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传真》学习提纲----太阳篇第31条----50条

 章木匠 2010-07-10
《伤寒论传真》太阳篇第31--50条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若无汗恶风者,宜更加麻黄的葛根汤主之足,太阳病的项背强急,即热和湿所致也。

【葛 根 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 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身大热,”其为一解肌除热药甚明。桂枝本为解肌,但肌不和以至项背强几几的高度者,则须加葛根以解之。若更无汗,又须加麻黄以发汗也。

【解读】葛根汤是治太阳伤寒见项背强几几者,此条以下主论麻黄汤加减证治,其实际与桂枝汤加减证治有密切相关,胡希恕老师注解本条时用“宜更加麻黄的葛根汤主之。”恰切地说明了这一关系,说明了中风与伤寒,并不是中风邪和伤寒邪的不同,而是感外邪后出现的症状不同,根据不同的症状,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这样方证的积累,便产生了表证的不同治法,同时也自然渐渐认识到里证的治法,六经来自八纲,是经方发展自然之理。

胡希恕老师对葛根的作用,主要依据《本经》,认为是“解肌除热药”,值得注意,不能认为有治项背强几的特能,不辨寒热虚实而动辄用其治颈椎病、冠心病、痢疾等。
 
32.太 阳 与 阳 明 合 病 者 , 必 自 下 利 , 葛 根 汤 主 之 。

注解:既有太阳病的表证,又有自下利的里证,因谓为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主之。

按:下利而现太阳病,为欲自表解之机,故发汗则愈,脉弱汗出者,宜桂枝汤;脉紧无汗者,宜本方。读者于此必注意,不要以为发汗即能治下利,若不伴太阳病证,用之反而有害无益,此治病所以即须辨证也。

【解读】胡希恕老师讲解时还提示: “必自下利”为倒装句,应看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因为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都下利,后文还将提到太阳阳明合病,就没有下利而见其他症状。葛根不仅有解肌的作用,还有治下利的作用,用其他发汗剂就没有治利的作用,以发汗法治疗下利,是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同是外感兼有下利,无汗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汤,这与后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与桂枝汤”可以互参。
 
33.太 阳 与 阳 明 合 病 , 不 下 利 , 但 呕 者 , 葛 根 加 半 夏 汤 主 之 。

注解:呕与下利均属里,若太阳病不下利,但呕者,因亦称之为太阳阳明合病,宜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按;葛根加半夏汤,不异葛根汤与小半夏汤合方,不但治太阳病而呕者,当亦治太阳病下利且呕者,亦即是说葛根汤证若呕逆者,均宜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解:此于葛根汤加治呕逆的半夏,故治葛根汤证而呕者。
 
34.太 阳 病 , 桂 枝 证 , 医 反 下 之 , 利 遂 不 止 , 脉 促 者, 表 未 解 也 ; 喘 而 汗 出者 , 葛 根 黄 芩 黄 连 汤 主 之 。

注解:本太阳桂枝汤证,医未用桂枝汤以解外,而反下之以攻里,遂使胁热利下不止,表亦未解,脉因应之促,热壅于上,故喘而汗出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 ,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重用葛根解肌清热,佐以芩连除热烦而治下利。用甘草以缓急迫,外内之热俱除,则喘自息。


【解读】胡希恕老师对促脉的解读,是联系《伤寒论》中四条论促而提出个人见解,即指出,《伤寒论》中的脉促,不同予王叔和《脉经》的概念,是关尺俱沉而寸脉独浮,是表未解之脉,本条有表未解也,正是说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阳明合病的表未解,反映了脉证相应,如按《脉经》所述数而中止解之,则终不得其解。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由于表实无汗,则体液和邪热充实于体表,不但头痛发热,即身、腰以及骨节亦无处不痛,甚则上涉及肺而发喘也,麻黄汤主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在体表的体液和热邪已得部分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甚,并亦不至上涉及肺而作喘。

