我来瀍水凉,愧无只鸡斗酒吊先民。
   董遂先1951年参加工作,从事铁路勘测设计。1956年,他回家结婚,大门上的对联就是父亲写的,上联:他年为国服务,直行跋山涉水,勘测道路至国境。下联:今日返里结婚,合卺銮笙叠奏,好教宜室永桃夭。横批:移风易俗。
   记者 陈旭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