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麻黄为发表致汗,的要药,凡由于表气闭塞,而致咳喘水气诸疾,均利用之,本方为主药,与桂枝为伍,发汗止痛,佐杏仁以平喘,使甘草以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体疼痛而喘者。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脉浮细,为血气不充于外,困倦嗜卧,为病传少阳之征,故断言曰外已解也。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汤证具,故宜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且无嗜卧、胸满胁痛者,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当与麻黄汤。
按:后之小柴胡汤条,有“血弱、气尽、腠理开”的说明,即指病传少阳时,则体表的气血不足也。本条的脉浮细,即血弱、气尽于体表之应。疲倦嗜卧为病传少阳的确征。较重感冒表解而热不退,多见此情,以柴胡汤随证加减治之,无不立验,但不限于十余日,三四日即常见之,宜注意。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柴胡 ,主心腹、肠胃中结气,故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驱饮上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气血。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血气外虚,补中滋液,实是此时治疗要着,人参更起着关键作用。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语。

【解读】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少阳证,今出现于太阳病篇,不能错误地认为其治太阳病,是因原是太阳病,经过治疗或未治疗,而出现脉浮细而将嗜卧、胸满胁痛等症,即病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时,可用本方治疗。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注解: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本条所述,即二方的合并证,越婢汤主治风水,故以太阳中风冒之,为便于理解,释之如下: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为麻黄汤证。越婢汤证,为外邪内热本续自汗出,今以表实而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烦且躁也,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宜桂枝汤以解肌,慎不可与本方大发汗,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此为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不过此还含有麻杏石甘汤、桂枝去芍药汤等方义,更应参照诸方所主证而活用之为佳。

【解读】条文的含义,胡希恕老师已讲得很明白。值得注意的是,本条冒首太阳中风,治用大青龙汤,这是《伤寒论》常用的叙述方法,有的人未理解这一写作方法,便认为大青龙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更典型的是第320321322条冠首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治疗,本是少阴传里为阳明病证治,而误认为谓少阴本病有三急下,这样当然读不明白六经实质,宜细参各条注解。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解:伤寒无汗,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不疼而但重,虽有外邪亦有水气也,以尚未形成水肿,聚散无常,故乍有轻时,如确审无少阴证者,则宜用大青龙汤发其潜伏的水气。

按:大青龙汤为发水气的重剂,宜于阳热实证,不宜于阴虚寒证。若水气属少阴者,则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大青龙汤慎不可妄试。

【解读】胡希恕老师认为大青龙汤为发水气的重剂,是非常恰切的,是认识大青龙汤方证的关键,理解本条后,再读《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等条,就显得容易了。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太阳伤寒,若胃中有水气,须兼逐水,否则,虽用麻黄汤以发汗,而表不解,激动里饮则干呕,表不解则发热而咳也;或渴者,水不化气也;或利者,水谷不别也;或噎者,水伴气冲上逆也;气上冲者,小便不利下,则少腹满、冲气挟水上迫于肺亦或发喘,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温中逐饮而治咳逆,故此治外邪内饮、发热无汗、咳而微喘、或呕逆者。

按:本方后原有加减法,其实或以下诸症,皆是或有或无的客症,临床时只要主症俱备,不论客症有无,均可用本方主治。
考方后所加减药味,多不合理,故应去掉。以下诸方均仿此。

【解读】本方证为外邪内饮,六经归属当为太阳太阴合病。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素有水饮的人,一旦外感,发为太阳伤寒证,外邪激动里饮,逆迫于肺,势必咳而微喘。病在表故发热,里有饮故不渴,服小青龙汤后而渴者,此即寒饮被驱除的征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按:伤寒,发热不渴,咳而微喘者,为小青龙汤正证,可见上条所述,是误用麻黄汤后,又复激动里饮的变证,由于小青龙汤的主证还在,故仍宜小青龙汤主之也。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谓经过发汗或下等方法治疗后,而太阳表证还未解也。而脉浮弱者,仍当发汗以解之,发汗宜桂枝汤

按:麻黄汤与桂枝汤,虽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但麻黄汤发表,而桂枝汤解肌,为示其别,麻黄汤证常称之为表证,桂枝汤证常称为外证。

【解读】称表、称外,是胡希恕老师仔细读原文而得出的区别,以是进一步明确伤寒与中风的实质特点,同时可进一步理解有关条文,如第148条。后世一些住家,仅以《内经》释伤寒,误认为“伤寒为伤于寒,证在里;中风为伤于风,证在表,”应仔细读原文为是。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不宜下,下之后面微喘,亦气上冲的为候,知其表未解也,依法应与桂枝汤,但以微喘,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解:此于桂枝汤加下气治喘的厚朴、杏仁,故治桂枝汤证而微喘者。
【解读】本条应与第18条互参,两条可能原在一起,本条可能在前,因有处方,述证较全;第18条原本在后,以无方药,且述证过简可知。综合分析,两条应均属太阳太阴合病的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外证解见前,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为逆治,解外则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先以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医不详查所以不解之故,而复下之,若当时脉浮,病必不愈,因浮在外,仍宜汗解,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仍浮,故知病还在外,宜桂枝汤解外即愈。

按:太阳病,发汗或下后,而表未解者,不可与麻黄汤,而宜与桂枝汤,此为定法,须记。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证。虽至八九日,若以上的表证仍在,亦当以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者,谓服麻黄汤后,上证即略有减退。其人发烦目瞑,为病欲解前,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剧甚者,更必鼻衄的。但病亦必隨衄而解。阳气即津液,其所以致衄,是因日久不得汗出,邪集体表的津液过甚所致也。

按:阳气,即津液,注家多谓为阳热实非。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阳气重。瞑眩是服药有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且所病也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弗不瞑眩,厥疾不疗”的说法,医家病家均当识此,免得临时惊惶,乱投药物,反而误事也。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注解: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的表实证,亦有由于自衄而解者。

按:此承上条,言未经发汗,亦有自衄而解者,此因邪热随衄共去也,古人谓衄为红汗者,即指此也。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注解:太阳病,虽发其汗而病不除,传里为阳明病,若太阳病不罢者,名曰太阳阳明并病。续自微汗出,为阳明证已具;不恶寒,为太阳证罢,则可下之。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先以解外。
若面色缘缘正赤者,乃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小汗出的为候,虽有阳明病,不可下也,当以小发汗药解之,或以水药熏之。
若汗出不彻的表实证,既无关于阳明病,更不足以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也,当汗出而不得汗出,故其人躁烦,一身尽痛,漫无定处,或乍在腹中,或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邪气不得越于外,而壅逆于上,故短气但坐不得卧。此皆汗出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则愈。在表的体液充实,血行阻滞,故脉应之濇也。

按:本条可作以上三段解,各段均述证治,但未出方。第一段,表未罢,可小发汗,当指与桂枝汤微发汗。第二段,言阳气怫郁在表,解之,可于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轻剂中,依证选用之。薰之,指用荆艾等煮汤覆以薰之,以取小汗也。至发汗不彻的最后一段,似可与大青龙汤,以其不汗出而躁烦故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解:误下太阳病,表不解者,则宜桂枝汤更发汗解之,然亦有不可更发汗者,本条所述,即属其例,身重、心悸、尺中脉微,乃下伤胃气,虚其气血,外则气郁为湿故身重,内则血不足以养心故心悸,尺中脉微,此里虚,尤其是当前主要病根,故不可更发汗以攻表也。当自汗出愈,须表里实,语气颇含蓄,不要看作等待其自愈,乃正告救治之之道也,虽未出方,若后之新加汤和小建中汤等,可依证选用之。

【解读】本条注解胡希恕老师修改再三,已臻精当,宜细读。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注解:脉浮紧为表实,法当无汗身疼痛的症状,宜用麻黄汤发汗解之,但若尺中脉迟,为荣气不足,血少之应,则可发汗再夺其津液也。

按:心一动则脉一跳,故脉可有三部形象之殊,而绝无三部至数之差,迟则三部均迟,于此独提尺中者,为示里虚血少故也。此承上条,重申津血虚少,则不可发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